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],就是丧失。这个人不仅是丧失了月轮而不得见,并且也丧失了手指本身,因为将指作月,把指头当作月亮,这手指已经变成不是手指。另外义,另义:并且丧失了指这个动作的意义,指出去,就是要叫你看月亮,不是叫你看手指。也就是不解此指之用义。此比喻:如来一切法教,这一段很是重要,如来一切法教,皆是指向你的本心,你看!所以,为什么禅宗,大家去那边都是静静的、默默的?有因缘的时候,再帮你点破,因缘要具足,就是心法,佛法就是心法。皆为示导我们找回自心本性;若不顺着法教而观自心,而只停留在法教上,以为[法教]就是[心],以为法教就是如来最终的意指,此人不但丧失应可寻回的本心,而且也丧失了法教之本意。
[岂惟亡指,亦复不识明之与暗]:这个人不但亡失[指]的用意,而且还不能识别明与暗,其心之暗钝颠倒,可知一斑。[即以指体为月明性,明暗二性无所了故]:这承上,也就是,他把手指当作是有明月之性,然而月亮是发光的,而手指并不发光,所以此人对于[明]与[暗]这两种性质一点都不能了知,连明暗都分不清楚。比喻:如来之言教只是声尘,并非不生不灭,而自心本性才是有不生灭性(发光),不了此者,即分不清生灭性与不生灭性(暗与明)。
义贯:[佛告阿难:汝等]至今[尚以缘]虑之第六识[心]在[听法],如是则[此]所听到的[法亦]成染有[缘]虑性,缘虑性就是能所不断。而汝等即[非得]其本来清净寂灭不生灭之[法性]。这正[如]有[人以手指]着[月]亮来[示人](说:你看!月亮在那儿),此时,[彼人]即[因(就是顺着)手[指]所指的方向,[当应看]被指着的[月]。彼人[若复]只[观]手[指],而[以为]那手指就是[月]之[体],则[此人岂惟亡失]所指的[月轮]而不得见,[亦]且[亡]失[其]手[指]本身。[何以故?以]手指[所标指]的,并非手指本身,实[为明月]之体[故]。此人[岂惟亡]失[指]示之本义,[亦复不]能[识]别光[明之与]黑[暗。何以故?即]是他竟[以]手[指]的无明之[体],作[为月明]之[性],因为手指没有光,把手指当作是明月是不对的!一个是暗,一个是明啊!因此是对于[明]与[暗二性],丝毫[无所了故。]阿难,[汝亦如是],连明跟暗都分不清楚,心与识也分不清楚,我法教中所指的实义,你也不曾顺着所指的方向去看一看。
经文:[若以分别我说法音为汝心者,此心自应离分别音有分别性;譬如有客寄宿旅亭,暂止便去,终不常住,而掌亭人都无所去,名为亭主。此亦如是:若真汝心,则无所去,云何离声无分别性?斯则岂惟声分别心;分别我容,离诸色相无分别性。如是乃至分别都无,非色非空,拘舍离等昧为冥谛,离诸法缘无分别性。则汝心性各有所还,云何为主?]
注释:[若以分别我说法音为汝心者]:如果你以能分别我说法的音声之心,当作是你的真心的话。这变成生灭了![此心自应离分别音有分别性]:这个就是离尘有自体性的意思,离开这个外尘有自体性的。意思是:不管佛说法、不说法,它都是一直存在。无关于尘,无关于根,此心自应离分别音有分别性,这个心自然应该在即使离开所分别的音声之时,音声显现,它可以作用;音声不显现,它也作得了主,它还是存在,仍自有能分别之体性。如来藏性为什么有能分别之体性?因为它能作用,要不然怎么起妙用?这一句话就是告诉你:六尘做佛事,就是起妙用,仍然有能分别的体性,就是它能起妙用,在强调这句话。这就是前面所说的[离尘有自体性]。
[譬如有客寄宿旅亭,暂止便去,终不常住]:[客],是比喻六识妄心;旅客住宿,暂住便去,比喻六识妄心缘尘而起,尘灭识亦灭,念念不住。这个道理很简单![斯则岂惟声分别心]:[斯],就是此,指这个道理。这个道理岂只限于缘声者而有分别之心是如此,意思是说不是真心,它是离尘无体性的。妄识是因为声而起的,声起,意识起;声灭,意识心,现前的那个意识心就没有了。无量劫来就是熏习而成的,变成一股习气,变成种子。离尘无自体性。
[分别我容,离诸色相无分别性]:[容],就是容貌。甚至连因分别我的容貌(你看到如来三十二相那个庄严)就是你看到的那个心,彼心若离色相,就没有分别之体性,一样,也是一样并非真心,连看到佛三十二相的那个心都不是真心,而是缘尘乃是有的妄心。还是妄心!所以,为什么不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?诸位!看到如来三十二相,佛陀告诉我们:你见到的这个相还是假相。求法者当找真心,不可以用妄心,这个是真正学佛道的人,一定要找到真心,真心就是放下,如如不动那一颗心。
[如是乃至分别都无,非色非空]:[乃至],就是超略香、味、触等诸尘。这就是前面的[纵灭一切见闻、觉、知、内守幽闲,犹为法尘分别影事]。这一句话统归一句话就是说:就算你六根不去攀缘外境,你内心里面留下的那些影像,动念,就是法尘分别影事,意识型态、观念。就算你眼耳鼻舌身,不必、不要去攀缘外境,留下来的那一些影像,还自己在执着、重叠、重复,能缘、能所还是不断,烦恼还是不能停止。这是外道(或者二乘)境界。此言,甚至于你即使都离去色、香、味、触,或者是压伏一切见闻觉知,而令一切能分别之性都没有了,而达到一种相当寂静的境界,这个境界好像非色、非空,(既非同色界的四禅定,又非同无色界的四空定)。因为这个境界虽然很微妙,但很暧昧不定,而且只是定中独头的分别影事,所以参禅之士到此境界,很难不被它所误:认为自己已到了灭色,或者是灭受想等圣境了,乃至以为自己已达到涅槃,或者是开悟,或者[入法界]、[与万物冥合]、或者是[坐脱身心]等等误认,不一而足,因而反成魔事,如本经五十阴魔章中所详述者。
记得!再大的境界都不能执着,你只要牢牢记住这一句话!再高深的定、再高深的修行,都不能动一个念头说:我很有修行!你这样修就对了,无所住就对。[拘舍离等昧为冥谛]:[拘舍离],义为牛舍,外道六师之一。[冥谛],就是冥初主谛。《大智度论》云:[外道通力,能观八万劫,八万刧外,冥然不知];因为八万刧以外,他们就看不清楚了,而只见一片冥然(冥者,暗色,模糊也。)所以称这一片冥然为[冥初],而说这就是天地初造之始。这有点类似老子的[混沌],儒家《易经》也有类似[混沌初开]的说法,而称之为[无极],彼言[无极生太极,太极生两仪]。
拘舍离外道亦将此混沌的冥谛称为是天造地设之初(就是冥初)之主谛(主要之理、或者主要之法),这冥初朦朦胧胧的主谛(其实是他自己能力不够,看不清楚,实相并非如此),他们又称之为[世性],而说:世间一切众生,从开天辟地以来,就具有此性,所以此冥蒙之性便是世间之性,所以称为[世性]。又,更重要的是,他们说,这冥初之主谛(就是世性)就是生出一切众生之本源,一切众生皆从此冥谛生。这个很像儒家的[无极生太极,太极生两仪,两仪生万物];[两仪],就是阴阳。[各有所还]:[还],就是去,就是灭。去就是对来讲的。诸尘若灭,灭是对生讲的。识心亦皆各灭去;如果是本性,就没有灭了,它一直存在啊!
义贯:佛告阿难:[若]你[以]能[分别我说法音]音声之心,[为汝]之真[心者,]则[此心自应离]其所[分别]的[音]声,而仍自[有]能[分别]之体[性](真心应离尘有自体性);这[譬如有]旅[客](六识心),[寄宿旅亭](缘尘于心分别),[暂止便去](就是尘灭识亦灭),[终不常住](识非恒常),因为它是生灭。[而掌亭人](就是常住真心),[都无所去](就是真心是不灭、不动、不失的),如此方得[名为亭主。此]时的情况[亦如是:若]分别法音者为[真汝心,则]应[无所去],常住不灭,[云何]它却[离]于音[声]即[无]能[分别]之自[性]呢?
[斯]理[则岂惟]是缘[声]尘而有[分别]之[心]为然,就是连能[分别我](如来)的三十二相[容]貌之心,也是因相而有,只要因相而有的生灭意识心、执着心,就是妄想,并非常住,若彼心[离诸]所分别的[色相],便[无]能[分别]之自体[性]。就是作不了主,意思就是:被牵着鼻子走了,情绪作不了主,完全被牵着鼻子走,执着无法停止,就是意识心;分别无法停止,就是意识心;情绪无法控制,就是意识心。[如是]之理[乃至]可运用于修行人,当他们习禅时,即使因离于一切色香味触等六尘,而令一切[分别]之性好像[都无],而达到一种相当寂静的境界,这个境界既[非]如[色]界之四禅定,又[非]如无色界之四[空]定;而[拘舍离等]外道六师,于此却迷[昧]以[为]真的是世间[冥]初之真[谛],就是从这个开始。更说彼冥谛为能生万法之因;然而此境界实在是若[离诸法]尘之[缘]即[无]能[分别]之体[性],就是离尘无自体性了。故非一切众生之生因。如此看来,[则汝]缘尘的分别之诸识[心]之[性],尘若灭的时候,亦皆[各有所还]灭,这意思是:意识心是借重相所产生的,喜、怒、哀、乐,喜的相还于那个假相,这个喜无自性;怒,因为这个相而怒,这个怒还于这个假相,那个怒,咦?也空无自性。所以,喜、怒、哀、乐,其实都空无自性。修学佛道的人,内心充满着法的喜悦,这个喜就是从内心就像涌泉这样涌出来,你就找对了!如此的话,[云何]说它[为]常住不动之[主]?
这一段就是:意识心是客,意识心是来如来藏性作客的,千万不能一直死执不放。再讲贴切一点的:生灭执着的意识心,是来如来藏性作客的,如来藏性是主人,是没有执着的;生灭意识的分别心,是来如来藏性作客的,它不是主人,不要搞错了!所以,修学佛道要用平等心、要不颠倒、不起颠倒见,了解说什么是来如来藏性作客的?记得!客生灭无常,停不住的。所说,你要修行,要去发现那个主人,就不受任何的影响。
诠论:阿难由于缘佛声而有分别之心,是为散位的第六同时意识,也就是六识的粗相。而外道计非空非色的分别心,则是定位的第六意识心(就是定中独头意识),独头就是不假借外境,单独而起的意识心,完全在定;可是,那个定中独头意识,外道的定中独头意识就像什么?就像那个鱼被冷冻,解冻以后,这一只鱼还是活的;意识心暂时被冷冻,就是类似定中独头意识。外道已经很不简单了,再一放,它又活跃起来!此则为第六识的细相。
此二种六识心虽有粗细之别,然皆同属于[缘心],最重要就是能缘之心,就是能所不断,有能缘之心,就有所缘之境,烦恼不断;烦恼不断就是生死不了。皆是生死之根本。佛在此特地引外道的细心,以对显(就是衬托)出阿难的粗分别之缘心,意思就是:连外道那样微细息止的心,都还不是真心本性,都还是第六缘虑之心,则你刚才说你所悟的,怎么可能是[本元心地]呢?
《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十番显见 第二十三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