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百法明門論表解▪P4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好、壞都是我們的分別心,如果你悟到這一點,那日子好過了,你也沒有敵人,也不會仇視。他對不起你,大家保持一個距離就好,你也沒有報複的心理,因爲,唯心所造,你想善的,那你就是善的,所以,要給人希望,不要給人失望,給人善意,不要給人惡意,因爲,你給別人惡就是給自己惡,唯心嘛!你動一個惡,那就是等于使自己惡一樣的道理。

  就像你這個含血噴人,還沒有噴到對方,你的嘴巴就已經怎麼樣,已經染汙了血,你的心,你仇視別人,你還不能讓對方倒,他沒有死,你就先死,你恨死別人,那死的是自己,因爲,你恨別人,別人不知道,你嘔死,自己在那裏團團轉,所以,萬法唯心所造,你怎麼想,那就是什麼境。善于照顧自己的心性的人,是不容易隨外境所迷惑的,善于照顧自己的人,是絕對不會被外物所迷惑,這個高僧大德吃得很壞,他也一餐;吃得很好,他也一餐,他怎麼樣都可以過日子,他才不會被礙到。世間人是大魚大肉的吃,他還是很不舒服,有一天,沒有吃到,他就會很難過,大修行人有吃,也這樣過日子,大魚大肉的吃,豐沛的吃他也這樣子,當然,這只是方便講。

  比如說,今天吃素吃好一點他也這樣,明天講經說法很忙,買個包子啃一啃也這樣子,爲什麼?才不會因爲吃多、吃少、吃好、吃壞而起這個煩惱,反正能夠使這個軀殼,透得過去就好了,因此,這個相分完全你的內心所變現出來的,見分:[心性明了,能照前境,能緣爲義。喻如工人。]相分就像這個物品,有質礙的,見分就像這個工人,工人會搬來搬去,工人專門搬這個物品,自證分:[指見分以爲自用,對見分再加以認識的作用。]就是說見分,自證分就是認識見分,指見分以爲自用,自己的作用,對見分再加以認識的作用,[喻如董事長。]董事長監工,看著工人怎麼做,再來,證自證分。[緣自證分之內緣作用,]內緣就是內緣自證分,自證分當作體,證自證分就當作用,[能證知自證分者。]就是自證分證明見分,證自證分證明自證分,自證分又證明證自證分,反證回來就不需要再立第五分,所以,能證知自證分,[喻如董事長夫人。]董事長夫人專門管董事長,董事長專門管董事長夫人,兩個人互相管來管去的,牽製的。

  如果我的話,那不可能,一個月給你叁萬,你給我靜默,你是女人,你管什麼事,拿去用,這就好了,你管什麼,你要什麼你講,我要轎車,轎車買給你,對不對?你就是不可以管事就對了,你還有什麼條件?你要扮得美美的,kiss me口紅,太陽水粉餅買一打卡車給你抹,看你怎麼塗都沒有關系,你再怎麼塗都是那張臉而已,心不美,塗那個有用嗎?人的漂亮氣質,她才不是看外表的,出家人也沒有化妝什麼,出家人有時候看起來,他就是很有氣質,不一定要外表,不過,外表也很重要,是不是?

  [性境],這個性不是本性的意思,就是一定的、實在的意思,實在的境界,[性境:或事或理顯現不虛,純其性質非從計度],不是從推度而來的,[從實種生,]實實在在的,[可現實作用,前五塵是。如山色、鍾聲等。]山我們看得很清楚,鍾聲我們聽得很清楚,性境。[帶質境],帶質境就是[依于本質],就是有對象但是看錯了,比如說,依于本質就是對象,晚上在這個樹林底下,很陰暗的地方,實在看到樹在搖動以爲是鬼,有這個本質,這樹就是本質,[起別異解]就是錯覺,起錯覺,[解境違質而帶彼質],解境違質,要了解這個境界,可是違背了本來的本質,但是,卻含帶有對方的本質,因爲樹而引起的這個鬼的錯覺,如果,沒有這個樹的這個本質,就不可能産生這個錯覺,就變成空空蕩蕩的,因此,叫做解境違質,違背了本來的質,但是,又必須要帶著彼質,而如果沒有這個樹帶這個樹的質:彼質,那麼就不會誤解成鬼。

  [于五塵上之錯覺,如夜暗暏物,疑是遇鬼。獨影境],就是[不仗本質心緣叁際],不仗本質心緣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[體不顯現],沒有任何東西,[心起影像]就是自己想的,[獨頭意識所緣法塵,如夢幻泡影陽焰等。]比如說,自己坐著就想:我要是個國王多好,我要是出家當尼姑的話,要當王,尼姑王。自己在觀想,人家點叁點,我要點十二點,後面在點叁點,很遠遠的就看到我,知道我是個尼姑王,左、右再點叁點,總共加起來就十八點。自己想像,想像說我如果是一個皇後的話,然後,自己照照鏡子,顧影自憐,像我這般如此的美,嗯!當皇後也不錯,自己在想,自己看一看,獨影境就是自己幻想,幻想成科學家、美女、皇後、國王,或者幻想說他已經現出家相了,自己在那邊想的,或者想五百年後的事情,想的都是龜毛兔角的。烏龜沒有毛,兔子也沒有角,想像的但是這一些不實在的叫做獨影境,獨影境換句話說就是第六意識的幻想,沒有任何根據,自己想的。

  [五重唯識觀表,遣虛存實觀],遣虛妄的,虛妄的就是遍計所執,存實,依他起性是實的。遣遍計所執,存在這個依他而起性、圓成實性的,底下[心外諸境,體用非有],心外面的境界,體跟用是不能說它有的,因爲它是[遍計所執]應當[(遣),心外諸法,體用非無],也不能說它沒有,因爲仗著緣起而生的,也不能說心外諸法否認它,[依他圓成],依他起圓成實性,所以,要遣除這個遍計所執,保留存在,依他起而圓成實。

  再來[舍濫留純觀],舍濫,這個濫,[相分爲所緣之境(舍)],相分是所緣,所攀緣的境界,這個要舍,也就是說外在的境不是實在的,純就是完全是這個精神作用,完全是[後叁分(留)],後面的叁分就是見分、自證分、證自證分。舍濫,濫就是會混淆的,會使你誘惑你的,會使你迷茫的叫做濫,那麼就是境界,相分就是境界,就是舍掉境界,單單留住你的精神,就是唯心,留住你那個心。意思就是說境完全是虛妄的,你要注意就注意你那一顆心,所以,相分是所緣的境我們要舍,後面叁分就是見分、自證分、證自證分,[爲能緣之心(留),攝末歸本觀],這個末是[見相二分從識分起(攝),識自體有能所二取(歸)],能取跟所取。譬如說,蝸牛的身體是自體分,蝸牛的兩個角是見分跟相分,那麼見分跟相分收歸回來,那麼也是在蝸牛的身體,所以,這個攝末,攝這個見、相二分回歸到自體,簡單講一切物質、精神的作用,都離不開你的本體。見、相二分從意識分別起,這個要攝歸回來,識的自體,它有能取跟所取,有能以及所,所以,要把它攝歸回來。

  [隱劣顯勝觀],這個是就心所跟心王來比較,心所是劣,所以心王是勝,把心所那個作用,把它放下;隱就是放下,單單顯勝就是存在八識,就是你一念看出去的時候,統統不要起心,不要動念,就是不加任何的心所,只有作意,那麼一切境界本來就如如不動,所以,我們一切的作用,實在講是心所的作用,貪、嗔、癡、慢、疑、善心所,統統是心所,五十一個心所在作用,當你看到第一眼不動,那就是只有八識在作用,心所完全沒有作用,就是保持如如不動的時候,[八識心王各有心所爲臣(隱)],隱就是使它不要有作用,不起心、不動念的意思,[八識自體各稱心王爲君(顯),遣相證性觀],相是指八識心王,[八識心王是依他起之事相],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、末那識、阿賴耶識,是依照本體而迷了,動念所以變成八識心王,這個要[(遣),事相]當體即空,就是[實性爲二空之],當體就是[圓成實],這個要[證],遣相證性識。

  好![遍計所執性、依他起自性、圓成實性],依[遣虛],遍計所執就所謂的虛,依他起自性、圓成實,這個就是[存實],存的,依他起自性,圓成實性,這個要存實。那麼依他起自性,不是[境]就是[心],那麼境要除:[舍濫],心要[留純],這是第[二]個功夫,第[叁個呢?自證體]就是[歸本,見相用:攝末],末就是見、相二分,回歸到自體分,就是見、相二分收歸回來,就是所謂的自體分,回到這個本:自體分,第[四]個呢?[心王]跟[心所]的比較,心所是[劣]要[隱],是存留在心王。意思就是只存第一念,當下第一念,[顯勝]心王:八識,一看到,不要動念,心所是第二念,心所第二念就是繼續造善、惡業;心王,一看是第一念,心所馬上連接的出來。所以,你只要看到不動念,完全放下,就只有八識在作用,一切的業統統不作用,不思善、不思惡,就怎麼時,就這個時候即見到本來的面目。

  [識相]:八識除,本性就顯現出來,事相:[遣相,識性]就是圓成實性,就是[證性],最後,[轉識成智表,前五識]就是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,就是[成所作智:]成所作智顧名思義就是成就一切所作的,我們是壞一切所作,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,所作都是造業,成所作就成就一切所作的,爲什麼?[此心品爲欲利樂諸有情故,普于十方示現種種變化叁業,成本願力所應作事。] 成本願力所應作事就是成所作的,就是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,統統成就一切衆生。[第六識:妙觀察智:]我們第六意識是妄想,妄想、分別,刹那之間的一種虛幻的,一種錯誤的思想,而轉識成智以後,第六意識就變成妙觀察,妙觀察顧名思義就是不可思議的觀照力量,簡單講就是這樣子。能夠觀照衆生的根機,能度、不能度,因緣成熟、因緣不成熟,這就妙觀察。我們哪裏有妙觀察,要稱得上這個妙,還可不簡單的,我們就笨,沒有所謂的妙,我們這第六意識就笨笨的。

  底下,妙觀察智,[此心品善觀察諸法自相共相無礙而轉,攝觀無量總持定,門,及所發生功德珍寶,于大衆會能現無邊作用差別,皆得自在。]都能夠得到自在,[第七識:平等性智:]平等性智這個是根本,平等:不高也不低,沒有我、也沒有你,沒有這個你、我、他,統統沒有,如果,你要下手的話,在這個地方要多下功夫,平等性…

《百法明門論表解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