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,则无[明]与[暗]之分别,了义就是究竟,了义就是用本性修行,开采不生不灭,初发心即成等正觉的修行法,就是依了义教,就无所谓的明跟暗的分别。
俱名为见:明来见明,暗来见暗,所以,无关于见性。见性恒常,无来无去,我们的见性一直存在,不会用的时候,它就失去。不依外缘而称有无,不但不依明缘,且四缘俱不依,茕茕独立——此是第一义谛。若得如是现前知见,方知见性离根尘识、不依他有,诸位!这个根、尘、识,在禅宗里面讲,统统叫做尘,尘自生灭,自性不动,这个就是十八界统统空,无一法不空。大悟,悟到什么?悟到无所得,念念消归自性,归无所得,它就是在告诉你:没有六根、没有六尘、没有六识,《心经》里面讲:无色声香味触法,无眼耳鼻舌身意,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,这个不是讲得很清楚吗?三六一十八统统空,只存如来藏性。因此要了解,所有的宗派,统统要叫你成佛;不要讲到成佛那么遥远,你这一辈子能够听到大乘佛法一句、一字,或者是一语,都会终身受用的!所以,这个见性是离根尘识,不依他有。
是故本自圆成,注意这四个字:本自圆成,那你为什么要让它变成缺陷呢?就是一直动执着的念头;息灭贪嗔痴,名为沙门。什么叫做出家?息灭贪嗔痴。那么,换句话说:换另外一个角度说:不息灭这个贪嗔痴,这个有违佛的教化。因此出家人他的重点就是降伏自我,没有贪嗔痴;在家居士呢?有能力的可以达到这个,但是,听经闻法,任何一句他也很受用,因为这个贪嗔痴,不论出家、在家,他都有。因此,学佛的目标定了以后,就了解:喔!我们本自圆成的清净自性,体用恒常。在这里,体即不生灭,用即不可思议,叫做体用恒常,非暂有无。不是暂时的有或者是无,暂时有,那不是真的有;暂时无,也不是真的无。我们现在体用不出来,而这个用是思议、是生灭法、是语言、是文字、是争执、是斗争,所以,我们那个不思议的业用、不思议的妙用,用不出来,不证悟到如如不动的本体,则没有妙用,体用是一如的,体用是不二的,依体起用,摄用归体,体用不二,体用一如,这个是非常重要的思想!
那个打破无明烦恼、打破所知的障碍,是很重要的!我们因为有烦恼障,不能证得涅槃;我们因为有所知障,所以,不能证得菩提。烦恼是什么?就是妄执这个四大为我,所以,每天就是为了这个色身,衣食住行,他就一直烦恼,玩了全世界,还是烦恼!所知障就是后天所学习的,叫做所知,所知道的反而变成一种障碍,因为菩提是无知,无所不知;而你有知就是知见立知。所以,我们从出生,他就是一直学习。悟了以后,所有的学习变成很好的工具,他心境一如,可是,他书读得多,可是妙用现前,妙语如珠。如果我跟师妈二个人都是大彻大悟,假设说啦,你请谁讲经呢?当然请我啰!因为我书读得多啰,善于表达。悟了也能讲,他懂得心体;可是,后天所学习的知识,他少。所以,你作一个法师,如果你也懂得物理、懂得科学、懂得美妙的语言,善于形容,有自信心,有知识性,就很容易折服听经闻法的众生。如果你一上台就说:念佛!不念佛就是业障!那底下问说:我为什么要念佛?你说:你念佛就好了,问那么多做什么?你也不能服人家,要你讲出一个,又讲不出所以然,因为书读得又少!讲起来的时候,人家信徒还没生气,我们做法师的就先气得脸红脖子粗!因为他问太多了!这里就可以看到,语言、文字、知识很重要,佛法没有一样不是重要。
经文:[是故阿难,汝今当知:见明之时,见非是明;见暗之时,见非是暗;见空之时,见非是空;见塞之时,见非是塞;四义成就。汝复应知:见见之时,见非是见;见犹离见,见不能及。云何复说因缘、自然,及和合相?]
师父先解释一遍:说:是故阿难,汝今应当知道,在见明相的时候,见性绝对不是明相;当见到暗的时候,这个见性绝对不是暗相;当见虚空之时,见性也绝对无关于虚空,也绝对不是虚空;见塞相之时,见性也无关于塞,这非明、非暗、非空、非塞,独立存在的见性,四义:这四义就是:非明、非暗、非空、非塞,这四种义理很清楚了,成就了离缘第一义谛,离开了这些外缘,无关于明、暗、空、塞这些外缘。更进一步的是离见第一义谛,就是我们十番显见的最后一番:显示见性离见。汝复应知,你现在更应当知道;底下有二种解释,见见之时,见非是见,见犹离见,见不能及,当真见见到了妄见之时,真见绝对不是妄见。见犹离见,就是真见是离开一切妄见的,是一切妄见所不能及的,这个就是一种解释。
另外一种解释:见见之时就是:当修行人以观行力而照见了见性的这个时候,就是我们亲见到见性之时;所以,第一个[见]是亲见;第二个[见]就是见性。当我们亲见到见性之时,见非是见,就是:此所见到的,犹非是真正的见性。所以,第一个就是:我们所见到的,见非是见就是:我们所见到的,仍然不是真正的见性。见犹离见,见不能及,意思就是:真正的见性犹且离于能见,叫做见犹离见,真正的见性离于能见,及一切见所不能及的。所以,见性是离见,离于能见、所见,无有能所,只要能够离能所,就叫做真见,所以,见犹离见,见不能及。汝复应知,见见之时,见非是见;见犹离见,见不能及。云何复说因缘、自然,及和合相?哪里更可以说是一时方便,对二乘人、凡夫讲的因缘法?或者是更谈到什么外道的自然?还讲什么和合相、不和合相?这个和合相,底下一定会有一个不和合相,这经文就少掉这几个字:以及和合相与非和合相?
注释:[见明之时,见非是明]:当你见到明相之境的时候,此能见之性并非是所见的明相。莫把[所见之尘]当作是[能见之性],否则即是[以六尘缘影为自心相]。这句话什么意思?用照相机,以前的底片就是这样子,就是一照的时候:啪!这个照一棵树,一棵树的影像留在哪里?留在底片,这底片表示我们的意识心,我们看到照相机一照,一座山照在摄影机里面,摄影机底片,这个就是六尘缘影为自心相。把外在的缘起的假相,当作是:这个就是真实相,这问题就是出在这个地方。所以,我们心灵所缘的,其实是不实在的,所以,每一分、每一秒他都在错觉;我们每一分、每一秒,都在对生命当中有一种期待,引颈期盼,希望嫁一个好先生;希望更有钱;希望有房地产,而不知道这些都是如梦幻泡影的。可是,我们又是人,活在这个世间,又不得不去面对,这个就有许多的无奈!底下说[以六尘缘影为自心相],所以,我们把缘起的东西看来,就变成自己心所显相的东西,我们看到的就是底片的假相,而认为那个是真的,不知道那个是心,以心缘心的假相。
[四义成就]:[四义]即见精离于四缘(明、暗、空、塞)的道理,亦即:见性离缘,因而成就了离缘之第一义谛。[见见之时,见非是见]:当修行人以观行力而得照见[见性]之时,此所见者犹非是真正的见性。[见犹离见,见不能及]:真正的见性犹且离于能见,乃一切见所不能及:见性离见,离于能见、所见,无有能所——若离能所,而朗朗鉴照,斯则真见。诸位!没有亲证到这种功夫,究竟解脱的,不管讲到死去活来,他都不知道这个是什么,他仍然会把它化作一种观念、意识心想像,把如来的亲证的真实境,化作一种语言、文字、观念来言说、来描绘;也没办法,讲只能这样讲,要契入就得看功夫了!不能停留在语言、文字相;可是,要讲经,它就是这样啊,只好假借这个语言、文字的桥梁,契入真如实相的如来藏性,否则没有办法,没有一个善巧方便,也没办法入啊!
[云何复说因缘、自然,及和合相]:若了妙明之见性是离于能见、所见,那你还说什么见性是由于因缘而有(二乘、大乘权教菩萨境界、乃至初学佛法的,都认为这个是因缘)、或自然而有、无因无缘(外道境界),或和合一相(凡夫境界)呢?此“和合一相”即《金刚经》所说之一合相。诸位!这个一合相、和合一相,有事跟理来讲;而《金刚经》里面真正一合相是不可说,是讲得很清楚了,真正的一合相,那就是绝对心性,无所不合。这一合相就是:把这个元素凑起来,譬如说:我这个色身,这个事相的一合相;把这个讲堂,钢筋、混凝土凑合起来,这个一合相,一栋建筑物,这一合相,这是事相来讲的一合相,那么,理上来讲的话呢?理上来讲,一合相不可说,究竟心性是真正一合相,而凡夫贪着其事,他贪着有一合相这个东西,就把一合相如来藏性,化作一念观念来理解、来体悟。所以,凡夫在语言、文字里面,他一直讲,永远就没有办法进入,也只有用这种善巧方便,要不然没得悟;连这个善巧方便的桥梁都没有,那就更惨了!所以,也只有这样子,能够接引众生。
义贯:佛言:[是故阿难,汝今当知]:当你[见]到[明]相[之时],此能[见]之性[非是] 你所见之[明]相,是故,莫把所见之尘当作是能见之性,因为尘有来去、明暗,见性没有。所以,莫以六尘缘影为自心相,而一切众生都是攀缘尘,当作那个即是自己的心,心里所影现的,无非都是六尘的影像。当你[见]到[暗]境[之时],能[见]之性亦[非是]你所见到之[暗]尘;复当你[见]到[空]境[之时],能[见]之性亦[非是]你所见之[空]尘;当你[见]到[塞]境[之时],能[见]之性亦[非是]你所见之[塞]尘。见性为究竟离于[四]缘(明、暗、空、塞)之[义]理决定[成就,意思是,简单讲:见性无关于明、暗、空、塞之义理,完全无关;也可以在这明、暗、空、塞里面显现见性。因而显示第一义谛离缘之理。
此外,[汝复应]更进一步了[知]究竟无上甚深的极理:当修行人以观行力而得亲[见]能[见]之性[之时],此所[见]到之见性,犹[非是]真[见]…
《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十番显见 第二十七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