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十番顯見 第二十叁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,什麼是秦始皇?什麼是漢武帝?那什麼是唐太宗呢?誰是慈禧太後啊?有沒有這些人?事實上是有啊!有沒有這些人?事實上就是沒有啊,到現在只有變成曆史,人類的活動,就會變成一部曆史,所有的活動,其實都是空;所有的空不壞事相,它就是有;有是生滅無常,所以不可得,方便說有,有,但是緣起,方便說是有。爭個哪一個是長是短,其實沒有任何的意義。我們不必等到臨命終的時候才發現,所有的爭執,在一個了生死的聖者來講,真的完全沒有意義!

  一切衆生都在把生命虛耗在沒有意義的活動,完全對覺性沒有幫助;只有學佛!法界唯是一真,生佛共此一真。一真就是絕對的心性。所以,你注意看喔,每一部經典,它都叫你會歸心性。離心性說法,就離開第一義谛說法,心性就是第一義谛,離開第一義谛說法,不名正法,名爲相說。《華嚴經》講一真法界,一真法界難道不是如來藏性嗎?就是絕對啊!唯識學講大圓鏡智,大圓鏡智難道不是如來藏性嗎?性宗講:人人都有佛性,諸法畢竟空,畢竟空不是絕對,不是如來藏性嗎?一心不亂,念佛念到一心不亂,一心不亂,這不是佛性嗎?是叁昧成就,不是佛性嗎?《華嚴》叫你開采佛性;《法華經》一實相,一實相就是無相無不相,就是佛性啊;唯識學大圓鏡智,就是開采佛性啊;念佛念到叁昧,就是叫你開采佛性啊;禅宗即心即佛,就是叫你明心見性,開采你的佛性啊,沒有開采佛性,你怎麼成佛呢?佛是這樣呆呆的念嗎?就是要用般若智慧念佛,用真如本性念佛,一念即一切念,一切念不離一念。所以,我們重視事相上的訓練,也重視理體上無生的體悟,才是一個真正好的佛弟子。如果年歲也大了,經教實在是困難,那就好好的在事相上磨練,就發一顆善良的心,就好好的無诤,好好的念佛,就安心去吧!就像師媽這樣子。師媽問:師父!什麼是禅?我說:來不及了啦!這怎麼來得及呢?好好的念佛!說:法界唯是一真,生佛共此一真。[瞪瞢]:[瞢],就是目不明也,悶。此即:目瞪口呆,心中迷悶不解。

  義貫:[即時如來垂]下其[金色臂],其辋[輪手]向[下指]于地,以此[示阿難]而後[言:汝今見我母陀羅](寶印)之[手],此手[爲正]抑[爲倒?阿難言:世間]的一切[衆生]皆[以此]手勢[爲倒,而我]實[不知]應說[誰正誰倒。佛告阿難:若世間人]是[以此]下指的手勢[爲倒,即世間人將何]者稱[爲正]的?[阿難言:]若[如來豎]起手[臂],而且將[兜羅緜手上指于空,]([空]是指虛空。)世間人[則名]這個手勢[爲正。]于是[佛即]如阿難所言而[豎臂]指空,然後[告阿難言:若]將[此]此手上下[顛倒]一下,就是把手顛倒一下,[首尾相換]一下,而世人就把它改稱爲是正的手勢,此乃[諸世間人]以加[一倍]迷執之眼來[瞻視]此本身並無正倒的手。

  意思就是說:我們如來藏性,並沒有所謂悟跟迷這個名詞。所以,大悟的人,沒有悟,也沒有迷,那個都是頭上安頭。由此手之正倒作爲比喻,[則知汝]等衆生之[身與諸如來]之[清淨法身],互相[比類]則可開[發明]了,[如來之身]雖[名]爲[正遍知],(如手之正),而[汝等之身]雖[號]爲[性顛倒],(如手之倒);而實同一性,正如手雖若現有倒正之相,而實只有一手。說我們有成佛,其實就是那一顆心,覺悟的衆生心就是佛,同樣是那一顆心,世尊成佛,也不離開衆生那一顆心,直下無心。我們佛性迷了,迷了就做衆生,問題在哪裏?問題在會不會用?肯不肯把佛性的般若智慧用出來?這個就是重點!

  是故現今[隨汝谛觀,汝身]與[佛身]作個實際比較來看,你們的色身上所以[稱]爲[顛倒]之身[者],此顛倒之[名字]應安于身心中之[何處?]而得真正[號爲顛倒?](也就是,顛倒在汝身之何處?是哪一個部位顛倒了?其實是心,將顛倒拿來啊,將顛倒來!——拿出顛倒來我看!)[于]此[時,阿難與諸大衆]目[瞪]昏[瞢]而[瞻]視[佛]。因爲上不去,下不來,既沒大悟,意識心又被破,就不知道該怎麼辦?[目睛不瞬],一動也不動,然皆[不知]自己[身心顛倒]之[所在。]

  诠論:在此段中,阿難答佛:[世間衆生以此爲倒,而我不知誰正誰倒。]此爲阿難不明白佛的用意所在,因爲前面屢次回答都被佛所呵叱,現在看佛把手指上、指下,然後把這個問題來問他,他實在不知如來悶葫蘆裏賣的是什麼藥;現在學乖了,所以不敢亂答,也不敢看到什麼就照常情來答,所以就把責任推給[一切衆生]:世間人是這麼說,並不是我說的,不要罵我。接著世尊也不與他爲難,就順勢說:[若世間人以此爲倒,即世間人將何爲正?]一來免去他的責任,二來隨順世間人語,叁來,又可再引阿難發言(否則阿難就不敢接腔了)。

  複次,相有改,性不遷;手的方向有變,而手本身實在是只有一個。手雖然有上下、正倒之名相,而于手本身實未嘗有增損。然凡夫見相、取相、著相、依相立名,循名取實,這一句話你看平凡,可就是關鍵,什麼叫做凡夫?見一切相,就取一切相,便著一切相,便以緣起的假相,不知道它是必定敗壞的,依假相而立種種的名,循名就取實,就開始爭論不休,執著種種的名相,這四個字:堅固不舍;堅固不舍,後面就接什麼?就接:一切痛苦就沒有辦法平息,爭得面紅耳赤,原來是妄;搞個一較長短,原來是妄;活得痛苦不堪,原來是妄,我們竟然在虛妄的假相、名相老死醒不過來,清醒不過來。爲什麼若見諸相非相,即見如來?爲什麼離一切相,即名諸佛?爲什麼菩薩無我相、人相、衆生相、壽者相?在在處處都告訴你:破一切相,放下一切假相,在在處處都告訴我們:佛性一定要用出來!爲什麼佛當時在世的時候,按照經典這樣記載,那一千二百五十個阿羅漢,出來的時候是多麼的有威儀,在佛的教化之下,大家都證得空性,都無诤。爲什麼?空性不可诤啊;空性不可得啊,就進入,每一個人都進入解脫的狀態,這個團體哪來的爭執呢?

  底下,而不知雖有正倒等假名、假相,真淨實性實未曾改易或者是失去。由此可以知道一切衆生之見性,迷者與悟者,皆無得無失。迷時雖號[顛倒],但即使正在顛倒之時,也並無有少法失去;悟的時候雖稱[無倒],但也無得無增,爲什麼?如來藏性本來就是存在的。其所得者只是本有的寶明妙性。雖然如此,但此[見性]可隨染緣,而成就如幻九界生死,不失而似失;這個[見性]若隨最上的淨緣,即如化而成佛界自性涅槃菩提,非得而似得。以此極理甚爲深奧,所以大衆瞪瞢。

  經文:[佛興慈悲,哀愍阿難及諸大衆,發海潮音,遍告同會:]

  [慈悲]:慈就是與樂,悲者拔苦。所以,要做菩薩不簡單的,真的喔!要學小乘的,已經很不容易了。這小乘跟大乘,小乘,它比較重視事相,譬如說:在比丘戒裏面這樣記載,說一個小姐掉到水中;大、小乘就差別在這個地方,如果披小乘的袈裟走過去,看到那個小姐快淹死了,小乘可以這樣講,對她這樣講:那是你的業!就是明明可以救的,小乘爲了持佛的戒律,可以不用救的,不犯的!我爲了持佛的淨戒,我爲了持戒清淨。旁邊都沒人,你明明可以救,你持小乘戒的,可以不用救她,我爲了清淨比丘戒,怕壞了佛的清淨戒,所以,手不碰女衆,堅持佛的戒律,這樣不犯,真的喔!比丘戒是這樣子的。這個在大乘不行,大乘要怎麼樣才犯呢?這廣化律師講的:把這個女衆拉上岸的時候,立刻要放手,還不能動念。救起來,她可以呼吸就要放,立刻要放手!若是說:喔!這個小姐皮膚很白,再摸一下!犯!雖然人是你救起來的,就是不能碰,這是大乘心戒,你可以救她;但是,不能碰她,這個大乘菩薩的心戒就是這樣。不犯,在菩薩戒裏面不犯,就是這樣子,大小乘差異很大!

  大小乘差異很大,爲什麼?譬如說:在比丘戒裏面,佛在世,如果有人去托缽,魚、肉、生酥、熟酥,就知道佛在世的時候沒吃素。好!比丘,佛在世的時候,就是你供養什麼,我吃什麼,叫做方便吃;在大乘菩薩道裏面,食肉得無量罪,畜生無異,你看!菩薩戒裏面又變成這樣。所以,小乘他認爲,毗盧遮那佛(盧舍那佛)所說的大乘菩薩戒是不存在的,他問:毗盧遮那佛是誰呢?他們不承認有叁身佛:法身、報身、應身,他們只有承認釋迦牟尼佛。所以,你到南傳去看他們的修行方式,跟北傳的大乘的思想完全不同;某些有共同處,殺、盜、淫、妄就有共同處;但是,那個心差距很大,我們講:觀念,差距很大!

  因此要講慈悲,這個[慈]就是與樂;[悲]:拔苦,要講[慈悲]這二個字,要讓衆生快樂,必須講柔軟語,用柔軟心,用柔軟的態度。因此在哲學家裏面講那一句話,我很認同:生命,態度決定你的一切,你用什麼態度對待人家,你就會得到什麼果報。你今天是上班族,你的上班的態度是什麼?你今天你要學佛,你的學佛的態度是什麼?所以,態度決定一切。你是用什麼心來學習佛法的?你的心態。因此要做到這個菩薩,悲,要拔一切的痛苦,還無苦不拔呢!所以,修比丘的很容易了,當然也很難;進一層,菩薩就更難了;那你可想而知,還進入佛的領域,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是怎麼來的?就是禅無內外,就是悟到我們這個色身跟宇宙的萬物的衆生,它是一體的,絕對不忍心去傷害任何一個衆生、一棵樹、一枝花、一根草,沒有必要的時候啦!所以,要進入佛的領域,了解沒有內,沒有外,融入,心就是宇宙;宇宙就是這一顆心,平等的。

  底下說:大慈與一切衆生樂;大悲拔一切衆生苦。[海潮音]:海水之潮汐不違其時;[海潮音]即比喻無念無求而能施與,猶如海潮;應[不失時],這叁個字就是海潮音最重要的诠釋,不失去恰到好處,度衆生也是這樣,說法也是要恰到…
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十番顯見 第二十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