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好處,那個因緣不具足,度不來!正如海潮;無緣大悲,亦如海潮,無有愛憎之分別。
義貫:[佛]即[興]起[慈悲]之心,爲了[哀愍阿難及諸]與會之[大衆],而[發]如[海潮]一樣的不失其時、善施、無分別的妙法[音,遍告同會]之人:
經文:[諸善男子,我常說言:色、心、諸緣,及心所使,諸所緣法,唯心所現。汝身汝心皆是妙明、真精、妙心中所現物。雲何汝等,遺失本性,圓妙明心,寶明妙性,認悟中迷?]
注釋:[諸善男子]:這是包括了與會的四衆,而以[善男子]爲代表。[色、心、諸緣]:[色]爲色法,有十一種。[心],就是心法,也就是八識心王,有八個。[諸緣],指心的生起所必需的四緣:親因緣、增上緣、等無間緣(又名次第緣)、所緣緣。這個我們在唯識學都講得很清楚![心所使]:也就是心所有法,共有五十一個,這個我們在《百法明門論》也講得非常多。其中包括遍行心所(就是五個)、別境心所(五個)、善心所(十一個)、根本煩惱心所(六個)、隨煩惱心所(二十個)、不定心所(四個)。這五十一個心所法,因是受心王所驅使者,所以稱爲[心所使]。
[諸所緣法]:是指[心不相應行法],共有二十四個,這二十四個法不屬于色、心二法,且爲與[心法、心所有法、以及色法]不相應之有爲法的聚集(分位假立)。分位假立就是:不是色、不是心、不是心所;但是,不離色、不離心;[心]就是心王,不離心所,叫做分位假立。依小乘[說一切有部]的說法則爲:在色法、心法以及心所有法之外,另有與心不相應之[實法],其體系有爲法,又爲五蘊中之[行蘊]所攝,所以稱心不相應行法。經部以及唯識等主張心不相應行法乃于色心之分位所假立的,並非實法,非有實體。這二十四個心不相應行法爲:得、命根、衆同分、異生性、無想定、滅盡定、無想報、名身、句身、文身、生、住、老、無常、流轉、定異、相應、勢速、次第、時、方、數、和合性、不和合性。因爲我們在《百法》都講過,在這裏不重複。
[唯心所現]:以上所舉之心法、色法、心所有法、以及心不相應行法,即是有爲法,也就是唯識五位百法中的前面的四位,這個百法就代表一切法,此一切法,皆是真心所現之法。[皆是妙明、真精、妙心中所現物]:[妙明],是指真心于凡位時,雖在暗而常明,所以稱爲妙明。[真],是真實不妄。[精],就是精一無雜,《圓覺經》所謂的:[無壞無雜],全體皆真,所以稱爲[真精]。[妙明]與[真精]都是形容詞,形容下面的[妙心]。這個[妙]就是不可思議。此真心因能不變而隨緣,隨緣而不變,不可思議,所以稱爲[妙心]。
[認悟中迷]:自錯認而妄取常覺心性中的一點迷情。這句話什麼意思呢?再用一下比喻,譬如說:大海水起的這個浪,說:哇!這個浪好高好大!忘記了那個浪是從大海緣起,風一吹打起的大浪,喔!這個浪好高好高!卻忘記了大海,這是大海緣起所産生的大浪。我們現在就是這樣子,把如來藏性盡虛空界,遍法界的那個佛性迷失了,我們眼前什麼都爭,就是這個;什麼都批判,只有知道活在這個範疇,煩惱障、所知障,而沒有學佛,沒有辦法覺知的,他就活在現在這個意識心。所能執著的就是食、衣、住、行,人際關系所發生的複雜性,他所能了解的就是這一些,你要叫他過一下佛陀的日子,過不來!執少許的意識心爲自己的心,這是由塵所引起的,這個只是如來藏性幻化出來的意識型態,而意識心沒有實體可得,因爲它離塵無自體性,不是如來藏性說,離塵,它有自體性的,它是永恒一直存在的。我們就是取大海少許的水爲自我,無量無邊的般若智慧失去了,而取現在的生滅意識型態,我執、我見、我分別、我顛倒,就是取這個,少許的。
沒有學佛的衆生,他的生命觀是很可怕的,他會挖一個洞,這個洞,他本來要掙脫這個痛苦,又覺得不快樂:唉!這個職業做得不好,這裏的同事都不會互相容忍。好!我現在又去搞換一個職業,卻發現另外一個工作人我是非還是在,他業如影隨形,不知道!衆生就是離開這個痛苦,再跳到另外一個痛苦;離開這個陷阱,又跳到另外一個陷阱,因爲知見立知是無明本嘛,動念,它就是陷阱啊!什麼是衆生?時時刻刻都活在生滅意識心、觀念的陷阱裏面,叫做知見立知,頭上安頭。衆生就是這個陷阱跳到那個陷阱,那個陷阱跳到這個陷阱,一直想要擺脫這個痛苦,一直想要甩掉這個痛苦;可是,甩不掉,因爲他的最大的陷阱就是觀念、最大的陷阱就是我慢、最大的陷阱就是無明、最大的陷阱就是業力、最大的陷阱就是煩惱、最大的陷阱就是所知,就是所知障,只要是衆生,他沒有一個地方不是陷阱,他本來想要擺脫這個,要過另外一個快樂的日子,可是,沒有辦法!
法師也是這樣,這個法師、長老參完,參另外一個;另外一個長老參完,參這個;這個道場參完,參另外一個;另外一個道場參完,參另外一個,他就一直跑……一直參……參到最後發現:咦?歇即是菩提。我們的心性是自己的善知識,如果我們肯放得下,不需要參,不需要跑來跑去,歇即是菩提,原來我自己心性,就是自己的大善知識,沒地方可以參;離開心性沒有善知識;離開了心性沒有法,法就是心,心就是法,即心就是佛,佛就是心,你哪裏找佛呢?你哪裏有法呢?離開心有佛嗎?離開心有法嗎?慢慢的理解。所以,我們自錯認,而妄取常覺心性中的一點迷情,就是這個道理,我們抓取少許,誤爲究竟。所以,衆生是永遠擺脫不了痛苦的,只要你卡死那個觀念,不管你今天擁有任何東西,都叫做痛苦,就是這樣。
義貫:佛言:[諸善男子,我常說言:色]法、[心]法、親因緣、增上緣、等無間緣、所緣緣等[諸緣]、以[及]五十一[心所使]法,二十四個[諸所緣法](心不相應行法)等諸有爲法,乃至無量一切世出世間諸法,皆非他物,[唯]是汝自[心所現]之法。
諸位!這一句話好好的理解,唯是汝自心所現之法,所以,你想過快樂的日子嗎?記得師父這一句話,你今天晚上只要聽我這一句話,你後半輩子的生命就完全不一樣:凡事往好的一個方向去想,遇到任何事情,都往好的一個角度去看,我告訴你:沒有一樣事情不解脫!不管你碰到什麼事情,就一定要往好的角度,你的痛苦就會慢慢的減少,煩惱也會慢慢的減少。這個人罵我,往好的角度;這個人批判我,要往好的一個角度,你自己自性不解脫,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讓你解脫,就是佛來都沒有辦法,因爲你自性就是佛!
是故[汝]現前之[身]及[汝]之識[心],亦[皆是]雖在暗而常明之[妙明、真]實不妄、[精]純不雜的[妙心中所]化[現]之[物]。然而[雲何汝等]卻[遺失本]體自[妙]不依他法、是不必依照緣起的,他法就是借重,[他]就是條件,就不必依外在的種種條件了,因爲你的清淨自性本來就獨立存在的。[圓]照微[妙明]徹之[心],如摩尼[寶]光[明]微[妙]之[性],而錯[認]妄取本[悟]心性當[中]之一點[迷]情?
诠論:此段經文中之[本妙],就是指本性的解脫德;[圓妙明心]爲本性之般若德;[寶明妙心]爲法身德;諸位!小乘不承認這個。故此心就是叁德秘藏。這一段是大乘講的。又,若了達一切法唯心所現,則得于身、心、世界皆不取不著,即等虛空、遍法界去,受用等佛,是名爲[正遍知];反之,若于此等唯心所現諸法,妄生計著執取,自纏纏他,即成[性顛倒]。我們妄生計著執取,自纏纏他,就完全被煩惱困住,我們就變成顛倒的衆生。我們從出生到現在,沒有學佛以前,誰教你這個呢?沒有啊!大家都教你執著,沒有一個教你放下。
經文:[晦昧爲空,空晦暗中,結暗爲色。色雜妄想,想相爲身。聚緣內搖,趣外奔逸,混擾擾相以爲心性。一迷爲心,決定惑爲色身之內。不知色身,外洎山河,虛空大地,鹹是妙明真心中物。譬如澄清百千大海,棄之,惟認一浮漚體,目爲全潮,窮盡瀛渤。]
注釋:[晦昧爲空]:這一句是開示衆生是如何遺失本妙的心性,而將本無迷無悟、內外、身心世界之一真。[一]就是絕對;[真]就是真如,一真就是絕對真如,叫做一真法界。轉爲身心、九界具足之法界的:那是由于最初一念妄動,迷于本性之本明,而成無明,以是無明故,其相變成[晦昧]暗澹。由于這個晦昧暗澹的無明力,便轉原本靈明通徹之[真空],成爲冥頑昏昧之[虛空]。這就是《起信論》所說的[業相],也就是從真起妄之相。真如轉換了,真空變成虛空。什麼叫做真空?充滿智慧的真心,叫做真空、一塵不染叫做真空、一絲不挂叫做真空、充滿智慧的,叫做真空,現在不一樣了,現在我們變成沒有智慧的虛空。
[空晦暗中,結暗爲色]:在[業相]的頑空當中,本來也無一物可見,但是自心又以無明力,而欲有所見,因此就轉本有智光爲能見之[見分],這個就是《起信論》所說的[轉相](轉本有智光爲能見分),既有能見之見分,欲見則見,于是在[頑空]當中變現所見的[相分];其方法爲:瞪以發勞、而結頑空之暗境成爲色;諸位!瞪以發勞是什麼意思?我們把眼睛瞪得很大,久了就疲勞;我們如來藏性沒有開發,久了就疲勞,顯露不出來,這個都是方便說,叫做瞪以發勞。而結頑空之暗境成爲色,這一句話用現代的科學叫做:透不過去的部分叫做色法,透視不了的就變成色。所以本經雲:[空晦暗中,結暗爲色。]暗境一結爲四大之色,于是就變起山河大地等依報的世界。這就是《起信論》所說的[現相](依[見分]而變現起所見的[相分])。
這就是本經下文中所說的:[依空立世界],意思就是:依據虛空,而立種種的世界,《華嚴經》講:有很多無量的世界。所以,有一些人講:你們佛…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十番顯見 第二十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