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十番显见 第二十四

  圆瑛法汇

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

  十番显见

  2007.9.15——2008.3.9 文殊讲堂

  第二十四张DVD

  经文:[阿难言:若我心性各有所还,则如来说妙明元心云何无还?惟垂哀愍,为我宣说。佛告阿难:且汝见我见精明元,此见虽非妙精明心,如第二月,非是月影。汝应谛听,今当示汝无所还地。]

  注释:[且汝见我见精明元]:且你现前见我之时,此见就是第八识见精的妙明本元体上所现的。[此见虽非妙精明心]:此见虽然非纯真本元心地的妙精明心直接所现,也就是说,不是本性的现量境界。诸位!这个现量境界,必须要亲证才有办法。[唯心]现量境界,也就是一切法不离心性,万法从心性影现出来的,有了证量,他便了解,心体上刹那之间的生灭不可得,生灭直下就是空,就是不生不灭的体性,证得了这个现量境界以后,所有的法都是妙用,六根、六尘、六识,这个时候的识就是如来藏性,识性不二;无一法不是真如,真如能依体起用,能摄用归体,能体用一如,也就是除去执着、分别和颠倒见的那个原始状态,无量的慈悲喜舍,无量的清净本然的妙心就会显露,这个叫做现量境界。那么,现在不是本性的现量境界,因为是从缘外尘的五俱意识分别而来的。

  [如第二月,非是月影]:正如翳眼所见的第二月,眼睛有毛病,就看到了第二月;就像我们心体起妄,见到了世界就不一样。非是真月的形影,而是翳眼的虚妄之见。此翳之见虽是[妄见],但其见还是从本有能见之性而来,只不过是此能见之性受了翳眼的遮障、扭曲,故所见变成不完全真实;虽然见不真实,但是从这个[非真实之见]的事实来看,我们就知道它是[从真实之见而来],因此,此见乃是[妄中有真]。妄中有真,这一句是很勉强的名词,是为了解说方便,这一句话并不道地,真正究竟处是即妄就是真,要有这种功夫。为什么即妄就是真?因为妄本身就是空、不可得,就是在这个时候。有一个居士来说:师父啊!我对这个佛法觉得太深了、太难了,我真的没有办法!我就跟他讲:就在没有办法的时候,这一念就具足有办法,就在这个时刻,看你会不会用?妄中有真。又,此见虽妄,但不论是真见或者是妄见,两者都是见。[无所还地]:就是无生灭地。

  义贯:[阿难言:若我]此缘尘而有的识[心]之[性]皆[各有所还]灭;[则如来]所[说]的[妙明元心云何]会[无还?]这二者为何会有如此之不同?[惟垂哀愍,为我宣说。佛告阿难:且汝]现前[见我]之时,此见即是第八识[见精]之妙[明]本[元]体上所现的,为带妄之见。这个带妄之见能理解吗?这个意思就是:看什么就参杂无量劫来自己的执着、意见,也就是说:很多意见的人,他的无明就愈强,无量劫来,带妄之见是没办法克制的,看什么,他就能所不断;看什么,一定会夹杂自己的看法、观念,引起我见、我爱、我慢、我痴,就是看什么着什么、看什么分别什么、看什么就一定加上观念,同时有强大的我见,至死没办法改变的,这个叫做带妄之见,也就是头上安头,真心显露不出来,看什么,总会有自己的意见,就是这样。

  意见愈多,这个人的障碍他就会愈大,在这个团体里面,他老是有很多的看法,就没有办法融入这个团体,这个团体,大家都讲好了,经过了专家评估,他的意见就是会特别多!所以,意见特别多,他的烦恼就重。人之间之所以起冲突,就是带妄之见;夫妻为什么会争吵不休?就是因为带妄之见;好朋友为什么一句话说错了,可以怒目相视,反目成仇?就是带妄之见;兄弟姊妹也是带妄之见;种族跟种族就是带妄之见,是共业之见。再来,国家与国家战争,它就是带妄之见,这个是很可怕的东西!看什么总认为我自己是对的,有我自己的高见,这个就是头上安头。你有看法没关系;但是,回归理性,回归智慧,那么,你的看法就变成好的建议;就算没有办法施展你的看法,你也不会有能所不断的痛苦,因为我已经尽力了就好,所以,这个叫做带妄之见。而这个带妄之见,有粗还有微细的,包括晚上睡觉,也没办法停止;白天眼睛一睁开、耳朵一听声音、嘴巴一讲话,那就绝对是带妄之见。世间的伟人,仍然没有办法超脱这个,真的!带妄之见,而且会争论不休,这样你就知道了,这个有多可怕!

  [此见虽非]纯真本元心地的[妙精明心]直接所现的,犹[如]捏目所成的翳眼所见的[第二月]一样,[非是]天上的真[月](第一月)的形[影]——所见虽非真,但能见还是从见性而有,意思就是说:虽然看什么东西,妄见就显现;可是,真心还不能离开这个喔,它是当下空。空是什么?空掉执着、空掉知见、空掉分别、空掉观念、空掉语言、空掉文字、空掉意识型态,不是本体也空喔、不是般若的妙智空喔,空是空假相、空语言、空文字、空观念,是除去这个喔,不是连我们的本体也没有喔,要弄清楚这个!天上的真[月](第一月)的形[影],所见虽非真,但能见还是从见性而有。正如众生迷后所起的见分,虽然不是真见,也是因见性而能有此见。所以,虽然看的那一念的执着心、观念心,有自己的看法,我执、我见、我慢;要成佛,还不能离开当下呢,就在这个时候![汝应]以真实心[谛]实[听]取,我[今当示汝无所还地](就是无生灭之境界)。

  诠论:见第二月,问题不是出在[月]上,也不是在[见性]上,而是出在多此一举的[捏目](依于无明虚妄分别),故令自己所见有异。己之所见虽然有异,但实际上对于外境(月亮)以及本性之实相,则毫无影响。第一月不会由于你所见之有异而异;你的本性也不会因你的所见之异而异。意思就是它一直存在,只是你没有去发现它。所以一切内外法性本无有异,异在哪里?差异就是心,起妄。只是自己妄自起妄,妄受苦恼、生死之殃。此即认妄之过。我们就是虚妄生、虚妄死、虚妄执着、虚妄苦恼,而受虚妄的过失,本来空的东西;现在为什么会这么辛苦?就是没智慧了!

  经文:[阿难,此大讲堂洞开东方,日轮升天则有明曜;中夜黑月,云雾晦暝,则复昏暗;户牖之隙,则复见通;墙宇之间,则复观壅;分别之处,则复见缘;顽虚之中,遍是空性;郁浡之象,则纡昏尘;澄霁敛氛,又观清净。阿难,汝咸看此诸变化相,吾今各还本所因处。云何本因?阿难,此诸变化,明还日轮,何以故?无日不明,明因属日,是故还日。暗还黑月,通还户牖,壅还墙宇,缘还分别,顽虚还空,郁浡还尘,清明还霁,则诸世间一切所有,不出斯类。]

  诠论:在这一段经文看起来比较复杂,所以先归纳分类简化一下,比较清楚易解。在此如来提出八相,这个八相就是(八种现象),这八相又分成四对:一、明暗一对,二、通塞一对,三、同异一对,同异就是(空性与见缘),这个空性不是那个空性,是虚空同相的意思,如果你要深入说:空性究竟不可得,那么,也行!见缘就是差别相;空性就是同相,就是这个意思。四、清浊(清净还有昏尘)。这八相都是外象,所以皆有来去。[还]就是去。这些相既有来,即现有:[缘聚即来,缘离则还]的现象。如来欲以这一些粗显有来去的[外相],来反衬出无来去的[心性],也是以[所见]的相有来去,来托显[能见性]之无来去。所以,你只要牢牢记住,相论来去,性无生灭,论相,它就有来跟去;要论性,就没有来去、生灭、增减,看你站在哪一个角度?相空性就显,这个角度,即生灭就是不生不灭。

  注释:[此大讲堂洞开东方]:[洞],就是通、达。大讲堂坐西朝东,东方为阿閦如来之方,阿閦如来主菩提心,而讲堂开向东方,表如来说法皆欲导众生入菩提心门。此示明相。记得!开显每一个人内在的智慧,就是真正的在学佛,语言、文字,这只是一个工具而已。有一个居士不明佛意,来到讲堂,我刚好坐电梯下来,他就问说:师父!如来无所说法。我说:是啰!师父!您怎么会制造这么多的DVD、VCD?您为什么讲这么多的法呢?我跟他讲:你什么时候听到我在说法呢?我就去吃饭了。这不明佛意啊!佛无所说。

  底下,[中夜黑月,云雾晦暝]:[中夜],就是子夜。[黑月],就是阴历的下半月,上半月称白月。[晦],就是昏。[暝]:就是暗。若是半夜正好是黑月之日,下弦月,月不明亮,或者是又云雾遮障而昏暗不明。此示暗相。[户牖之隙]:门窗的缝。这个是指通相。[墙宇之间,则复观壅]:[宇]就是屋顶。[壅],就是塞。处在四面墙以及屋顶之下,则所见的便被壅塞住了。这个就是塞相。[分别之处,则复见缘]:眼前分别外境之处,如分别山、林、泉、池等,则可见到众缘的差异之相。差异之相就是千差万别,千差万别之相;但是,同一个性。所以,学佛就是把复杂的万有回归到心性。此示异相。

  [顽虚之中,遍是空性]:于冥顽的虚空之中,我们可见的则是一片同样的空性。此示同相。[郁浡之象,则纡昏尘]:[郁”,就是积。[浡],就是尘起貌,就是尘土飞扬之貌。[纡],就是萦环,环绕。此示浊相。[澄霁敛氛,又观清净]:[澄],就是澄清。[霁],就是雨停止或者是霜雪、云雾等消散。[敛],就是收敛。[氛],就是气氛、尘氛。此谓,大雨过后的澄清,收敛了空中的尘氛,便又令人看到了清净之相。这就是雨后这个尘都落下来,显露出来的清净之相,此示清相。

  义贯:[阿难,此大讲堂]之大门[洞]然[开]向[东方],所以:一、当[日轮升]上[天]际之时,[则]我们可见[有明]亮光[曜]之相(就是明相);二、到了[中夜]若是下半月的[黑月]之日,月不明亮,又加[云雾]遮隔,天气昏[晦]暗[暝]之时,[则]我们[复]见到[昏暗]之相(就是暗相);三、在[户牖之]缝[隙]之处,[则]我们[复…

《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十番显见 第二十四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