圓瑛法彙
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
十番顯見
2007.9.15——2008.3.9 文殊講堂
第二十五張DVD
第7.顯示見性無礙
它這個無礙就是:大相無礙、小相無礙、長短無礙、方圓無礙、近跟遠無礙、空、還有障礙物無礙,也就是見性是獨立存在的,不受大小、長短、方圓、近遠、空塞的影響,它是絕對獨立存在的,叫做顯示見性無礙。
經文:[阿難白佛言:世尊,若此見性必我非余,我與如來觀四天王勝藏寶殿,居日月宮,此見周圓,遍娑婆國;退歸精舍,只見伽藍;清心戶堂,但瞻檐庑。世尊,此見如是,其體本來周遍一界,今在室中唯滿一室,爲複此見縮大爲小?爲當牆宇夾令斷絕?我今不知斯義所在,願垂弘慈,爲我敷演。]
注釋:[我與如來觀四天王勝藏寶殿]:阿難曾乘佛威神之力,而隨佛至四天王宮殿,其殿皆是殊勝的寶藏所成,故說是[勝藏寶殿]。[居日月宮]:阿難後亦隨佛到日月二天子之宮殿。在這個我們要了解,我們的肉眼是看不到的,這個沒有神通是沒有辦法的,他的頻率跟人間的眼睛的頻率,是不相應的。所以,看起來,我們眼睛看:咦?就沒有什麼啊;但是,有神通力的,他就有辦法!所以,我們今天看須彌山,日月繞須彌而轉,我們在須彌山看;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喜馬拉雅山,也沒看到什麼,它就是一座山,一座緣起的、如幻的山而已。因此必須借佛的神通力才有辦法。
[此見周圓,遍娑婆國]:[此見],我此能見之性。[娑婆國],指娑婆世界中之南閻浮提。諸位!南閻浮提,也是一直有爭論的,有的講:南閻浮提就是我們的地球;有的講:南閻浮提它不是,就是東勝神洲、南贍部洲,西牛貨洲、北俱盧洲,它只是一個洲的範圍。所以,這個南閻浮提,佛陀當時候講的這個地理位置,天文、地理位置,因爲就是就當時大家所能認識的。所以,二千多年那個天文、地理位置,不同于現在的用地球的衛星定位;或者是照相;或者是天文學來講到,以前都是以地球爲中心。
包括那個算命的,什麼星座,如果你相信是什麼星座,天蠍座,或者是什麼牡羊座,你相信這個星座的命運,你就必須以地球爲中心來討論的。討論這個星座,是以地球爲中心來討論的,地球是不動的,而太陽跟月亮是繞著地球轉的,幾百千年前的天文現象界是這樣子,才討論什麼星座什麼命運的。這個依今天的天文學來講,那個星座是不准的,完全錯誤的。但是,大家興趣就好,你是什麼座的啊?我是天蠍座的,就討論天蠍座怎麼樣,某一些還有一點准,你天蠍座的是長得怎麼樣啊、人好不好看啊、個性怎麼樣的,某些還講得滿准的!但是,那個是以地球爲中心,去講、去討論的。所以,講什麼星座,依今天的科學的角度來講,是嚴重錯誤的!今天的科學,必須以太陽爲中心點來討論。但是,如果討論到星座的問題,卻以地球爲不動的角度在討論的,這是根據以前的錯誤的天文學,反正大家將錯就錯,沒有人知道那是什麼,就這樣討論,反正你興趣就好,我也不反對,反正大家都談一談,就這麼一回事!
以阿難不是以自己神力所見,所以無法很精確。[伽藍]:梵文[僧伽蘭若],僧衆所住之園庭,引申爲寺院之通稱。所以,我們稱爲伽藍聖衆。以前一位老菩薩念錯了,臺語念“加拿”,我都聽不懂,我說:什麼是[加拿]啊?他說:就那二個字,一看:喔!是伽藍。所以,只要把梵文翻譯成中文,中文再翻譯成臺語,念起來就不能聽,就像大悲咒就好了,念起來就是很奇怪了(音不准確),但是,如果虔誠念也會感應,就是佛論心。一般伽藍是指出家人寺院的通稱。
[清心戶堂,但瞻檐庑]:[戶室],戶內之講堂。[檐(yán)廡(wǔ)],屋檐與廊庑。此言,若進入令人心生清淨的講堂之內,則只能看到屋檐和走廊。意思就是:到天上去看了那麼遠,回來視線爲什麼剩下這一點點呢?這見性爲什麼剩下這一點點呢?[爲當牆宇夾令斷絕]:是不是被牆宇夾斷了。所以,讓我們的見性沒有辦法伸展呢?[爲],還是。[當],由,被。此言,還是被牆壁及屋檐夾斷了呢?[弘慈]:大慈。[敷演]:[敷],鋪敘。[演],開演。意即廣爲說明之義。
義貫:[阿難白佛言:世尊,若此]能[見]之[性],如您所說的,[必]定是屬于[我]的,而[非余]物所有,則當[我與如來]在[觀四天王]的[勝藏寶殿],及乘佛威神而得[居]于[日月]天[宮],當彼之時,我之[此]能[見]之性確然能夠[周]遍[圓]滿。就像我們今天來講,用觀念就是說:坐太空船的時候,到月球去看,哇!這個視線怎麼看得那麼寬廣?就是這個意思。以前沒有太空船,我們現在用太空船,你坐太空船到外太空的時候,去看:哇!怎麼盡虛空界的那個星球,都是一顆一顆小小的星球?就是看得很遠、很廣!而[遍]及[娑婆國]土之南閻浮提。然而等到我[退歸]祗桓[精舍]時,卻[祗]能[見]到[伽藍]的屋宇園林,若入于能令人[清]淨[心]地的[戶]內講[堂],則[但]能[瞻]見講堂的屋[檐]及廊[庑。世尊,此見]性竟有[如是]之變異,[其體]性[本來]可以[周遍一]個叁千大千世[界],而[今在室中],卻變得[唯]能[滿一室;爲複此]能[見]之性能自己主動
調整[縮大爲小]?或者是[爲當牆]壁以及屋[宇夾令]內外[斷絕?我今]實[不知斯義]理之[所在,願垂]賜[弘慈,爲我]等[敷]陳開[演]此中的道理。
诠論:是能見之性,于境大時即可見大,小時即可見小,清時即可見清,濁時即可見濁。境有變異,而見性隨物朗照,無有遷改。其實這個都一直在強調什麼?這個在強調:見性離相、離根,迥脫根塵,它是一直獨立存在的,只是我們不認識它而已。而佛法還不能用認識的,它還必須用體悟的,它要內證的功夫。所以,我們那個一動,就是夾著一個妄見,虛妄的那個知見,一閃,它就會跑出來,而且它是無時無刻沒有夾帶一個我執。而世間人他這個,說來說去,都是[我]的功德最大,他這個假我,是一直存在在這個世間,那個我相是很難破的!
有個英國的醫生,提了一個包包,很緊急的開一部新車,到比較鄉下的地方,去看一個小朋友。這個小朋友病得很嚴重,躺在那個病床上,他的媽媽在旁邊照顧,這個醫生就趕到了這個郊區一點的小朋友家看病,看了以後,就跟他媽媽講說:我來看你兒子看四次了,所以,這一次要加出差費,要加二十塊錢的英鎊!他媽媽就很生氣了,說:你怎麼可以加二十塊錢英鎊呢?他說:我來看你兒子,這一次第四次了呢!他的媽媽就說:不是我兒子把肺結核散播到全校,你哪有今天的轎車可以坐啊?你哪有這麼好的房子可以住啊?就是她兒子把肺結核散播到全校,所以,他生意就特別好!反正不管怎麼講那個[我]就一定會存在。
那麼,我們現在討論的就是說:這個見性它沒有我執,所以,見性隨物朗照,無有遷改。但是,我們這裏要裏了解的,佛陀本身充滿了智慧,還有慈悲;但是,他並不是對天地萬物都沒反應的,不是這樣子的。他會有反應的,因爲衆生境界不夠的時候,佛陀會有反應的,佛陀也會呵叱人的。譬如說提婆達多,說:世尊!你年歲已經大了,爲什麼不把僧團交給我?世尊就呵叱他,說:我尚且不把僧團交給舍利弗跟目犍連,他們都證四果阿羅漢的!何況交給你這個癡人?就是大愚癡的人。佛陀也會呵叱人的!所以,要反應給衆生知道,並不是說:聖人就呆呆的坐在那邊,不一樣的!像古時候咱們中國的祖師,有時候徒弟太不像樣,他也會反應的!因此佛陀雖然有種種的反應;但是,他內心是沒有煩惱的。然而衆生之妄想真是無奇不有,居然想到見性會被牆壁夾斷!嗯!我也是第一次聽到。
經文:[佛告阿難:一切世間,大小內外諸所事業,各屬前塵,不應說言見有舒縮。譬如方器中見方空;吾複問汝:此方器中所見方空,爲複定方?爲不定方?若定方者,別安圓器,空應不圓。若不定者,在方器中應無方空。汝言不知斯義所在;義性如是,雲何爲在?]
注釋:[諸所事業,各屬前塵]:這各種所現的事相,如上下方圓,以及業用,例如來去伸縮等,皆屬于現前塵境之留礙,跟見性無關。所以,爲什麼祖師大德講:修學佛道,守心第一?守心第一,就是你守住,不讓它妄動,也就是不被汙染、不受影響,因爲跟見性無關。只要你著相,見性就會妄動,著、住,無明就會現前;放下,不被汙染、不受影響,萬象就跟見性無關。修學佛道,守心第一,這是祖師大德告訴我們這麼樣修行。真正一個修行人,他就二六時中都是降伏自我的,也就是,諸有所作,皆是有相,托塵依緣聚散而起、而滅;而見性實不起不滅。記住!托塵依緣聚散而起跟滅,起跟滅就是生滅意識心,叫做離塵無自體性。而見性實不起不滅,這個在強調什麼?就是離塵有自體性,這個才是我們當家作主的,本來的東西,無雜無染——相自生滅。也就是塵自生滅,自性不動。
[不應說言見有舒縮]:[舒],伸展。不應說見性有隨境而伸展擴大或縮小。譬如說:我們出去外面,講堂旁邊有個小小的公園,眼睛一望,望到虛空,喔!見性就好像擴展開來。回到我們文殊講堂內,咦!我們的見性變成這一點點,好像被夾斷一樣,怎麼這個範圍變成小了?其實不是,見性沒有大跟小,于大見大,于小它見小,它本身並沒有大變成小,或者小縮成大,見性本來就沒有所謂大跟小的,于大現大,于小現小,就是這樣子。因此見性本自並沒有大小、長短、方圓,修學佛道就是要開采這個本來的面目。所以,相自生滅。[舒縮],在此還包括[斷續]等相。[斷]就是被夾斷;[續]就是接續。
[譬如方器中見方空]:譬如說在方形的器皿之中,便見有方形的空間。[爲複定方?爲不定方?]:…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十番顯見 第二十五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