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成,于是乎廣大無量之本心,便被拘囿(yòu)于渺小、極有限之五蘊身中,因而無礙無量之本心于焉喪失其力用,是故非失似失。[爲物所轉]:[轉],操縱,影響、驅使。因爲迷失了本心,所以便爲自心所現的外物操縱,實是喧賓奪主。
[故于是中,觀大觀小]:[是中],一切自心所現之萬物中。[觀大觀小],看到有大、有小,亦即分別其大小,乃至高、下、美、醜等,善惡、是非。[大小]爲總稱一切分別。
此即是言,既然一切法皆是自藏識所現,自己的阿賴耶識所現。即皆是自心中物,還有什麼好分別的呢?愚者更于其中分別大小、美醜、妍媸(chī醜),而生好惡、愛憎,正如經中所雲:[自心取自心],非幻成幻法。[若能轉物,則同如來]:第一句話的意思是說:只要你不被物轉,這個就是禅宗講的:但莫汙染,別無聖解。只要你不被萬物所汙染,意思就是:什麼現在你心中的相,你都能如如不動,若能轉物,則同如來,那麼,就跟佛一樣了。[轉],回轉。若能回轉一切自心所現之物,還爲己體;意思就是:自己心體所影現的。亦即還歸其本來面目,亦即見諸法實相。諸法實相者,一切萬法皆爲自心所現,外法實不可得,因爲皆是阿賴耶的見相二分所變現故。若能如是回轉觀照,則其智覺同于如來。
[不動道場]:[不動],即不生不滅。[于一毛端,遍能含受十方國土]:[毛端],毛發的尖端,爲正報之最小者。[十方國土],爲依報之最大者。菩薩證得圓通自在以後,一切無礙,甚至可以把十方世界的諸佛國土,放在他的一個毛端裏面,而不覺得迫促。諸位!他這個解釋是從《華嚴經》的思想,這是佛的事事無礙法界的功夫;但是,一般所能理解的,這一毛其實就是一念之間的般若智慧,這樣來會通,會通到理,你才有辦法去理解。十方世界的國土,把它放在一毛端,而不覺得迫促,你講這個,一切衆生沒有辦法理解這個事事無礙法界的。你只要說:一毛端,無量諸佛國土,在一念的般若智慧裏面顯現出來,這個可以理解的;華嚴的事事無礙法界,一般人沒辦法了解。這表示華嚴思想[依正無礙]及[廣狹無礙]。[廣]就是廣大;[狹]就是狹小。因爲一切依正、廣狹,本即自心所現,今菩薩證此實相,雖說是現大神通,其實只是還它諸法一個本來面目(本性)而已。
義貫:佛言:[一切衆生從無始]劫以[來],即[迷己]心所變現之境,以[爲]是心外實有之[物],不了唯心,所以,不了唯心,你只要了解唯心,注意你的起心動念,要自己生死,你就繼續起無明;不生死,無明就放下。因而[失于本心],進而[爲]自心所現[物所轉,故于是]本心[中]物,妄自[觀大、觀小]起妄分別。一切修行人[若能]回[轉]一切自心現[物]還爲己體,還爲己體就是自他不二的意思,禅無內外,自他不二,就見性了!一切衆生都是心影現出來的,所以,要對待一切衆生慈悲,不是故意要慈悲,而是本體本來就是平等,沒有資格妄自尊大,認爲自己比別人尊貴,別人就是下賤。
在座諸位!一個真正修行人,看到那個弱勢團體、殘障的人,要更加的關懷、更加的慈悲,人家坐輪椅來了,我們要好好的幫助;如果有年紀大了,撐著拐杖來,我們要盡量的幫忙。所以,對于弱勢團體、殘障,我們更應該有一分關懷跟慈悲,因爲那就是我們本來的面目。所以,一切修行人[若能]回[轉]一切自心現[物]還爲己體,見其實相,複其本性,[則]其智覺便[同]于[如來],如是便速能證得[身心]皆[圓]滿光[明],得法性生身,成就自受用身[不動]不壞[道場],自受無量清淨法樂;更能起而作大神變,能[于]自身之[一毛端,遍能含受十方國土],種種自在無礙神變,利樂有情。
诠論:這裏兩段經文,同是講一心所現之力用,第一段爲講衆生于一心所現,妄起分別之有限力用;諸位!你只要妄起分別,那麼,你的能力就變成有限,束縛在意識的層面,第二段則講佛及大菩薩返照萬法爲己心,返照萬法爲己心,有什麼用?也就是說:你起貪心是多余的;你起嗔恨心是多余的;你起愚癡心是多余的,因爲諸法本來沒有,那都是你的心啊,你起這些貪、嗔、癡,其實都是心靈的負擔,都是多余的,因爲都是你的心,沒有東西可以貪;沒有東西可以嗔;也沒有東西可以讓你起愚癡啊!而成不思議無量的妙用。
又,于第二段中,[若能轉物,則同如來。身心圓明,不動道場],這便是宗門中所謂的[全體];所以,有一個沒有開悟的人;你看禅宗多偉大!有一個在參學,來問:怎麼樣能夠明心見性?這大悟的祖師告訴他:待你一口吞盡千江水,我就告訴你什麼叫做見性。一口能吞盡千江水,就表示一念之間具足萬法,我就告訴你什麼叫做明心見性。而[于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圓土],便是所謂的[起用]。又,[全體]爲成自受用身,[起用]即成他受用身。
又,這裏的[轉物],更精確來講,即是唯識所說的[得二轉依],亦即轉舍阿賴耶識中的煩惱種子爲[大涅槃],轉就是轉識成智;舍就是舍掉一切煩惱跟所知障。以及轉阿賴耶識中的所知障種子,而得清淨[菩提]妙果,是爲[二轉依果];簡單講,若得二轉依果,即是轉第八識的二染汙習氣種子,而爲大涅槃、無上菩提兩種妙果——是爲[轉物]之深義。[轉]字就是修行的關鍵,你要懂得轉識成智,轉染汙爲清淨。所以,印光大師講:什麼是修行?斷習氣就算是修行,這個單刀直入就告訴你了,煩惱的習氣愈來愈少;染汙的習氣愈來愈少;清淨的種子愈來愈多,慈悲喜舍的這個心性愈來愈多,這個就是懂得轉了,轉煩惱,轉所知,變成大涅槃,變成大菩提,這個就是二轉依果。
第8.顯示見性不分
這個見性不分,就是能所平等的意思,能見以及所見都是心,它是平等的,我們沒有辦法從物象當中剖析見性;我們的見性也不能離開物象。意思就是:能見、所見都是自體分。簡單講:見分跟相分來自于自體分,是平等不二的。
經文:[阿難白佛言:世尊,若此見精必我妙性,今此妙性現在我前;見必我真,我今身心複是何物?而今身心分別有實;彼見無別分辨我身。若實我心,令我今見,見性實我,而身非我。何殊如來先所難言:“物能見我”。惟垂大慈,開發未悟。]
這一段是阿難把見性認爲是現在前面,反過來可以看到自己的身心,就是阿難誤認爲:見性在眼前,那麼,見性在眼前,反過來可以看到我的身心;那麼,佛陀說見性是真,我們身心複是何物?這一段就是阿難對佛沒有究竟的理解跟體悟。
注釋:[今此妙性現在我前]:你啊可能!曲解了佛意!蕅益大師《楞嚴文句》雲:[阿難自從屈指飛光驗見之處,已從分別心中變現出一種昭昭靈靈、凝然不動光景,頓在目前,喚作見性。]且因在目前,所以好象與身心是分開的兩個個體。這可說是一種禅病;參禅者于此須留意焉。[見必我真,我今身心複是何物]:現在我前面的那個,就是我的真心;那麼,反過頭來,我這個身心是變成什麼東西呢?若這個在我面前(亦即在我身外)的見性,必定是我的真性,那麼我現今在與佛對答的這個身心,又是何物呢?阿難在前面是疑[見性]與[物]混雜在一起;現在則疑[見性]與[身心]分開、各有其體。[而今身心分別有實]:我現在這個身心,能分別而且有實在之功能。[彼見無別分辨我身]:然而那在我面前的見性,卻毫無分別之功能以分辨我的身。這個是阿難自己體會的。[若實我心,令我今見]:如果那實在是我的真心的話,爲何反而令我現今能見到它,而它卻不能見我,這豈不是顛倒?
義貫:[阿難白佛言:世尊,若此見精必]定是[我]的本[妙]之[性],而[今]我覺得[此妙性]正[現在我]的眼[前],而與我身分別爲二。變成二個個體了,現在我前的見性是見性;身心是身心,把它分開來二個個體。若這個現在我身外的[見]性[必]定是[我]的[真]性的話,則[我]現[今]在與佛問答的這個[身心],就反而不是我了;此身心既不是我,[複是何物?]這不是很奇怪嗎?(這是第一點令我疑惑的);
然[而]現[今]這[身心]既能[分別]且[有實]體;相反的,[彼]在我面前之[見]性反而並[無]分[別]的能力以[分辨我]此[身]心,所以它好象又不是我的見性,(這是第二點令我疑惑的)。[若]彼[實]爲[我]的真[心]的話,爲何反而[令我]現[今]能[見]到它,而它卻不能見到我,這豈不是顛倒嗎?(這是第叁點令我疑惑的)。又,爲何那不能分別且不能見的[見性]是真[實]之[我,而]此能分別之[身]心反成爲[非我]?非我就是:不是我。如是則[何殊](何異)于[如來先]前[所]斥[難]于我之[言:“物能見我”]。(這是第四點令我困惑的)。[惟]願如來[垂]賜[大慈,開]示啓[發]我等[未悟]之人。
诠論:阿難由于聞前佛開示[見性有體],于是他在此,便依他的分別心去想象有一個靈明之體,這個就是最嚴重的,就是把見性觀念化,這個是很可怕的!把見性實體化,把實在的內證功夫,變成一種微細的妄想心,變成一種觀念,不是一種實證。所以,便依他的分別心,去想像一個靈明之體,而這個靈明之體又在他的前面,則在他面前(他不能再想象這靈明之體是在他身中,因他屢次被破斥執心在身內),且他對這靈明之體,不只是想象,更進而似有所見,仿佛確有此物現在其前;既有此見,阿難便把它當作真是他的見性,而不知實在是自心所幻,猶如陽焰、海市蜃樓、並無實性,然而渴鹿執以爲實。參禅之士,常以業習力故,由自心所幻現,因而若有所見、若有所聞、若有所覺,盡皆如是。
師父一再跟你強調:就是佛菩薩現前,你都要如如不動,知道就好;感受就好;領解、領悟就好,…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十番顯見 第二十五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