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十番显见 第二十六

  圆瑛法汇

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

  十番显见

  2007.9.15——2008.3.9 文殊讲堂

  第二十六张DVD

  经文:[是时文殊师利法王子愍诸四众,在大众中即从座起,顶礼佛足,合掌恭敬而白佛言:世尊,此诸大众不悟如来发明二种精见,色、空,是、非是义。世尊,若此前缘色空等象,若是见者,应有所指;若非见者,应无所瞩。而今不知是义所归,故有惊怖。非是畴昔,善根轻尠,惟愿如来大慈发明,此诸物象与此见精,元是何物?于其中间,无是、非是。]

  注释:[二种精见,色、空,是、非是义]:[二种],二种道理。[精见],即见精,亦即第八识之见分。[色空],所见之相分。在《楞严经》的思想里面,虚空也列为色法的一种,因为它是从色法比较出来的一个同相。色法有种种的差异之相,而虚空它是同一相,由于它是从色法衬托出来的相同相,所以,在《楞严经》,虚空也是列为色法的一种,是由色法推论出来的,所以,色、空就是所见的相分。这个相分不一定要有物象,只要是意识心所缘的,统统列为相分,也就是能所不断,能缘心、所缘的境,而这个[境]不一定是色法,有时候这个[境]是心法,这个是一定要弄清楚的。[是、非是义],即是义与非是义。是义,即无非见之义。非是义,即无是见之义。[若此前缘色空等象]:若此现前所缘的色空等万象。色就是差别相;空就是虚空,就是相同的相。不是种种的差别假相,要不然就是虚空的相同相,这一句话就是这个意思。[应无所瞩]:就是应该看不到。[畴昔]:往昔。[善根轻尠]:[尠(xiǎn)](同鲜),就是少之义。善根轻薄鲜少。[于其中间无是、非是]:令大众于这些道理中,都能解了,而不再有[无是见]、[无非见]的迷惑。

  无是见就是指不出见性;无非见就是到处都是见性。所以,禅宗有一句话,要好好的体悟,说:当处发生,当处寂灭,这一句话是什么意思?在哪里发生,就在哪里寂灭,也就是修行不管任何的时空,你都了解佛法是寂灭法、是无诤法;世间法它是斗争,而且是强烈的斗争。佛法是寂灭法,它是无诤,同时体悟到毕竟空,心如如不动。所以,当处发生,当处寂灭,也就是即于相,相不可得,就是性的显现,相尽性显;这个[尽]是透视的意思,不是把它除掉。你能透视相的不实在性,缘起无自性,一切法无我,心能如如不动,不知见立知,不安任何的执着、分别跟颠倒,恢复本来的面目。因此三昧的功夫它一定要培养,没有办法一蹴而就,绝对不可能!说得一丈,不如行得一尺。

  义贯:[是时文殊师利法王子]由于[愍诸四众],而[在大众中,即从座起,顶礼佛足,合掌恭敬,而白佛言:世尊,此诸大众不]能[悟]知[如来]所开[发]阐[明]的[二种]道理,即:第八识[精]纯之[见]精(见分)与所见的[色空](相分),以及物象[是]见性或[非是]见性之[义]理。[世尊,若此]现[前]所[缘]之[色空等]万[象,若是见]性[者],则[应有所指]陈(可以指出来);你不是说:见性就在眼前吗?那指出来给我看看。咦?指不出来![若]万象[非见]性[者],则[应无所瞩];如果没有见性,你就看不到东西了,见明是见,见暗也是见啊!然而现在为何既能见色、又能见空、及见一切万象,是故[而今]大众[不知是义]理之[所归]趋(不知究竟是什么意思),[故有惊怖]。

  此诸法众已[非是畴昔]乐于小法,所以,大乘是究竟的,要成就无上菩提,就必须学习大乘,成佛也是如此。[善根轻]薄[尠]少,现已回小向大,故堪听受大乘无上的妙旨。小乘跟大乘,诸位!最大的差别是什么?小乘承认四大的存在,它是最基本的元素;而大乘说:地、水、火、风仍是唯心现量,仍是心所影现出来的,没有实体的。第二点:大、小乘最大的差别的分水岭,小乘用意识心修行;而究竟的大乘,他是用不生灭的清净自性修行,出发点是不一样的,是完全不同的!所以,大乘为什么讲:一悟即入如来地?为什么?初发心即成等正觉,又是为什么?就是用不生不灭的清净自性修行,初发心无所得,成就佛道的时候,也是毕竟空、无所得。所以,初发心即成等正觉;成等正觉不离初发心,因该果海,果彻因缘。

  [惟愿如来大慈]开[发]阐[明,此诸]所见之[物象,与此]能见之[见精,元]来[是何物]?令皆解了,而[于其中间]决定悟了,而不再于[无是]见及无[非是]见之间产生不知抉择之迷惑。

  经文:[佛告文殊及诸大众:十方如来及大菩萨,于其自住三摩地中,见与见缘并所想相,如虚空华,本无所有。此见及缘,元是菩提妙净明体,云何于中有是非是?]

  这一段特别的重要,你要能够体悟,也就能够解脱,佛法不必多,你来听二个钟头的经典,要一段咬(悟)得进去,能契入,就解脱!佛法不需要多,一滴即知大海水之味,少许的佛法能体悟,三藏十二部经典尽通。所以,这一段非常重要!

  注释:[大菩萨]:此为圆顿菩萨之境界,此境界,权教菩萨尚且无分,权教就是讲方便的,不究竟。更何况二乘人。[于其自住三摩地中]:[三摩地],即三昧。诸位!三昧成就,则佛道成就,没有一尊佛没有三昧而能成就的,没有的!也就是:佛是什么境界呢?佛就是二六时中皆在定中,统统在三昧当中;凡夫是二六时中都在散乱当中;而佛二六时中皆自住三摩地中,可见定是了生死的桥梁,而它却是不能一蹴即成,它是一直要慢慢的培养。

  [三摩地],即三昧,在此即指首楞严三昧;此定即是佛定,唯有佛及大菩萨堪能,所以是佛及大菩萨的自证境界,故称[自住]。因此佛的加被是增上缘,而我们自住三昧却是很重要的亲因缘,在佛菩萨帮助你以前,你要懂得帮助自己,佛菩萨成为你的增上缘,你绝对不能让亲因缘睡着,你必须念念提起正念,这样才有办法迈向佛道的。我们修行往往忽略了这一点,就念佛归念佛,烦恼归烦恼,反正等着佛来处理我的烦恼,这个是错误的!佛菩萨还没有加被你以前,你要自己懂得加被自己;佛菩萨还没有帮助我们以前,你内心就要充满智慧,帮助自己,要记住师父这一句话,它是特别重要的!如何帮助自己?遵佛的言教,就是很简单,我们一只嘴巴,这个就明明可以避开的纷争、斗争;可是,这一只嘴巴惹来了多少杀身之祸、多少的麻烦?这个明明跟自己没关系的;可是,我们这只嘴巴就是控制不住,硬要伤人几句,佛菩萨要保佑你,没有错;但是,你却不保佑你自己啊,可以避开来的灾难,你却不要啊,硬是要闯祸,问题就出在这个地方。

  故自为自住,于密教中即称为[本尊三昧],以为本尊所自证、自住者。[见与见缘并所想相]:[见],第八识能见之见分。[见缘],第八识之相分,以此相分为见分之所缘,故称为[见缘]。于三性中,见分与相分([见与见缘]),所以见分是能缘,相分就是所缘,系[依他起性],依他起性就是缘起,依他起就是假借着种种条件,所产生的缘起法,无论在因,无论在缘,无论在果,都不能离开依他起性。因见分是由最初一念无明而起。诸位!那个最初一念,是不得已的讲法,为了解开众生的迷团,一个假设的点,所以,并没有最初;你有最初这个念,就会更早的最初;更早的最初,又会有更早的最初,那就等于圣经一样了,上帝在七千年前创造天地万物,那七万年前,上帝做什么?佛教如果讲最初一念无明,需要知道,这是为了次第性,解开众生的迷团,而不得不作一个假设的名词,事实上,最初一念无明根本不存在。

  为什么《心经》讲:无无明亦无无明尽,根本就没有无明,无明本空;亦无无明尽,也没有说除去无明,把无明除尽了,没有这个东西啊!《心经》里面讲的:无无明亦无无明尽,是什么意思?无无明就是无明本来就空,根本就没有无明存在,哪有最初一念无明?亦无无明尽,也没有说:除掉这个无明,无明需要你除吗?无明本空。所以,妄本来就是空,不可讲除,达妄本空,知真本有。所以,要了解佛法,他就一定要见性,否则你会死在文字相里面,我不骗你的!没有见性,你要把经讲得究竟、彻底,你没办法!因为他不知道那个是什么意思?讲:最初一念无明,经典是这样写啊,注解也是这样写,你没见性,他就会跟着念:由最初一念无明而起,那如果大悟的人问你:那最初的最初又是什么?哇!哑口无言!要用佛性来了解。

  诸佛妙理,无关于文字,它就是这个道理,诸佛妙理,跟文字是没有任何关系的,文字是一种工具,是一种善巧,只是一种方便而已,就像语言、文字一样,它只是让你感觉到说我的好意,譬如说:中文说:你好吗?大家都知道这是一句问候语:你好吗?问候语。如果是日语的问候语,也是在问候语,让对方可以感受到:喔!你在问候。如果是英文:How are you

  如果讲台语则是:最近好不好啊?其实都是一种语言,亲切的语言慰问,让对方可以感受,虽然语言不同,可是,它都在表达关怀。这个就是在文字,文字、语言。佛法不一样,佛法用语言、用文字、用思惟的模式、意识型态,统统够不上。

  见分为依无明而有,所以是依他起。相分则是依见分而有,故也是依他起性。[所想相],即六识所起的诸妄想之相,此为[遍计所执性]。[如虚空华,本无所有]:[虚空华],乃病眼所见,而空中实无华。[本],从本以来。承上,第八识之见分与相分,乃至第六识的种种妄想之相,内外一切法,从本以来,即无所有——诸位!你脑筋速度快一点,好!一百年前、一万年前、一亿年前、五十亿年前,诸位!五十亿年前,连地球都没有,连植物都没有,连动物都没有,哪来的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?五十亿年后的今天,业感缘起,缘起如幻,从毕竟无变成毕竟有,…

《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十番显见 第二十六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