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不要誇大其辭;不要著相變成魔相。所以,見佛、見光、聞香,知道就好了。以前我就有看過印光大師的思想,還好讀大學的時候就看到這個。我以前從這個宿舍要去,因爲在大學裏面,它有辦同學的吃素的地方,開了四桌。然後那時候就知道要很精進的念佛,就邊走邊念佛:南無阿彌陀佛……很虔誠的,每天念佛。走過那個田園,因爲我們抄捷徑,要去吃午餐或是晚餐,只有我一個人,走到一半就聞到四周圍都是香的,那個香氣是很重的,比一般的燒香還香,那就:阿彌陀佛……因爲我有看過印光大師的思想,所以,不會被這個境界所影響。又在大學的體育課的時候,在那個大操場,跑四百米,操場,還有籃球場,那時候也是很認真的在念佛,就在這個籃球場,他們在打籃球;我一輩子最不喜歡打籃球,籃板球搶不到,人家搶到,也不會給我;說實在話的,因爲我從來不打籃球,打一打,運球。。。同學都笑我,一看就知道沒打過籃球!表現得那麼純真,你看!人家一看就知道,因爲也沒興趣!我身高又這麼[高]!所以,每次上體育課,就在那邊念佛。我們老師也習慣了,念佛念到一半,哇!又聞到那個香味。這是第二次喔,還不是第一次。有一次在宿舍,我們十一點就要關燈,到十點四十五的時候,就念佛,在十一點關燈的時候,別人有沒有聞到,我不知道,我自己有聞到,又是一陣一陣,一直很香很香的味道又出來,也沒有人點香啊,那種香也不是香水的香,根本就是世間沒有的,像蓮花的香一樣的清香,你不會形容!但是,因爲看過印光大師的思想,知道這個不能執著,繼續精進,繼續念佛,就是這樣。所以,那個應該說:感應太多太多次了,還好我們有正法的思想,我們也不受影響,繼續用功;證明極樂世界是實實在在的,確實存在的,感應是不可思議的,不是凡夫用凡夫的心要去推測佛的境界的,沒辦法的!所以,我們正知正見很重要的,有的人修得一點點感應,便誇大其辭了,這個就不好!所以,要降伏自我,不要被這個業力所轉。
由自心所幻現的,因而若有所見、若有所聞、若有所覺,盡皆如是。若有此等境界,須知實是自心現幻,莫執以爲實,更切忌以爲己有所證。就是不能著相,不能著感應,千萬不行!此事極關重要。若能如是覺知、信解,修行即離諸過,離諸過不困難,你只要離一切相,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,不會出問題的。複次,阿難雖見自心幻相,但仍不敢遽然完全肯定那就是他的見精,亦即,不敢猝然自以爲自己真的[見性]了,真的親見自己的本性,這是由于他的善根力故,覺得自己仍有疑惑,因此沒有造成[未證說證]的大過。
諸位!末法時期,臺語講得最好:敢的人拿去吃!就是很多都犯過這個大妄語戒,自己說自己是觀世音、文殊師利菩薩再來的,未證言證,他自己有通天的本領,是什麼幾地菩薩;諸位!你碰到這個啊,你千萬不要被蠱惑、迷惑,你看到這個,未證也說證,自己就算很大的功夫,就像佛告訴我們的:是菩薩再來的,都怕人家知道了,哪有一直這樣子宣揚?一直這樣子廣告的?沒有人這樣子的!所以,在這裏要勉勵諸位,出家、在家,千萬不能未證說證,誇大其辭,造大妄語業,這個是無間地獄的!
在此他就提出自己的疑惑,求佛決疑。附及,末世禅者,很多象阿難這樣見到些許多自心現的境界,便決然肯定,並向他人宣說他已[見性]或[開悟]了。阿難在此即爲末世衆生作了一個很好的示範,讀者善思念之。諸位!你只要如如不動,一切不著,就沒事!你只要記住這一句話:一切不著就沒事;著就有事!
經文:[佛告阿難:今汝所言,見在汝前,是義非實。若實汝前,汝實見者,則此見精既有方所,非無指示。且今與汝坐祗陀林,遍觀林渠及與殿堂,上至日月,前對恒河。汝今于我師子座前,舉手指陳是種種相:陰者是林,明者是日,礙者是壁,通者是空,如是乃至草樹纖毫,大小雖殊,但可有形,無不指著。若必其見現在汝前,汝應以手確實指陳何者是見?
阿難,當知若空是見,既已成見,何者是空?若物是見,既已是見,何者爲物?汝可微細披剝萬象,析出精、明、淨、妙、見元,指陳示我,同彼諸物,分明無惑。]
注釋:[既有方所,非無指示]:既然有一定的方向與所在,即非無可指陳表示的;亦即,就應該指得出來它確實存在哪個位置。[草樹纖毫]:花草樹木,乃至纖細的毫末。[汝可微細披剝萬象]:[披],分也,開也,就是剖析的意思。你可以把這萬物之象細細地披開、分析。諸位!《心經》裏面講: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,是什麼意思?色不異空,空不異色,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,這個有沒有不同的含義?是有的!色不異空,就是把物質的現象界(就是色法),用分析的角度,你把它分析、剖析,你會發現:咦?慢慢的剖析,它竟然是空,這是叫做次第性的,用析空觀來慢慢的讓你了解,[同彼諸物,分明無惑]:就如同你能指陳其他那些物體一樣,清清楚楚,明明白白,而無絲毫疑惑之處;如指著說:這就是樹,那就是池,一點沒有什麼可遲疑之處。
義貫:[佛告阿難:今汝所言],你的[見]性正現[在汝]面[前,是義非]是真[實。若]此見精[實]在[汝]面[前],且[汝實]在可以親眼[見]到[者,則此見精]必定有個方所,此見精[既有]一定[方]向與[所]在,即[非無]可[指]陳表[示]者。[且]我[今與汝]皆[坐]于[祗陀林]中,于此可[遍觀]樹[林]河[渠,及與殿堂],乃至[上至日月,前對恒河]皆可一覽無余。
[汝今于我師子座前,]便可以[舉手]分明地[指陳]出[是]諸[種種]物[相],如:[陰]涼[者是]樹[林,明]亮[者是日],侷(jú)[礙者是]牆[壁],開壑[通]達[者是]虛[空,如是乃至]花[草樹]木及[纖]細之[毫]未,其體之[大小雖]各[殊]別,[但可](只要)[有形]體者,[無不]能一一[指]陳[著]實。同樣的,[若必]定[其見]精顯[現在汝]目[前,汝應]能[以手確實指陳]出來,究竟[何者是]你的[見]精?[阿難,當知]在我們當前的一切物象之中,[若]無形、無體的虛[空是]你的[見]精,虛空[既已成]爲你的[見]精了,那麼,[何者]還可說[是]虛[空]呢?我們現前便不應再有虛空了,然而我們現前確實是有虛空存在,因此說這虛空是你的見精,便不能成立。既然無形無體的虛空不能是你的見精,那麼再假設,[若]有形有體的其他任何一[物是]你的[見]精,彼物[既已是]你的[見]精了,則[何者]仍[爲]彼[物]?彼物應不再存在了。(然而我們現見彼物實仍存在,沒有變成別的什麼東西,因此說某物是你的見精,是不能成立的。)萬一你若說你的見精是深藏在萬象或某物之中,那麼,[汝]便[可微細]地[披]分[剝]析[萬]物之[象],而從其中分[析出]你那[精]純、光[明]、清[淨]、玄[妙]之[見元](見精),來[指陳]以[示]于[我],正如[同]你能指陳[彼諸物]體一樣,清楚[分明]而[無]絲毫疑[惑]之處。
經文:[阿難言:我今于此重閣講堂,遠洎恒河,上觀日月,舉手所指,縱目所觀,指皆是物,無是見者。世尊,如佛所說,況我有漏,初學聲聞;乃至菩薩亦不能于萬物象前剖出精見,離一切物別有自性。佛言:如是,如是。]
這一段在告訴你:在萬象當中,你絕對剖不出見精的,就是離物另外有一個見性。所以,這一段叫做顯示見性不分,物象當下就是見性;見性當下就是物,不離物,也不即物;不是物,但是,不離物。佛言:如是,如是!
注釋:[指皆是物,無是見者]:手所能指得到的,都是無情物,並無我所說的見精。這個就是[物中無見精],或[即物無見精]。在物象當中要剖析見性,是沒辦法的![如佛所說]:即上文佛說:[汝可微細披剝萬象,析出精明、淨妙見元,指陳示我。乃至菩薩,亦不能……]:[乃至],超略之詞。義即:即使是羅漢、辟支佛,乃至菩薩,也無法從萬象當中披剝出精見,我們的見性。
義貫:[阿難言:我今于此]大[重閣講堂,遠洎](至)[恒河,上]則能[觀日月,舉手所指,縱目所觀],手所能[指]得到的[皆是]無情[物],而[無]一樣[是]我所說的[見]精[者](指不出來,就是物無見)。在物體的當下,要剖析出那個見性,叫做即物無見。[世尊],其次,正[如佛]方才[所說],我可微細披剝萬象,把其中的見精分析出來,並指給世尊看,這點我實在做不到,意思是:指不出來。何[況我]仍是[有漏]的[初學聲聞]之人,怎麼有這樣的神通能耐。莫說初學聲聞,即使是得道的阿羅漢、辟支佛,[乃至菩薩,亦不能于萬物象前剖]析[出精]純之[見]性,沒辦法的!令之[離]于[一切物]而[別有]能見之[自性](離物也找不到見性)。[佛]印可[言:如是。如是。] 就是(如你所說,即物無見性可得,離物亦無見性可得。)
經文:[佛複告阿難:如汝所言,無有見精離一切物別有自性;則汝所指是物之中無是見者。今複告汝:汝與如來坐祗陀林,更觀林苑,乃至日月種種象殊,必無見精受汝所指,汝又發明,此諸物中何者非見?
阿難言:我實遍見此祗陀林,不知是中何者非見。何以故?若樹非見,雲何見樹?若樹即見,複雲何樹?如是乃至,若空非見,雲何見空?若空即見,複雲何空?我又思惟:是萬象中,微細發明,無非見者。 佛言:如是,如是。]
這個[何者非見]更是重要,哪一個不是你的見性?剛剛從物中要剖析見性,剖析不出來;現在佛反過頭來:哪裏不是你的見性?意思:處處都是你的見性。這一段換另外一個角度。就是沒有一樣不是見性。
義貫:[佛複告阿難:如汝所言],一點也不錯…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十番顯見 第二十五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