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十番显见 第二十四▪P4

  ..续本文上一页,用智慧作一个抉择。[极汝见源]:[极],就是穷尽。[见源],就是见性。以其为能见之本源,故称之。穷尽你的见性,也就是尽你所能看到的。[从日月宫]:[日月宫],就是日月二天子的宫殿。这是阿难目前所能看到的最上一层。[至七金山]:须弥山之外,周围围绕着一重香水海,香水海外为一重金山,这样总共有七重香水海以及七重金山。这是佛陀当时在描述的天文地理位置,不同于今天。因为这七重山,其体皆金,所以称为七金山。

  [虽种种光,亦物非汝]:上面的日月宫当然有光,七金山也有光,但这一些光明体(就是明相),也都是外物之相,而不是你能见之性之相。能见之性虽有明妙之光,但非此类。所以不要把外物之光,当作是你的本有的智光,莫混为一谈。所以,你不要爱好虚空当中的光,你要爱好心灵的般若智慧的光,虚空当中的光是假相、是幻相、是不实在的;心灵的智慧光是真实的。[云腾鸟飞,风动尘起,树木山川,草芥人畜,咸物非汝]:现在讲:统统是物象。在上面两种[明相]比较起来,这些都是[暗相],然而,不但这一切明相非你的见性,连暗相也不是你的见性。所以,莫[认物为作己]!这一段告诉我们:见性的不杂,就是:见性是见性,物象是物象,是很清楚的!这一个段落叫做:第六是显见性不杂,不夹杂外相、不夹杂物象的,它是独立存在的,无关于明、无关于暗、无关于眼前所现的一切相。你眼前现的什么佛像、菩萨像,你千万不要动念,看到知道就好!

  义贯:佛言:阿难,[汝应于此]中善[分别]何者为你的[自]性(就是能见),何者为[他]物之性(就是所见)。[今吾将]引导[汝]抉[择于]能[见]以及所见二者之[中],究竟[谁]才[是我]能见之[体?]修学佛道就是开采本体的,你要让我们的心性之体显露吗?这很简单,如如不动,不取于相,离一切相。而[谁]乃[为]所见之[物象?阿难,极]尽[汝]能[见]之性之[源],其最上者[从日月]天子之[宫]殿,其体光耀夺目,然此明相实[是]你所见的[物]性,并[非汝]之见性;其次,[至]于中间的[七金山,同遍谛观]此诸山,[虽]亦有[种种光],然此等明相,[亦]是[物]性,而[非汝]自性之本有智光。[渐渐]我们[更观]其他一切,如空中的[云]之[腾]涌、[鸟]之[飞]翔,[风]之拂[动],[尘]之扬[起];以及地上[树木、山川、草芥、人畜]等,此等暗相[咸]是你所见的[物]性,而“非汝”之见性。所以,分一个明、一个暗,就包括一切了。

  诠论:这一段是举实例来正面显示[物不是见]。物是被见性所见的,物是被见的,见性是能见的,这要分得很清楚!这一段是见性不杂,要弄得很清楚!前面这一段,物不是见,这是不能混杂的。

  经文:[阿难,是诸近远诸有物性,虽复差殊,同汝见精清净所瞩,则诸物类自有差别,见性无殊,此精妙明诚汝见性。]

  义贯:[阿难,是诸]若[近]若[远诸]所[有物性,虽复]有种种之[差殊],然它们[同]是[汝]之[见精]一道[清净]不起分别之圆照[所瞩]之境,[则诸]所见一切[物类]虽[自有]千[差]万[别],然而汝之能[见]之[性]毕竟[无殊],故知[此]见[精]本[妙]本[明],能照一切殊相,而自一相不变。[诚]然是[汝]之[见性],汝可依此而作抉择。

  经文:[若见是物,则汝亦可见吾之见。若同见者名为见吾,吾不见时,何不见吾不见之处?若见不见,自然非彼不见之相;若不见吾不见之地,自然非物,云何非汝?]

  这个我先解释一下,等一下再翻过去。这一段,一般人来讲,很难啊,连文字都看不懂;老参的有一点模糊。师父来剖析一下,让你更清楚的了解,这一段是什么意思。诸位!这一段后面所讲出来的、引述出来的,都是前面四个字,假设若见性是外物(若见是物),就是根据这四个字一直在解释,解释到后来,见不是物,它就是在诠释这个,意思就是:见性是见性,物象是物象,它这一段是在讲这个。他就讲:前面讲:物不是见嘛!现在把它反过来讲说:如果把见性就当作是物象,因为见性是无形的;物象是有体积的、有大小、长短、方圆,对不对?这个才叫物象嘛!所以,现在用这四个字来假设,后面所引申出来的,统统告诉你:见不是物。

  若见是物,如果把能见的见性,当作是有体积的物象,从这个角度来剖析的话、来引述的话,则汝亦可见吾之见。为什么?那么,你就可以看到我的见性了,因为见性已经变成有体积、大小、长短、方圆了。所以,前面这四个字就是假设,假设我的见性,就像有体积、大小、形状的物象,那么,你就可以看到我的见性。譬如说:这是毛巾,这毛巾是我的见性的话,(师父拿一毛巾),你就怎么样?可以看到我的见性嘛!可是,我的见性是怎么样?(师父将毛巾放下)你现在看得到我的见性吗?没办法啊!因为那是无形的。好!如果见是物,如果说:见性是物,它就有体积了,把这个毛巾当作是见性的话,你看!这个(指毛巾)就是你的见性。所以,如果见性是物象,那么,你绝对可以看到那个有形相的见性,则汝亦可见吾之见。

  若同见者名为见吾,吾不见时,何不见吾不见之处?如果同见一物的时候,你硬说你见到了我的见性,那么,我把视线收回来的时候,当我不见的时候,你为什么不见到我不见之处?你为什么没有那个能力,见到我不见之时那个时候、那个地方?就是见性啊!再讲一遍:如果二个人同时见到一物,我的见性也投射在那一物,你的见性也投射在那边,现在你把它当作这样就见到我的见性;我现在把视线收回来,你为什么看不到我视线收回来那个时候(不见物的时候)?很简单!所以,意思就是:见不是物。

  底下又再假设了,这个假设也是从前面来的;[若见是物]而来。现在说:若见不见,自然非彼不见之相;好!现在就算你有能力,见到那个不见之处,如果假设你有那种能力,见到不见时的地方,当然非彼不见之相,因为那个没有相,不见的时候,本来就是无相。所以,自然就是当然,非彼不见之相,就不是你不见的时候那个相。意思就是说:根本就无相,因为不见嘛,不见就是无相嘛!所以,若见不见,纵然你看到那个不见之处,因为那是不见,所以,不是物。所以,自然非彼不见之相,因为它不是物嘛!

  底下,若不见吾不见之地,自然非物,如果说:你根本看不到我不见时的地方,不见的时候,处于那种不见的状态,这个时候当然就不是物了,因为也是没有形相的,你根本没有能力看到、见到。所以,若不见吾不见之地,如果没有能力,见到我不见时候的那个时候之处境,当然就不是物,因为它不见嘛!云何非汝?哪里不是你的真性呢?哪里不是你的见性呢?

  注释:[若见是物]:你若执言说见性是物,这是假设,在这个角度来谈论、来剖析。如此一来则能见便转成所见了。[则汝亦可见吾之见]:承上,既然能见之性已变成是物了,那你应该可以看到我的见性。实则不然。因为你看不到我的见性嘛![若同见者名为见吾]:[同见],就是你跟我同见一物。当你跟我同样看一件物象的时候。[见吾],就是见吾之见性。此言,你若说,当你我同见一物的时候,你硬是说,你不但看到了那个物,而且同时也看到我的见性;就是硬要这么说。为什么呢?因为当我在见那物时,把这个见性投射出去,我的见性与那所见之物已不可分,因为投射在那个物象,就有我的见性嘛!因此当你见那物的同时,也可以见到我的见性。那一定的嘛!因为你把这见性投射出去,见性是物的话,你一定可以看得到嘛!我们二个人,你看那个地方,我也看那个地方,二个有见性的交集。我把见性投射过去,你把见性也投射过去,当然你就可以看到我的见性嘛!若见是物,那一定的嘛!我把红色的漆泼过去的话,你一定可以看到红色的漆,投射出去嘛!我们姑且承认这是对的。因此当你见那个物的时候,也见到我的见性。

  [吾不见时,何不见吾不见之处]:承上,就是我见某物的时候,你既可因为那物而见到我的见性,但当我把视线收回,而不见那物的时候,就处于这种状态,你为什么不能见到我的见性不见一物时所在之处呢?这样如果你听不懂的话,好!我们把眼睛投射过去,如果见性是物的话,你就一定可以看到我的见性。好!现在吾不见,就是我把眼睛收回来;这样你听不懂,我把眼睛闭起来,把视线收回来嘛,把眼睛闭起来,佛陀就问:吾不见时,当我把视线收回来的时候;为何你见不到我处于不见时候,把视线收回来的那个状态,你为什么看不到我的见性?就是我把眼睛闭起来,你根本看不到我的见性,你没有这个能力!这样理解就对了!承上,我见某物时,你既可因为那物而见到我的见性,但是当我把视线收回,而不见那物的时候,你何不能见到我的见性不见一物时所在之处?因为见性既是物,它必须有是体积,有处所,因此不论它是在见物、或不见物时,它都必须有一个所在之处。

  好!诸位!这样还听不懂的话,再看一遍,诸位!如果见是物,由这个毛巾来比喻(把毛巾喻为见性),我现在把这个毛巾投射出去,见性是物的话,(师将手中毛巾伸出)投射出去,诸位!你跟我都可以看到什么?毛巾。对不对?如果见是物的话,我现在把视线收回来,就是我现在把毛巾收回来(师将毛巾收回),你是不是同样这个时间,还是可以看到我的毛巾?如果见是物的话,是这样啦!意思就是:翻过来另外一个角度,因为见不是物,所以,收回来的时候,你根本看不到。见是物就是这样,投射出去,大家都可以看的到(师将手中毛巾伸出),我的见性在那边,你的见性也在那边,那你就可以看到我的见性;如果见是物,我收回来(师将毛巾收回),当然你也可…

《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十番显见 第二十四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