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十番顯見 第二十叁▪P6

  ..續本文上一頁],就是喪失。這個人不僅是喪失了月輪而不得見,並且也喪失了手指本身,因爲將指作月,把指頭當作月亮,這手指已經變成不是手指。另外義,另義:並且喪失了指這個動作的意義,指出去,就是要叫你看月亮,不是叫你看手指。也就是不解此指之用義。此比喻:如來一切法教,這一段很是重要,如來一切法教,皆是指向你的本心,你看!所以,爲什麼禅宗,大家去那邊都是靜靜的、默默的?有因緣的時候,再幫你點破,因緣要具足,就是心法,佛法就是心法。皆爲示導我們找回自心本性;若不順著法教而觀自心,而只停留在法教上,以爲[法教]就是[心],以爲法教就是如來最終的意指,此人不但喪失應可尋回的本心,而且也喪失了法教之本意。

  [豈惟亡指,亦複不識明之與暗]:這個人不但亡失[指]的用意,而且還不能識別明與暗,其心之暗鈍顛倒,可知一斑。[即以指體爲月明性,明暗二性無所了故]:這承上,也就是,他把手指當作是有明月之性,然而月亮是發光的,而手指並不發光,所以此人對于[明]與[暗]這兩種性質一點都不能了知,連明暗都分不清楚。比喻:如來之言教只是聲塵,並非不生不滅,而自心本性才是有不生滅性(發光),不了此者,即分不清生滅性與不生滅性(暗與明)。

  義貫:[佛告阿難:汝等]至今[尚以緣]慮之第六識[心]在[聽法],如是則[此]所聽到的[法亦]成染有[緣]慮性,緣慮性就是能所不斷。而汝等即[非得]其本來清淨寂滅不生滅之[法性]。這正[如]有[人以手指]著[月]亮來[示人](說:你看!月亮在那兒),此時,[彼人]即[因(就是順著)手[指]所指的方向,[當應看]被指著的[月]。彼人[若複]只[觀]手[指],而[以爲]那手指就是[月]之[體],則[此人豈惟亡失]所指的[月輪]而不得見,[亦]且[亡]失[其]手[指]本身。[何以故?以]手指[所標指]的,並非手指本身,實[爲明月]之體[故]。此人[豈惟亡]失[指]示之本義,[亦複不]能[識]別光[明之與]黑[暗。何以故?即]是他竟[以]手[指]的無明之[體],作[爲月明]之[性],因爲手指沒有光,把手指當作是明月是不對的!一個是暗,一個是明啊!因此是對于[明]與[暗二性],絲毫[無所了故。]阿難,[汝亦如是],連明跟暗都分不清楚,心與識也分不清楚,我法教中所指的實義,你也不曾順著所指的方向去看一看。

  經文:[若以分別我說法音爲汝心者,此心自應離分別音有分別性;譬如有客寄宿旅亭,暫止便去,終不常住,而掌亭人都無所去,名爲亭主。此亦如是:若真汝心,則無所去,雲何離聲無分別性?斯則豈惟聲分別心;分別我容,離諸色相無分別性。如是乃至分別都無,非色非空,拘舍離等昧爲冥谛,離諸法緣無分別性。則汝心性各有所還,雲何爲主?]

  注釋:[若以分別我說法音爲汝心者]:如果你以能分別我說法的音聲之心,當作是你的真心的話。這變成生滅了![此心自應離分別音有分別性]:這個就是離塵有自體性的意思,離開這個外塵有自體性的。意思是:不管佛說法、不說法,它都是一直存在。無關于塵,無關于根,此心自應離分別音有分別性,這個心自然應該在即使離開所分別的音聲之時,音聲顯現,它可以作用;音聲不顯現,它也作得了主,它還是存在,仍自有能分別之體性。如來藏性爲什麼有能分別之體性?因爲它能作用,要不然怎麼起妙用?這一句話就是告訴你:六塵做佛事,就是起妙用,仍然有能分別的體性,就是它能起妙用,在強調這句話。這就是前面所說的[離塵有自體性]。

  [譬如有客寄宿旅亭,暫止便去,終不常住]:[客],是比喻六識妄心;旅客住宿,暫住便去,比喻六識妄心緣塵而起,塵滅識亦滅,念念不住。這個道理很簡單![斯則豈惟聲分別心]:[斯],就是此,指這個道理。這個道理豈只限于緣聲者而有分別之心是如此,意思是說不是真心,它是離塵無體性的。妄識是因爲聲而起的,聲起,意識起;聲滅,意識心,現前的那個意識心就沒有了。無量劫來就是熏習而成的,變成一股習氣,變成種子。離塵無自體性。

  [分別我容,離諸色相無分別性]:[容],就是容貌。甚至連因分別我的容貌(你看到如來叁十二相那個莊嚴)就是你看到的那個心,彼心若離色相,就沒有分別之體性,一樣,也是一樣並非真心,連看到佛叁十二相的那個心都不是真心,而是緣塵乃是有的妄心。還是妄心!所以,爲什麼不可以叁十二相見如來?諸位!看到如來叁十二相,佛陀告訴我們:你見到的這個相還是假相。求法者當找真心,不可以用妄心,這個是真正學佛道的人,一定要找到真心,真心就是放下,如如不動那一顆心。

  [如是乃至分別都無,非色非空]:[乃至],就是超略香、味、觸等諸塵。這就是前面的[縱滅一切見聞、覺、知、內守幽閑,猶爲法塵分別影事]。這一句話統歸一句話就是說:就算你六根不去攀緣外境,你內心裏面留下的那些影像,動念,就是法塵分別影事,意識型態、觀念。就算你眼耳鼻舌身,不必、不要去攀緣外境,留下來的那一些影像,還自己在執著、重疊、重複,能緣、能所還是不斷,煩惱還是不能停止。這是外道(或者二乘)境界。此言,甚至于你即使都離去色、香、味、觸,或者是壓伏一切見聞覺知,而令一切能分別之性都沒有了,而達到一種相當寂靜的境界,這個境界好像非色、非空,(既非同色界的四禅定,又非同無色界的四空定)。因爲這個境界雖然很微妙,但很暧昧不定,而且只是定中獨頭的分別影事,所以參禅之士到此境界,很難不被它所誤:認爲自己已到了滅色,或者是滅受想等聖境了,乃至以爲自己已達到涅槃,或者是開悟,或者[入法界]、[與萬物冥合]、或者是[坐脫身心]等等誤認,不一而足,因而反成魔事,如本經五十陰魔章中所詳述者。

  記得!再大的境界都不能執著,你只要牢牢記住這一句話!再高深的定、再高深的修行,都不能動一個念頭說:我很有修行!你這樣修就對了,無所住就對。[拘舍離等昧爲冥谛]:[拘舍離],義爲牛舍,外道六師之一。[冥谛],就是冥初主谛。《大智度論》雲:[外道通力,能觀八萬劫,八萬刧外,冥然不知];因爲八萬刧以外,他們就看不清楚了,而只見一片冥然(冥者,暗色,模糊也。)所以稱這一片冥然爲[冥初],而說這就是天地初造之始。這有點類似老子的[混沌],儒家《易經》也有類似[混沌初開]的說法,而稱之爲[無極],彼言[無極生太極,太極生兩儀]。

  拘舍離外道亦將此混沌的冥谛稱爲是天造地設之初(就是冥初)之主谛(主要之理、或者主要之法),這冥初朦朦胧胧的主谛(其實是他自己能力不夠,看不清楚,實相並非如此),他們又稱之爲[世性],而說:世間一切衆生,從開天辟地以來,就具有此性,所以此冥蒙之性便是世間之性,所以稱爲[世性]。又,更重要的是,他們說,這冥初之主谛(就是世性)就是生出一切衆生之本源,一切衆生皆從此冥谛生。這個很像儒家的[無極生太極,太極生兩儀,兩儀生萬物];[兩儀],就是陰陽。[各有所還]:[還],就是去,就是滅。去就是對來講的。諸塵若滅,滅是對生講的。識心亦皆各滅去;如果是本性,就沒有滅了,它一直存在啊!

  義貫:佛告阿難:[若]你[以]能[分別我說法音]音聲之心,[爲汝]之真[心者,]則[此心自應離]其所[分別]的[音]聲,而仍自[有]能[分別]之體[性](真心應離塵有自體性);這[譬如有]旅[客](六識心),[寄宿旅亭](緣塵于心分別),[暫止便去](就是塵滅識亦滅),[終不常住](識非恒常),因爲它是生滅。[而掌亭人](就是常住真心),[都無所去](就是真心是不滅、不動、不失的),如此方得[名爲亭主。此]時的情況[亦如是:若]分別法音者爲[真汝心,則]應[無所去],常住不滅,[雲何]它卻[離]于音[聲]即[無]能[分別]之自[性]呢?

  [斯]理[則豈惟]是緣[聲]塵而有[分別]之[心]爲然,就是連能[分別我](如來)的叁十二相[容]貌之心,也是因相而有,只要因相而有的生滅意識心、執著心,就是妄想,並非常住,若彼心[離諸]所分別的[色相],便[無]能[分別]之自體[性]。就是作不了主,意思就是:被牽著鼻子走了,情緒作不了主,完全被牽著鼻子走,執著無法停止,就是意識心;分別無法停止,就是意識心;情緒無法控製,就是意識心。[如是]之理[乃至]可運用于修行人,當他們習禅時,即使因離于一切色香味觸等六塵,而令一切[分別]之性好像[都無],而達到一種相當寂靜的境界,這個境界既[非]如[色]界之四禅定,又[非]如無色界之四[空]定;而[拘舍離等]外道六師,于此卻迷[昧]以[爲]真的是世間[冥]初之真[谛],就是從這個開始。更說彼冥谛爲能生萬法之因;然而此境界實在是若[離諸法]塵之[緣]即[無]能[分別]之體[性],就是離塵無自體性了。故非一切衆生之生因。如此看來,[則汝]緣塵的分別之諸識[心]之[性],塵若滅的時候,亦皆[各有所還]滅,這意思是:意識心是借重相所産生的,喜、怒、哀、樂,喜的相還于那個假相,這個喜無自性;怒,因爲這個相而怒,這個怒還于這個假相,那個怒,咦?也空無自性。所以,喜、怒、哀、樂,其實都空無自性。修學佛道的人,內心充滿著法的喜悅,這個喜就是從內心就像湧泉這樣湧出來,你就找對了!如此的話,[雲何]說它[爲]常住不動之[主]?

  這一段就是:意識心是客,意識心是來如來藏性作客的,千萬不能一直死執不放。再講貼切一點的:生滅執著的意識心,是來如來藏性作客的,如來藏性是主人,是沒有執著的;生滅意識的分別心,是來如來藏性作客的,它不是主人,不要搞錯了!所以,修學佛道要用平等心、要不顛倒、不起顛倒見,了解說什麼是來如來藏性作客的?記得!客生滅無常,停不住的。所說,你要修行,要去發現那個主人,就不受任何的影響。

  诠論:阿難由于緣佛聲而有分別之心,是爲散位的第六同時意識,也就是六識的粗相。而外道計非空非色的分別心,則是定位的第六意識心(就是定中獨頭意識),獨頭就是不假借外境,單獨而起的意識心,完全在定;可是,那個定中獨頭意識,外道的定中獨頭意識就像什麼?就像那個魚被冷凍,解凍以後,這一只魚還是活的;意識心暫時被冷凍,就是類似定中獨頭意識。外道已經很不簡單了,再一放,它又活躍起來!此則爲第六識的細相。

  此二種六識心雖有粗細之別,然皆同屬于[緣心],最重要就是能緣之心,就是能所不斷,有能緣之心,就有所緣之境,煩惱不斷;煩惱不斷就是生死不了。皆是生死之根本。佛在此特地引外道的細心,以對顯(就是襯托)出阿難的粗分別之緣心,意思就是:連外道那樣微細息止的心,都還不是真心本性,都還是第六緣慮之心,則你剛才說你所悟的,怎麼可能是[本元心地]呢?

  
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十番顯見 第二十叁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