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十番顯見 第二十六

  圓瑛法彙

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

  十番顯見

  2007.9.15——2008.3.9 文殊講堂

  第二十六張DVD

  經文:[是時文殊師利法王子愍諸四衆,在大衆中即從座起,頂禮佛足,合掌恭敬而白佛言:世尊,此諸大衆不悟如來發明二種精見,色、空,是、非是義。世尊,若此前緣色空等象,若是見者,應有所指;若非見者,應無所矚。而今不知是義所歸,故有驚怖。非是疇昔,善根輕尠,惟願如來大慈發明,此諸物象與此見精,元是何物?于其中間,無是、非是。]

  注釋:[二種精見,色、空,是、非是義]:[二種],二種道理。[精見],即見精,亦即第八識之見分。[色空],所見之相分。在《楞嚴經》的思想裏面,虛空也列爲色法的一種,因爲它是從色法比較出來的一個同相。色法有種種的差異之相,而虛空它是同一相,由于它是從色法襯托出來的相同相,所以,在《楞嚴經》,虛空也是列爲色法的一種,是由色法推論出來的,所以,色、空就是所見的相分。這個相分不一定要有物象,只要是意識心所緣的,統統列爲相分,也就是能所不斷,能緣心、所緣的境,而這個[境]不一定是色法,有時候這個[境]是心法,這個是一定要弄清楚的。[是、非是義],即是義與非是義。是義,即無非見之義。非是義,即無是見之義。[若此前緣色空等象]:若此現前所緣的色空等萬象。色就是差別相;空就是虛空,就是相同的相。不是種種的差別假相,要不然就是虛空的相同相,這一句話就是這個意思。[應無所矚]:就是應該看不到。[疇昔]:往昔。[善根輕尠]:[尠(xiǎn)](同鮮),就是少之義。善根輕薄鮮少。[于其中間無是、非是]:令大衆于這些道理中,都能解了,而不再有[無是見]、[無非見]的迷惑。

  無是見就是指不出見性;無非見就是到處都是見性。所以,禅宗有一句話,要好好的體悟,說:當處發生,當處寂滅,這一句話是什麼意思?在哪裏發生,就在哪裏寂滅,也就是修行不管任何的時空,你都了解佛法是寂滅法、是無诤法;世間法它是鬥爭,而且是強烈的鬥爭。佛法是寂滅法,它是無诤,同時體悟到畢竟空,心如如不動。所以,當處發生,當處寂滅,也就是即于相,相不可得,就是性的顯現,相盡性顯;這個[盡]是透視的意思,不是把它除掉。你能透視相的不實在性,緣起無自性,一切法無我,心能如如不動,不知見立知,不安任何的執著、分別跟顛倒,恢複本來的面目。因此叁昧的功夫它一定要培養,沒有辦法一蹴而就,絕對不可能!說得一丈,不如行得一尺。

  義貫:[是時文殊師利法王子]由于[愍諸四衆],而[在大衆中,即從座起,頂禮佛足,合掌恭敬,而白佛言:世尊,此諸大衆不]能[悟]知[如來]所開[發]闡[明]的[二種]道理,即:第八識[精]純之[見]精(見分)與所見的[色空](相分),以及物象[是]見性或[非是]見性之[義]理。[世尊,若此]現[前]所[緣]之[色空等]萬[象,若是見]性[者],則[應有所指]陳(可以指出來);你不是說:見性就在眼前嗎?那指出來給我看看。咦?指不出來![若]萬象[非見]性[者],則[應無所矚];如果沒有見性,你就看不到東西了,見明是見,見暗也是見啊!然而現在爲何既能見色、又能見空、及見一切萬象,是故[而今]大衆[不知是義]理之[所歸]趨(不知究竟是什麼意思),[故有驚怖]。

  此諸法衆已[非是疇昔]樂于小法,所以,大乘是究竟的,要成就無上菩提,就必須學習大乘,成佛也是如此。[善根輕]薄[尠]少,現已回小向大,故堪聽受大乘無上的妙旨。小乘跟大乘,諸位!最大的差別是什麼?小乘承認四大的存在,它是最基本的元素;而大乘說:地、水、火、風仍是唯心現量,仍是心所影現出來的,沒有實體的。第二點:大、小乘最大的差別的分水嶺,小乘用意識心修行;而究竟的大乘,他是用不生滅的清淨自性修行,出發點是不一樣的,是完全不同的!所以,大乘爲什麼講:一悟即入如來地?爲什麼?初發心即成等正覺,又是爲什麼?就是用不生不滅的清淨自性修行,初發心無所得,成就佛道的時候,也是畢竟空、無所得。所以,初發心即成等正覺;成等正覺不離初發心,因該果海,果徹因緣。

  [惟願如來大慈]開[發]闡[明,此諸]所見之[物象,與此]能見之[見精,元]來[是何物]?令皆解了,而[于其中間]決定悟了,而不再于[無是]見及無[非是]見之間産生不知抉擇之迷惑。

  經文:[佛告文殊及諸大衆:十方如來及大菩薩,于其自住叁摩地中,見與見緣並所想相,如虛空華,本無所有。此見及緣,元是菩提妙淨明體,雲何于中有是非是?]

  這一段特別的重要,你要能夠體悟,也就能夠解脫,佛法不必多,你來聽二個鍾頭的經典,要一段咬(悟)得進去,能契入,就解脫!佛法不需要多,一滴即知大海水之味,少許的佛法能體悟,叁藏十二部經典盡通。所以,這一段非常重要!

  注釋:[大菩薩]:此爲圓頓菩薩之境界,此境界,權教菩薩尚且無分,權教就是講方便的,不究竟。更何況二乘人。[于其自住叁摩地中]:[叁摩地],即叁昧。諸位!叁昧成就,則佛道成就,沒有一尊佛沒有叁昧而能成就的,沒有的!也就是:佛是什麼境界呢?佛就是二六時中皆在定中,統統在叁昧當中;凡夫是二六時中都在散亂當中;而佛二六時中皆自住叁摩地中,可見定是了生死的橋梁,而它卻是不能一蹴即成,它是一直要慢慢的培養。

  [叁摩地],即叁昧,在此即指首楞嚴叁昧;此定即是佛定,唯有佛及大菩薩堪能,所以是佛及大菩薩的自證境界,故稱[自住]。因此佛的加被是增上緣,而我們自住叁昧卻是很重要的親因緣,在佛菩薩幫助你以前,你要懂得幫助自己,佛菩薩成爲你的增上緣,你絕對不能讓親因緣睡著,你必須念念提起正念,這樣才有辦法邁向佛道的。我們修行往往忽略了這一點,就念佛歸念佛,煩惱歸煩惱,反正等著佛來處理我的煩惱,這個是錯誤的!佛菩薩還沒有加被你以前,你要自己懂得加被自己;佛菩薩還沒有幫助我們以前,你內心就要充滿智慧,幫助自己,要記住師父這一句話,它是特別重要的!如何幫助自己?遵佛的言教,就是很簡單,我們一只嘴巴,這個就明明可以避開的紛爭、鬥爭;可是,這一只嘴巴惹來了多少殺身之禍、多少的麻煩?這個明明跟自己沒關系的;可是,我們這只嘴巴就是控製不住,硬要傷人幾句,佛菩薩要保佑你,沒有錯;但是,你卻不保佑你自己啊,可以避開來的災難,你卻不要啊,硬是要闖禍,問題就出在這個地方。

  故自爲自住,于密教中即稱爲[本尊叁昧],以爲本尊所自證、自住者。[見與見緣並所想相]:[見],第八識能見之見分。[見緣],第八識之相分,以此相分爲見分之所緣,故稱爲[見緣]。于叁性中,見分與相分([見與見緣]),所以見分是能緣,相分就是所緣,系[依他起性],依他起性就是緣起,依他起就是假借著種種條件,所産生的緣起法,無論在因,無論在緣,無論在果,都不能離開依他起性。因見分是由最初一念無明而起。諸位!那個最初一念,是不得已的講法,爲了解開衆生的迷團,一個假設的點,所以,並沒有最初;你有最初這個念,就會更早的最初;更早的最初,又會有更早的最初,那就等于聖經一樣了,上帝在七千年前創造天地萬物,那七萬年前,上帝做什麼?佛教如果講最初一念無明,需要知道,這是爲了次第性,解開衆生的迷團,而不得不作一個假設的名詞,事實上,最初一念無明根本不存在。

  爲什麼《心經》講:無無明亦無無明盡,根本就沒有無明,無明本空;亦無無明盡,也沒有說除去無明,把無明除盡了,沒有這個東西啊!《心經》裏面講的:無無明亦無無明盡,是什麼意思?無無明就是無明本來就空,根本就沒有無明存在,哪有最初一念無明?亦無無明盡,也沒有說:除掉這個無明,無明需要你除嗎?無明本空。所以,妄本來就是空,不可講除,達妄本空,知真本有。所以,要了解佛法,他就一定要見性,否則你會死在文字相裏面,我不騙你的!沒有見性,你要把經講得究竟、徹底,你沒辦法!因爲他不知道那個是什麼意思?講:最初一念無明,經典是這樣寫啊,注解也是這樣寫,你沒見性,他就會跟著念:由最初一念無明而起,那如果大悟的人問你:那最初的最初又是什麼?哇!啞口無言!要用佛性來了解。

  諸佛妙理,無關于文字,它就是這個道理,諸佛妙理,跟文字是沒有任何關系的,文字是一種工具,是一種善巧,只是一種方便而已,就像語言、文字一樣,它只是讓你感覺到說我的好意,譬如說:中文說:你好嗎?大家都知道這是一句問候語:你好嗎?問候語。如果是日語的問候語,也是在問候語,讓對方可以感受到:喔!你在問候。如果是英文:How are you

  如果講臺語則是:最近好不好啊?其實都是一種語言,親切的語言慰問,讓對方可以感受,雖然語言不同,可是,它都在表達關懷。這個就是在文字,文字、語言。佛法不一樣,佛法用語言、用文字、用思惟的模式、意識型態,統統夠不上。

  見分爲依無明而有,所以是依他起。相分則是依見分而有,故也是依他起性。[所想相],即六識所起的諸妄想之相,此爲[遍計所執性]。[如虛空華,本無所有]:[虛空華],乃病眼所見,而空中實無華。[本],從本以來。承上,第八識之見分與相分,乃至第六識的種種妄想之相,內外一切法,從本以來,即無所有——諸位!你腦筋速度快一點,好!一百年前、一萬年前、一億年前、五十億年前,諸位!五十億年前,連地球都沒有,連植物都沒有,連動物都沒有,哪來的我相、人相、衆生相、壽者相?五十億年後的今天,業感緣起,緣起如幻,從畢竟無變成畢竟有,…
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十番顯見 第二十六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