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十番显见 第二十三▪P5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吃的苦,值得!因为能解脱。所以,我们的辛苦会有代价的,会种了金刚般若的种子,会解脱的!而众生不能解脱,吃尽了无数的苦、无尽的苦,接下来?接下来继续苦啊!

  诠论:这里所说的[迷中倍人](迷上加迷),是因为:一、弃大海而取水泡(弃海取沤),此已是迷;二、把一个小水泡当作是大海的全体,此是二迷,故是迷上加迷。这个用来比喻众生遗弃自己等空遍界的本心(就是大海),而认取时空上皆极其有限的六识妄心(小水泡)当作是自己的本心(此为一迷);一切的科学家、哲学家、艺术学家、书法学家、文化学家、音乐学家、声乐学家,没办法离开这个六识妄心,都没办法,跳脱不了!专攻文字的、专攻语言的、专攻音声的,就是统统死在这个地方:六识妄心!认小水泡当作是自己本心,(此为一迷);更进而以此六识妄心为整个法界中他唯一所拥有的东西(此为二迷)——而不知三世十方一切法皆是自心之所变现,皆[自心中物,本性中事]。万法回归心性,是名正法,讲经说法,弘扬八大宗派,都不能离开心性;离开心性变成外道。

  其次,佛说这与[如我垂手,等无差别],因为不知手臂本无正倒之名与相,此已是一迷,再更计[上竖之相]名为正,[下指之相]名为倒,则是迷上加迷!因此可愍。所以,众生是很可怜的,上至王公贵臣,下至贩夫走卒,都活得很辛苦,只要你没有听到正法。听说慈禧太后吃得很好,我看这个电视剧的,吃得很好、穿得好,很有威力、威权;可是,也消失了!世间就是这样,很残酷、很现实;你又不得不去面对这个现实和残酷的世界,还好我们听经闻法,得到了正法。

  第5.叫做显示见性无还

  [还]是指来跟去;或者再强化一点观念,就是增跟减。意思就是:我们的本性,并没有所谓来跟去、增或者是减,没有这个东西!

  经文:[阿难承佛悲救深诲,垂泣叉手而白佛言:我虽承佛如是妙音,悟妙明心、元所圆满、常住心地。而我悟佛现说法音,现以缘心、允所瞻仰,徒获此心,未敢认为本元心地。愿佛哀愍,宣示圆音,拔我疑根,归无上道。]

  注释:[叉手]:叫做合掌,或者是金刚合掌,左右手手指交叉。金刚合掌不能超过第一个指节(指双手手指交叉处)。在第一个指节、第一个指头,要这样轻轻的搁着;叉手,右手在上,左手在下,就是这样子。每一个道场的礼节都不一样,修密宗的,大家都知道这个金刚合掌;修显教的人就比较不了解。显教真正的合掌是十个指头要朝天的,叫做标准的。但是,因为这样非常辛苦!所以说:稍微弯曲一点,这戒坛上的戒师就还可以体谅。以前有一个婆婆来打佛七,她合掌合怎么样?两手合掌放在肚子,然后垂直,这样垂直喔!她还会转弯,身体转动,合掌也左右晃来晃去。打佛七的时候,叫她们不要讲话,然后,二个婆婆要讲话,她就去把它挂着:禁语,她不晓得那个是不可以讲话的,她挂起来,二个就开始拼命讲(笑),绕到外面开始拼命讲,上面还挂[禁语],没办法!她又不认识字,她以为挂那个牌子是可以讲话的!因为年岁太大了,要稍微原谅一下,年岁太大了,看不懂中文,人家写[禁语],所以,她们二个讲话,每次都拿那二个牌子挂起来,就开始在水槽边讲起来了,婆婆年岁太大!

  讲到这个叉手,合掌,或者是金刚合掌,左右手手指交叉,表示理智不二,生佛不二。又,中土的儒礼之叉手又称为拱手,此处不是拱手。[现以缘心、允所瞻仰]:[缘心],就是第六识心。[允],就是识,就是信也。[瞻],就是视也。[仰],就是仰慕。此言,我现在是以能缘的第六识心来听法,此心实在是我一向所瞻仰,瞻依仰慕的。一切的哲学家、科学家,一切什么专业学家,没有办法离开这六识妄心,都没办法!只有佛法超越;还不是第六意识,超越第七意识的执着,超越第八意识的微细的妄动,都超越!所以,成就一尊佛,其实是很难,无量无边众生,才能成就最上无上正等正觉。所以,佛值得我们赞叹、顶礼、仰慕、效法佛陀的精神。为什么佛陀值得我们如此的赞叹、顶礼?他就是忍人所不能忍,行人所不能行,这不是世间人有办法做得到的!

  [徒获此心]:因为悟得此心纯是仰仗佛之开示以及加持,自己所用之力很少,所以说[徒获]。[未敢认为本元心地]:承上,虽徒然获得此心,但还是不敢贸然地认为这是我的本元心地。阿难至此仍是未悟,还是在执取第六识,以为心性。

  义贯:[阿难]由于[承佛]之慈[悲救]拔颠倒之见[深]刻训[诲],[垂]泪哭[泣叉手]合掌[而白佛言:我虽承佛如是妙音]开示,而[悟]到了本[妙]本[明]之[心,元所圆满](原本就是圆满的)。我们为什么要学佛?就是迈向生命的圆满,因为我们心灵无明、有缺陷。我们为什么要学佛?就是要迈向生命真正的圆满,圆满我们的生命,所以,我们要学佛;拯救我们的灵魂,解脱我们自己,给自己一个解脱的机会,。不学佛,你看要依靠什么过日子呢?且是不动、不灭、不失之[常住心地。]虽然如此,然[而我]想我之所以能[悟]解[佛现]今[说法]之[音],实在是[现]前[以]我能[缘]虑之[心]去分别,才能闻法领悟,所以这个缘心,[允]诚(就是相信)一直是我[所瞻]依[仰]赖者。我虽[徒获]悟[此心],仍然[未敢认为]此即是我的[本元心地。]惟[愿佛哀愍]于我,更[宣示圆]满法[音],以[拔]除[我]之[疑根],令我[归]于[无上道]。所以,学佛是生生世世的,是久远劫来的,不是今生今世的事情。

  诠论:阿难在此虽自说悟了,其实未悟,他只是[听得懂]如来所说语句的意思,但还没能把如来的话,跟他自己的心,连在一起;也就是:佛语是一回事,他的心是另外一回事,这两者之间没有交集。换句话说,就是:他没有把佛所说的道理应用到他自己身上;更深一层而言:他没有用以佛语之智慧来返观自照,只是理解其文字表面而已;是故,严格来说,他只是[解],并没有[悟];而且他的[解],也不是[胜解],也不是殊胜的见解,其实很悲哀,他的解,到此为止,还是错解、误解,而非[正解]、[信解]。而他却以这样的文字知解,自以为悟了,真是[以解作悟]。末法时期这种人非常多,行者宜自深诫之。懂一点皮毛,说他开悟!又,为什么说阿难此时之解,连[信解]都还够不上呢?因为他还在迷执其第六识心,其原因是他见那六识心有很大的[功用],因而认为他没有它不行,所以还舍不下,是故尚未能确实舍妄就真,当下体取。

  经文:[佛告阿难:汝等尚以缘心听法,此法亦缘,非得法性。如人以手指月示人,彼人因指,当应看月。若复观指以为月体,此人岂惟亡失月轮,亦亡其指,何以故?以所标指为明月故。岂惟亡指,亦复不识明之与暗,何以故?即以指体为月明性,明暗二性无所了故。汝亦如是。]

  注释:[尚以缘心听法]:还是用那个生灭的能缘虑的第六识心来听法;这个第六识心最主要是强调生灭,不是如来藏性,虽分别不作分别想,能自然的妙性天然。这个第六意识心,它最主要强调,是生灭、执着、分别,最主要是强调这个。你还是用那个生灭、执着、分别的缘虑心,就是第六意识心来听法,那么,就把不生不灭的如来藏性又变成生灭了。也就是以妄想分别之心来听法;换一个角度说,也就是以自我本位,以自我主观意识来听,来判别所听之法,未能先放弃自我,放弃自己的我见(也就是所谓真正的[挖空心思]),所以,师父在讲这一部《楞严经》的大前提,都已经讲得很清楚了,无论你以前跟哪一个上师、无论你以前跟哪一个法师、无论你以前听过哪一个宗派、无论你以前亲近过任何一个道场,要听《楞严经》以前,要彻底放下,才能全盘的接受《楞严经》的正确的思想,就是这个道理,就是叫你放下生灭意识心。不可以存在:以前我那个师父怎么讲、我那个道场不是这么一回事、我另外一个上师是跟我怎么样教化。这些统统要叫你放下来,避免怎么样?那个卡在某一种知见、角度里面,然后楞严大法进不去,师父的用心就是这个。然后以纯净之心来接受如来的大法。师父也是用心良苦,就是叫你放下以前所有的知见,全盘的接受楞严大法。

  [此法亦缘,非得法性]:若是以缘心来听法,这样所听到的法,也变成所缘虑之境,而有缘虑之气分,不能得其法之不生灭性。因为其来源是缘虑心,所以此法也染上了缘虑性。现在用一个角度来讲就是:戴着太阳眼镜看世界,就是这样子,我们戴着很深的墨镜,看这个世界都是暗的![如人以手指月示人]:这就是有名的[指月之指],手指着月亮,叫你看月亮,不是看手指。典故的出处。[指],这比喻如来的言教开示。[月],是比喻听法人的本心。[彼人因指,当应看月]:[因],就是由于,随着、随顺。[当应],就是应当。那个人就应顺着手指所指的方向,而去看月亮。比喻:应顺着如来言教所指的方向,而返求自心,返观自性。

  记得!要在心性上下功夫,然后才能够了解语言的空无自性,记得!要这样才抓到根本。在语言上下功夫,这只是一个方便,语言就是要悟,悟到你的心性。所以,诸位!听完了三藏十二部,不如一个放下的人!为什么?我现在放下,无所求、无所住,他就是佛的心,就是这样。不管你听多少经典,佛陀统统是要叫你放下,我们现在能够领悟到这一层道理,用最疾速的方法,就是彻底放下,就算其他经典没有听到,你也懂得佛的这一颗心,然后这解慢慢来。所以,先学习这个放下的功夫,而且放下的功夫要做得彻底,要做得很彻底!

  [若复观指,以为月体]:如果那个人还是一直只看着手指,以为那手指就是月亮之体。[此人岂惟亡失月轮,亦亡其指]:[岂],就是那里。[惟],就是同唯,只是。[亡…

《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十番显见 第二十三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