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十番显见 第二十五▪P5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不要夸大其辞;不要着相变成魔相。所以,见佛、见光、闻香,知道就好了。以前我就有看过印光大师的思想,还好读大学的时候就看到这个。我以前从这个宿舍要去,因为在大学里面,它有办同学的吃素的地方,开了四桌。然后那时候就知道要很精进的念佛,就边走边念佛:南无阿弥陀佛……很虔诚的,每天念佛。走过那个田园,因为我们抄捷径,要去吃午餐或是晚餐,只有我一个人,走到一半就闻到四周围都是香的,那个香气是很重的,比一般的烧香还香,那就:阿弥陀佛……因为我有看过印光大师的思想,所以,不会被这个境界所影响。又在大学的体育课的时候,在那个大操场,跑四百米,操场,还有篮球场,那时候也是很认真的在念佛,就在这个篮球场,他们在打篮球;我一辈子最不喜欢打篮球,篮板球抢不到,人家抢到,也不会给我;说实在话的,因为我从来不打篮球,打一打,运球。。。同学都笑我,一看就知道没打过篮球!表现得那么纯真,你看!人家一看就知道,因为也没兴趣!我身高又这么[高]!所以,每次上体育课,就在那边念佛。我们老师也习惯了,念佛念到一半,哇!又闻到那个香味。这是第二次喔,还不是第一次。有一次在宿舍,我们十一点就要关灯,到十点四十五的时候,就念佛,在十一点关灯的时候,别人有没有闻到,我不知道,我自己有闻到,又是一阵一阵,一直很香很香的味道又出来,也没有人点香啊,那种香也不是香水的香,根本就是世间没有的,像莲花的香一样的清香,你不会形容!但是,因为看过印光大师的思想,知道这个不能执着,继续精进,继续念佛,就是这样。所以,那个应该说:感应太多太多次了,还好我们有正法的思想,我们也不受影响,继续用功;证明极乐世界是实实在在的,确实存在的,感应是不可思议的,不是凡夫用凡夫的心要去推测佛的境界的,没办法的!所以,我们正知正见很重要的,有的人修得一点点感应,便夸大其辞了,这个就不好!所以,要降伏自我,不要被这个业力所转。

  由自心所幻现的,因而若有所见、若有所闻、若有所觉,尽皆如是。若有此等境界,须知实是自心现幻,莫执以为实,更切忌以为己有所证。就是不能着相,不能着感应,千万不行!此事极关重要。若能如是觉知、信解,修行即离诸过,离诸过不困难,你只要离一切相,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,不会出问题的。复次,阿难虽见自心幻相,但仍不敢遽然完全肯定那就是他的见精,亦即,不敢猝然自以为自己真的[见性]了,真的亲见自己的本性,这是由于他的善根力故,觉得自己仍有疑惑,因此没有造成[未证说证]的大过。

  诸位!末法时期,台语讲得最好:敢的人拿去吃!就是很多都犯过这个大妄语戒,自己说自己是观世音、文殊师利菩萨再来的,未证言证,他自己有通天的本领,是什么几地菩萨;诸位!你碰到这个啊,你千万不要被蛊惑、迷惑,你看到这个,未证也说证,自己就算很大的功夫,就像佛告诉我们的:是菩萨再来的,都怕人家知道了,哪有一直这样子宣扬?一直这样子广告的?没有人这样子的!所以,在这里要勉励诸位,出家、在家,千万不能未证说证,夸大其辞,造大妄语业,这个是无间地狱的!

  在此他就提出自己的疑惑,求佛决疑。附及,末世禅者,很多象阿难这样见到些许多自心现的境界,便决然肯定,并向他人宣说他已[见性]或[开悟]了。阿难在此即为末世众生作了一个很好的示范,读者善思念之。诸位!你只要如如不动,一切不着,就没事!你只要记住这一句话:一切不着就没事;着就有事!

  经文:[佛告阿难:今汝所言,见在汝前,是义非实。若实汝前,汝实见者,则此见精既有方所,非无指示。且今与汝坐祗陀林,遍观林渠及与殿堂,上至日月,前对恒河。汝今于我师子座前,举手指陈是种种相:阴者是林,明者是日,碍者是壁,通者是空,如是乃至草树纤毫,大小虽殊,但可有形,无不指着。若必其见现在汝前,汝应以手确实指陈何者是见?

  阿难,当知若空是见,既已成见,何者是空?若物是见,既已是见,何者为物?汝可微细披剥万象,析出精、明、净、妙、见元,指陈示我,同彼诸物,分明无惑。]

  注释:[既有方所,非无指示]:既然有一定的方向与所在,即非无可指陈表示的;亦即,就应该指得出来它确实存在哪个位置。[草树纤毫]:花草树木,乃至纤细的毫末。[汝可微细披剥万象]:[披],分也,开也,就是剖析的意思。你可以把这万物之象细细地披开、分析。诸位!《心经》里面讲: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,是什么意思?色不异空,空不异色,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,这个有没有不同的含义?是有的!色不异空,就是把物质的现象界(就是色法),用分析的角度,你把它分析、剖析,你会发现:咦?慢慢的剖析,它竟然是空,这是叫做次第性的,用析空观来慢慢的让你了解,[同彼诸物,分明无惑]:就如同你能指陈其他那些物体一样,清清楚楚,明明白白,而无丝毫疑惑之处;如指着说:这就是树,那就是池,一点没有什么可迟疑之处。

  义贯:[佛告阿难:今汝所言],你的[见]性正现[在汝]面[前,是义非]是真[实。若]此见精[实]在[汝]面[前],且[汝实]在可以亲眼[见]到[者,则此见精]必定有个方所,此见精[既有]一定[方]向与[所]在,即[非无]可[指]陈表[示]者。[且]我[今与汝]皆[坐]于[祗陀林]中,于此可[遍观]树[林]河[渠,及与殿堂],乃至[上至日月,前对恒河]皆可一览无余。

  [汝今于我师子座前,]便可以[举手]分明地[指陈]出[是]诸[种种]物[相],如:[阴]凉[者是]树[林,明]亮[者是日],侷(jú)[碍者是]墙[壁],开壑[通]达[者是]虚[空,如是乃至]花[草树]木及[纤]细之[毫]未,其体之[大小虽]各[殊]别,[但可](只要)[有形]体者,[无不]能一一[指]陈[着]实。同样的,[若必]定[其见]精显[现在汝]目[前,汝应]能[以手确实指陈]出来,究竟[何者是]你的[见]精?[阿难,当知]在我们当前的一切物象之中,[若]无形、无体的虚[空是]你的[见]精,虚空[既已成]为你的[见]精了,那么,[何者]还可说[是]虚[空]呢?我们现前便不应再有虚空了,然而我们现前确实是有虚空存在,因此说这虚空是你的见精,便不能成立。既然无形无体的虚空不能是你的见精,那么再假设,[若]有形有体的其他任何一[物是]你的[见]精,彼物[既已是]你的[见]精了,则[何者]仍[为]彼[物]?彼物应不再存在了。(然而我们现见彼物实仍存在,没有变成别的什么东西,因此说某物是你的见精,是不能成立的。)万一你若说你的见精是深藏在万象或某物之中,那么,[汝]便[可微细]地[披]分[剥]析[万]物之[象],而从其中分[析出]你那[精]纯、光[明]、清[净]、玄[妙]之[见元](见精),来[指陈]以[示]于[我],正如[同]你能指陈[彼诸物]体一样,清楚[分明]而[无]丝毫疑[惑]之处。

  经文:[阿难言:我今于此重阁讲堂,远洎恒河,上观日月,举手所指,纵目所观,指皆是物,无是见者。世尊,如佛所说,况我有漏,初学声闻;乃至菩萨亦不能于万物象前剖出精见,离一切物别有自性。佛言:如是,如是。]

  这一段在告诉你:在万象当中,你绝对剖不出见精的,就是离物另外有一个见性。所以,这一段叫做显示见性不分,物象当下就是见性;见性当下就是物,不离物,也不即物;不是物,但是,不离物。佛言:如是,如是!

  注释:[指皆是物,无是见者]:手所能指得到的,都是无情物,并无我所说的见精。这个就是[物中无见精],或[即物无见精]。在物象当中要剖析见性,是没办法的![如佛所说]:即上文佛说:[汝可微细披剥万象,析出精明、净妙见元,指陈示我。乃至菩萨,亦不能……]:[乃至],超略之词。义即:即使是罗汉、辟支佛,乃至菩萨,也无法从万象当中披剥出精见,我们的见性。

  义贯:[阿难言:我今于此]大[重阁讲堂,远洎](至)[恒河,上]则能[观日月,举手所指,纵目所观],手所能[指]得到的[皆是]无情[物],而[无]一样[是]我所说的[见]精[者](指不出来,就是物无见)。在物体的当下,要剖析出那个见性,叫做即物无见。[世尊],其次,正[如佛]方才[所说],我可微细披剥万象,把其中的见精分析出来,并指给世尊看,这点我实在做不到,意思是:指不出来。何[况我]仍是[有漏]的[初学声闻]之人,怎么有这样的神通能耐。莫说初学声闻,即使是得道的阿罗汉、辟支佛,[乃至菩萨,亦不能于万物象前剖]析[出精]纯之[见]性,没办法的!令之[离]于[一切物]而[别有]能见之[自性](离物也找不到见性)。[佛]印可[言:如是。如是。] 就是(如你所说,即物无见性可得,离物亦无见性可得。)

  经文:[佛复告阿难:如汝所言,无有见精离一切物别有自性;则汝所指是物之中无是见者。今复告汝:汝与如来坐祗陀林,更观林苑,乃至日月种种象殊,必无见精受汝所指,汝又发明,此诸物中何者非见?

  阿难言:我实遍见此祗陀林,不知是中何者非见。何以故?若树非见,云何见树?若树即见,复云何树?如是乃至,若空非见,云何见空?若空即见,复云何空?我又思惟:是万象中,微细发明,无非见者。 佛言:如是,如是。] 

  这个[何者非见]更是重要,哪一个不是你的见性?刚刚从物中要剖析见性,剖析不出来;现在佛反过头来:哪里不是你的见性?意思:处处都是你的见性。这一段换另外一个角度。就是没有一样不是见性。

  义贯:[佛复告阿难:如汝所言],一点也不错…

《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十番显见 第二十五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