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、没有来投胎,苦就停止了!你要最好的礼物,它也是会败坏的。
有佛法跟没有佛法是差很多的,我以前在看美国片的时候,美国在这个公路的旁边,在等不到车子的时候,她又一个人在走路的时候,等不到车,你看那个影片,她就会把那只腿伸出来,因为影片常常这样演啊!这是没有学佛的时候,会觉得:喔!那一只大腿很漂亮!所以,她伸出来,车子就会停了,还要配乐!如果你把那只腿锯下来的时候,放起来放七天,锯下来,放七天、再放十四天,那只腿要送给你,你就吓死了,你不敢要的!当有般若智慧的时候,他就能够照破这个假相上的迷惑,虽然我们没有办法一下子断掉所有的执着,但是至少不会迷惑到不可自拔。学佛,他痛苦就会慢慢一直减少,那个执着,他就会慢慢的远离。也不会像世间人,说迷到不可自拔,有的人突不破,就去自杀,学佛以后,他那个抗压性就会愈来愈强,很能接受世间种种的变化。
来到这个娑婆世界,你要有个心理准备,这个无常的世间,它骤然会突然种种的变化,一下子回去,你爸爸死了,这个你就是心理要有准备啊!人好好的,咦?出国没有回来!身体本来很健康,突然医生宣布说:癌症末期!来到这个娑婆世界,你一定要有那个很勇敢,去面对骤然、突然来的那种迅雷不及掩耳的噩耗,你才有办法活得心安、安详、解脱,没有随时随地准备这种骤然来的无常,还不能算是一个有智慧的佛弟子。[亦非自然]无因无缘而自生自灭;[非不自然],以其性本具,非属造作;其性与相[无非]、亦无[不非、无是]、亦无[非是],究竟离四句,绝百非。若[离一切]妄情计度之[相,即]是[一切法]之本相。
诠论:此为如来总破一切情执:若离一切情执,真如本性即自显发:一、[非因缘、非自然],此为破凡夫与外道之情执;以凡夫执[因缘],就我们平常讲的:因缘生因缘灭,凡夫还没有证空,总是认为这个是因缘法。外道计[自然],若离此凡夫外道二计执,即离凡夫、外道所行境界。二、[非不因缘、非不自然],此为破二乘之法执,以二乘已证人空,法执犹在;若离法执,即超二乘所行境界,入菩萨境界。非不因缘、非不自然,是什么意思?也就是说:不能说:它不是因缘法;也就是说:它就是因缘法。非不自然,也不能说:它不是自然,因为本性具足,自然存在,所以,它本来就是自然。可是,佛讲的这个自然,是透过因缘的修行,发现这本自其然的妙性,不是外道那种卡了一层无明的自然,完全不同的境界。三、[无非不非、无是非是],此为破权教菩萨之微细法执,而入于究竟实相的境界。因此,佛意为:不但因缘、自然(正邪二因)要离;非因缘、非自然也要离;非不因缘、非不自然也要离;无非不非、无是非是亦离。至于离无所离,即诸情荡尽,法法皆真。
诸位!他讲来讲去就是讲离;这一句也是多的。所以,讲了愈多,那个离,有时候愈来愈搞混了,放下就是!所以,禅宗,它是整个佛教的灵魂,当相即道,见处即真,你看!讲得多么的简短有力,不必像说这个教下的,搞来搞去,一直讲要离,还是不能离啊!禅宗的心法如果不懂,佛法的精要就没有办法掌握。什么是禅?佛的心就是禅,佛的心都不能理解,是没办法修行的!又,[离一切相]为显[空如来藏],以离一切相即得诸法空相。六祖讲:万法无有真,离假一切真,离一切相就是离一切假相。[即一切法],为显[不空如来藏],不空如来藏就是大用现前。以诸法相虽空,但并非没有真如之体,依体就可以起用。万德具足。于此之中,[离]时便是[即],[即]时便是[离],离即不二,即是显[空不空如来藏]。
又,[离一切相],即是妙奢摩他之空观;[即一切法],即是妙三摩之假观;离即不二,即是妙禅那之中观。诸位!把它列为空观、假观、中观,那个是祖师的慈悲,为了让你渐次第的理解。真正的观是一观也没有,有能观,它就变成有所观。所以,这个都是为了破除众生的迷执,方便说:有空观、有假观、有中观;六祖那一句不是很清楚吗?本来无一物,这本来无一物,那有能止所止、能观所观?哪来的空、假、中?无一物,哪里是空?哪里是假?哪里是中?无一物就是绝对的空。绝对的空,不立空、假、中,三观若成,便成就首楞严大定,是为了解说次第方便,只好这样讲。一切事究竟坚固,断三烦恼,就是见思烦恼(见思惑)、尘沙烦恼(尘沙惑)、根本烦恼(根本无明);证三菩提,就是真性菩提、实智菩提、方便菩提;是即本经之宗旨。
经文:[汝今云何于中措心,以诸世间戏论名相而得分别?如以手掌撮摩虚空,只益自劳,虚空云何随汝执捉?]
注释:[措心]:[措],置也,举也,用也。[以诸世间戏论名相而得分别]:世间的戏论名相,为什么把[名相]上面加一个[戏论]呢?佛有一个定义:凡事无益于生死的,统统名为戏论;不能断烦恼、了生死的,统统叫做戏论,世间的学问,差不多都是这样比较多,当然世间的知识性的东西,也帮助我们很多,包括物理、科学、化学,这个是不可以否定的;医学对人类的贡献,我们要生存,就必需靠这些了。所以,世间的戏论名相是指[是因缘、非因缘、亦是因缘亦非因缘、非是因缘非非因缘]及[是自然、非自然、亦是自然亦非自然、非是自然非非自然]等四句之说,这些言说,以佛观之,皆是戏论,类如近世所谓[大脑的游戏]。成观法师这句话写得很好,都无实义。大脑的游戏,师父现在加强一个更深一层的定义,叫做观念的游戏,也就是观念,全部都是观念,无益于解脱,大脑的游戏就是观念的游戏而已。用这些戏论的名相,怎能如实了知妙明的真性呢?充其量不过增加一些妄想分别而已。
又,宗门所言[四句]者,以现代符号逻辑之横式表示之,即是:(1)正A是对的;(2)负A是对的;(3)正A及负A两者皆对(双亦);(4)正A及负A两者皆非(双非)。[如以手掌撮摩虚空]:[撮摩],捉摸。
义贯:佛言:阿难,此精觉妙明真性,清净寂灭,[汝今云何于]其[中措心]举念,[以诸世间]之[戏论]之[名相,而]欲[得分别]妙明之真性?换句话说:用观念、假相、名相,是永远没有办法证入真实境。换另外一个角度说:修行是真实的内证功夫,没有任何的言说、语言、音声、文字,没有!要亲证到佛性,妙明的真性才能显得出来。[如]人[以手掌]欲[撮摩]捉取[虚空],然虚空之相,实不可捉持,是故[只]增[益]妄[自劳]累,而无所获——[虚空云何]可[随汝]之[执捉] ?同理可知,以世间的戏论名相,如何能捕捉、触及妙明的真性呢?
只研读经典的人、看经典的人,如果碰到事情,一样跟众生迷执、搁不下、放不下,那跟没有看经典是一样的。诸位!语言、文字是真实境的,你今天为什么来听经闻法?就是为了究竟解脱,你才来听经闻法的。所以,这个听经闻法,要更向上一层的提升,才能对得起自己的灵性,千万不能像世间人迷惑颠倒,死执不放,放不下,贪嗔痴无法熄灭,等于跟不看经典没什么两样!佛法不是叫你来做学问的;佛法是叫你来亲证如来寂灭的境界,弄清楚这一点啊!不能把佛法当作是学术来研讨,那是学者啊;把佛法亲证、悟入、契入,这个才是祖师,祖师的伟大就是在这个地方!学者可以把佛法讲得头头是道;但是,碰到争执的时候,学者就比人家执着得更严重了,甚至更会批判对方了!为什么?可以口诛、可以笔伐,他讲的这个语言、文字美得不得了,但是,是通达内在里面的烦恼,不是解脱的人的心境。反而那个书读得少的,确实真的做得到内证的功夫,他也没有流利的口才,也没有犀利的文笔;但是,他有真实解脱的心境,难能可贵啊!佛法的可贵处就在这个地方,无关于学历,无关于身分,无关于权位,只要你肯放下,幸福就到来,快乐就在你的心中生根、发芽。学佛弟子,某些东西是要坚持的,要坚持深信因果;要坚持放下,那万法就是莫可奈你何,想要烦恼也很难!
第10.显示见性离见
离见就是离一切的知见,就是禅宗讲的:动念即乖,你只要有所见,就会头上安头,清净自性本自有所见,此见无能见、无所见,千万不要自心取自心。那么,离见,为什么见呢?它就是头上安头,如果见性安一个见,就是头上安头;见性离见,清净自性里面就是本来面目,不需要安任何的意识型态、观念。所以,我们要了解,见性就是绝对,在这里所谓绝对是佛的境界,它是离见第一义谛。第一义谛有二种:一个是离缘第一义谛;一个是离见第一义谛,现在讲到:显示见性离见,是最究竟,要让你成佛的!所以,这一辈子
要能够把《楞严经》弄通,种下这个究竟菩提的种子,这个无量劫来的法身慧命,终将受益,功不唐捐。
经文:[阿难白佛言:世尊,必妙觉性非因非缘,世尊云何常与比丘宣说:见性具四种缘,所谓因空、因明、因心、因眼?是义云何?]
注释:[见性具四种缘]:依小乘说,则四缘成见:有心、眼、空(有距离)、明(光线)。然佛只是说,若具备这四种缘,便能成就[见](有所见)这件事,而并未说这四缘能生出能见之性;但阿难仍以为能见之性为从这四缘中生出来的。而佛之意为:能见之性本有,若根境相接,根就是内,内根外境。如果根境这样看得不是很熟,就加二个字:根就是内根;境就是外境,叫做根境,内根外境相接,就接触了。内外四缘和合之时,便能有所见(看见东西——所谓[成见]),这与阿难所错解的[见性为四缘所生],差得太远了。阿难所谓的见,是指看得到东西;而佛现在讲的见性,是超越一切外缘的。[因空、因明、因心、因眼]:[空],空间,亦即距离;作为能生识的[空间]之缘,不能太近或太远;太近太远都看不到。[明],即光明,…
《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十番显见 第二十七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