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十番显见 第二十五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这是讨论说:是不是一定是方形的?还是不一定是方形的?[一定]含有不可改变之义。[若定方者,别安圆器,空应不圆]:如果说那个空间一定是方的话,其实空间没有方跟圆,虚空哪有方跟圆?我们古时候的人,不知道地球是圆的,认为说地球是方块形的,所以,我们说:到那个地[方],为什么?其实这样讲地[方]是不对的,应当说:到那个地[圆]才对的。可是,你讲:到那个地圆,人家听不懂啊;你到什么地方去?所以,古时候人,天文学不发达,所以,把这个地理认为那个是方。如果说:那个空间一定是方的话,那么我们若在那方形的器皿当中,另外再安放一个圆形的器皿,则此方器中的空间,不应再变成圆的。

  譬如说图所示:,这样就看得更清楚了。方器当中见方空。你看这个图片,右边是虚空,左边是虚空,上边二个字叫做[圆器],在中间再安一个圆器,方的里面再安一个圆的;现在讨论的是虚空,虚空就无关于方形的器皿、还是圆形的器皿。所以,在这里就是说:如果我们安上一个方的,那么,这个虚空到底是方的?还是不定的?不一定是方的?所以,看左边的解释,如果不一定是方的,那么,在方器当中,应见不到方形的空间,因为它是不一定嘛,就表示确实它是方的。[若不定者,在方器中应无方空]:如果说那方器中的方形空间是不一定的,那么,在方器之中就应当没有确实的方形的空间。然而现在见到了方器中确实有个决定的方空,所以说[方器中的方空为不定],此论点是不能成立的。说不定,不对的。

  [不知斯义所在]:[斯义],这个道理。指为何见性时大时小,有时又好象有舒有缩、或是被夹断的感觉,这道理何在?(这是因为阿难见相不见性,着外相求。)所以,着相修行百千劫,这是因为阿难见相不见性,这个就是所有修行的关键,只要你见相引发的意识心,就是离尘无自体性;离尘有自体性的,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。所以,你只要见相一直求,就永远没有办法入佛的境界。[义性如是,云何为在?]:见性之道理乃本性如是:这一句含有:不是我佛陀创造的,这一句就是告诉你:见性的道理它是大到本来就存在,这是人生、宇宙当中,一直存在的道理,不是释迦牟尼佛创造、新增加的道理,只是众生不悟而已。所以,见性之道理乃本性如是,这一句话重点在哪里?重点:只是你没有去发现而已,因为你一直着相嘛,一直着相,就永远见不到性了!如虚空随器而现方圆之相,但虚空本身并未改变,也就是没有舒缩,也没有被方圆之器隔断。虚空比喻作见性,方器圆器比喻所见之相。

  [云何为在],云何有[定在]与[定不在]呢?这句话就告诉你:法无定法,你说一定怎么样,就很难讲的!你很出名,它就一定会有负面的,就像政治人物也是这样子的,你有正面,它就是一定会有负面的。如果你很出名,还懂得爱惜自己的羽毛,他的出名不算是不好;有时候,人家不认识你,反而很好!有一个旅客坐飞机,到航空公司的服务台去办理,他多问了二句,那个服务台,航空公司的小姐很凶,就劈里啪啦的呵叱他,然后说:你很啰嗦!态度非常恶劣!这个旅客非常的不满,打电话去给航空公司的总经理,这总经理打电话来试试看,这柜台的小姐电话接起来,讲没有二、三句,态度是真的很恶劣,他说:刚刚有个旅客投诉你态度很不好!她就解释了一大堆,他就问那个小姐说:你知不知道我是谁啊?她说:你是谁啊?他说:我是航空公司的总经理啊!那个总经理愈讲愈大声!那小姐就问他说:那你认不认识我呢?那总经理就说:我不认识!然后赶快挂掉说:喔!还好你不认识我!认识,马上就要开除了。所以说:无名小卒也有他的好处,树大它就会招风。

  我们没有出名的人,很想把它搞得很出名,这种名气并不香。你就修你的德行,守你的忍辱,用佛的慈悲做事情,这香气要沉香,它是散发一种很自然的香。他的忍辱、慈悲、勤劳,慢慢一个人、二个认同,三个、十个、一百个,有德行的法师,他就会这样子,他不会一直炫耀自己、一直赞叹自己。有修行的居士也是这样,在一个团体里面,这个有德行的居士,人家一提到他,那就:喔!首屈一指的!因为他在这个团体已经十年、二十年了,他的忍辱的慈悲,大家有目共睹的。所以,那个荣耀要像沉香一样的,是真正的香。如果全世界的荣耀都给你,而你并没有实力,那别人所有的赞叹,都是短暂的假香而已,你不是真正的香。

  比丘要变作一个真正的香,你就必须要低调、忍辱,真参实学,不炫耀、不骄傲、不狂妄,等到我们有能力,我们有实力,我们有德行,他很自然的,他就会一直传开来,一直传开来。我们不是故意要让人家赞叹的,而是自然的道理。一颗沉香放在这里,它慢慢的放出,释放这个香,而且是持久、很香;喷那个香水,一下子,咻咻!一下香一下。像我要坐电梯的时候,有的信徒可能香水涂得很厚,我进去这个电梯里面,还闻到香水;等到我吃饱饭再上这个电梯,那个香水的香就没有了!所以,肤浅、没有实力的那一种香,是很短暂的!

  [云何为在],云何有[定在]与[定不在]呢?也就是,方空与圆空之相,不能说一定在,或者是一定不在;若有器之因缘在,则现有方空或者圆空在;在这里特别注意,这一句话的重点:只要你着于假相,就会现方空或者圆空,意思就是:会争论不断,到底是方的还是圆的?这个在强调这个地方。只要你着相,心性就没办法显露,一定会再论:这是方的,这是圆的;你只要有我执、我见,那么,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,它就一定不会断,无论你假借任何的理由来烦恼自我,诸位!那个都是相。所以,佛陀叫做善逝、世间解、调御丈夫,诸位!调御丈夫是什么意思?善于调伏自我,而佛陀是达到了最高的境界,叫做调御丈夫,调御这个六根,三业让它绝对的清净。诸器若除,方空圆空即不复在,空即不复有方圆之相,然空性不失;空性常在,能随器现方圆,然空实无方圆。意思就是:我们见性本来就存在,于大现大,于小现小,于方现方,于圆现圆,无关于这个外在的。这用来比喻:见性自身没有大小,然能逢大见大,逢小见小,意思就是:它也能反应,也能起妙用了。而见性本身并不因所见之境而有改变或者是舒缩,更加不会被夹断。

  义贯:[佛告阿难:一切世间]中,不论[大小内外诸所]现之[事]相,如上下方圆等,或[业]用,如来去明暗等,皆[各属]于现[前尘]境于六识中之留碍。诸位!这个留碍就是一直执着生命,认为这个是实在相。因此我们死的时候,为什么有的人眼睛都阖不上来?就认为:我某件事情没有完成,我某件责任没有完成!其实不管你完成跟不完成,它自性本来就空。所以,佛告诉我们:所有的众生,这个意识心一直想留在这个世间,一直想要活下来;可是,我们的躯壳却要面对无常,却作不了主,所以,我们的意识心,会想要执着这个色身活下来;可是,又无奈无常的现前,因此在我们内心里面,一直产生冲击,一直恐惧面对死亡,自己一直认为:我的责任还没有完成,我某件事情还没有做完!可是,你有没有体悟到,当你没有来到这个世间的时候,什么事情让你来完成?什么事情让你来开头?有什么事情让你要去完成、去结束?没有啊,妄起妄灭,就是假借有一个开始,有一个结束。众生也就是这样子,意识心想一直留在这个世间活着;可是,躯壳却不听话,朝向死亡。每一个人的生死就一直在那边挣扎,想活更久、想活更长、想活得更漂亮、想活得更健康,结果没办法了!

  你有没有看到新闻报导?有一个研究所的学生去赶火车,来的时候,他就冲上月台了!火车还没有停的时候,他就一直急着要上去,结果没有抓稳,摔下来,火车从他的双腿,咻!整个烂掉,一念之差喔,读研究所的!要急着赶火车,火车都还没有停,刚进站而已,还在行驶前进当中,他就一直要跳上去,因为要赶着那一班车子要去上课,结果没有抓稳,摔下来,那个月台跟火车有一点距离,他的腿摔进去,啪!被辗断了!就一念之间,他这一辈子,连补都不行,连接也没办法接,你看他怎么办呢?就是一辈子拄二支拐杖,能活下来已经不简单了!所以,有时候一不小心,他就会终身遗憾!

  昨天报导的,在医院上班,二个人都四十多岁的清洁工,结果二个人吵架,为了什么?为了蓝绿吵架,吵起来的时候,结果用什么打死?你知道吗?很夸张,用拖把打死,那个拖把拿起来,活活把对方打死!诸位!过着愚痴的生活,他就会这样子。诸位!那开悟有什么好处?开悟的好处三多路后面那个[多],二个多!二个为了蓝绿,这样吵到打死对方,三个字:好好笑!真的!为这个会打死对方?会啊!就是打死对方啊!你简直不敢相信,是的!真的把他打死了!

  皆[各属]于现[前尘]境于六识中之留碍,与见性本身无关,故[不应说言见]性[有]随境[舒]展扩大或[缩]小夹断之相。这[譬如]在[方]形之[器]具[中]便[见]有[方]形之[空]间,(而虚空实不方,亦不被方器所夹断);就这个譬喻,[吾复问汝:]在[此方器中]我们[所见]之[方]形[空]间,[为复]一[定]是[方]的?抑[为不]一[定]是[方]的?[若]说一[定]是[方者],则当我们[别安]一个[圆]形之[器]皿在方器中,因为那个空间已经变为方的了,此方[空应不]再变成[圆]形的。但是,圆形放下去也变圆的啊!(故说“方器中的方空是一定的”,是不能成立的。)[若]这个方器中的方空是[不]确[定者],则[在]原来的[方器]之[中,应无]确实有[方]形之[空]间显现出来。(然而,方器中确实有方空显现,故说“方器中的方空为不一定”,此论不得成立。)[汝言:]我[不知斯]大小缩断之[义]理[所在](为何见性时…

《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十番显见 第二十五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