圆瑛法汇
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
十番显见
2007.9.15——2008.3.9 文殊讲堂
第二十七张DVD
经文,[复次,阿难,此见又复缘明有见?缘暗有见?缘空有见?缘塞有见?阿难,若缘空有,应不见塞;若缘塞有,应不见空;如是乃至缘明、缘暗,同于空、塞。]
注释:[此见又复缘明有见]:[缘],在此也是当及物动词,义为:以……为缘(而有)。此言:这个见性是以明相为缘而有能见之性吗?上面的[因],是主要的条件,此处的[缘],是次要的条件,为助缘。然而因与缘必须都具足、和合,才能令法生起。这一段经文,跟前面那一段经文就差很多,你要对照一下,诸位先翻开492页,先对照经文,说:[佛言:汝言[因缘],吾复问汝:汝今因见,见性现前,有了见性,所以见性现前。此见为复因明有见?因暗有见?在这里注意那个[因]字,这一段都是一个[因]。因空有见?因塞有见?阿难,若因明有,应不见暗;如因暗有,应不见明;如是乃至因空、因塞,同于明暗。]那么,翻过来这一段,就是用[缘]字:[复次,阿难,此见又复缘明有见?用这个[缘]字:缘暗有见?缘空有见?缘塞有见?阿难,若缘空有,应不见塞;若缘塞有,应不见空;如是乃至缘明、缘暗,同于空、塞。]
义贯:佛言:[复次,阿难,此]能[见]之性[又复]为[缘]于[明]相,意思就是(以明相为其生起之缘)。这样看,看不太来,这生起[见性]之缘,那就是说:喔!原来用明相为生起见性之缘。就是假设说:见性借着明相之缘才存在的话,这一句就是这个意思。而[有]能[见]之功能呢?还是[缘]于[暗]相(以暗相为其生起之缘)而[有]能[见]之功能?还是[缘]于[空]相(以空相为其生起之缘)而[有]能[见]之功能?还是[缘]于[塞]相(以塞相为其生起之缘)而[有]能[见]之功能?
[阿难,若]见性是[缘]于[空]相(以空相为其生起之缘)而[有]能见之功的话,则当空相之生缘灭去时,见性应跟着缘灭而灭;生起之缘没有了,灭掉的时候,所以,这个生缘就是生起之缘。当这个空相的生起之缘灭去的时候,那么见性应跟着缘灭而灭去,因为它是借重明相才存在的;或者是借重空相才存在的。若见性随缘灭而灭,这个灭就是不复存在了。就是见性如果随着缘灭而失去了见性,就是这个意思。则当塞相现前时,因为见性已经没有,不存在了,灭就是已不复存在了。以见性已灭,[应不]再能[见塞]相,然而事实不然,今于空相灭去,塞相生起之时,仍然见塞;说:空来见空,塞来见塞,见性无关于空、塞。由此知能见之性并未随空相之缘灭去而灭去——因而可知、空相实非见性生起之缘。这里的空相是虚空的意思。故见性非缘空而有。[若]见性是[缘]于[塞] 相而[有],这个塞是对空,空是通达,塞是阻塞。若见性是缘于塞相而有,(以塞相为生起见性之缘而存在),就是在塞相才能见性的话,则塞相之生缘灭去时候,见性应随之而灭;见性既随塞缘而灭,则空相现前时,[应不]再能[见空]相(其理同前);[如是乃至]说见性是[缘]于[明]相、或[缘]于[暗]相(以暗相为生缘),凡此,皆[同于]以[空]相、[塞]相为生缘一样,是不能成立的。
因此可知,见性非是以所见之空或者是塞相、明暗等相为主因。主因就是:为主要生起见性之因,意思就是说:见性无关于明、暗、空、塞,这些空、塞、明、暗,不是生起见性的主因,或助缘而生。为什么?它是独立存在的,见性独立存在,无关于虚空,无关于塞相,无关于明相,无关于暗相,叫做迥脱根尘,灵光独耀,就是这个意思。亦不随之而灭——能见之性是离一切生灭之缘而仍有自体性的,这一句就是:离尘有自体性,佛陀发现了什么?就是发现了这个:离尘有自体性。那我们随着尘有意识心,而这个意识心却是妄。如果是我们的如来藏性,无关于尘现前或者是尘灭去,都不相关。其性非是依外相之因、缘而有,或随外相之因、缘而无。诸位!这一句话最大的含义是什么?幸福、快乐,要开发来自于心灵的深处,这样得到的般若智慧的知足感,那一种幸福跟美满,就会变成永恒。
我们今天借重着外在的一些假相,来得到所谓的快乐,或者是知足,或者是幸福,那么,这种东西是很容易失去的。世间人拼了老命要追求幸福跟快乐,而且他是永远找不到;佛法却发现,真正的幸福跟快乐,来自一颗般若的心、来自一颗安详的心、来自一颗明因识果的心,了解说:种善因才能得乐果、种恶因一定得苦果,他会守住这个因果的法则,在追求快乐的当中,更能守住他快乐的原则,这个是站在渐次第的角度说。所以,法亦顿亦渐,顿就是你必须悟到万法不可得,缘生就是无生,一切法本自无生,这样顿悟、契入。你要进入佛的领域,必须放下所有的次第跟善巧方便,一悟就入如来地。可是,不坏事相的渐次因果,渐次因果就是要慢慢来,就像播种、插秧、施肥、阳光,慢慢我们才有收成,一点都快不了,证悟了无生,可是,不坏事相,他就必须对任何事情、任何的次第不能间断,他必须负起责任。因此了解佛法的人,他无论在理、无论在事,都非常的圆融,也非常的圆满,理不坏事,事也不坏理。
诠论:阿难在说[因缘]时,是把[因]、[缘]合起来说,而实际上[因]与[缘]是有差别的:亲者为[因],疏者为[缘];主要条件为[因],次要条件为[缘]。现在也是这样,你有一颗想要成佛的因、想要修行的因,师父就在旁边做你的缘、同参道友在旁边做你的缘。所以,二个条件都很重要,但是,最重要的,还是你要有一颗成佛的心、坚定的心,才有办法,要不然,亲朋好友、善知识也没办法的!故佛在破斥时,则将因与缘分开来破,因而显示见性之性为本自具足。本自具足就是,幸福,我们可以从自性当中去开采,不需要假借外缘起。非从外得,亦不随外缘而生、而住、而异、而灭。因此一切外境,皆非见性之因或缘。为什么要学佛?就是生命要自己作主,快乐从心性中发。为什么要学佛?就是幸福不需要别人施舍、快乐也不需要别人给予,我们的本性就充满了幸福、快乐跟安详,不需要任何人给予,他就能过解脱自在的日子。因为因缘是生灭法,而见性本具,不用再生,故不待因而生,不依缘而有——见性若再依缘有生,则成头上安头。所以说:灵光独耀,迥脱根尘,就是我们的见性。
经文:[当知如是精觉妙明,非因非缘,亦非自然,非不自然,无非、不非,无是、非是;离一切相,即一切法。]
我先解释一遍:当知我们的精觉妙明之本性,绝对不依外在的因,也不依外在的缘;更不是外道所说的自然;非不自然,但是,因为它本自具足,也不能说它不是自然存在的。如来藏性清净的本性,彻底的绝对空性,当他拥有大般若智慧,开悟、成佛的时候,里面没有所谓的非,也无所谓的不非;里面也不能立一个是,更不能立一个非是。为什么?离一切相,即一切法,离即同时,注意看这二个字:离一切相,同时,[即]就是当下,当下就是一切智慧般若之法。所以,它这个重点,就是在离的当下就是即;即的当下就是离,这就是佛法的奥妙。
注释:[非因非缘]:本性非依外因而有,亦非依外缘而生;若依外[因、缘]而生,则是依他起性,也就是借重条件存在的,叫做依他起性。然而本性非依他起性,是故非因缘生法。所以,因缘生法就是一定会生灭。又,以依他起性即是生灭性,也就是万法都是败坏之相,佛法,一念之间必须总观,才能得到究竟解脱,然本性实不生灭,故本性非属于任何外因外缘之所能造作。[亦非自然]:本性亦非自然性之[自生自灭];又本性虽一切众生共有,然众生迷而不能觉悟;而欲证悟此本有之性,亦须要有善知识指示及自修行之因缘,而非无因无缘[自然]能证得,故说[亦非自然]。也就是你要开采这个本自的觉性,要假借种种的因缘。[非不自然]:而本性本具,非属造作,故非不自然。
[无非、不非,无是、非是]:无非、无不非,无是、无非是。这个[无]字要贯用下来。此即言,本性乃[离四句、绝百非]。初学佛法看到这个,实在是无法理解的,离四句、绝百非,简单讲就是离一切相,离语言相、离文字相、离一切心缘相,就是这个意思。绝百非就是讲什么统统不对,禅宗讲的:说似一物即不中,讲见性是个什么东西,它就不对,它既不是长短方圆,也不是青黄赤白,它统统不是!说似一物即不中。非言语思议、世间戏论可得。[离一切相,即一切法]:佛法不即不离的道理能参得透,万法就尽通。
底下这一句看注解,可是非常重要的:若离一切依于妄情计度之妄相,问题就出在这个地方,妄情计度之妄相,即是一切法之本相。这世间法,谁会教你这个啊?每一个人都教你执着啊!谁会教你说:一切都是妄情、都是计度?简单讲就是说:这个世间发生什么事情,不用太在乎,因为它一定会败坏,学佛就是神经不要太敏感,这样就会解脱了!你什么都会过敏的话;过敏性体质还有办法吃药,你那个过敏性的心灵,你要吃什么药呢?什么都很过敏,那你怎么修行呢?那痛苦没有办法停止的。
义贯:佛言:[当知如是]见[精]本[觉]本[妙]圆[明]之性,本如来藏妙真如性,[非]依外[因,非]依外[缘]而有,意思就是说:它独立存在的,无关于这一些的。因此你一个人活得解脱、活得自在,是谁都没办法剥夺的,这个就是世尊给我们人类最了不起的遗产!有一句话,好好的冷静一下,假设说:上苍能够赐给我们礼物,那么,你认为什么礼物最好?你有没有想过?上苍赐给我们最好的礼物就是不再让我们来娑婆世界转世投胎,这个就是最好的礼物!什么礼物都不要,你没有来转世…
《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十番显见 第二十七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