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十番顯見 第二十叁▪P5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吃的苦,值得!因爲能解脫。所以,我們的辛苦會有代價的,會種了金剛般若的種子,會解脫的!而衆生不能解脫,吃盡了無數的苦、無盡的苦,接下來?接下來繼續苦啊!

  诠論:這裏所說的[迷中倍人](迷上加迷),是因爲:一、棄大海而取水泡(棄海取漚),此已是迷;二、把一個小水泡當作是大海的全體,此是二迷,故是迷上加迷。這個用來比喻衆生遺棄自己等空遍界的本心(就是大海),而認取時空上皆極其有限的六識妄心(小水泡)當作是自己的本心(此爲一迷);一切的科學家、哲學家、藝術學家、書法學家、文化學家、音樂學家、聲樂學家,沒辦法離開這個六識妄心,都沒辦法,跳脫不了!專攻文字的、專攻語言的、專攻音聲的,就是統統死在這個地方:六識妄心!認小水泡當作是自己本心,(此爲一迷);更進而以此六識妄心爲整個法界中他唯一所擁有的東西(此爲二迷)——而不知叁世十方一切法皆是自心之所變現,皆[自心中物,本性中事]。萬法回歸心性,是名正法,講經說法,弘揚八大宗派,都不能離開心性;離開心性變成外道。

  其次,佛說這與[如我垂手,等無差別],因爲不知手臂本無正倒之名與相,此已是一迷,再更計[上豎之相]名爲正,[下指之相]名爲倒,則是迷上加迷!因此可愍。所以,衆生是很可憐的,上至王公貴臣,下至販夫走卒,都活得很辛苦,只要你沒有聽到正法。聽說慈禧太後吃得很好,我看這個電視劇的,吃得很好、穿得好,很有威力、威權;可是,也消失了!世間就是這樣,很殘酷、很現實;你又不得不去面對這個現實和殘酷的世界,還好我們聽經聞法,得到了正法。

  第5.叫做顯示見性無還

  [還]是指來跟去;或者再強化一點觀念,就是增跟減。意思就是:我們的本性,並沒有所謂來跟去、增或者是減,沒有這個東西!

  經文:[阿難承佛悲救深誨,垂泣叉手而白佛言:我雖承佛如是妙音,悟妙明心、元所圓滿、常住心地。而我悟佛現說法音,現以緣心、允所瞻仰,徒獲此心,未敢認爲本元心地。願佛哀愍,宣示圓音,拔我疑根,歸無上道。]

  注釋:[叉手]:叫做合掌,或者是金剛合掌,左右手手指交叉。金剛合掌不能超過第一個指節(指雙手手指交叉處)。在第一個指節、第一個指頭,要這樣輕輕的擱著;叉手,右手在上,左手在下,就是這樣子。每一個道場的禮節都不一樣,修密宗的,大家都知道這個金剛合掌;修顯教的人就比較不了解。顯教真正的合掌是十個指頭要朝天的,叫做標准的。但是,因爲這樣非常辛苦!所以說:稍微彎曲一點,這戒壇上的戒師就還可以體諒。以前有一個婆婆來打佛七,她合掌合怎麼樣?兩手合掌放在肚子,然後垂直,這樣垂直喔!她還會轉彎,身體轉動,合掌也左右晃來晃去。打佛七的時候,叫她們不要講話,然後,二個婆婆要講話,她就去把它挂著:禁語,她不曉得那個是不可以講話的,她挂起來,二個就開始拼命講(笑),繞到外面開始拼命講,上面還挂[禁語],沒辦法!她又不認識字,她以爲挂那個牌子是可以講話的!因爲年歲太大了,要稍微原諒一下,年歲太大了,看不懂中文,人家寫[禁語],所以,她們二個講話,每次都拿那二個牌子挂起來,就開始在水槽邊講起來了,婆婆年歲太大!

  講到這個叉手,合掌,或者是金剛合掌,左右手手指交叉,表示理智不二,生佛不二。又,中土的儒禮之叉手又稱爲拱手,此處不是拱手。[現以緣心、允所瞻仰]:[緣心],就是第六識心。[允],就是識,就是信也。[瞻],就是視也。[仰],就是仰慕。此言,我現在是以能緣的第六識心來聽法,此心實在是我一向所瞻仰,瞻依仰慕的。一切的哲學家、科學家,一切什麼專業學家,沒有辦法離開這六識妄心,都沒辦法!只有佛法超越;還不是第六意識,超越第七意識的執著,超越第八意識的微細的妄動,都超越!所以,成就一尊佛,其實是很難,無量無邊衆生,才能成就最上無上正等正覺。所以,佛值得我們贊歎、頂禮、仰慕、效法佛陀的精神。爲什麼佛陀值得我們如此的贊歎、頂禮?他就是忍人所不能忍,行人所不能行,這不是世間人有辦法做得到的!

  [徒獲此心]:因爲悟得此心純是仰仗佛之開示以及加持,自己所用之力很少,所以說[徒獲]。[未敢認爲本元心地]:承上,雖徒然獲得此心,但還是不敢貿然地認爲這是我的本元心地。阿難至此仍是未悟,還是在執取第六識,以爲心性。

  義貫:[阿難]由于[承佛]之慈[悲救]拔顛倒之見[深]刻訓[誨],[垂]淚哭[泣叉手]合掌[而白佛言:我雖承佛如是妙音]開示,而[悟]到了本[妙]本[明]之[心,元所圓滿](原本就是圓滿的)。我們爲什麼要學佛?就是邁向生命的圓滿,因爲我們心靈無明、有缺陷。我們爲什麼要學佛?就是要邁向生命真正的圓滿,圓滿我們的生命,所以,我們要學佛;拯救我們的靈魂,解脫我們自己,給自己一個解脫的機會,。不學佛,你看要依靠什麼過日子呢?且是不動、不滅、不失之[常住心地。]雖然如此,然[而我]想我之所以能[悟]解[佛現]今[說法]之[音],實在是[現]前[以]我能[緣]慮之[心]去分別,才能聞法領悟,所以這個緣心,[允]誠(就是相信)一直是我[所瞻]依[仰]賴者。我雖[徒獲]悟[此心],仍然[未敢認爲]此即是我的[本元心地。]惟[願佛哀愍]于我,更[宣示圓]滿法[音],以[拔]除[我]之[疑根],令我[歸]于[無上道]。所以,學佛是生生世世的,是久遠劫來的,不是今生今世的事情。

  诠論:阿難在此雖自說悟了,其實未悟,他只是[聽得懂]如來所說語句的意思,但還沒能把如來的話,跟他自己的心,連在一起;也就是:佛語是一回事,他的心是另外一回事,這兩者之間沒有交集。換句話說,就是:他沒有把佛所說的道理應用到他自己身上;更深一層而言:他沒有用以佛語之智慧來返觀自照,只是理解其文字表面而已;是故,嚴格來說,他只是[解],並沒有[悟];而且他的[解],也不是[勝解],也不是殊勝的見解,其實很悲哀,他的解,到此爲止,還是錯解、誤解,而非[正解]、[信解]。而他卻以這樣的文字知解,自以爲悟了,真是[以解作悟]。末法時期這種人非常多,行者宜自深誡之。懂一點皮毛,說他開悟!又,爲什麼說阿難此時之解,連[信解]都還夠不上呢?因爲他還在迷執其第六識心,其原因是他見那六識心有很大的[功用],因而認爲他沒有它不行,所以還舍不下,是故尚未能確實舍妄就真,當下體取。

  經文:[佛告阿難:汝等尚以緣心聽法,此法亦緣,非得法性。如人以手指月示人,彼人因指,當應看月。若複觀指以爲月體,此人豈惟亡失月輪,亦亡其指,何以故?以所標指爲明月故。豈惟亡指,亦複不識明之與暗,何以故?即以指體爲月明性,明暗二性無所了故。汝亦如是。]

  注釋:[尚以緣心聽法]:還是用那個生滅的能緣慮的第六識心來聽法;這個第六識心最主要是強調生滅,不是如來藏性,雖分別不作分別想,能自然的妙性天然。這個第六意識心,它最主要強調,是生滅、執著、分別,最主要是強調這個。你還是用那個生滅、執著、分別的緣慮心,就是第六意識心來聽法,那麼,就把不生不滅的如來藏性又變成生滅了。也就是以妄想分別之心來聽法;換一個角度說,也就是以自我本位,以自我主觀意識來聽,來判別所聽之法,未能先放棄自我,放棄自己的我見(也就是所謂真正的[挖空心思]),所以,師父在講這一部《楞嚴經》的大前提,都已經講得很清楚了,無論你以前跟哪一個上師、無論你以前跟哪一個法師、無論你以前聽過哪一個宗派、無論你以前親近過任何一個道場,要聽《楞嚴經》以前,要徹底放下,才能全盤的接受《楞嚴經》的正確的思想,就是這個道理,就是叫你放下生滅意識心。不可以存在:以前我那個師父怎麼講、我那個道場不是這麼一回事、我另外一個上師是跟我怎麼樣教化。這些統統要叫你放下來,避免怎麼樣?那個卡在某一種知見、角度裏面,然後楞嚴大法進不去,師父的用心就是這個。然後以純淨之心來接受如來的大法。師父也是用心良苦,就是叫你放下以前所有的知見,全盤的接受楞嚴大法。

  [此法亦緣,非得法性]:若是以緣心來聽法,這樣所聽到的法,也變成所緣慮之境,而有緣慮之氣分,不能得其法之不生滅性。因爲其來源是緣慮心,所以此法也染上了緣慮性。現在用一個角度來講就是:戴著太陽眼鏡看世界,就是這樣子,我們戴著很深的墨鏡,看這個世界都是暗的![如人以手指月示人]:這就是有名的[指月之指],手指著月亮,叫你看月亮,不是看手指。典故的出處。[指],這比喻如來的言教開示。[月],是比喻聽法人的本心。[彼人因指,當應看月]:[因],就是由于,隨著、隨順。[當應],就是應當。那個人就應順著手指所指的方向,而去看月亮。比喻:應順著如來言教所指的方向,而返求自心,返觀自性。

  記得!要在心性上下功夫,然後才能夠了解語言的空無自性,記得!要這樣才抓到根本。在語言上下功夫,這只是一個方便,語言就是要悟,悟到你的心性。所以,諸位!聽完了叁藏十二部,不如一個放下的人!爲什麼?我現在放下,無所求、無所住,他就是佛的心,就是這樣。不管你聽多少經典,佛陀統統是要叫你放下,我們現在能夠領悟到這一層道理,用最疾速的方法,就是徹底放下,就算其他經典沒有聽到,你也懂得佛的這一顆心,然後這解慢慢來。所以,先學習這個放下的功夫,而且放下的功夫要做得徹底,要做得很徹底!

  [若複觀指,以爲月體]:如果那個人還是一直只看著手指,以爲那手指就是月亮之體。[此人豈惟亡失月輪,亦亡其指]:[豈],就是那裏。[惟],就是同唯,只是。[亡…
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十番顯見 第二十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