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大时小,又好象有缩舒夹断之相?)[义]理之本[性如是]:虚空随器而现方圆之相,然空实无方圆,亦不因器而有方圆;(见性亦如是,见性随境而见大小、内外、明暗等相,然见性实无大小、明暗,亦不随所见而变大变小,变明变暗,境自大小,见性只是照见而已:性能显相,而不随于相,其用如镜。)
诸位!这一句话很是重要:性能显相,而不随于相,其用如镜。你只要那四个字记住:[不随于相],你就见道。不随于相,也就是说:情绪不随假相起舞。所以,各人生死个人了,人家不断烦恼,也不关我们的事情,我们只能慈悲、尽力的救他;但是,你不一定有能力去改变他,不一定的,因为人类的这个执着是根深蒂固的,众生包藏起来的是无明的,他很怕你用刀子去剖开他的内心,也不敢面对自己的缺点跟问题的,因为众生内心是包着无明。佛菩萨坦荡荡的,他不怕你开刀的,他的心性里面本自清净的。所以,无量劫以来,我们因为不敢面对自己的缺点,就继续生死,因为没办法解决问题啊!如果敢面对自己的问题,他的问题就可以解决。就佛陀讲的:就像一个脓包,你敢面对它,开刀,脓包就好了!所以,我们的个性应当开朗,见一切相,就不必有太多的内心的隐微的那种微细的执着,包括这个都不需要,坦荡荡,直率!那个有时候喜欢把事情讲出来的,反而没事;那个碰到什么事情,忧郁,因为放在内心里面,也不敢讲,他就累积,将来得心脏病、痛苦、忧郁;有时候要把事情讲清楚了,这样就好了,昨天过的事情,今天就是一定要放下。
诸位!昨天的是非恩怨,早上睡醒,一定要一笔勾销,没有这层功夫的,休想进入佛的领域,你要进入佛的领域,休想!never,绝对不可能!什么是佛?是非恩怨,那是相的东西,讲一讲,凡夫都会有一点情绪,过了,前一秒钟、十分钟,丢掉!何况第二天才睡醒,不要十分钟就可以处理完的,下一秒钟来,快快乐乐的!因为我们不是佛,我们今天讲经说法,以佛陀的思想,是要勉励师父自己,同时也给大家鼓励。我们今天来,是向佛陀学习,向佛陀所讲的正法,来效法、来迈进的。所以,师父在这里做代表,我们大家互相勉励的,毕竟我们都不是佛,所以,互相勉励。[云何]说[为]有定方圆、或不定方圆[在]呢?方圆等相,为外境外物之相,非见性之相。
经文:[阿难,若复欲令入无方圆,但除器方,空体无方,不应说言:更除虚空方相所在。]
注释:[若复欲令入无方圆,但除器方]:诸位!这一句话很重要的含义是什么?你想要见性,但除执着,对相上的执着,就是这一句,就是关键!你想要入无方圆,只有除去方形的器具,或者是圆形的器具,不要安上方形,不要安上圆形的,虚空本来就不是方、不是圆;见性本来就不是方、不是圆,不是大、不是小。所以,修行重点就是:但莫于相上住着,对相上执着,我们生命的灵魂就被框住了,就被框住了!如果要令虚空之性还复到本来没有方圆之相,那么只要把方、圆的容器去除掉就行了。
[器方],器之方圆。[方]包括方与圆等。[空体无方]:虚空之体本来就没有方圆之相。[不应说言:更除虚空方相所在]:不应说:还需要除去虚空中方圆之相原来的所在之处。
这句话的意思,你看不懂吗?好!看这里,不应说言:更除虚空方相所在,譬如说:这是什么?这是方形的,中间空间是方形的,(师以自己双手比划一方形)如果有一个器皿是方形的,安在这里,我们这虚空就变成方形的,那么,这个方形里面,再安一个圆形的;或者是不用,直接安一个圆形的,你要进入虚空的状态,但除,只要把这个方形的除掉、拿掉,或者是把这个圆形的除掉,他现在意思就是说:要不要把这个虚空除掉?不需要,虚空本来就存在,虚空本身就不是方形的,也不是圆形的,要不要除去虚空?不需要啊!你想要进入虚空的状态,但除去方形,还有除去圆形,虚空要不要除?
你想要见性,但除执着、除去分别,但除去对假相上的黏着,自然就见性,它是一直存在的,只是我们不愿意去面对,我们认为执着会快乐,因为我们有所依靠,我们不执着,变成没有依靠,所以,我们不敢过那种日子,我们不晓得放下的日子更好,我们不知道,不能理解,也不能体会,放下的日子更快乐,不懂!所以,我们自无量劫来,执着跟分别、依靠,所以,就靠这个快乐,怕失去这个,所以,我们什么都放不下,生命作不了主,就是这个道理。我们要过现实的生活,又要面对它,又不能执着它,诸位!你看这个修行有多困难?所以,既现实又超越,既超越又面对现实,这个就是佛法,你不能逃避现实,因为你必须活下来。活下来就必须竞争;竞争就必须斗争;斗争就必须想尽办法干掉对方,真的,不骗你的!你所要面对的这个世界,负的一面为什么这么龌龊?这么对立?竞争,他就一定要生存!一山容不下二虎,他就这样子。
人类的争论,除非你是修行人,否则他有人的地方,他就一定会有是非,有人的地方,他就一定会有竞争、一定会有斗争,诸位!没办法避免的!那一种情形可以避免呢?就是修行,除去内心里面的执着。好!有一个人讲,我满认同的,有一个居士讲:慧律法师!您讲这一套,在世间人来讲,不一定用得到,我说:你讲这一句话答对了!他说:你们佛教讲的这个慈悲、智慧,在社会,这一套并不一定用得到。你讲对了!但是,你要成佛,就非得这一套不行!你不想成佛,要变众生,没话讲,那就是拼、就是斗争、就是竞争啊,恶性竞争。但是,你要成佛,就是一定要歇即是菩提,无诤,不执着、不分别、不起颠倒,唯一的就是这样子而已,没有路可以走,你不想成道,没话讲;想解脱,就必须按照佛陀这一套来。所以,在家居士比出家人更难修行,更了不起!所谓更了不起就是说:因为他要面对逆境,不是说居士超越出家的意思,更了不起就是很不简单!现在家居士身,要在外边工作,要养活自己,还得要修行,要面对残酷的现实社会。
譬如说:我有一次,我去叫计程车,我也不知道啊,我手一拿起来,前面看到的,他慢慢要接近师父的时候,突然有一辆车子,从半路杀到我的旁边来,就停了,就是:你要坐车吗?我手一举,结果本来是靠边边的这一辆车子要来的,结果从路的中间,唰!一个年轻人开车,那时候,你怎么办?然后那个年轻人就是:师父!给我载啦!因为我今天开到现在,一个客人都没有!后面那个年纪比较大的,就是念[弥陀佛],我可以看得出他在[念佛]啊。你看,一个计程车而已喔,这世间就是这样,很残酷的,也没办法,生存的法则,物竞天择,弱肉强食的世间,所以,是真的!有时候用我们佛法这一套,全部要应用在每一种时空、每一种职业,还真的很困难!
义贯:[阿难,若复欲令]虚空之性[入]于[无]有[方圆]之相的话,[但除]去[器]之[方]圆,以[空体]本[无方]圆之相,因此[不应说言:更]须[除] 去[虚空]之[方]圆[相]的[所在]之处,才能回复其无相。因为虚空本来就无相。
经文:[若如汝问:“入室之时缩见令小”,仰观日时,汝岂挽见齐于日面?若筑墙宇能夹见断,穿为小窦宁无续迹?是义不然。]
佛就告诉阿难说:你这个观点是不对的!
注释:[仰观日时,汝岂挽见齐于日面]:[挽],牵引、拉长。当你仰观太阳时,把头抬起来看太阳的时候,你难道是把你的见性拉长到与太阳的面齐(才能看得到吗)?[若筑墙宇能夹见断,穿为小窦宁无续迹?]:[能夹见断],可以把见性夹断,如是则见性一半在墙壁内,一半在墙外。[窦],孔。[续迹],接起来的痕迹。此言,如果说建筑墙壁及屋宇,能把见性夹断,成为墙内的见性跟墙外的见性两段的话,那么如果再在墙上打一个洞,怎么会没有看到见性内外接起来的痕迹呢?
义贯:佛言:[若如汝]所[问]的:[入]到[室]内[之时]能[缩见]性[令]变[小],若此为真,假设你这一句话是真的。则当你[仰观日时,汝岂挽见](把见性拉长到)[齐于日]之表[面]?然而实际上,你要看太阳时,并不须把见性拉到太阳表面,才看得到;所以知道见性看远时并没有拉长,看小的时候,也没有缩小。因为见性没有大跟小,没有长跟短。又[若筑墙]壁及屋[宇]便[能夹]你的[见]性令内外[断]绝,那么如果再于墙上[穿为小窦](孔)[宁无](怎么没有)墙内外的见性显出再接[续]起来的痕[迹]?故知[是义不然]。因为实际上,在墙上打个洞,并没有看到见性有内外再接起来的痕迹,所以可知见性原本即未被墙壁夹断。所以说见性会缩小或夹断,是错误的。
经文:[一切众生从无始来,迷己为物,失于本心,为物所转。故于是中观大观小。若能转物,则同如来。身心圆明,不动道场,于一毛端,遍能含受十方国土。]
这一段可是非常重要的!
注释:[一切众生]:包括凡、外、权、小(凡夫、外道、权教菩萨、小乘)。[迷己为物]:诸位!这个是普天下众生的问题,迷己,把这个四大缘起的假相,或者是山河大地,认为那是实在的,问题就出来了![己],己心。[物],外物。因为一切外物皆是自己的心所变现的,实非外法,然众生以无明覆盖,而迷自心所变现之万境为外物,并执此等境界为心外实有,不了唯心所现。所以,证悟佛果就是内、外平等的,没有内跟没有外,你只要迷己的内心,而认外物为实在的,如果你迷惑了这个缘起的四大,误认为自己,误认为有一个实在的我相、外在的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、山河大地、日月星辰假相,那就坏了!
[失于本心]:本来内外一切境界,皆是本识如梦所现,现因计境为心外之物,心外实有,于是本来是一心,无有内外之如幻万法,就法尔变成有内外之区隔;内外之区隔一…
《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十番显见 第二十五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