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十番顯見 第二十四

  圓瑛法彙

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

  十番顯見

  2007.9.15——2008.3.9 文殊講堂

  第二十四張DVD

  經文:[阿難言:若我心性各有所還,則如來說妙明元心雲何無還?惟垂哀愍,爲我宣說。佛告阿難:且汝見我見精明元,此見雖非妙精明心,如第二月,非是月影。汝應谛聽,今當示汝無所還地。]

  注釋:[且汝見我見精明元]:且你現前見我之時,此見就是第八識見精的妙明本元體上所現的。[此見雖非妙精明心]:此見雖然非純真本元心地的妙精明心直接所現,也就是說,不是本性的現量境界。諸位!這個現量境界,必須要親證才有辦法。[唯心]現量境界,也就是一切法不離心性,萬法從心性影現出來的,有了證量,他便了解,心體上刹那之間的生滅不可得,生滅直下就是空,就是不生不滅的體性,證得了這個現量境界以後,所有的法都是妙用,六根、六塵、六識,這個時候的識就是如來藏性,識性不二;無一法不是真如,真如能依體起用,能攝用歸體,能體用一如,也就是除去執著、分別和顛倒見的那個原始狀態,無量的慈悲喜舍,無量的清淨本然的妙心就會顯露,這個叫做現量境界。那麼,現在不是本性的現量境界,因爲是從緣外塵的五俱意識分別而來的。

  [如第二月,非是月影]:正如翳眼所見的第二月,眼睛有毛病,就看到了第二月;就像我們心體起妄,見到了世界就不一樣。非是真月的形影,而是翳眼的虛妄之見。此翳之見雖是[妄見],但其見還是從本有能見之性而來,只不過是此能見之性受了翳眼的遮障、扭曲,故所見變成不完全真實;雖然見不真實,但是從這個[非真實之見]的事實來看,我們就知道它是[從真實之見而來],因此,此見乃是[妄中有真]。妄中有真,這一句是很勉強的名詞,是爲了解說方便,這一句話並不道地,真正究竟處是即妄就是真,要有這種功夫。爲什麼即妄就是真?因爲妄本身就是空、不可得,就是在這個時候。有一個居士來說:師父啊!我對這個佛法覺得太深了、太難了,我真的沒有辦法!我就跟他講:就在沒有辦法的時候,這一念就具足有辦法,就在這個時刻,看你會不會用?妄中有真。又,此見雖妄,但不論是真見或者是妄見,兩者都是見。[無所還地]:就是無生滅地。

  義貫:[阿難言:若我]此緣塵而有的識[心]之[性]皆[各有所還]滅;[則如來]所[說]的[妙明元心雲何]會[無還?]這二者爲何會有如此之不同?[惟垂哀愍,爲我宣說。佛告阿難:且汝]現前[見我]之時,此見即是第八識[見精]之妙[明]本[元]體上所現的,爲帶妄之見。這個帶妄之見能理解嗎?這個意思就是:看什麼就參雜無量劫來自己的執著、意見,也就是說:很多意見的人,他的無明就愈強,無量劫來,帶妄之見是沒辦法克製的,看什麼,他就能所不斷;看什麼,一定會夾雜自己的看法、觀念,引起我見、我愛、我慢、我癡,就是看什麼著什麼、看什麼分別什麼、看什麼就一定加上觀念,同時有強大的我見,至死沒辦法改變的,這個叫做帶妄之見,也就是頭上安頭,真心顯露不出來,看什麼,總會有自己的意見,就是這樣。

  意見愈多,這個人的障礙他就會愈大,在這個團體裏面,他老是有很多的看法,就沒有辦法融入這個團體,這個團體,大家都講好了,經過了專家評估,他的意見就是會特別多!所以,意見特別多,他的煩惱就重。人之間之所以起沖突,就是帶妄之見;夫妻爲什麼會爭吵不休?就是因爲帶妄之見;好朋友爲什麼一句話說錯了,可以怒目相視,反目成仇?就是帶妄之見;兄弟姊妹也是帶妄之見;種族跟種族就是帶妄之見,是共業之見。再來,國家與國家戰爭,它就是帶妄之見,這個是很可怕的東西!看什麼總認爲我自己是對的,有我自己的高見,這個就是頭上安頭。你有看法沒關系;但是,回歸理性,回歸智慧,那麼,你的看法就變成好的建議;就算沒有辦法施展你的看法,你也不會有能所不斷的痛苦,因爲我已經盡力了就好,所以,這個叫做帶妄之見。而這個帶妄之見,有粗還有微細的,包括晚上睡覺,也沒辦法停止;白天眼睛一睜開、耳朵一聽聲音、嘴巴一講話,那就絕對是帶妄之見。世間的偉人,仍然沒有辦法超脫這個,真的!帶妄之見,而且會爭論不休,這樣你就知道了,這個有多可怕!

  [此見雖非]純真本元心地的[妙精明心]直接所現的,猶[如]捏目所成的翳眼所見的[第二月]一樣,[非是]天上的真[月](第一月)的形[影]——所見雖非真,但能見還是從見性而有,意思就是說:雖然看什麼東西,妄見就顯現;可是,真心還不能離開這個喔,它是當下空。空是什麼?空掉執著、空掉知見、空掉分別、空掉觀念、空掉語言、空掉文字、空掉意識型態,不是本體也空喔、不是般若的妙智空喔,空是空假相、空語言、空文字、空觀念,是除去這個喔,不是連我們的本體也沒有喔,要弄清楚這個!天上的真[月](第一月)的形[影],所見雖非真,但能見還是從見性而有。正如衆生迷後所起的見分,雖然不是真見,也是因見性而能有此見。所以,雖然看的那一念的執著心、觀念心,有自己的看法,我執、我見、我慢;要成佛,還不能離開當下呢,就在這個時候![汝應]以真實心[谛]實[聽]取,我[今當示汝無所還地](就是無生滅之境界)。

  诠論:見第二月,問題不是出在[月]上,也不是在[見性]上,而是出在多此一舉的[捏目](依于無明虛妄分別),故令自己所見有異。己之所見雖然有異,但實際上對于外境(月亮)以及本性之實相,則毫無影響。第一月不會由于你所見之有異而異;你的本性也不會因你的所見之異而異。意思就是它一直存在,只是你沒有去發現它。所以一切內外法性本無有異,異在哪裏?差異就是心,起妄。只是自己妄自起妄,妄受苦惱、生死之殃。此即認妄之過。我們就是虛妄生、虛妄死、虛妄執著、虛妄苦惱,而受虛妄的過失,本來空的東西;現在爲什麼會這麼辛苦?就是沒智慧了!

  經文:[阿難,此大講堂洞開東方,日輪升天則有明曜;中夜黑月,雲霧晦暝,則複昏暗;戶牖之隙,則複見通;牆宇之間,則複觀壅;分別之處,則複見緣;頑虛之中,遍是空性;郁浡之象,則纡昏塵;澄霁斂氛,又觀清淨。阿難,汝鹹看此諸變化相,吾今各還本所因處。雲何本因?阿難,此諸變化,明還日輪,何以故?無日不明,明因屬日,是故還日。暗還黑月,通還戶牖,壅還牆宇,緣還分別,頑虛還空,郁浡還塵,清明還霁,則諸世間一切所有,不出斯類。]

  诠論:在這一段經文看起來比較複雜,所以先歸納分類簡化一下,比較清楚易解。在此如來提出八相,這個八相就是(八種現象),這八相又分成四對:一、明暗一對,二、通塞一對,叁、同異一對,同異就是(空性與見緣),這個空性不是那個空性,是虛空同相的意思,如果你要深入說:空性究竟不可得,那麼,也行!見緣就是差別相;空性就是同相,就是這個意思。四、清濁(清淨還有昏塵)。這八相都是外象,所以皆有來去。[還]就是去。這些相既有來,即現有:[緣聚即來,緣離則還]的現象。如來欲以這一些粗顯有來去的[外相],來反襯出無來去的[心性],也是以[所見]的相有來去,來托顯[能見性]之無來去。所以,你只要牢牢記住,相論來去,性無生滅,論相,它就有來跟去;要論性,就沒有來去、生滅、增減,看你站在哪一個角度?相空性就顯,這個角度,即生滅就是不生不滅。

  注釋:[此大講堂洞開東方]:[洞],就是通、達。大講堂坐西朝東,東方爲阿閦如來之方,阿閦如來主菩提心,而講堂開向東方,表如來說法皆欲導衆生入菩提心門。此示明相。記得!開顯每一個人內在的智慧,就是真正的在學佛,語言、文字,這只是一個工具而已。有一個居士不明佛意,來到講堂,我剛好坐電梯下來,他就問說:師父!如來無所說法。我說:是啰!師父!您怎麼會製造這麼多的DVD、VCD?您爲什麼講這麼多的法呢?我跟他講:你什麼時候聽到我在說法呢?我就去吃飯了。這不明佛意啊!佛無所說。

  底下,[中夜黑月,雲霧晦暝]:[中夜],就是子夜。[黑月],就是陰曆的下半月,上半月稱白月。[晦],就是昏。[暝]:就是暗。若是半夜正好是黑月之日,下弦月,月不明亮,或者是又雲霧遮障而昏暗不明。此示暗相。[戶牖之隙]:門窗的縫。這個是指通相。[牆宇之間,則複觀壅]:[宇]就是屋頂。[壅],就是塞。處在四面牆以及屋頂之下,則所見的便被壅塞住了。這個就是塞相。[分別之處,則複見緣]:眼前分別外境之處,如分別山、林、泉、池等,則可見到衆緣的差異之相。差異之相就是千差萬別,千差萬別之相;但是,同一個性。所以,學佛就是把複雜的萬有回歸到心性。此示異相。

  [頑虛之中,遍是空性]:于冥頑的虛空之中,我們可見的則是一片同樣的空性。此示同相。[郁浡之象,則纡昏塵]:[郁”,就是積。[浡],就是塵起貌,就是塵土飛揚之貌。[纡],就是萦環,環繞。此示濁相。[澄霁斂氛,又觀清淨]:[澄],就是澄清。[霁],就是雨停止或者是霜雪、雲霧等消散。[斂],就是收斂。[氛],就是氣氛、塵氛。此謂,大雨過後的澄清,收斂了空中的塵氛,便又令人看到了清淨之相。這就是雨後這個塵都落下來,顯露出來的清淨之相,此示清相。

  義貫:[阿難,此大講堂]之大門[洞]然[開]向[東方],所以:一、當[日輪升]上[天]際之時,[則]我們可見[有明]亮光[曜]之相(就是明相);二、到了[中夜]若是下半月的[黑月]之日,月不明亮,又加[雲霧]遮隔,天氣昏[晦]暗[暝]之時,[則]我們[複]見到[昏暗]之相(就是暗相);叁、在[戶牖之]縫[隙]之處,[則]我們[複…
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十番顯見 第二十四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