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十番顯見 第二十七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、沒有來投胎,苦就停止了!你要最好的禮物,它也是會敗壞的。

  有佛法跟沒有佛法是差很多的,我以前在看美國片的時候,美國在這個公路的旁邊,在等不到車子的時候,她又一個人在走路的時候,等不到車,你看那個影片,她就會把那只腿伸出來,因爲影片常常這樣演啊!這是沒有學佛的時候,會覺得:喔!那一只大腿很漂亮!所以,她伸出來,車子就會停了,還要配樂!如果你把那只腿鋸下來的時候,放起來放七天,鋸下來,放七天、再放十四天,那只腿要送給你,你就嚇死了,你不敢要的!當有般若智慧的時候,他就能夠照破這個假相上的迷惑,雖然我們沒有辦法一下子斷掉所有的執著,但是至少不會迷惑到不可自拔。學佛,他痛苦就會慢慢一直減少,那個執著,他就會慢慢的遠離。也不會像世間人,說迷到不可自拔,有的人突不破,就去自殺,學佛以後,他那個抗壓性就會愈來愈強,很能接受世間種種的變化。

  來到這個娑婆世界,你要有個心理准備,這個無常的世間,它驟然會突然種種的變化,一下子回去,你爸爸死了,這個你就是心理要有准備啊!人好好的,咦?出國沒有回來!身體本來很健康,突然醫生宣布說:癌症末期!來到這個娑婆世界,你一定要有那個很勇敢,去面對驟然、突然來的那種迅雷不及掩耳的噩耗,你才有辦法活得心安、安詳、解脫,沒有隨時隨地准備這種驟然來的無常,還不能算是一個有智慧的佛弟子。[亦非自然]無因無緣而自生自滅;[非不自然],以其性本具,非屬造作;其性與相[無非]、亦無[不非、無是]、亦無[非是],究竟離四句,絕百非。若[離一切]妄情計度之[相,即]是[一切法]之本相。

  诠論:此爲如來總破一切情執:若離一切情執,真如本性即自顯發:一、[非因緣、非自然],此爲破凡夫與外道之情執;以凡夫執[因緣],就我們平常講的:因緣生因緣滅,凡夫還沒有證空,總是認爲這個是因緣法。外道計[自然],若離此凡夫外道二計執,即離凡夫、外道所行境界。二、[非不因緣、非不自然],此爲破二乘之法執,以二乘已證人空,法執猶在;若離法執,即超二乘所行境界,入菩薩境界。非不因緣、非不自然,是什麼意思?也就是說:不能說:它不是因緣法;也就是說:它就是因緣法。非不自然,也不能說:它不是自然,因爲本性具足,自然存在,所以,它本來就是自然。可是,佛講的這個自然,是透過因緣的修行,發現這本自其然的妙性,不是外道那種卡了一層無明的自然,完全不同的境界。叁、[無非不非、無是非是],此爲破權教菩薩之微細法執,而入于究竟實相的境界。因此,佛意爲:不但因緣、自然(正邪二因)要離;非因緣、非自然也要離;非不因緣、非不自然也要離;無非不非、無是非是亦離。至于離無所離,即諸情蕩盡,法法皆真。

  諸位!他講來講去就是講離;這一句也是多的。所以,講了愈多,那個離,有時候愈來愈搞混了,放下就是!所以,禅宗,它是整個佛教的靈魂,當相即道,見處即真,你看!講得多麼的簡短有力,不必像說這個教下的,搞來搞去,一直講要離,還是不能離啊!禅宗的心法如果不懂,佛法的精要就沒有辦法掌握。什麼是禅?佛的心就是禅,佛的心都不能理解,是沒辦法修行的!又,[離一切相]爲顯[空如來藏],以離一切相即得諸法空相。六祖講:萬法無有真,離假一切真,離一切相就是離一切假相。[即一切法],爲顯[不空如來藏],不空如來藏就是大用現前。以諸法相雖空,但並非沒有真如之體,依體就可以起用。萬德具足。于此之中,[離]時便是[即],[即]時便是[離],離即不二,即是顯[空不空如來藏]。

  又,[離一切相],即是妙奢摩他之空觀;[即一切法],即是妙叁摩之假觀;離即不二,即是妙禅那之中觀。諸位!把它列爲空觀、假觀、中觀,那個是祖師的慈悲,爲了讓你漸次第的理解。真正的觀是一觀也沒有,有能觀,它就變成有所觀。所以,這個都是爲了破除衆生的迷執,方便說:有空觀、有假觀、有中觀;六祖那一句不是很清楚嗎?本來無一物,這本來無一物,那有能止所止、能觀所觀?哪來的空、假、中?無一物,哪裏是空?哪裏是假?哪裏是中?無一物就是絕對的空。絕對的空,不立空、假、中,叁觀若成,便成就首楞嚴大定,是爲了解說次第方便,只好這樣講。一切事究竟堅固,斷叁煩惱,就是見思煩惱(見思惑)、塵沙煩惱(塵沙惑)、根本煩惱(根本無明);證叁菩提,就是真性菩提、實智菩提、方便菩提;是即本經之宗旨。

  經文:[汝今雲何于中措心,以諸世間戲論名相而得分別?如以手掌撮摩虛空,只益自勞,虛空雲何隨汝執捉?]

  注釋:[措心]:[措],置也,舉也,用也。[以諸世間戲論名相而得分別]:世間的戲論名相,爲什麼把[名相]上面加一個[戲論]呢?佛有一個定義:凡事無益于生死的,統統名爲戲論;不能斷煩惱、了生死的,統統叫做戲論,世間的學問,差不多都是這樣比較多,當然世間的知識性的東西,也幫助我們很多,包括物理、科學、化學,這個是不可以否定的;醫學對人類的貢獻,我們要生存,就必需靠這些了。所以,世間的戲論名相是指[是因緣、非因緣、亦是因緣亦非因緣、非是因緣非非因緣]及[是自然、非自然、亦是自然亦非自然、非是自然非非自然]等四句之說,這些言說,以佛觀之,皆是戲論,類如近世所謂[大腦的遊戲]。成觀法師這句話寫得很好,都無實義。大腦的遊戲,師父現在加強一個更深一層的定義,叫做觀念的遊戲,也就是觀念,全部都是觀念,無益于解脫,大腦的遊戲就是觀念的遊戲而已。用這些戲論的名相,怎能如實了知妙明的真性呢?充其量不過增加一些妄想分別而已。

  又,宗門所言[四句]者,以現代符號邏輯之橫式表示之,即是:(1)正A是對的;(2)負A是對的;(3)正A及負A兩者皆對(雙亦);(4)正A及負A兩者皆非(雙非)。[如以手掌撮摩虛空]:[撮摩],捉摸。 

  義貫:佛言:阿難,此精覺妙明真性,清淨寂滅,[汝今雲何于]其[中措心]舉念,[以諸世間]之[戲論]之[名相,而]欲[得分別]妙明之真性?換句話說:用觀念、假相、名相,是永遠沒有辦法證入真實境。換另外一個角度說:修行是真實的內證功夫,沒有任何的言說、語言、音聲、文字,沒有!要親證到佛性,妙明的真性才能顯得出來。[如]人[以手掌]欲[撮摩]捉取[虛空],然虛空之相,實不可捉持,是故[只]增[益]妄[自勞]累,而無所獲——[虛空雲何]可[隨汝]之[執捉] ?同理可知,以世間的戲論名相,如何能捕捉、觸及妙明的真性呢?

  只研讀經典的人、看經典的人,如果碰到事情,一樣跟衆生迷執、擱不下、放不下,那跟沒有看經典是一樣的。諸位!語言、文字是真實境的,你今天爲什麼來聽經聞法?就是爲了究竟解脫,你才來聽經聞法的。所以,這個聽經聞法,要更向上一層的提升,才能對得起自己的靈性,千萬不能像世間人迷惑顛倒,死執不放,放不下,貪嗔癡無法熄滅,等于跟不看經典沒什麼兩樣!佛法不是叫你來做學問的;佛法是叫你來親證如來寂滅的境界,弄清楚這一點啊!不能把佛法當作是學術來研討,那是學者啊;把佛法親證、悟入、契入,這個才是祖師,祖師的偉大就是在這個地方!學者可以把佛法講得頭頭是道;但是,碰到爭執的時候,學者就比人家執著得更嚴重了,甚至更會批判對方了!爲什麼?可以口誅、可以筆伐,他講的這個語言、文字美得不得了,但是,是通達內在裏面的煩惱,不是解脫的人的心境。反而那個書讀得少的,確實真的做得到內證的功夫,他也沒有流利的口才,也沒有犀利的文筆;但是,他有真實解脫的心境,難能可貴啊!佛法的可貴處就在這個地方,無關于學曆,無關于身分,無關于權位,只要你肯放下,幸福就到來,快樂就在你的心中生根、發芽。學佛弟子,某些東西是要堅持的,要堅持深信因果;要堅持放下,那萬法就是莫可奈你何,想要煩惱也很難!

  第10.顯示見性離見

  離見就是離一切的知見,就是禅宗講的:動念即乖,你只要有所見,就會頭上安頭,清淨自性本自有所見,此見無能見、無所見,千萬不要自心取自心。那麼,離見,爲什麼見呢?它就是頭上安頭,如果見性安一個見,就是頭上安頭;見性離見,清淨自性裏面就是本來面目,不需要安任何的意識型態、觀念。所以,我們要了解,見性就是絕對,在這裏所謂絕對是佛的境界,它是離見第一義谛。第一義谛有二種:一個是離緣第一義谛;一個是離見第一義谛,現在講到:顯示見性離見,是最究竟,要讓你成佛的!所以,這一輩子

  要能夠把《楞嚴經》弄通,種下這個究竟菩提的種子,這個無量劫來的法身慧命,終將受益,功不唐捐。

  經文:[阿難白佛言:世尊,必妙覺性非因非緣,世尊雲何常與比丘宣說:見性具四種緣,所謂因空、因明、因心、因眼?是義雲何?]

  注釋:[見性具四種緣]:依小乘說,則四緣成見:有心、眼、空(有距離)、明(光線)。然佛只是說,若具備這四種緣,便能成就[見](有所見)這件事,而並未說這四緣能生出能見之性;但阿難仍以爲能見之性爲從這四緣中生出來的。而佛之意爲:能見之性本有,若根境相接,根就是內,內根外境。如果根境這樣看得不是很熟,就加二個字:根就是內根;境就是外境,叫做根境,內根外境相接,就接觸了。內外四緣和合之時,便能有所見(看見東西——所謂[成見]),這與阿難所錯解的[見性爲四緣所生],差得太遠了。阿難所謂的見,是指看得到東西;而佛現在講的見性,是超越一切外緣的。[因空、因明、因心、因眼]:[空],空間,亦即距離;作爲能生識的[空間]之緣,不能太近或太遠;太近太遠都看不到。[明],即光明,…
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十番顯見 第二十七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