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大時小,又好象有縮舒夾斷之相?)[義]理之本[性如是]:虛空隨器而現方圓之相,然空實無方圓,亦不因器而有方圓;(見性亦如是,見性隨境而見大小、內外、明暗等相,然見性實無大小、明暗,亦不隨所見而變大變小,變明變暗,境自大小,見性只是照見而已:性能顯相,而不隨于相,其用如鏡。)
諸位!這一句話很是重要:性能顯相,而不隨于相,其用如鏡。你只要那四個字記住:[不隨于相],你就見道。不隨于相,也就是說:情緒不隨假相起舞。所以,各人生死個人了,人家不斷煩惱,也不關我們的事情,我們只能慈悲、盡力的救他;但是,你不一定有能力去改變他,不一定的,因爲人類的這個執著是根深蒂固的,衆生包藏起來的是無明的,他很怕你用刀子去剖開他的內心,也不敢面對自己的缺點跟問題的,因爲衆生內心是包著無明。佛菩薩坦蕩蕩的,他不怕你開刀的,他的心性裏面本自清淨的。所以,無量劫以來,我們因爲不敢面對自己的缺點,就繼續生死,因爲沒辦法解決問題啊!如果敢面對自己的問題,他的問題就可以解決。就佛陀講的:就像一個膿包,你敢面對它,開刀,膿包就好了!所以,我們的個性應當開朗,見一切相,就不必有太多的內心的隱微的那種微細的執著,包括這個都不需要,坦蕩蕩,直率!那個有時候喜歡把事情講出來的,反而沒事;那個碰到什麼事情,憂郁,因爲放在內心裏面,也不敢講,他就累積,將來得心髒病、痛苦、憂郁;有時候要把事情講清楚了,這樣就好了,昨天過的事情,今天就是一定要放下。
諸位!昨天的是非恩怨,早上睡醒,一定要一筆勾銷,沒有這層功夫的,休想進入佛的領域,你要進入佛的領域,休想!never,絕對不可能!什麼是佛?是非恩怨,那是相的東西,講一講,凡夫都會有一點情緒,過了,前一秒鍾、十分鍾,丟掉!何況第二天才睡醒,不要十分鍾就可以處理完的,下一秒鍾來,快快樂樂的!因爲我們不是佛,我們今天講經說法,以佛陀的思想,是要勉勵師父自己,同時也給大家鼓勵。我們今天來,是向佛陀學習,向佛陀所講的正法,來效法、來邁進的。所以,師父在這裏做代表,我們大家互相勉勵的,畢竟我們都不是佛,所以,互相勉勵。[雲何]說[爲]有定方圓、或不定方圓[在]呢?方圓等相,爲外境外物之相,非見性之相。
經文:[阿難,若複欲令入無方圓,但除器方,空體無方,不應說言:更除虛空方相所在。]
注釋:[若複欲令入無方圓,但除器方]:諸位!這一句話很重要的含義是什麼?你想要見性,但除執著,對相上的執著,就是這一句,就是關鍵!你想要入無方圓,只有除去方形的器具,或者是圓形的器具,不要安上方形,不要安上圓形的,虛空本來就不是方、不是圓;見性本來就不是方、不是圓,不是大、不是小。所以,修行重點就是:但莫于相上住著,對相上執著,我們生命的靈魂就被框住了,就被框住了!如果要令虛空之性還複到本來沒有方圓之相,那麼只要把方、圓的容器去除掉就行了。
[器方],器之方圓。[方]包括方與圓等。[空體無方]:虛空之體本來就沒有方圓之相。[不應說言:更除虛空方相所在]:不應說:還需要除去虛空中方圓之相原來的所在之處。
這句話的意思,你看不懂嗎?好!看這裏,不應說言:更除虛空方相所在,譬如說:這是什麼?這是方形的,中間空間是方形的,(師以自己雙手比劃一方形)如果有一個器皿是方形的,安在這裏,我們這虛空就變成方形的,那麼,這個方形裏面,再安一個圓形的;或者是不用,直接安一個圓形的,你要進入虛空的狀態,但除,只要把這個方形的除掉、拿掉,或者是把這個圓形的除掉,他現在意思就是說:要不要把這個虛空除掉?不需要,虛空本來就存在,虛空本身就不是方形的,也不是圓形的,要不要除去虛空?不需要啊!你想要進入虛空的狀態,但除去方形,還有除去圓形,虛空要不要除?
你想要見性,但除執著、除去分別,但除去對假相上的黏著,自然就見性,它是一直存在的,只是我們不願意去面對,我們認爲執著會快樂,因爲我們有所依靠,我們不執著,變成沒有依靠,所以,我們不敢過那種日子,我們不曉得放下的日子更好,我們不知道,不能理解,也不能體會,放下的日子更快樂,不懂!所以,我們自無量劫來,執著跟分別、依靠,所以,就靠這個快樂,怕失去這個,所以,我們什麼都放不下,生命作不了主,就是這個道理。我們要過現實的生活,又要面對它,又不能執著它,諸位!你看這個修行有多困難?所以,既現實又超越,既超越又面對現實,這個就是佛法,你不能逃避現實,因爲你必須活下來。活下來就必須競爭;競爭就必須鬥爭;鬥爭就必須想盡辦法幹掉對方,真的,不騙你的!你所要面對的這個世界,負的一面爲什麼這麼龌龊?這麼對立?競爭,他就一定要生存!一山容不下二虎,他就這樣子。
人類的爭論,除非你是修行人,否則他有人的地方,他就一定會有是非,有人的地方,他就一定會有競爭、一定會有鬥爭,諸位!沒辦法避免的!那一種情形可以避免呢?就是修行,除去內心裏面的執著。好!有一個人講,我滿認同的,有一個居士講:慧律法師!您講這一套,在世間人來講,不一定用得到,我說:你講這一句話答對了!他說:你們佛教講的這個慈悲、智慧,在社會,這一套並不一定用得到。你講對了!但是,你要成佛,就非得這一套不行!你不想成佛,要變衆生,沒話講,那就是拼、就是鬥爭、就是競爭啊,惡性競爭。但是,你要成佛,就是一定要歇即是菩提,無诤,不執著、不分別、不起顛倒,唯一的就是這樣子而已,沒有路可以走,你不想成道,沒話講;想解脫,就必須按照佛陀這一套來。所以,在家居士比出家人更難修行,更了不起!所謂更了不起就是說:因爲他要面對逆境,不是說居士超越出家的意思,更了不起就是很不簡單!現在家居士身,要在外邊工作,要養活自己,還得要修行,要面對殘酷的現實社會。
譬如說:我有一次,我去叫計程車,我也不知道啊,我手一拿起來,前面看到的,他慢慢要接近師父的時候,突然有一輛車子,從半路殺到我的旁邊來,就停了,就是:你要坐車嗎?我手一舉,結果本來是靠邊邊的這一輛車子要來的,結果從路的中間,唰!一個年輕人開車,那時候,你怎麼辦?然後那個年輕人就是:師父!給我載啦!因爲我今天開到現在,一個客人都沒有!後面那個年紀比較大的,就是念[彌陀佛],我可以看得出他在[念佛]啊。你看,一個計程車而已喔,這世間就是這樣,很殘酷的,也沒辦法,生存的法則,物競天擇,弱肉強食的世間,所以,是真的!有時候用我們佛法這一套,全部要應用在每一種時空、每一種職業,還真的很困難!
義貫:[阿難,若複欲令]虛空之性[入]于[無]有[方圓]之相的話,[但除]去[器]之[方]圓,以[空體]本[無方]圓之相,因此[不應說言:更]須[除] 去[虛空]之[方]圓[相]的[所在]之處,才能回複其無相。因爲虛空本來就無相。
經文:[若如汝問:“入室之時縮見令小”,仰觀日時,汝豈挽見齊于日面?若築牆宇能夾見斷,穿爲小窦甯無續迹?是義不然。]
佛就告訴阿難說:你這個觀點是不對的!
注釋:[仰觀日時,汝豈挽見齊于日面]:[挽],牽引、拉長。當你仰觀太陽時,把頭擡起來看太陽的時候,你難道是把你的見性拉長到與太陽的面齊(才能看得到嗎)?[若築牆宇能夾見斷,穿爲小窦甯無續迹?]:[能夾見斷],可以把見性夾斷,如是則見性一半在牆壁內,一半在牆外。[窦],孔。[續迹],接起來的痕迹。此言,如果說建築牆壁及屋宇,能把見性夾斷,成爲牆內的見性跟牆外的見性兩段的話,那麼如果再在牆上打一個洞,怎麼會沒有看到見性內外接起來的痕迹呢?
義貫:佛言:[若如汝]所[問]的:[入]到[室]內[之時]能[縮見]性[令]變[小],若此爲真,假設你這一句話是真的。則當你[仰觀日時,汝豈挽見](把見性拉長到)[齊于日]之表[面]?然而實際上,你要看太陽時,並不須把見性拉到太陽表面,才看得到;所以知道見性看遠時並沒有拉長,看小的時候,也沒有縮小。因爲見性沒有大跟小,沒有長跟短。又[若築牆]壁及屋[宇]便[能夾]你的[見]性令內外[斷]絕,那麼如果再于牆上[穿爲小窦](孔)[甯無](怎麼沒有)牆內外的見性顯出再接[續]起來的痕[迹]?故知[是義不然]。因爲實際上,在牆上打個洞,並沒有看到見性有內外再接起來的痕迹,所以可知見性原本即未被牆壁夾斷。所以說見性會縮小或夾斷,是錯誤的。
經文:[一切衆生從無始來,迷己爲物,失于本心,爲物所轉。故于是中觀大觀小。若能轉物,則同如來。身心圓明,不動道場,于一毛端,遍能含受十方國土。]
這一段可是非常重要的!
注釋:[一切衆生]:包括凡、外、權、小(凡夫、外道、權教菩薩、小乘)。[迷己爲物]:諸位!這個是普天下衆生的問題,迷己,把這個四大緣起的假相,或者是山河大地,認爲那是實在的,問題就出來了![己],己心。[物],外物。因爲一切外物皆是自己的心所變現的,實非外法,然衆生以無明覆蓋,而迷自心所變現之萬境爲外物,並執此等境界爲心外實有,不了唯心所現。所以,證悟佛果就是內、外平等的,沒有內跟沒有外,你只要迷己的內心,而認外物爲實在的,如果你迷惑了這個緣起的四大,誤認爲自己,誤認爲有一個實在的我相、外在的人相、衆生相、壽者相、山河大地、日月星辰假相,那就壞了!
[失于本心]:本來內外一切境界,皆是本識如夢所現,現因計境爲心外之物,心外實有,于是本來是一心,無有內外之如幻萬法,就法爾變成有內外之區隔;內外之區隔一…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十番顯見 第二十五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