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十番顯見 第二十七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,則無[明]與[暗]之分別,了義就是究竟,了義就是用本性修行,開采不生不滅,初發心即成等正覺的修行法,就是依了義教,就無所謂的明跟暗的分別。

  俱名爲見:明來見明,暗來見暗,所以,無關于見性。見性恒常,無來無去,我們的見性一直存在,不會用的時候,它就失去。不依外緣而稱有無,不但不依明緣,且四緣俱不依,茕茕獨立——此是第一義谛。若得如是現前知見,方知見性離根塵識、不依他有,諸位!這個根、塵、識,在禅宗裏面講,統統叫做塵,塵自生滅,自性不動,這個就是十八界統統空,無一法不空。大悟,悟到什麼?悟到無所得,念念消歸自性,歸無所得,它就是在告訴你:沒有六根、沒有六塵、沒有六識,《心經》裏面講:無色聲香味觸法,無眼耳鼻舌身意,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,這個不是講得很清楚嗎?叁六一十八統統空,只存如來藏性。因此要了解,所有的宗派,統統要叫你成佛;不要講到成佛那麼遙遠,你這一輩子能夠聽到大乘佛法一句、一字,或者是一語,都會終身受用的!所以,這個見性是離根塵識,不依他有。

  是故本自圓成,注意這四個字:本自圓成,那你爲什麼要讓它變成缺陷呢?就是一直動執著的念頭;息滅貪嗔癡,名爲沙門。什麼叫做出家?息滅貪嗔癡。那麼,換句話說:換另外一個角度說:不息滅這個貪嗔癡,這個有違佛的教化。因此出家人他的重點就是降伏自我,沒有貪嗔癡;在家居士呢?有能力的可以達到這個,但是,聽經聞法,任何一句他也很受用,因爲這個貪嗔癡,不論出家、在家,他都有。因此,學佛的目標定了以後,就了解:喔!我們本自圓成的清淨自性,體用恒常。在這裏,體即不生滅,用即不可思議,叫做體用恒常,非暫有無。不是暫時的有或者是無,暫時有,那不是真的有;暫時無,也不是真的無。我們現在體用不出來,而這個用是思議、是生滅法、是語言、是文字、是爭執、是鬥爭,所以,我們那個不思議的業用、不思議的妙用,用不出來,不證悟到如如不動的本體,則沒有妙用,體用是一如的,體用是不二的,依體起用,攝用歸體,體用不二,體用一如,這個是非常重要的思想!

  那個打破無明煩惱、打破所知的障礙,是很重要的!我們因爲有煩惱障,不能證得涅槃;我們因爲有所知障,所以,不能證得菩提。煩惱是什麼?就是妄執這個四大爲我,所以,每天就是爲了這個色身,衣食住行,他就一直煩惱,玩了全世界,還是煩惱!所知障就是後天所學習的,叫做所知,所知道的反而變成一種障礙,因爲菩提是無知,無所不知;而你有知就是知見立知。所以,我們從出生,他就是一直學習。悟了以後,所有的學習變成很好的工具,他心境一如,可是,他書讀得多,可是妙用現前,妙語如珠。如果我跟師媽二個人都是大徹大悟,假設說啦,你請誰講經呢?當然請我啰!因爲我書讀得多啰,善于表達。悟了也能講,他懂得心體;可是,後天所學習的知識,他少。所以,你作一個法師,如果你也懂得物理、懂得科學、懂得美妙的語言,善于形容,有自信心,有知識性,就很容易折服聽經聞法的衆生。如果你一上臺就說:念佛!不念佛就是業障!那底下問說:我爲什麼要念佛?你說:你念佛就好了,問那麼多做什麼?你也不能服人家,要你講出一個,又講不出所以然,因爲書讀得又少!講起來的時候,人家信徒還沒生氣,我們做法師的就先氣得臉紅脖子粗!因爲他問太多了!這裏就可以看到,語言、文字、知識很重要,佛法沒有一樣不是重要。

  經文:[是故阿難,汝今當知:見明之時,見非是明;見暗之時,見非是暗;見空之時,見非是空;見塞之時,見非是塞;四義成就。汝複應知:見見之時,見非是見;見猶離見,見不能及。雲何複說因緣、自然,及和合相?]

  師父先解釋一遍:說:是故阿難,汝今應當知道,在見明相的時候,見性絕對不是明相;當見到暗的時候,這個見性絕對不是暗相;當見虛空之時,見性也絕對無關于虛空,也絕對不是虛空;見塞相之時,見性也無關于塞,這非明、非暗、非空、非塞,獨立存在的見性,四義:這四義就是:非明、非暗、非空、非塞,這四種義理很清楚了,成就了離緣第一義谛,離開了這些外緣,無關于明、暗、空、塞這些外緣。更進一步的是離見第一義谛,就是我們十番顯見的最後一番:顯示見性離見。汝複應知,你現在更應當知道;底下有二種解釋,見見之時,見非是見,見猶離見,見不能及,當真見見到了妄見之時,真見絕對不是妄見。見猶離見,就是真見是離開一切妄見的,是一切妄見所不能及的,這個就是一種解釋。

  另外一種解釋:見見之時就是:當修行人以觀行力而照見了見性的這個時候,就是我們親見到見性之時;所以,第一個[見]是親見;第二個[見]就是見性。當我們親見到見性之時,見非是見,就是:此所見到的,猶非是真正的見性。所以,第一個就是:我們所見到的,見非是見就是:我們所見到的,仍然不是真正的見性。見猶離見,見不能及,意思就是:真正的見性猶且離于能見,叫做見猶離見,真正的見性離于能見,及一切見所不能及的。所以,見性是離見,離于能見、所見,無有能所,只要能夠離能所,就叫做真見,所以,見猶離見,見不能及。汝複應知,見見之時,見非是見;見猶離見,見不能及。雲何複說因緣、自然,及和合相?哪裏更可以說是一時方便,對二乘人、凡夫講的因緣法?或者是更談到什麼外道的自然?還講什麼和合相、不和合相?這個和合相,底下一定會有一個不和合相,這經文就少掉這幾個字:以及和合相與非和合相?

  注釋:[見明之時,見非是明]:當你見到明相之境的時候,此能見之性並非是所見的明相。莫把[所見之塵]當作是[能見之性],否則即是[以六塵緣影爲自心相]。這句話什麼意思?用照相機,以前的底片就是這樣子,就是一照的時候:啪!這個照一棵樹,一棵樹的影像留在哪裏?留在底片,這底片表示我們的意識心,我們看到照相機一照,一座山照在攝影機裏面,攝影機底片,這個就是六塵緣影爲自心相。把外在的緣起的假相,當作是:這個就是真實相,這問題就是出在這個地方。所以,我們心靈所緣的,其實是不實在的,所以,每一分、每一秒他都在錯覺;我們每一分、每一秒,都在對生命當中有一種期待,引頸期盼,希望嫁一個好先生;希望更有錢;希望有房地産,而不知道這些都是如夢幻泡影的。可是,我們又是人,活在這個世間,又不得不去面對,這個就有許多的無奈!底下說[以六塵緣影爲自心相],所以,我們把緣起的東西看來,就變成自己心所顯相的東西,我們看到的就是底片的假相,而認爲那個是真的,不知道那個是心,以心緣心的假相。

  [四義成就]:[四義]即見精離于四緣(明、暗、空、塞)的道理,亦即:見性離緣,因而成就了離緣之第一義谛。[見見之時,見非是見]:當修行人以觀行力而得照見[見性]之時,此所見者猶非是真正的見性。[見猶離見,見不能及]:真正的見性猶且離于能見,乃一切見所不能及:見性離見,離于能見、所見,無有能所——若離能所,而朗朗鑒照,斯則真見。諸位!沒有親證到這種功夫,究竟解脫的,不管講到死去活來,他都不知道這個是什麼,他仍然會把它化作一種觀念、意識心想像,把如來的親證的真實境,化作一種語言、文字、觀念來言說、來描繪;也沒辦法,講只能這樣講,要契入就得看功夫了!不能停留在語言、文字相;可是,要講經,它就是這樣啊,只好假借這個語言、文字的橋梁,契入真如實相的如來藏性,否則沒有辦法,沒有一個善巧方便,也沒辦法入啊!

  [雲何複說因緣、自然,及和合相]:若了妙明之見性是離于能見、所見,那你還說什麼見性是由于因緣而有(二乘、大乘權教菩薩境界、乃至初學佛法的,都認爲這個是因緣)、或自然而有、無因無緣(外道境界),或和合一相(凡夫境界)呢?此“和合一相”即《金剛經》所說之一合相。諸位!這個一合相、和合一相,有事跟理來講;而《金剛經》裏面真正一合相是不可說,是講得很清楚了,真正的一合相,那就是絕對心性,無所不合。這一合相就是:把這個元素湊起來,譬如說:我這個色身,這個事相的一合相;把這個講堂,鋼筋、混凝土湊合起來,這個一合相,一棟建築物,這一合相,這是事相來講的一合相,那麼,理上來講的話呢?理上來講,一合相不可說,究竟心性是真正一合相,而凡夫貪著其事,他貪著有一合相這個東西,就把一合相如來藏性,化作一念觀念來理解、來體悟。所以,凡夫在語言、文字裏面,他一直講,永遠就沒有辦法進入,也只有用這種善巧方便,要不然沒得悟;連這個善巧方便的橋梁都沒有,那就更慘了!所以,也只有這樣子,能夠接引衆生。

  義貫:佛言:[是故阿難,汝今當知]:當你[見]到[明]相[之時],此能[見]之性[非是] 你所見之[明]相,是故,莫把所見之塵當作是能見之性,因爲塵有來去、明暗,見性沒有。所以,莫以六塵緣影爲自心相,而一切衆生都是攀緣塵,當作那個即是自己的心,心裏所影現的,無非都是六塵的影像。當你[見]到[暗]境[之時],能[見]之性亦[非是]你所見到之[暗]塵;複當你[見]到[空]境[之時],能[見]之性亦[非是]你所見之[空]塵;當你[見]到[塞]境[之時],能[見]之性亦[非是]你所見之[塞]塵。見性爲究竟離于[四]緣(明、暗、空、塞)之[義]理決定[成就,意思是,簡單講:見性無關于明、暗、空、塞之義理,完全無關;也可以在這明、暗、空、塞裏面顯現見性。因而顯示第一義谛離緣之理。

  此外,[汝複應]更進一步了[知]究竟無上甚深的極理:當修行人以觀行力而得親[見]能[見]之性[之時],此所[見]到之見性,猶[非是]真[見]…
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十番顯見 第二十七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