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十番顯見 第二十四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,用智慧作一個抉擇。[極汝見源]:[極],就是窮盡。[見源],就是見性。以其爲能見之本源,故稱之。窮盡你的見性,也就是盡你所能看到的。[從日月宮]:[日月宮],就是日月二天子的宮殿。這是阿難目前所能看到的最上一層。[至七金山]:須彌山之外,周圍圍繞著一重香水海,香水海外爲一重金山,這樣總共有七重香水海以及七重金山。這是佛陀當時在描述的天文地理位置,不同于今天。因爲這七重山,其體皆金,所以稱爲七金山。

  [雖種種光,亦物非汝]:上面的日月宮當然有光,七金山也有光,但這一些光明體(就是明相),也都是外物之相,而不是你能見之性之相。能見之性雖有明妙之光,但非此類。所以不要把外物之光,當作是你的本有的智光,莫混爲一談。所以,你不要愛好虛空當中的光,你要愛好心靈的般若智慧的光,虛空當中的光是假相、是幻相、是不實在的;心靈的智慧光是真實的。[雲騰鳥飛,風動塵起,樹木山川,草芥人畜,鹹物非汝]:現在講:統統是物象。在上面兩種[明相]比較起來,這些都是[暗相],然而,不但這一切明相非你的見性,連暗相也不是你的見性。所以,莫[認物爲作己]!這一段告訴我們:見性的不雜,就是:見性是見性,物象是物象,是很清楚的!這一個段落叫做:第六是顯見性不雜,不夾雜外相、不夾雜物象的,它是獨立存在的,無關于明、無關于暗、無關于眼前所現的一切相。你眼前現的什麼佛像、菩薩像,你千萬不要動念,看到知道就好!

  義貫:佛言:阿難,[汝應于此]中善[分別]何者爲你的[自]性(就是能見),何者爲[他]物之性(就是所見)。[今吾將]引導[汝]抉[擇于]能[見]以及所見二者之[中],究竟[誰]才[是我]能見之[體?]修學佛道就是開采本體的,你要讓我們的心性之體顯露嗎?這很簡單,如如不動,不取于相,離一切相。而[誰]乃[爲]所見之[物象?阿難,極]盡[汝]能[見]之性之[源],其最上者[從日月]天子之[宮]殿,其體光耀奪目,然此明相實[是]你所見的[物]性,並[非汝]之見性;其次,[至]于中間的[七金山,同遍谛觀]此諸山,[雖]亦有[種種光],然此等明相,[亦]是[物]性,而[非汝]自性之本有智光。[漸漸]我們[更觀]其他一切,如空中的[雲]之[騰]湧、[鳥]之[飛]翔,[風]之拂[動],[塵]之揚[起];以及地上[樹木、山川、草芥、人畜]等,此等暗相[鹹]是你所見的[物]性,而“非汝”之見性。所以,分一個明、一個暗,就包括一切了。

  诠論:這一段是舉實例來正面顯示[物不是見]。物是被見性所見的,物是被見的,見性是能見的,這要分得很清楚!這一段是見性不雜,要弄得很清楚!前面這一段,物不是見,這是不能混雜的。

  經文:[阿難,是諸近遠諸有物性,雖複差殊,同汝見精清淨所矚,則諸物類自有差別,見性無殊,此精妙明誠汝見性。]

  義貫:[阿難,是諸]若[近]若[遠諸]所[有物性,雖複]有種種之[差殊],然它們[同]是[汝]之[見精]一道[清淨]不起分別之圓照[所矚]之境,[則諸]所見一切[物類]雖[自有]千[差]萬[別],然而汝之能[見]之[性]畢竟[無殊],故知[此]見[精]本[妙]本[明],能照一切殊相,而自一相不變。[誠]然是[汝]之[見性],汝可依此而作抉擇。

  經文:[若見是物,則汝亦可見吾之見。若同見者名爲見吾,吾不見時,何不見吾不見之處?若見不見,自然非彼不見之相;若不見吾不見之地,自然非物,雲何非汝?]

  這個我先解釋一下,等一下再翻過去。這一段,一般人來講,很難啊,連文字都看不懂;老參的有一點模糊。師父來剖析一下,讓你更清楚的了解,這一段是什麼意思。諸位!這一段後面所講出來的、引述出來的,都是前面四個字,假設若見性是外物(若見是物),就是根據這四個字一直在解釋,解釋到後來,見不是物,它就是在诠釋這個,意思就是:見性是見性,物象是物象,它這一段是在講這個。他就講:前面講:物不是見嘛!現在把它反過來講說:如果把見性就當作是物象,因爲見性是無形的;物象是有體積的、有大小、長短、方圓,對不對?這個才叫物象嘛!所以,現在用這四個字來假設,後面所引申出來的,統統告訴你:見不是物。

  若見是物,如果把能見的見性,當作是有體積的物象,從這個角度來剖析的話、來引述的話,則汝亦可見吾之見。爲什麼?那麼,你就可以看到我的見性了,因爲見性已經變成有體積、大小、長短、方圓了。所以,前面這四個字就是假設,假設我的見性,就像有體積、大小、形狀的物象,那麼,你就可以看到我的見性。譬如說:這是毛巾,這毛巾是我的見性的話,(師父拿一毛巾),你就怎麼樣?可以看到我的見性嘛!可是,我的見性是怎麼樣?(師父將毛巾放下)你現在看得到我的見性嗎?沒辦法啊!因爲那是無形的。好!如果見是物,如果說:見性是物,它就有體積了,把這個毛巾當作是見性的話,你看!這個(指毛巾)就是你的見性。所以,如果見性是物象,那麼,你絕對可以看到那個有形相的見性,則汝亦可見吾之見。

  若同見者名爲見吾,吾不見時,何不見吾不見之處?如果同見一物的時候,你硬說你見到了我的見性,那麼,我把視線收回來的時候,當我不見的時候,你爲什麼不見到我不見之處?你爲什麼沒有那個能力,見到我不見之時那個時候、那個地方?就是見性啊!再講一遍:如果二個人同時見到一物,我的見性也投射在那一物,你的見性也投射在那邊,現在你把它當作這樣就見到我的見性;我現在把視線收回來,你爲什麼看不到我視線收回來那個時候(不見物的時候)?很簡單!所以,意思就是:見不是物。

  底下又再假設了,這個假設也是從前面來的;[若見是物]而來。現在說:若見不見,自然非彼不見之相;好!現在就算你有能力,見到那個不見之處,如果假設你有那種能力,見到不見時的地方,當然非彼不見之相,因爲那個沒有相,不見的時候,本來就是無相。所以,自然就是當然,非彼不見之相,就不是你不見的時候那個相。意思就是說:根本就無相,因爲不見嘛,不見就是無相嘛!所以,若見不見,縱然你看到那個不見之處,因爲那是不見,所以,不是物。所以,自然非彼不見之相,因爲它不是物嘛!

  底下,若不見吾不見之地,自然非物,如果說:你根本看不到我不見時的地方,不見的時候,處于那種不見的狀態,這個時候當然就不是物了,因爲也是沒有形相的,你根本沒有能力看到、見到。所以,若不見吾不見之地,如果沒有能力,見到我不見時候的那個時候之處境,當然就不是物,因爲它不見嘛!雲何非汝?哪裏不是你的真性呢?哪裏不是你的見性呢?

  注釋:[若見是物]:你若執言說見性是物,這是假設,在這個角度來談論、來剖析。如此一來則能見便轉成所見了。[則汝亦可見吾之見]:承上,既然能見之性已變成是物了,那你應該可以看到我的見性。實則不然。因爲你看不到我的見性嘛![若同見者名爲見吾]:[同見],就是你跟我同見一物。當你跟我同樣看一件物象的時候。[見吾],就是見吾之見性。此言,你若說,當你我同見一物的時候,你硬是說,你不但看到了那個物,而且同時也看到我的見性;就是硬要這麼說。爲什麼呢?因爲當我在見那物時,把這個見性投射出去,我的見性與那所見之物已不可分,因爲投射在那個物象,就有我的見性嘛!因此當你見那物的同時,也可以見到我的見性。那一定的嘛!因爲你把這見性投射出去,見性是物的話,你一定可以看得到嘛!我們二個人,你看那個地方,我也看那個地方,二個有見性的交集。我把見性投射過去,你把見性也投射過去,當然你就可以看到我的見性嘛!若見是物,那一定的嘛!我把紅色的漆潑過去的話,你一定可以看到紅色的漆,投射出去嘛!我們姑且承認這是對的。因此當你見那個物的時候,也見到我的見性。

  [吾不見時,何不見吾不見之處]:承上,就是我見某物的時候,你既可因爲那物而見到我的見性,但當我把視線收回,而不見那物的時候,就處于這種狀態,你爲什麼不能見到我的見性不見一物時所在之處呢?這樣如果你聽不懂的話,好!我們把眼睛投射過去,如果見性是物的話,你就一定可以看到我的見性。好!現在吾不見,就是我把眼睛收回來;這樣你聽不懂,我把眼睛閉起來,把視線收回來嘛,把眼睛閉起來,佛陀就問:吾不見時,當我把視線收回來的時候;爲何你見不到我處于不見時候,把視線收回來的那個狀態,你爲什麼看不到我的見性?就是我把眼睛閉起來,你根本看不到我的見性,你沒有這個能力!這樣理解就對了!承上,我見某物時,你既可因爲那物而見到我的見性,但是當我把視線收回,而不見那物的時候,你何不能見到我的見性不見一物時所在之處?因爲見性既是物,它必須有是體積,有處所,因此不論它是在見物、或不見物時,它都必須有一個所在之處。

  好!諸位!這樣還聽不懂的話,再看一遍,諸位!如果見是物,由這個毛巾來比喻(把毛巾喻爲見性),我現在把這個毛巾投射出去,見性是物的話,(師將手中毛巾伸出)投射出去,諸位!你跟我都可以看到什麼?毛巾。對不對?如果見是物的話,我現在把視線收回來,就是我現在把毛巾收回來(師將毛巾收回),你是不是同樣這個時間,還是可以看到我的毛巾?如果見是物的話,是這樣啦!意思就是:翻過來另外一個角度,因爲見不是物,所以,收回來的時候,你根本看不到。見是物就是這樣,投射出去,大家都可以看的到(師將手中毛巾伸出),我的見性在那邊,你的見性也在那邊,那你就可以看到我的見性;如果見是物,我收回來(師將毛巾收回),當然你也可…
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十番顯見 第二十四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