圓瑛法彙
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
十番顯見
2007.9.15——2008.3.9 文殊講堂
第二十七張DVD
經文,[複次,阿難,此見又複緣明有見?緣暗有見?緣空有見?緣塞有見?阿難,若緣空有,應不見塞;若緣塞有,應不見空;如是乃至緣明、緣暗,同于空、塞。]
注釋:[此見又複緣明有見]:[緣],在此也是當及物動詞,義爲:以……爲緣(而有)。此言:這個見性是以明相爲緣而有能見之性嗎?上面的[因],是主要的條件,此處的[緣],是次要的條件,爲助緣。然而因與緣必須都具足、和合,才能令法生起。這一段經文,跟前面那一段經文就差很多,你要對照一下,諸位先翻開492頁,先對照經文,說:[佛言:汝言[因緣],吾複問汝:汝今因見,見性現前,有了見性,所以見性現前。此見爲複因明有見?因暗有見?在這裏注意那個[因]字,這一段都是一個[因]。因空有見?因塞有見?阿難,若因明有,應不見暗;如因暗有,應不見明;如是乃至因空、因塞,同于明暗。]那麼,翻過來這一段,就是用[緣]字:[複次,阿難,此見又複緣明有見?用這個[緣]字:緣暗有見?緣空有見?緣塞有見?阿難,若緣空有,應不見塞;若緣塞有,應不見空;如是乃至緣明、緣暗,同于空、塞。]
義貫:佛言:[複次,阿難,此]能[見]之性[又複]爲[緣]于[明]相,意思就是(以明相爲其生起之緣)。這樣看,看不太來,這生起[見性]之緣,那就是說:喔!原來用明相爲生起見性之緣。就是假設說:見性借著明相之緣才存在的話,這一句就是這個意思。而[有]能[見]之功能呢?還是[緣]于[暗]相(以暗相爲其生起之緣)而[有]能[見]之功能?還是[緣]于[空]相(以空相爲其生起之緣)而[有]能[見]之功能?還是[緣]于[塞]相(以塞相爲其生起之緣)而[有]能[見]之功能?
[阿難,若]見性是[緣]于[空]相(以空相爲其生起之緣)而[有]能見之功的話,則當空相之生緣滅去時,見性應跟著緣滅而滅;生起之緣沒有了,滅掉的時候,所以,這個生緣就是生起之緣。當這個空相的生起之緣滅去的時候,那麼見性應跟著緣滅而滅去,因爲它是借重明相才存在的;或者是借重空相才存在的。若見性隨緣滅而滅,這個滅就是不複存在了。就是見性如果隨著緣滅而失去了見性,就是這個意思。則當塞相現前時,因爲見性已經沒有,不存在了,滅就是已不複存在了。以見性已滅,[應不]再能[見塞]相,然而事實不然,今于空相滅去,塞相生起之時,仍然見塞;說:空來見空,塞來見塞,見性無關于空、塞。由此知能見之性並未隨空相之緣滅去而滅去——因而可知、空相實非見性生起之緣。這裏的空相是虛空的意思。故見性非緣空而有。[若]見性是[緣]于[塞] 相而[有],這個塞是對空,空是通達,塞是阻塞。若見性是緣于塞相而有,(以塞相爲生起見性之緣而存在),就是在塞相才能見性的話,則塞相之生緣滅去時候,見性應隨之而滅;見性既隨塞緣而滅,則空相現前時,[應不]再能[見空]相(其理同前);[如是乃至]說見性是[緣]于[明]相、或[緣]于[暗]相(以暗相爲生緣),凡此,皆[同于]以[空]相、[塞]相爲生緣一樣,是不能成立的。
因此可知,見性非是以所見之空或者是塞相、明暗等相爲主因。主因就是:爲主要生起見性之因,意思就是說:見性無關于明、暗、空、塞,這些空、塞、明、暗,不是生起見性的主因,或助緣而生。爲什麼?它是獨立存在的,見性獨立存在,無關于虛空,無關于塞相,無關于明相,無關于暗相,叫做迥脫根塵,靈光獨耀,就是這個意思。亦不隨之而滅——能見之性是離一切生滅之緣而仍有自體性的,這一句就是:離塵有自體性,佛陀發現了什麼?就是發現了這個:離塵有自體性。那我們隨著塵有意識心,而這個意識心卻是妄。如果是我們的如來藏性,無關于塵現前或者是塵滅去,都不相關。其性非是依外相之因、緣而有,或隨外相之因、緣而無。諸位!這一句話最大的含義是什麼?幸福、快樂,要開發來自于心靈的深處,這樣得到的般若智慧的知足感,那一種幸福跟美滿,就會變成永恒。
我們今天借重著外在的一些假相,來得到所謂的快樂,或者是知足,或者是幸福,那麼,這種東西是很容易失去的。世間人拼了老命要追求幸福跟快樂,而且他是永遠找不到;佛法卻發現,真正的幸福跟快樂,來自一顆般若的心、來自一顆安詳的心、來自一顆明因識果的心,了解說:種善因才能得樂果、種惡因一定得苦果,他會守住這個因果的法則,在追求快樂的當中,更能守住他快樂的原則,這個是站在漸次第的角度說。所以,法亦頓亦漸,頓就是你必須悟到萬法不可得,緣生就是無生,一切法本自無生,這樣頓悟、契入。你要進入佛的領域,必須放下所有的次第跟善巧方便,一悟就入如來地。可是,不壞事相的漸次因果,漸次因果就是要慢慢來,就像播種、插秧、施肥、陽光,慢慢我們才有收成,一點都快不了,證悟了無生,可是,不壞事相,他就必須對任何事情、任何的次第不能間斷,他必須負起責任。因此了解佛法的人,他無論在理、無論在事,都非常的圓融,也非常的圓滿,理不壞事,事也不壞理。
诠論:阿難在說[因緣]時,是把[因]、[緣]合起來說,而實際上[因]與[緣]是有差別的:親者爲[因],疏者爲[緣];主要條件爲[因],次要條件爲[緣]。現在也是這樣,你有一顆想要成佛的因、想要修行的因,師父就在旁邊做你的緣、同參道友在旁邊做你的緣。所以,二個條件都很重要,但是,最重要的,還是你要有一顆成佛的心、堅定的心,才有辦法,要不然,親朋好友、善知識也沒辦法的!故佛在破斥時,則將因與緣分開來破,因而顯示見性之性爲本自具足。本自具足就是,幸福,我們可以從自性當中去開采,不需要假借外緣起。非從外得,亦不隨外緣而生、而住、而異、而滅。因此一切外境,皆非見性之因或緣。爲什麼要學佛?就是生命要自己作主,快樂從心性中發。爲什麼要學佛?就是幸福不需要別人施舍、快樂也不需要別人給予,我們的本性就充滿了幸福、快樂跟安詳,不需要任何人給予,他就能過解脫自在的日子。因爲因緣是生滅法,而見性本具,不用再生,故不待因而生,不依緣而有——見性若再依緣有生,則成頭上安頭。所以說:靈光獨耀,迥脫根塵,就是我們的見性。
經文:[當知如是精覺妙明,非因非緣,亦非自然,非不自然,無非、不非,無是、非是;離一切相,即一切法。]
我先解釋一遍:當知我們的精覺妙明之本性,絕對不依外在的因,也不依外在的緣;更不是外道所說的自然;非不自然,但是,因爲它本自具足,也不能說它不是自然存在的。如來藏性清淨的本性,徹底的絕對空性,當他擁有大般若智慧,開悟、成佛的時候,裏面沒有所謂的非,也無所謂的不非;裏面也不能立一個是,更不能立一個非是。爲什麼?離一切相,即一切法,離即同時,注意看這二個字:離一切相,同時,[即]就是當下,當下就是一切智慧般若之法。所以,它這個重點,就是在離的當下就是即;即的當下就是離,這就是佛法的奧妙。
注釋:[非因非緣]:本性非依外因而有,亦非依外緣而生;若依外[因、緣]而生,則是依他起性,也就是借重條件存在的,叫做依他起性。然而本性非依他起性,是故非因緣生法。所以,因緣生法就是一定會生滅。又,以依他起性即是生滅性,也就是萬法都是敗壞之相,佛法,一念之間必須總觀,才能得到究竟解脫,然本性實不生滅,故本性非屬于任何外因外緣之所能造作。[亦非自然]:本性亦非自然性之[自生自滅];又本性雖一切衆生共有,然衆生迷而不能覺悟;而欲證悟此本有之性,亦須要有善知識指示及自修行之因緣,而非無因無緣[自然]能證得,故說[亦非自然]。也就是你要開采這個本自的覺性,要假借種種的因緣。[非不自然]:而本性本具,非屬造作,故非不自然。
[無非、不非,無是、非是]:無非、無不非,無是、無非是。這個[無]字要貫用下來。此即言,本性乃[離四句、絕百非]。初學佛法看到這個,實在是無法理解的,離四句、絕百非,簡單講就是離一切相,離語言相、離文字相、離一切心緣相,就是這個意思。絕百非就是講什麼統統不對,禅宗講的:說似一物即不中,講見性是個什麼東西,它就不對,它既不是長短方圓,也不是青黃赤白,它統統不是!說似一物即不中。非言語思議、世間戲論可得。[離一切相,即一切法]:佛法不即不離的道理能參得透,萬法就盡通。
底下這一句看注解,可是非常重要的:若離一切依于妄情計度之妄相,問題就出在這個地方,妄情計度之妄相,即是一切法之本相。這世間法,誰會教你這個啊?每一個人都教你執著啊!誰會教你說:一切都是妄情、都是計度?簡單講就是說:這個世間發生什麼事情,不用太在乎,因爲它一定會敗壞,學佛就是神經不要太敏感,這樣就會解脫了!你什麼都會過敏的話;過敏性體質還有辦法吃藥,你那個過敏性的心靈,你要吃什麼藥呢?什麼都很過敏,那你怎麼修行呢?那痛苦沒有辦法停止的。
義貫:佛言:[當知如是]見[精]本[覺]本[妙]圓[明]之性,本如來藏妙真如性,[非]依外[因,非]依外[緣]而有,意思就是說:它獨立存在的,無關于這一些的。因此你一個人活得解脫、活得自在,是誰都沒辦法剝奪的,這個就是世尊給我們人類最了不起的遺産!有一句話,好好的冷靜一下,假設說:上蒼能夠賜給我們禮物,那麼,你認爲什麼禮物最好?你有沒有想過?上蒼賜給我們最好的禮物就是不再讓我們來娑婆世界轉世投胎,這個就是最好的禮物!什麼禮物都不要,你沒有來轉世…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十番顯見 第二十七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