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十番顯見 第二十六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緣起如幻顯現出來,我們一樣,日子還是像這樣過;可是,用大智慧來過。所以,諸法從本以來,即無所有,俱是衆生以翳眼所見,翳眼就是眼睛有毛病。一切[遍計]本空,[依他]幻有,這個[遍計]就是周遍計度,到處都是執著。[依他]幻有,唯心妄現,如虛空華,非有非無:空實無華,然以病眼因緣,空華幻現。我們今天心就是有病,心透過無明,所以,看到種種的相,都一直堅持執著那是真的,所以,超越不了叁界,拼了老命也要追求,拼了老命也要爭執。

  以上這段是佛解釋爲何[萬象之中無是見者],以一切能見、所見皆是空華,皆是依他起性、或遍計所執性,本來無實,唯心妄現。諸位!這八個字要畫雙紅線,這八個字體悟得出來,ok了!本來無實,唯心妄現,事實就是這樣!然此知見爲佛知佛見,唯佛及大菩薩,于自住的首楞嚴大定中,方能朗朗照了,現量知見。[此見及緣,元是菩提妙淨明體]:[緣],即上面[見緣]之省稱,這能見之見分,以及所見之相分,原本皆是自性菩提本心的妙淨明體。[妙、淨、明],爲本性之叁德:[妙]爲法身德,以本性乃真空妙有,故稱爲妙。[淨]是解脫德,以本性在汙不染,亘古恒淨,故本自解脫。注意那個[本自],本自解脫,爲什麼你現在活得這麼痛苦啊?因爲沒有回複到本。[明]爲般若德,以本性在迷在悟,皆靈光獨耀,具如是性德,故具般若本明。

  以第八識本具如是叁德之如來藏性,而其中所見一切能見、所見,亦皆是如來藏真如本體所現,本是一真,更無他物,如水與波,[全波是水]:所有的波,其實都是水;波只是相,所有波浪之體,都是水,並無別物;但衆生見相不見性,見用不見體,見波不見水。諸佛菩薩以真智照見:所有的波都是水(波即是水——此即萬象之中,無非見者)更不再分別大波小波、大浪小浪。諸位!這個波浪,都不能離開大海,它就是大海,波就是水;諸位!相就是性。很多人他曲解佛法,認爲相不重要,所以,就把這個色身放著病奄奄的,也不去看醫生。我們人類投胎轉世來到這個世間,它是緣起四大,四大是緣起,你就必須遵循宇宙當中四大的法則過日子,你有多大的通天本領,你不能吃到砒霜,它是毒的;你不能喝到水銀,它這個四大所構成的,你必須遵守一定的法則,必須喝清水,吃幹的,不能吃毒的東西,它有一定的法則讓你走,這個就是業力啊,強到你沒辦法控製的,你就是要這樣走!

  魚在水中,你就不能拿到陸地,魚會死的;把人推到大海中去生活,人馬上淹死的,業力,它就是這麼不可思議,本來無障無礙的如來藏性,可是,因爲業感顯現的假相,它就被束縛在少許的作用而已,你必須遵守這樣的法則,否則你連生存都沒辦法!因此我們要知道,要用智慧,不要重感冒也不看醫生,只一直念大悲咒;腫瘤,叫他去開刀,去好好的吃藥,也不要,每天念六字大明咒;沒有錯,念大悲咒、六字大明咒,本來有佛菩薩加被,那雙管齊下不是更好嗎?用科學跟佛法同時解決問題,不是更快嗎?要不然,長腫瘤的,你每天念大悲咒,把那個腫瘤抹一抹,它會不會消失?不會啊!四大所遵循的法則,你就是要這樣走的,你沒有辦法去改變的!佛法是很科學的、是很醫學的、是理性的、是智慧的,不是迷信的。這樣念佛、念咒、這些儀式種種的,來鼓勵你的,支撐你的精神的,是好事;但是,你身爲人,就必須遵守四大的法則,你就是不能吃到毒的東西。佛法回歸理性、回歸智慧、也必須回歸科學,我們向佛有祈請,希望他加被,這是好事!如果說:佛法可以解決一切問題,那麼,你說連體嬰一生出來,二個頭、二個身,只有叁只腳,身體連起來,諸位!你念什麼咒啊?你一定要弄清楚的,佛法沒有辦法解決世間所發生的一切種種的現象的。因爲種種的現象,它具含有強大的業力的,他要受這個苦,你就沒辦法改變,你只能盡力!拜科學之賜,現在連體嬰可以切割了,佛菩薩有多大能耐,你念什麼咒,可以把連體嬰分開來啊?有辦法嗎?沒有啊!

  要身體健康,你就得好好自己照顧,除了念佛、拜佛,調自己營養,還要調運動,自己要找時間運動,就是如此的理性;就是如此的循規蹈矩,按照大自然的法則去走,內在的地水火風,要外在的地水火風這樣平衡的。感冒是什麼大?風大,知道嗎?中國人很厲害的:風邪,好厲害!風太大了,風邪,風大,裏面風太大不行啊,要調整一下。這個就是佛法可貴的地方。因此我們要了解,雖然萬法都是假相,你想要得到真相,就沒辦法離開假相。即于假相,同時超越假相,才是一個有智慧的佛弟子。因此要珍惜自己的生命,要好好的看醫生,生病的同時,記得要看醫生,同時祈求佛菩薩加被我們,這樣做才是標准的佛弟子。 

  [雲何于中有是非是]:既然所有的波浪都是水;哪裏還有是水、或不是水(萬象是見性,萬象不是見性)的爭執與迷惑呢?因爲它沒辦法分!所以,身安而後道隆,你要把身體照顧健康起來,道業隆,就興隆。

  義貫:[佛告文殊,及諸大衆:十方]世界的[如來]以[及]圓頓之[大菩薩,于其] 所自證、[自住]的不共[叁摩地](首楞嚴叁昧)之[中],以定慧智眼如實照見第八識的能[見]之見分[與] 所[見]之[緣](相分)[並]六識[所]起妄[想]之[相],皆[如]翳眼所見之[虛空華],從[本]以來即“無所有”,唯心妄現,是故萬象之中無是見者。複次,十方如來及諸大菩薩于其自住之叁摩地中,又如實照見,[此]第八識之能[見]之見分[及]所[緣]之相分,內外一切諸法,[元]本即[是菩提]本心之本[妙]、本[淨]、本[明]之真如本[體]中所現之物,既是一體之物,[雲何]而[于]其[中有是]見性與[非是]見性之迷惑與戲論呢?

  诠論:佛在這裏所開示的,真是最甚深無上之法,因爲在此所觀的,是第八識之見分與相分。而第八識之相,除了佛及大菩薩入于甚深叁摩地才能照見其相外,共他叁乘賢聖者皆不堪能。茲表解第八識之相如圖:如來藏心一念不覺-變現阿賴耶識,(就是第八意識)。第八意識就是自證分,(就是所謂的本體)本體能所不見,就是一念妄動的話,這個妄動能所不斷,能就是見分(能見)——就是所謂的七轉識;相分(所見)——一切自他依正。

  諸位!這個表格看起來很簡單,它的關鍵在哪裏?就是在迷跟悟,悟了以後,能見的見分完全清淨,第七意識變成平等性智;第六意識變成妙觀察智;前五識變成成所作智,相分了不可得,所見一切皆空,了解緣起無自性,一切自他依正,皆如夢幻泡影。諸位!往上看,能見的見分化作完全的清淨;相分也了解畢竟空,能緣空、見性空,相分亦空,回歸回去,如果悟了,自證分這個本體完全清淨,完全清淨以後,阿賴耶識即化作如來藏性。所以,這個表格它的關鍵:迷了就是這個表格,這個表格是指迷的,如來藏心一念迷,就變作阿賴耶識,這第八意識,阿賴耶識就是自體分,就是自證分,自證分就分見分跟相分,見分就是能見,就是七轉識;相分就是所見,就是一切自他依正。如果是大悟,大悟就是回去了,回歸到本心,本妙、本淨、本明,妙心如來藏性就顯露出來。所以,這個表格它的關鍵,就是迷跟悟的問題。以此[相]與[性]甚深,故唯諸佛及諸大菩薩所能證知,也難怪阿難及大衆皆迷惑不解,乃至惶悚失守。

  經文:[文殊,吾今問汝:如汝文殊;更有文殊是文殊者?爲無文殊?]

  注釋:[如汝文殊]:如你文殊,原是一體而已。[更有文殊是文殊者?]:除了你這文殊真體之外,是否還有一個文殊稱爲[是文殊]的?沒有![爲無文殊]:還是根本就沒有文殊這個人。

  義貫:佛言:[文殊,吾今問汝],譬[如汝文殊]本是一體;那麼,除了你這文殊體外,是否[更有]一個[文殊]名叫[是文殊者]?抑[爲]根本[無文殊]這個人?

  诠論:[文殊]在此比喻一真法界,一真法界即是一體,本來就沒有是跟非二相。六祖講:不思善,不思惡,就包括一切對立了,不落入是,也不落入非,清淨心就顯。若于文殊這真體之外,妄見還有一個[是文殊],便是墮[有見];若說:不但[是文殊]是沒有的,即連文殊的真體也是沒有的([無文殊]),便是墮于[無見]。于一文殊之體,而起[是文殊]或[非文殊]之言說戲論,反而不認本真,此乃自起迷惑,于文殊本體之真並無影響。同樣的,菩提妙淨明體,唯是一體,更無二法,除此一真本體外,更無[是、或者是非是]。是故《維摩诘經》言不二法門;不二法門者,當體即是,離一切思議、戲論、虛妄分別。當體即是是什麼意思?就是當處發生,當處寂滅;若論佛法,一切現成;當相即道,見處即真;不離本體,即得菩提,就是這個意思,當體即是。所以,佛法處處相,處處無相;處處生滅,處處不生滅,沒有一處不解脫,你只要牢牢記住:诤與道相違。

  我看了、誦了這個比丘戒,世尊真的是一個很了不起的聖人,它裏面有著七滅诤法,講給大家聽沒有關系的,有一條戒律叫做:應與如草覆地,當與如草覆地。佛陀他知道,這個世間,很多它不是用道理可以講的。如草覆地,就是把草蓋下來,草本來是這樣子(豎著生長),如草覆地就是:把草讓它披下來,就是講什麼都沒有用,就是記得!不要再诤論了,停損點就到這個地方。應與如草覆地,當與如草覆地。也就是說:诤論是沒有辦法一個結論的,論到最後,是誰是誰非、誰對誰錯、誰贏誰輸,不重要,這樣沒辦法解脫的,而且是永遠沒有辦法解脫。每一個人都有一套的,一講起來,大家都很委屈的;一講起來,大家都認爲自己是對的,你這樣會诤到死去活來,你一樣沒有辦法,沒有結論的。所以,應與如草覆地,當與如草覆地,也就是世尊就是說:好!到此爲止,不要再談論,不要再诤論…
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十番顯見 第二十六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