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光源,要有足夠的光才能見。[心],即識,這裏指本識,阿賴耶。[眼],即眼根。
義貫:[阿難白佛言:世尊,必]此[妙]明能[覺]之見[性],如世尊方才所說,[非因非緣]所生,[世尊雲何]以前[常與]諸[比丘宣說]:能[見]之[性]須[具]足[四種緣,所謂因空]間、[因]光[明、因心]識、[因眼]根;[是義]理[雲何]與如今所說的不一樣?因爲如來方才說見性非從因緣而有。
诠論:依小乘說爲四緣成見生于眼識,而大乘唯識則爲九緣成見:根(眼根)、境(外境)、空(距離)、明(光線)、作意(動念,遍行心所之一,五遍行心所裏面的作意)、分別依(依據第六意識)、染淨依(依據第七意識)、種子依(表示我們有無量的潛能)、根本依(第八意識)。
每一個人的潛能都不一樣,有的人上輩子已經書讀很多了,這一輩子來投胎轉世以後,他從幼稚園、讀小學統統第一名,讀到大學,念臺大還是第一名,他就是有那個讀書的種子!有的人他就沒有辦法,爸爸是醫生,媽媽是大學教授,生了一個兒子,不管花多少錢請多好的家庭教師,錢拿了跑去撞球,snooker,每次成績都是最後一名!所以,以前人家在講笑話:有一個人也是念小學,鄉下,從小學一年級到六年級都第一名,畢業十幾種獎品,因爲全校只有他一個,因爲鄉村,沒有人要念!你知道嗎?他畢業的時候,領十幾種獎,校長也給獎、老師也給獎、家長會會長也給獎品,反正他一個人統統得啦!這個不是很會念書的。後來這個學校也解散了。如果我們今天講《楞嚴經》,也剩下一個,阿彌陀佛!稱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以後就:下課!馬上就結束了,只剩下一個!
經文:[佛言:阿難,我說世間諸因緣相,非第一義。]
你看!就是世尊講因緣相,注意喔!世尊從生滅的角度來發揮,只是迫不得已的,衆生根器不夠,所以,非究竟第一義谛,你看!到那個時候,佛就告訴:要成佛,必須進入究竟第一義谛。
義貫:[佛言:阿難,我]往昔爲小乘人[說]一切[世間]諸法乃[諸因緣]所生之[相],是爲權法,爲遮斥外道斷滅善根之無因無緣之自然之說,故是權教,並[非第一義]谛之理。因此不可以把權教誤爲實教,第一義谛,講第一義谛就是實教,開權顯實嘛,不再用任何的方便。
诠論:如《大智度論》所言,佛說二谛:一爲真谛,二爲俗谛。而真谛中又分爲了義(第一義谛)以及不了義(權教)。俗谛之說,是爲了方便攝引世俗衆生,令得漸漸長養善根,故隨順世俗而說,例如佛亦教在家人修五戒、十善、修福等生天、人之法,生天,或繼續轉世成人,令離叁惡道。真谛是爲了真正發心修行的人而說的。但發心修行之人,根智有大小,爲中小根智之人,佛即爲開示權教,指示化城,此等諸法雖不了義,然而根智不足,亦不堪能攝受如來真實大fa。若爲大根衆生,如來即爲之開示第一義谛了義之法,令達究竟。四依止裏面講:依了義不依不了義、依義不依語,這個就是告訴你:修學佛道要依大乘最究竟了義之教,才能成佛。所以,如來在此即說出了如來真正的本意,這種開示是很稀有的,除了在第一義谛了義經中,此外極少看得到。
經文:[阿難,吾複問汝:諸世間人說:“我能見”,雲何名見?雲何不見?阿難言:世人因于日、月、燈光,見種種相,名之爲見;若複無此叁種光明,則不能見。阿難,若無明時名不見者,應不見暗!若必見暗,此但無明,雲何無見?阿難,若在暗時,不見明故,名爲不見;今在明時,不見暗相,還名不見?如是二相俱名不見。若複二相自相陵奪,非汝見性于中暫無;如是則知二俱名見。雲何不見?]
我先解釋一下,這一段很多人看不太懂:阿難!我現在問你:一切世間人說:我能夠看得到東西。雲何名見?爲什麼?怎麼樣才算是看得見呢?雲何不見?在哪一種情形又叫做看不到呢?阿難言:世間人因爲有日光、月光、燈光,見種種相,我們就稱它能見,就是看得到東西。若複沒有這日、月、燈光叁種光明,我們就說:看不到東西。阿難,若無明時名爲不見,這個[無明]就是沒有光線,不是那個無明。如果沒有光線時,我們就稱爲看不到,那麼,反過來,也應當看不到暗啊!因爲它沒有光線的時候,你就稱它看不到,那現在是連暗你也看不到才對啊;可是,事實不然,當我們失去光線的時候,我們也可以見到暗。
若必見暗,如果你眼睛確實也可以看到暗,只是沒有光,此但無明,這個只是沒有光線而已啊,雲何無見?怎麼可以說他看不到呢?因爲見明也是見,見暗還是見啊,見明、見暗統統叫做見,統統叫做看得到啊!阿難,如果在暗的時候不能見明,我們就說這樣叫做不見;現在有光線的時候,我們也是不見到暗啊,還是不見啊,也是看不到暗啊!還名不見,這樣子二種情形,統統叫做不見,看不到,在明的時候不見暗;在暗的時候不見什麼?不見明,二個角度統統叫做不見啊!
若複二相自相陵奪,如果這二種只是暫時的,明來暗現,暗來明去,這個只是二種相互相傾奪而已,非汝見性于中暫無,不關你的見性說在那一刹那暫時沒有,明、暗無關于見性。所以,非汝見性于中暫無,並不是指你的見性在那一刹那暫時沒有,如是則知二俱名見。因此我們要了解,見明也是見,見暗還是見,雲何不見?爲什麼你講不見呢?
所以說:這個如果不消文釋義的話,也看不懂。
注釋:[雲何名見?雲何不見?]:怎麼叫作[見]?怎麼叫作[不見],沒有見到?[若無明時名不見者,應不見暗]:如果沒有日、月、燈叁種光明時,你就把它稱爲“不能見”的話,那麼就應該連暗相也看不到,事實不然,我們把所有的燈光關掉,可以看到暗啊!連暗也看不到,才能稱爲真正[不能見]。現在暗看得到啊,明來見明,暗來見暗,無關于見性,統統能見啊![若必見暗,此但無明,雲何無見]:如果沒有日月等光明時,一定還是可以見到暗相,因此那只能說是沒有光明,怎能說是[沒有見]呢?因爲只是沒有光線而已啊!不壞見性啊!
[如是二相俱名不見]:這麼說來,不見明及不見暗兩種相,應該都稱爲[不見]才對,而不應只有[不見明]才稱爲[不見]。[若複二相自相陵奪,非汝見性于中暫無]:[陵],侵陵。[奪],遞奪,取代。如果是明與暗兩種塵相在互相嬗(嬗〈動〉①本義:緩。)遞取代,而現出有[明來暗去]、[暗來明往]之相,如此則是外塵在來跟去,而你的見性卻是一直都在的,並沒有于明暗之嬗代之中,暫時變爲沒有了,而成爲[不見]。[如是則知二俱名見]:如是觀察,則知唯明暗有來去,見性並無來去;見性于[明]來之時[見明],[暗]來之時[見暗],所以不論是明相現前,或暗相現前,兩種情況之下,都能有所見,都稱爲[見]。
這問題出在哪裏?問題是出在全世界的人都是這樣認爲:把光線燈光關掉,他就說不見,見明才叫做見,見暗不算見。要把見到物他稱爲叫做見到、能見;要見到暗呢?他就不算,因爲看不到東西啊;那只是看不到東西,沒有光線而已啊,見性繼續在作用,爲什麼?見暗啊!這句話重點在哪裏?意思就是說:當你眼睛睜開的時候,你也不要受外在差別相所蠱惑;當你眼睛閉上的時候,你內心裏面也沒有恐懼感,因爲眼睛睜開的明,跟閉上眼睛的暗,或者是沒有光線的暗處,你清淨自性一樣可以作得了主的,無需恐懼的。睜開眼睛不必分別;沒有光線的時候,也不需要恐懼,因爲無關于明、暗。簡單講就是:但無心于萬物,何妨萬物常圍繞?就是這個含義,它的後面隱含的意思就是這個。[雲何不見]:這麼看來,見暗之時怎麼可以說是[不見]呢?
義貫:佛言:[阿難,吾複問汝]:當[諸世間人說:我能見]時,[雲何]得[名]爲[見]?又[雲何]稱爲[不見]呢?[阿難言:世人因于日、月、燈]稱爲叁種[光]之緣,而能[見種種相,名之爲見;若複無此叁種光明]之緣,前境全黑,不能分辨種種物象,[則]名爲[不能見]。這個是普天下,大家所共同接受的觀念。佛言:[阿難,若無]光[明時]即[名]爲[不見者],則亦[應不]能[見暗]境![若]無光明時而仍[必]能[見]到[暗]境者,[此]情況[但]是[無]光[明,雲何]可說是[無見]呢?若真無見,則應連暗境也不能見,才稱爲無見。[阿難,若在]黑[暗]中[時],以[不]能[見]到[明]相[故],你就[名]之[爲不見]的話;反之,[今]若[在]光[明]之[時],則定[不]能再[見]到[暗相]了,這時是否[還名]爲[不見]?按照你的說法,則[如是]不見暗與不見明[二相]應[俱名]爲[不見]才對;如此,則世間人便沒有能說[我能見]的時候了!因爲明來的時候,你見不到暗;暗來的時候,你也不見明,二個統統不能見,所以,世間人說:我能見。就永遠不可能了![若複]了知明與暗[二]種塵[相]只是在[自相]侵[陵]遞[奪],而現有明來暗去、暗來明去等相,並[非汝]之[見性于]其[中]間[暫]時變[無],而成不見;[如是]觀察[則知]明時見明,暗來見暗,于此[二]境現前之時,[俱名]爲[見,雲何]複說見暗之時即名爲[不見]?
诠論:在這裏所牽涉到的,是最基本的概念,也是一切凡夫最基本共有的計執:認爲明時見物才叫作[見],暗時見暗就不叫[見],就稱爲[不見]或[不能見]。這不只是凡夫爲然,連二乘及大乘權教菩薩也是這麼認爲。現在佛講的首楞嚴大定就不是這樣,超越一切凡夫、外道、二乘、權教菩薩,究竟要讓衆生成佛的!二乘法中,四緣成見:心、眼、空、明,一定要有[明],就是一定要有光線,才能成見。大乘唯識九緣亦有[明](光線)之一緣。這些都是權教之法,非了義教。若依了義…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十番顯見 第二十七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