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十番显见 第二十三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好处,那个因缘不具足,度不来!正如海潮;无缘大悲,亦如海潮,无有爱憎之分别。

  义贯:[佛]即[兴]起[慈悲]之心,为了[哀愍阿难及诸]与会之[大众],而[发]如[海潮]一样的不失其时、善施、无分别的妙法[音,遍告同会]之人:

  经文:[诸善男子,我常说言:色、心、诸缘,及心所使,诸所缘法,唯心所现。汝身汝心皆是妙明、真精、妙心中所现物。云何汝等,遗失本性,圆妙明心,宝明妙性,认悟中迷?]

  注释:[诸善男子]:这是包括了与会的四众,而以[善男子]为代表。[色、心、诸缘]:[色]为色法,有十一种。[心],就是心法,也就是八识心王,有八个。[诸缘],指心的生起所必需的四缘:亲因缘、增上缘、等无间缘(又名次第缘)、所缘缘。这个我们在唯识学都讲得很清楚![心所使]:也就是心所有法,共有五十一个,这个我们在《百法明门论》也讲得非常多。其中包括遍行心所(就是五个)、别境心所(五个)、善心所(十一个)、根本烦恼心所(六个)、随烦恼心所(二十个)、不定心所(四个)。这五十一个心所法,因是受心王所驱使者,所以称为[心所使]。

  [诸所缘法]:是指[心不相应行法],共有二十四个,这二十四个法不属于色、心二法,且为与[心法、心所有法、以及色法]不相应之有为法的聚集(分位假立)。分位假立就是:不是色、不是心、不是心所;但是,不离色、不离心;[心]就是心王,不离心所,叫做分位假立。依小乘[说一切有部]的说法则为:在色法、心法以及心所有法之外,另有与心不相应之[实法],其体系有为法,又为五蕴中之[行蕴]所摄,所以称心不相应行法。经部以及唯识等主张心不相应行法乃于色心之分位所假立的,并非实法,非有实体。这二十四个心不相应行法为:得、命根、众同分、异生性、无想定、灭尽定、无想报、名身、句身、文身、生、住、老、无常、流转、定异、相应、势速、次第、时、方、数、和合性、不和合性。因为我们在《百法》都讲过,在这里不重复。

  [唯心所现]:以上所举之心法、色法、心所有法、以及心不相应行法,即是有为法,也就是唯识五位百法中的前面的四位,这个百法就代表一切法,此一切法,皆是真心所现之法。[皆是妙明、真精、妙心中所现物]:[妙明],是指真心于凡位时,虽在暗而常明,所以称为妙明。[真],是真实不妄。[精],就是精一无杂,《圆觉经》所谓的:[无坏无杂],全体皆真,所以称为[真精]。[妙明]与[真精]都是形容词,形容下面的[妙心]。这个[妙]就是不可思议。此真心因能不变而随缘,随缘而不变,不可思议,所以称为[妙心]。

  [认悟中迷]:自错认而妄取常觉心性中的一点迷情。这句话什么意思呢?再用一下比喻,譬如说:大海水起的这个浪,说:哇!这个浪好高好大!忘记了那个浪是从大海缘起,风一吹打起的大浪,喔!这个浪好高好高!却忘记了大海,这是大海缘起所产生的大浪。我们现在就是这样子,把如来藏性尽虚空界,遍法界的那个佛性迷失了,我们眼前什么都争,就是这个;什么都批判,只有知道活在这个范畴,烦恼障、所知障,而没有学佛,没有办法觉知的,他就活在现在这个意识心。所能执着的就是食、衣、住、行,人际关系所发生的复杂性,他所能了解的就是这一些,你要叫他过一下佛陀的日子,过不来!执少许的意识心为自己的心,这是由尘所引起的,这个只是如来藏性幻化出来的意识型态,而意识心没有实体可得,因为它离尘无自体性,不是如来藏性说,离尘,它有自体性的,它是永恒一直存在的。我们就是取大海少许的水为自我,无量无边的般若智慧失去了,而取现在的生灭意识型态,我执、我见、我分别、我颠倒,就是取这个,少许的。

  没有学佛的众生,他的生命观是很可怕的,他会挖一个洞,这个洞,他本来要挣脱这个痛苦,又觉得不快乐:唉!这个职业做得不好,这里的同事都不会互相容忍。好!我现在又去搞换一个职业,却发现另外一个工作人我是非还是在,他业如影随形,不知道!众生就是离开这个痛苦,再跳到另外一个痛苦;离开这个陷阱,又跳到另外一个陷阱,因为知见立知是无明本嘛,动念,它就是陷阱啊!什么是众生?时时刻刻都活在生灭意识心、观念的陷阱里面,叫做知见立知,头上安头。众生就是这个陷阱跳到那个陷阱,那个陷阱跳到这个陷阱,一直想要摆脱这个痛苦,一直想要甩掉这个痛苦;可是,甩不掉,因为他的最大的陷阱就是观念、最大的陷阱就是我慢、最大的陷阱就是无明、最大的陷阱就是业力、最大的陷阱就是烦恼、最大的陷阱就是所知,就是所知障,只要是众生,他没有一个地方不是陷阱,他本来想要摆脱这个,要过另外一个快乐的日子,可是,没有办法!

  法师也是这样,这个法师、长老参完,参另外一个;另外一个长老参完,参这个;这个道场参完,参另外一个;另外一个道场参完,参另外一个,他就一直跑……一直参……参到最后发现:咦?歇即是菩提。我们的心性是自己的善知识,如果我们肯放得下,不需要参,不需要跑来跑去,歇即是菩提,原来我自己心性,就是自己的大善知识,没地方可以参;离开心性没有善知识;离开了心性没有法,法就是心,心就是法,即心就是佛,佛就是心,你哪里找佛呢?你哪里有法呢?离开心有佛吗?离开心有法吗?慢慢的理解。所以,我们自错认,而妄取常觉心性中的一点迷情,就是这个道理,我们抓取少许,误为究竟。所以,众生是永远摆脱不了痛苦的,只要你卡死那个观念,不管你今天拥有任何东西,都叫做痛苦,就是这样。

  义贯:佛言:[诸善男子,我常说言:色]法、[心]法、亲因缘、增上缘、等无间缘、所缘缘等[诸缘]、以[及]五十一[心所使]法,二十四个[诸所缘法](心不相应行法)等诸有为法,乃至无量一切世出世间诸法,皆非他物,[唯]是汝自[心所现]之法。

  诸位!这一句话好好的理解,唯是汝自心所现之法,所以,你想过快乐的日子吗?记得师父这一句话,你今天晚上只要听我这一句话,你后半辈子的生命就完全不一样:凡事往好的一个方向去想,遇到任何事情,都往好的一个角度去看,我告诉你:没有一样事情不解脱!不管你碰到什么事情,就一定要往好的角度,你的痛苦就会慢慢的减少,烦恼也会慢慢的减少。这个人骂我,往好的角度;这个人批判我,要往好的一个角度,你自己自性不解脱,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让你解脱,就是佛来都没有办法,因为你自性就是佛!

  是故[汝]现前之[身]及[汝]之识[心],亦[皆是]虽在暗而常明之[妙明、真]实不妄、[精]纯不杂的[妙心中所]化[现]之[物]。然而[云何汝等]却[遗失本]体自[妙]不依他法、是不必依照缘起的,他法就是借重,[他]就是条件,就不必依外在的种种条件了,因为你的清净自性本来就独立存在的。[圆]照微[妙明]彻之[心],如摩尼[宝]光[明]微[妙]之[性],而错[认]妄取本[悟]心性当[中]之一点[迷]情?

  诠论:此段经文中之[本妙],就是指本性的解脱德;[圆妙明心]为本性之般若德;[宝明妙心]为法身德;诸位!小乘不承认这个。故此心就是三德秘藏。这一段是大乘讲的。又,若了达一切法唯心所现,则得于身、心、世界皆不取不着,即等虚空、遍法界去,受用等佛,是名为[正遍知];反之,若于此等唯心所现诸法,妄生计着执取,自缠缠他,即成[性颠倒]。我们妄生计着执取,自缠缠他,就完全被烦恼困住,我们就变成颠倒的众生。我们从出生到现在,没有学佛以前,谁教你这个呢?没有啊!大家都教你执着,没有一个教你放下。

  经文:[晦昧为空,空晦暗中,结暗为色。色杂妄想,想相为身。聚缘内摇,趣外奔逸,混扰扰相以为心性。一迷为心,决定惑为色身之内。不知色身,外洎山河,虚空大地,咸是妙明真心中物。譬如澄清百千大海,弃之,惟认一浮沤体,目为全潮,穷尽瀛渤。]

  注释:[晦昧为空]:这一句是开示众生是如何遗失本妙的心性,而将本无迷无悟、内外、身心世界之一真。[一]就是绝对;[真]就是真如,一真就是绝对真如,叫做一真法界。转为身心、九界具足之法界的:那是由于最初一念妄动,迷于本性之本明,而成无明,以是无明故,其相变成[晦昧]暗澹。由于这个晦昧暗澹的无明力,便转原本灵明通彻之[真空],成为冥顽昏昧之[虚空]。这就是《起信论》所说的[业相],也就是从真起妄之相。真如转换了,真空变成虚空。什么叫做真空?充满智慧的真心,叫做真空、一尘不染叫做真空、一丝不挂叫做真空、充满智慧的,叫做真空,现在不一样了,现在我们变成没有智慧的虚空。

  [空晦暗中,结暗为色]:在[业相]的顽空当中,本来也无一物可见,但是自心又以无明力,而欲有所见,因此就转本有智光为能见之[见分],这个就是《起信论》所说的[转相](转本有智光为能见分),既有能见之见分,欲见则见,于是在[顽空]当中变现所见的[相分];其方法为:瞪以发劳、而结顽空之暗境成为色;诸位!瞪以发劳是什么意思?我们把眼睛瞪得很大,久了就疲劳;我们如来藏性没有开发,久了就疲劳,显露不出来,这个都是方便说,叫做瞪以发劳。而结顽空之暗境成为色,这一句话用现代的科学叫做:透不过去的部分叫做色法,透视不了的就变成色。所以本经云:[空晦暗中,结暗为色。]暗境一结为四大之色,于是就变起山河大地等依报的世界。这就是《起信论》所说的[现相](依[见分]而变现起所见的[相分])。

  这就是本经下文中所说的:[依空立世界],意思就是:依据虚空,而立种种的世界,《华严经》讲:有很多无量的世界。所以,有一些人讲:你们佛…

《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十番显见 第二十三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