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,什么是秦始皇?什么是汉武帝?那什么是唐太宗呢?谁是慈禧太后啊?有没有这些人?事实上是有啊!有没有这些人?事实上就是没有啊,到现在只有变成历史,人类的活动,就会变成一部历史,所有的活动,其实都是空;所有的空不坏事相,它就是有;有是生灭无常,所以不可得,方便说有,有,但是缘起,方便说是有。争个哪一个是长是短,其实没有任何的意义。我们不必等到临命终的时候才发现,所有的争执,在一个了生死的圣者来讲,真的完全没有意义!
一切众生都在把生命虚耗在没有意义的活动,完全对觉性没有帮助;只有学佛!法界唯是一真,生佛共此一真。一真就是绝对的心性。所以,你注意看喔,每一部经典,它都叫你会归心性。离心性说法,就离开第一义谛说法,心性就是第一义谛,离开第一义谛说法,不名正法,名为相说。《华严经》讲一真法界,一真法界难道不是如来藏性吗?就是绝对啊!唯识学讲大圆镜智,大圆镜智难道不是如来藏性吗?性宗讲:人人都有佛性,诸法毕竟空,毕竟空不是绝对,不是如来藏性吗?一心不乱,念佛念到一心不乱,一心不乱,这不是佛性吗?是三昧成就,不是佛性吗?《华严》叫你开采佛性;《法华经》一实相,一实相就是无相无不相,就是佛性啊;唯识学大圆镜智,就是开采佛性啊;念佛念到三昧,就是叫你开采佛性啊;禅宗即心即佛,就是叫你明心见性,开采你的佛性啊,没有开采佛性,你怎么成佛呢?佛是这样呆呆的念吗?就是要用般若智慧念佛,用真如本性念佛,一念即一切念,一切念不离一念。所以,我们重视事相上的训练,也重视理体上无生的体悟,才是一个真正好的佛弟子。如果年岁也大了,经教实在是困难,那就好好的在事相上磨练,就发一颗善良的心,就好好的无诤,好好的念佛,就安心去吧!就像师妈这样子。师妈问:师父!什么是禅?我说:来不及了啦!这怎么来得及呢?好好的念佛!说:法界唯是一真,生佛共此一真。[瞪瞢]:[瞢],就是目不明也,闷。此即:目瞪口呆,心中迷闷不解。
义贯:[即时如来垂]下其[金色臂],其辋[轮手]向[下指]于地,以此[示阿难]而后[言:汝今见我母陀罗](宝印)之[手],此手[为正]抑[为倒?阿难言:世间]的一切[众生]皆[以此]手势[为倒,而我]实[不知]应说[谁正谁倒。佛告阿难:若世间人]是[以此]下指的手势[为倒,即世间人将何]者称[为正]的?[阿难言:]若[如来竖]起手[臂],而且将[兜罗緜手上指于空,]([空]是指虚空。)世间人[则名]这个手势[为正。]于是[佛即]如阿难所言而[竖臂]指空,然后[告阿难言:若]将[此]此手上下[颠倒]一下,就是把手颠倒一下,[首尾相换]一下,而世人就把它改称为是正的手势,此乃[诸世间人]以加[一倍]迷执之眼来[瞻视]此本身并无正倒的手。
意思就是说:我们如来藏性,并没有所谓悟跟迷这个名词。所以,大悟的人,没有悟,也没有迷,那个都是头上安头。由此手之正倒作为比喻,[则知汝]等众生之[身与诸如来]之[清净法身],互相[比类]则可开[发明]了,[如来之身]虽[名]为[正遍知],(如手之正),而[汝等之身]虽[号]为[性颠倒],(如手之倒);而实同一性,正如手虽若现有倒正之相,而实只有一手。说我们有成佛,其实就是那一颗心,觉悟的众生心就是佛,同样是那一颗心,世尊成佛,也不离开众生那一颗心,直下无心。我们佛性迷了,迷了就做众生,问题在哪里?问题在会不会用?肯不肯把佛性的般若智慧用出来?这个就是重点!
是故现今[随汝谛观,汝身]与[佛身]作个实际比较来看,你们的色身上所以[称]为[颠倒]之身[者],此颠倒之[名字]应安于身心中之[何处?]而得真正[号为颠倒?](也就是,颠倒在汝身之何处?是哪一个部位颠倒了?其实是心,将颠倒拿来啊,将颠倒来!——拿出颠倒来我看!)[于]此[时,阿难与诸大众]目[瞪]昏[瞢]而[瞻]视[佛]。因为上不去,下不来,既没大悟,意识心又被破,就不知道该怎么办?[目睛不瞬],一动也不动,然皆[不知]自己[身心颠倒]之[所在。]
诠论:在此段中,阿难答佛:[世间众生以此为倒,而我不知谁正谁倒。]此为阿难不明白佛的用意所在,因为前面屡次回答都被佛所呵叱,现在看佛把手指上、指下,然后把这个问题来问他,他实在不知如来闷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;现在学乖了,所以不敢乱答,也不敢看到什么就照常情来答,所以就把责任推给[一切众生]:世间人是这么说,并不是我说的,不要骂我。接着世尊也不与他为难,就顺势说:[若世间人以此为倒,即世间人将何为正?]一来免去他的责任,二来随顺世间人语,三来,又可再引阿难发言(否则阿难就不敢接腔了)。
复次,相有改,性不迁;手的方向有变,而手本身实在是只有一个。手虽然有上下、正倒之名相,而于手本身实未尝有增损。然凡夫见相、取相、着相、依相立名,循名取实,这一句话你看平凡,可就是关键,什么叫做凡夫?见一切相,就取一切相,便着一切相,便以缘起的假相,不知道它是必定败坏的,依假相而立种种的名,循名就取实,就开始争论不休,执着种种的名相,这四个字:坚固不舍;坚固不舍,后面就接什么?就接:一切痛苦就没有办法平息,争得面红耳赤,原来是妄;搞个一较长短,原来是妄;活得痛苦不堪,原来是妄,我们竟然在虚妄的假相、名相老死醒不过来,清醒不过来。为什么若见诸相非相,即见如来?为什么离一切相,即名诸佛?为什么菩萨无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?在在处处都告诉你:破一切相,放下一切假相,在在处处都告诉我们:佛性一定要用出来!为什么佛当时在世的时候,按照经典这样记载,那一千二百五十个阿罗汉,出来的时候是多么的有威仪,在佛的教化之下,大家都证得空性,都无诤。为什么?空性不可诤啊;空性不可得啊,就进入,每一个人都进入解脱的状态,这个团体哪来的争执呢?
底下,而不知虽有正倒等假名、假相,真净实性实未曾改易或者是失去。由此可以知道一切众生之见性,迷者与悟者,皆无得无失。迷时虽号[颠倒],但即使正在颠倒之时,也并无有少法失去;悟的时候虽称[无倒],但也无得无增,为什么?如来藏性本来就是存在的。其所得者只是本有的宝明妙性。虽然如此,但此[见性]可随染缘,而成就如幻九界生死,不失而似失;这个[见性]若随最上的净缘,即如化而成佛界自性涅槃菩提,非得而似得。以此极理甚为深奥,所以大众瞪瞢。
经文:[佛兴慈悲,哀愍阿难及诸大众,发海潮音,遍告同会:]
[慈悲]:慈就是与乐,悲者拔苦。所以,要做菩萨不简单的,真的喔!要学小乘的,已经很不容易了。这小乘跟大乘,小乘,它比较重视事相,譬如说:在比丘戒里面这样记载,说一个小姐掉到水中;大、小乘就差别在这个地方,如果披小乘的袈裟走过去,看到那个小姐快淹死了,小乘可以这样讲,对她这样讲:那是你的业!就是明明可以救的,小乘为了持佛的戒律,可以不用救的,不犯的!我为了持佛的净戒,我为了持戒清净。旁边都没人,你明明可以救,你持小乘戒的,可以不用救她,我为了清净比丘戒,怕坏了佛的清净戒,所以,手不碰女众,坚持佛的戒律,这样不犯,真的喔!比丘戒是这样子的。这个在大乘不行,大乘要怎么样才犯呢?这广化律师讲的:把这个女众拉上岸的时候,立刻要放手,还不能动念。救起来,她可以呼吸就要放,立刻要放手!若是说:喔!这个小姐皮肤很白,再摸一下!犯!虽然人是你救起来的,就是不能碰,这是大乘心戒,你可以救她;但是,不能碰她,这个大乘菩萨的心戒就是这样。不犯,在菩萨戒里面不犯,就是这样子,大小乘差异很大!
大小乘差异很大,为什么?譬如说:在比丘戒里面,佛在世,如果有人去托钵,鱼、肉、生酥、熟酥,就知道佛在世的时候没吃素。好!比丘,佛在世的时候,就是你供养什么,我吃什么,叫做方便吃;在大乘菩萨道里面,食肉得无量罪,畜生无异,你看!菩萨戒里面又变成这样。所以,小乘他认为,毗卢遮那佛(卢舍那佛)所说的大乘菩萨戒是不存在的,他问:毗卢遮那佛是谁呢?他们不承认有三身佛:法身、报身、应身,他们只有承认释迦牟尼佛。所以,你到南传去看他们的修行方式,跟北传的大乘的思想完全不同;某些有共同处,杀、盗、淫、妄就有共同处;但是,那个心差距很大,我们讲:观念,差距很大!
因此要讲慈悲,这个[慈]就是与乐;[悲]:拔苦,要讲[慈悲]这二个字,要让众生快乐,必须讲柔软语,用柔软心,用柔软的态度。因此在哲学家里面讲那一句话,我很认同:生命,态度决定你的一切,你用什么态度对待人家,你就会得到什么果报。你今天是上班族,你的上班的态度是什么?你今天你要学佛,你的学佛的态度是什么?所以,态度决定一切。你是用什么心来学习佛法的?你的心态。因此要做到这个菩萨,悲,要拔一切的痛苦,还无苦不拔呢!所以,修比丘的很容易了,当然也很难;进一层,菩萨就更难了;那你可想而知,还进入佛的领域,无缘大慈,同体大悲是怎么来的?就是禅无内外,就是悟到我们这个色身跟宇宙的万物的众生,它是一体的,绝对不忍心去伤害任何一个众生、一棵树、一枝花、一根草,没有必要的时候啦!所以,要进入佛的领域,了解没有内,没有外,融入,心就是宇宙;宇宙就是这一颗心,平等的。
底下说:大慈与一切众生乐;大悲拔一切众生苦。[海潮音]:海水之潮汐不违其时;[海潮音]即比喻无念无求而能施与,犹如海潮;应[不失时],这三个字就是海潮音最重要的诠释,不失去恰到好处,度众生也是这样,说法也是要恰到…
《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十番显见 第二十三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