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這是討論說:是不是一定是方形的?還是不一定是方形的?[一定]含有不可改變之義。[若定方者,別安圓器,空應不圓]:如果說那個空間一定是方的話,其實空間沒有方跟圓,虛空哪有方跟圓?我們古時候的人,不知道地球是圓的,認爲說地球是方塊形的,所以,我們說:到那個地[方],爲什麼?其實這樣講地[方]是不對的,應當說:到那個地[圓]才對的。可是,你講:到那個地圓,人家聽不懂啊;你到什麼地方去?所以,古時候人,天文學不發達,所以,把這個地理認爲那個是方。如果說:那個空間一定是方的話,那麼我們若在那方形的器皿當中,另外再安放一個圓形的器皿,則此方器中的空間,不應再變成圓的。
譬如說圖所示:,這樣就看得更清楚了。方器當中見方空。你看這個圖片,右邊是虛空,左邊是虛空,上邊二個字叫做[圓器],在中間再安一個圓器,方的裏面再安一個圓的;現在討論的是虛空,虛空就無關于方形的器皿、還是圓形的器皿。所以,在這裏就是說:如果我們安上一個方的,那麼,這個虛空到底是方的?還是不定的?不一定是方的?所以,看左邊的解釋,如果不一定是方的,那麼,在方器當中,應見不到方形的空間,因爲它是不一定嘛,就表示確實它是方的。[若不定者,在方器中應無方空]:如果說那方器中的方形空間是不一定的,那麼,在方器之中就應當沒有確實的方形的空間。然而現在見到了方器中確實有個決定的方空,所以說[方器中的方空爲不定],此論點是不能成立的。說不定,不對的。
[不知斯義所在]:[斯義],這個道理。指爲何見性時大時小,有時又好象有舒有縮、或是被夾斷的感覺,這道理何在?(這是因爲阿難見相不見性,著外相求。)所以,著相修行百千劫,這是因爲阿難見相不見性,這個就是所有修行的關鍵,只要你見相引發的意識心,就是離塵無自體性;離塵有自體性的,就是我們的本來面目。所以,你只要見相一直求,就永遠沒有辦法入佛的境界。[義性如是,雲何爲在?]:見性之道理乃本性如是:這一句含有:不是我佛陀創造的,這一句就是告訴你:見性的道理它是大到本來就存在,這是人生、宇宙當中,一直存在的道理,不是釋迦牟尼佛創造、新增加的道理,只是衆生不悟而已。所以,見性之道理乃本性如是,這一句話重點在哪裏?重點:只是你沒有去發現而已,因爲你一直著相嘛,一直著相,就永遠見不到性了!如虛空隨器而現方圓之相,但虛空本身並未改變,也就是沒有舒縮,也沒有被方圓之器隔斷。虛空比喻作見性,方器圓器比喻所見之相。
[雲何爲在],雲何有[定在]與[定不在]呢?這句話就告訴你:法無定法,你說一定怎麼樣,就很難講的!你很出名,它就一定會有負面的,就像政治人物也是這樣子的,你有正面,它就是一定會有負面的。如果你很出名,還懂得愛惜自己的羽毛,他的出名不算是不好;有時候,人家不認識你,反而很好!有一個旅客坐飛機,到航空公司的服務臺去辦理,他多問了二句,那個服務臺,航空公司的小姐很凶,就劈裏啪啦的呵叱他,然後說:你很啰嗦!態度非常惡劣!這個旅客非常的不滿,打電話去給航空公司的總經理,這總經理打電話來試試看,這櫃臺的小姐電話接起來,講沒有二、叁句,態度是真的很惡劣,他說:剛剛有個旅客投訴你態度很不好!她就解釋了一大堆,他就問那個小姐說:你知不知道我是誰啊?她說:你是誰啊?他說:我是航空公司的總經理啊!那個總經理愈講愈大聲!那小姐就問他說:那你認不認識我呢?那總經理就說:我不認識!然後趕快挂掉說:喔!還好你不認識我!認識,馬上就要開除了。所以說:無名小卒也有他的好處,樹大它就會招風。
我們沒有出名的人,很想把它搞得很出名,這種名氣並不香。你就修你的德行,守你的忍辱,用佛的慈悲做事情,這香氣要沈香,它是散發一種很自然的香。他的忍辱、慈悲、勤勞,慢慢一個人、二個認同,叁個、十個、一百個,有德行的法師,他就會這樣子,他不會一直炫耀自己、一直贊歎自己。有修行的居士也是這樣,在一個團體裏面,這個有德行的居士,人家一提到他,那就:喔!首屈一指的!因爲他在這個團體已經十年、二十年了,他的忍辱的慈悲,大家有目共睹的。所以,那個榮耀要像沈香一樣的,是真正的香。如果全世界的榮耀都給你,而你並沒有實力,那別人所有的贊歎,都是短暫的假香而已,你不是真正的香。
比丘要變作一個真正的香,你就必須要低調、忍辱,真參實學,不炫耀、不驕傲、不狂妄,等到我們有能力,我們有實力,我們有德行,他很自然的,他就會一直傳開來,一直傳開來。我們不是故意要讓人家贊歎的,而是自然的道理。一顆沈香放在這裏,它慢慢的放出,釋放這個香,而且是持久、很香;噴那個香水,一下子,咻咻!一下香一下。像我要坐電梯的時候,有的信徒可能香水塗得很厚,我進去這個電梯裏面,還聞到香水;等到我吃飽飯再上這個電梯,那個香水的香就沒有了!所以,膚淺、沒有實力的那一種香,是很短暫的!
[雲何爲在],雲何有[定在]與[定不在]呢?也就是,方空與圓空之相,不能說一定在,或者是一定不在;若有器之因緣在,則現有方空或者圓空在;在這裏特別注意,這一句話的重點:只要你著于假相,就會現方空或者圓空,意思就是:會爭論不斷,到底是方的還是圓的?這個在強調這個地方。只要你著相,心性就沒辦法顯露,一定會再論:這是方的,這是圓的;你只要有我執、我見,那麼,我相、人相、衆生相、壽者相,它就一定不會斷,無論你假借任何的理由來煩惱自我,諸位!那個都是相。所以,佛陀叫做善逝、世間解、調禦丈夫,諸位!調禦丈夫是什麼意思?善于調伏自我,而佛陀是達到了最高的境界,叫做調禦丈夫,調禦這個六根,叁業讓它絕對的清淨。諸器若除,方空圓空即不複在,空即不複有方圓之相,然空性不失;空性常在,能隨器現方圓,然空實無方圓。意思就是:我們見性本來就存在,于大現大,于小現小,于方現方,于圓現圓,無關于這個外在的。這用來比喻:見性自身沒有大小,然能逢大見大,逢小見小,意思就是:它也能反應,也能起妙用了。而見性本身並不因所見之境而有改變或者是舒縮,更加不會被夾斷。
義貫:[佛告阿難:一切世間]中,不論[大小內外諸所]現之[事]相,如上下方圓等,或[業]用,如來去明暗等,皆[各屬]于現[前塵]境于六識中之留礙。諸位!這個留礙就是一直執著生命,認爲這個是實在相。因此我們死的時候,爲什麼有的人眼睛都阖不上來?就認爲:我某件事情沒有完成,我某件責任沒有完成!其實不管你完成跟不完成,它自性本來就空。所以,佛告訴我們:所有的衆生,這個意識心一直想留在這個世間,一直想要活下來;可是,我們的軀殼卻要面對無常,卻作不了主,所以,我們的意識心,會想要執著這個色身活下來;可是,又無奈無常的現前,因此在我們內心裏面,一直産生沖擊,一直恐懼面對死亡,自己一直認爲:我的責任還沒有完成,我某件事情還沒有做完!可是,你有沒有體悟到,當你沒有來到這個世間的時候,什麼事情讓你來完成?什麼事情讓你來開頭?有什麼事情讓你要去完成、去結束?沒有啊,妄起妄滅,就是假借有一個開始,有一個結束。衆生也就是這樣子,意識心想一直留在這個世間活著;可是,軀殼卻不聽話,朝向死亡。每一個人的生死就一直在那邊掙紮,想活更久、想活更長、想活得更漂亮、想活得更健康,結果沒辦法了!
你有沒有看到新聞報導?有一個研究所的學生去趕火車,來的時候,他就沖上月臺了!火車還沒有停的時候,他就一直急著要上去,結果沒有抓穩,摔下來,火車從他的雙腿,咻!整個爛掉,一念之差喔,讀研究所的!要急著趕火車,火車都還沒有停,剛進站而已,還在行駛前進當中,他就一直要跳上去,因爲要趕著那一班車子要去上課,結果沒有抓穩,摔下來,那個月臺跟火車有一點距離,他的腿摔進去,啪!被輾斷了!就一念之間,他這一輩子,連補都不行,連接也沒辦法接,你看他怎麼辦呢?就是一輩子拄二支拐杖,能活下來已經不簡單了!所以,有時候一不小心,他就會終身遺憾!
昨天報導的,在醫院上班,二個人都四十多歲的清潔工,結果二個人吵架,爲了什麼?爲了藍綠吵架,吵起來的時候,結果用什麼打死?你知道嗎?很誇張,用拖把打死,那個拖把拿起來,活活把對方打死!諸位!過著愚癡的生活,他就會這樣子。諸位!那開悟有什麼好處?開悟的好處叁多路後面那個[多],二個多!二個爲了藍綠,這樣吵到打死對方,叁個字:好好笑!真的!爲這個會打死對方?會啊!就是打死對方啊!你簡直不敢相信,是的!真的把他打死了!
皆[各屬]于現[前塵]境于六識中之留礙,與見性本身無關,故[不應說言見]性[有]隨境[舒]展擴大或[縮]小夾斷之相。這[譬如]在[方]形之[器]具[中]便[見]有[方]形之[空]間,(而虛空實不方,亦不被方器所夾斷);就這個譬喻,[吾複問汝:]在[此方器中]我們[所見]之[方]形[空]間,[爲複]一[定]是[方]的?抑[爲不]一[定]是[方]的?[若]說一[定]是[方者],則當我們[別安]一個[圓]形之[器]皿在方器中,因爲那個空間已經變爲方的了,此方[空應不]再變成[圓]形的。但是,圓形放下去也變圓的啊!(故說“方器中的方空是一定的”,是不能成立的。)[若]這個方器中的方空是[不]確[定者],則[在]原來的[方器]之[中,應無]確實有[方]形之[空]間顯現出來。(然而,方器中確實有方空顯現,故說“方器中的方空爲不一定”,此論不得成立。)[汝言:]我[不知斯]大小縮斷之[義]理[所在](爲何見性時…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十番顯見 第二十五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