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光源,要有足够的光才能见。[心],即识,这里指本识,阿赖耶。[眼],即眼根。
义贯:[阿难白佛言:世尊,必]此[妙]明能[觉]之见[性],如世尊方才所说,[非因非缘]所生,[世尊云何]以前[常与]诸[比丘宣说]:能[见]之[性]须[具]足[四种缘,所谓因空]间、[因]光[明、因心]识、[因眼]根;[是义]理[云何]与如今所说的不一样?因为如来方才说见性非从因缘而有。
诠论:依小乘说为四缘成见生于眼识,而大乘唯识则为九缘成见:根(眼根)、境(外境)、空(距离)、明(光线)、作意(动念,遍行心所之一,五遍行心所里面的作意)、分别依(依据第六意识)、染净依(依据第七意识)、种子依(表示我们有无量的潜能)、根本依(第八意识)。
每一个人的潜能都不一样,有的人上辈子已经书读很多了,这一辈子来投胎转世以后,他从幼稚园、读小学统统第一名,读到大学,念台大还是第一名,他就是有那个读书的种子!有的人他就没有办法,爸爸是医生,妈妈是大学教授,生了一个儿子,不管花多少钱请多好的家庭教师,钱拿了跑去撞球,snooker,每次成绩都是最后一名!所以,以前人家在讲笑话:有一个人也是念小学,乡下,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都第一名,毕业十几种奖品,因为全校只有他一个,因为乡村,没有人要念!你知道吗?他毕业的时候,领十几种奖,校长也给奖、老师也给奖、家长会会长也给奖品,反正他一个人统统得啦!这个不是很会念书的。后来这个学校也解散了。如果我们今天讲《楞严经》,也剩下一个,阿弥陀佛!称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以后就:下课!马上就结束了,只剩下一个!
经文:[佛言:阿难,我说世间诸因缘相,非第一义。]
你看!就是世尊讲因缘相,注意喔!世尊从生灭的角度来发挥,只是迫不得已的,众生根器不够,所以,非究竟第一义谛,你看!到那个时候,佛就告诉:要成佛,必须进入究竟第一义谛。
义贯:[佛言:阿难,我]往昔为小乘人[说]一切[世间]诸法乃[诸因缘]所生之[相],是为权法,为遮斥外道断灭善根之无因无缘之自然之说,故是权教,并[非第一义]谛之理。因此不可以把权教误为实教,第一义谛,讲第一义谛就是实教,开权显实嘛,不再用任何的方便。
诠论:如《大智度论》所言,佛说二谛:一为真谛,二为俗谛。而真谛中又分为了义(第一义谛)以及不了义(权教)。俗谛之说,是为了方便摄引世俗众生,令得渐渐长养善根,故随顺世俗而说,例如佛亦教在家人修五戒、十善、修福等生天、人之法,生天,或继续转世成人,令离三恶道。真谛是为了真正发心修行的人而说的。但发心修行之人,根智有大小,为中小根智之人,佛即为开示权教,指示化城,此等诸法虽不了义,然而根智不足,亦不堪能摄受如来真实大fa。若为大根众生,如来即为之开示第一义谛了义之法,令达究竟。四依止里面讲:依了义不依不了义、依义不依语,这个就是告诉你:修学佛道要依大乘最究竟了义之教,才能成佛。所以,如来在此即说出了如来真正的本意,这种开示是很稀有的,除了在第一义谛了义经中,此外极少看得到。
经文:[阿难,吾复问汝:诸世间人说:“我能见”,云何名见?云何不见?阿难言:世人因于日、月、灯光,见种种相,名之为见;若复无此三种光明,则不能见。阿难,若无明时名不见者,应不见暗!若必见暗,此但无明,云何无见?阿难,若在暗时,不见明故,名为不见;今在明时,不见暗相,还名不见?如是二相俱名不见。若复二相自相陵夺,非汝见性于中暂无;如是则知二俱名见。云何不见?]
我先解释一下,这一段很多人看不太懂:阿难!我现在问你:一切世间人说:我能够看得到东西。云何名见?为什么?怎么样才算是看得见呢?云何不见?在哪一种情形又叫做看不到呢?阿难言:世间人因为有日光、月光、灯光,见种种相,我们就称它能见,就是看得到东西。若复没有这日、月、灯光三种光明,我们就说:看不到东西。阿难,若无明时名为不见,这个[无明]就是没有光线,不是那个无明。如果没有光线时,我们就称为看不到,那么,反过来,也应当看不到暗啊!因为它没有光线的时候,你就称它看不到,那现在是连暗你也看不到才对啊;可是,事实不然,当我们失去光线的时候,我们也可以见到暗。
若必见暗,如果你眼睛确实也可以看到暗,只是没有光,此但无明,这个只是没有光线而已啊,云何无见?怎么可以说他看不到呢?因为见明也是见,见暗还是见啊,见明、见暗统统叫做见,统统叫做看得到啊!阿难,如果在暗的时候不能见明,我们就说这样叫做不见;现在有光线的时候,我们也是不见到暗啊,还是不见啊,也是看不到暗啊!还名不见,这样子二种情形,统统叫做不见,看不到,在明的时候不见暗;在暗的时候不见什么?不见明,二个角度统统叫做不见啊!
若复二相自相陵夺,如果这二种只是暂时的,明来暗现,暗来明去,这个只是二种相互相倾夺而已,非汝见性于中暂无,不关你的见性说在那一刹那暂时没有,明、暗无关于见性。所以,非汝见性于中暂无,并不是指你的见性在那一刹那暂时没有,如是则知二俱名见。因此我们要了解,见明也是见,见暗还是见,云何不见?为什么你讲不见呢?
所以说:这个如果不消文释义的话,也看不懂。
注释:[云何名见?云何不见?]:怎么叫作[见]?怎么叫作[不见],没有见到?[若无明时名不见者,应不见暗]:如果没有日、月、灯三种光明时,你就把它称为“不能见”的话,那么就应该连暗相也看不到,事实不然,我们把所有的灯光关掉,可以看到暗啊!连暗也看不到,才能称为真正[不能见]。现在暗看得到啊,明来见明,暗来见暗,无关于见性,统统能见啊![若必见暗,此但无明,云何无见]:如果没有日月等光明时,一定还是可以见到暗相,因此那只能说是没有光明,怎能说是[没有见]呢?因为只是没有光线而已啊!不坏见性啊!
[如是二相俱名不见]:这么说来,不见明及不见暗两种相,应该都称为[不见]才对,而不应只有[不见明]才称为[不见]。[若复二相自相陵夺,非汝见性于中暂无]:[陵],侵陵。[夺],递夺,取代。如果是明与暗两种尘相在互相嬗(嬗〈动〉①本义:缓。)递取代,而现出有[明来暗去]、[暗来明往]之相,如此则是外尘在来跟去,而你的见性却是一直都在的,并没有于明暗之嬗代之中,暂时变为没有了,而成为[不见]。[如是则知二俱名见]:如是观察,则知唯明暗有来去,见性并无来去;见性于[明]来之时[见明],[暗]来之时[见暗],所以不论是明相现前,或暗相现前,两种情况之下,都能有所见,都称为[见]。
这问题出在哪里?问题是出在全世界的人都是这样认为:把光线灯光关掉,他就说不见,见明才叫做见,见暗不算见。要把见到物他称为叫做见到、能见;要见到暗呢?他就不算,因为看不到东西啊;那只是看不到东西,没有光线而已啊,见性继续在作用,为什么?见暗啊!这句话重点在哪里?意思就是说:当你眼睛睁开的时候,你也不要受外在差别相所蛊惑;当你眼睛闭上的时候,你内心里面也没有恐惧感,因为眼睛睁开的明,跟闭上眼睛的暗,或者是没有光线的暗处,你清净自性一样可以作得了主的,无需恐惧的。睁开眼睛不必分别;没有光线的时候,也不需要恐惧,因为无关于明、暗。简单讲就是:但无心于万物,何妨万物常围绕?就是这个含义,它的后面隐含的意思就是这个。[云何不见]:这么看来,见暗之时怎么可以说是[不见]呢?
义贯:佛言:[阿难,吾复问汝]:当[诸世间人说:我能见]时,[云何]得[名]为[见]?又[云何]称为[不见]呢?[阿难言:世人因于日、月、灯]称为三种[光]之缘,而能[见种种相,名之为见;若复无此三种光明]之缘,前境全黑,不能分辨种种物象,[则]名为[不能见]。这个是普天下,大家所共同接受的观念。佛言:[阿难,若无]光[明时]即[名]为[不见者],则亦[应不]能[见暗]境![若]无光明时而仍[必]能[见]到[暗]境者,[此]情况[但]是[无]光[明,云何]可说是[无见]呢?若真无见,则应连暗境也不能见,才称为无见。[阿难,若在]黑[暗]中[时],以[不]能[见]到[明]相[故],你就[名]之[为不见]的话;反之,[今]若[在]光[明]之[时],则定[不]能再[见]到[暗相]了,这时是否[还名]为[不见]?按照你的说法,则[如是]不见暗与不见明[二相]应[俱名]为[不见]才对;如此,则世间人便没有能说[我能见]的时候了!因为明来的时候,你见不到暗;暗来的时候,你也不见明,二个统统不能见,所以,世间人说:我能见。就永远不可能了![若复]了知明与暗[二]种尘[相]只是在[自相]侵[陵]递[夺],而现有明来暗去、暗来明去等相,并[非汝]之[见性于]其[中]间[暂]时变[无],而成不见;[如是]观察[则知]明时见明,暗来见暗,于此[二]境现前之时,[俱名]为[见,云何]复说见暗之时即名为[不见]?
诠论:在这里所牵涉到的,是最基本的概念,也是一切凡夫最基本共有的计执:认为明时见物才叫作[见],暗时见暗就不叫[见],就称为[不见]或[不能见]。这不只是凡夫为然,连二乘及大乘权教菩萨也是这么认为。现在佛讲的首楞严大定就不是这样,超越一切凡夫、外道、二乘、权教菩萨,究竟要让众生成佛的!二乘法中,四缘成见:心、眼、空、明,一定要有[明],就是一定要有光线,才能成见。大乘唯识九缘亦有[明](光线)之一缘。这些都是权教之法,非了义教。若依了义…
《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十番显见 第二十七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