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在道場裏面,要修善是最方便的,誦經、拜佛、念佛,要有人往生,又可以去助念!我們在做法寶,又有人集中這個金錢,轉動這個正*輪。
叁寶門中好修福,在叁寶門中不懂得布施的人,實在不聰明!這個叁寶門中好修福,一粒種子萬粒收,懂得在叁寶門中布施;不過,這個布施還得用智慧去抉擇,還不能去布施到惡知見的,助長惡因緣,那我們連布施都有罪!還必需要用智慧去抉擇,這個布施的對象是什麼?因爲我們要修善法。他如果是行惡、惡知見、惡的道場,那你幫助他,那麻煩了!善法沒有修到,修到惡的。這個就是智慧的抉擇,是很重要的!乃是由[清淨]之善法功德[所生],非是欲愛所生,[故]如來之拳能[有光明],是故如來拳之光明,爲因此而有的;[我實]在是以[眼]來[觀]見如來的光明拳的;因爲如來的[五]只千幅[輪]之[指端屈握]以[示人,故有拳相]産生。
诠論:從這裏開始是[十番顯見]的第一番:[顯見是心非眼]。意思是:真正的作用是背後那一顆心,不是你的這個肉眼的工具,這一段在強調,是背後那個無形的心性在作用的。佛要建大法幢,開發真心之道眼之前,必需先把一切虛妄之見,作最後的厘清,故有此叁問,並以此叁問爲引子。又,此叁問,第一以及第二問爲問[所見],第叁問爲問[能見]。而且第二問爲問[拳之本體],第一問爲問[拳之用]。而請注意如來問的次序,爲先問拳之作[用],再問拳之[體],最後再問[能見者]。這是有深義的:由[所見]之作用,達[所見]之體,再達到[能見]者,也就是[由末返本,回光返照,返照自身,返見自性],所以,修行不能離開當下這一念心性,就是這個道理,慢慢的由枝末回歸到本,本就是心,就是自性。而不可逐色隨聲,往外奔逸而去。轉不回來!而阿難不體佛意,不知道返觀自照,且其所答之次第,完全一團混亂,忽內忽外。
經文:[佛告阿難:如來今日實言告汝;諸有智者,要以譬喻而得開悟。阿難,譬如我拳,若無我手,不成我拳;若無汝眼,不成汝見;以汝眼根,例我拳理,其義均否?阿難言:唯然,世尊,既無我眼,不成我見;以我眼根,例如來拳,事義相類。佛告阿難:汝言相類,是義不然。何以故?如無手人,拳畢竟滅;彼無眼者,非見全無。所以者何?汝試于途詢問盲人:“汝何所見?”彼諸盲人必來答汝:“我今眼前惟見黑暗,更無他矚。”以是義觀,前塵自暗,見何虧損?]
我先解釋一遍:佛對阿難這麼說:如來今天實在的來告訴你,只要有智慧的人,還是要用比喻,他才能開悟,就是諸有智者,要用比喻而得開悟。說:阿難!譬如我這個拳頭,如果我手都沒有了,當然就不能成就這個拳頭;如果沒有你的眼睛,你也看不到,也不成汝見。那麼,用你的眼根的見性,來比例我這個拳頭的道理,意思就是:你沒有眼根,就見不到,就沒有這個見性;我沒有這個手,就沒有這個拳,這個道理,你看是不是相同?例我拳理,其義均否?是不是相同?沒有眼根就沒有見性;沒有我的手,就沒有我的拳;沒有你的眼睛,就沒有你的見性,阿難!沒有我如來的手,就不可能成爲我的拳,不可能有拳頭的存在,這個道理,用你的眼來例我這個拳,這個道理是不是相同呢?阿難言:當然了!世尊!既然沒有我的眼睛,當然不可能有我見啊!當然看不到啊!以我的眼根,來例如來的拳,事義相類,是完全一樣了,完全吻合了!沒有眼睛,當然不能成見啊;沒有手,當然不能成拳啊!
佛告阿難:汝言相類,你講這個相類似,其實是義不然,這個道理是不一樣的,其實是不一樣的!爲什麼?譬如說:沒有手的人,他的拳頭是一定不可能存在的;但是,那個沒有眼睛的人,並不是連見性都不存在啊,因爲他可以見明、見暗、見黑,都可以見啊,連見暗也是見。所以,見性無關于明、暗,無關于外境、無關于眼根。眼根只是工具啊,明、暗也是個顯境,所以,非見性全無。所以者何?爲什麼?你試著在半途上去問那一些眼睛瞎掉的人;這裏的盲人是指全部瞎掉的,汝何所見?你看到什麼呢?彼諸盲人一定來回答你,說:我今眼前唯見黑暗,我看到的全部都是黑暗,更無他矚,其他什麼都看不到。以是義觀,用這個道理,前塵自暗,見何虧損?前塵屬于外在的,見性有什麼虧損呢?並沒有增減啊!
[諸有智者]:這是指中根人,中根人若不解的時候,一聞譬喻便得開悟。上根人就是直下便了,不需要比喻。下根人因爲沒有智慧,再多的比喻,仍然難解。這裏的開悟是指[解悟],而不是指[證悟]。[以汝眼根,例我拳理,其義均否]:[例],就是比對。[均],就是同,似,相當。這一句話爲了省文,其義爲:用你的眼根之能見,來比如我以手而成拳,這兩件事,這個道理相當不相當呢?[前塵自暗,見何虧損]:塵有明、暗兩種。此言,盲人只見前塵一片黑暗,而能見之性並無虧損;因爲眼根壞了,所以不能顯色,諸位!那個顯色,注意!顯色的意思就是說:它只是顯出顔色的一個助緣,無關見性,這一句話很是重要!所以不能顯,眼根壞了,只是不能顯色,所以,見現前的色一片黑暗。正如照相機的鏡頭破了,便不能照像,但這不表示軟片等感光之性也都沒有了。諸位!現在用軟片不流行了,現在都是用碟了,現在哪用軟片?我看那個照相機一照,哇!幾百張!還可以刪掉的,一照,還有熒幕可以看的,現在人真是福報!還講電話,還什麼3G的還是什麼,我沒玩過,還可以看到對方,現在這個科技一日千裏,一日千裏!
義貫:[佛告阿難:如來今日]要將[實言告汝。諸有智]之中根器[者]需[要]假借[以譬喻]來曉喻,[而得開悟。阿難,譬如我]的[拳]來說,[若無我手]則一定[不]能[成我]的[拳;若無汝眼,]也一定[不]能[成汝]的[見;]汝之見就是你的見性。若[以汝]之[眼根]之能見,來比[例我]的手成[拳]之[理,其義]理[均]等、相當[否?阿難言:唯然](是的),[世尊,既無我眼]就是既然我沒有眼睛,便[不]能[成我]的[見;]這是一定的啊!所以,[以我眼根]之能見,來比[例如來]之手能成[拳],這兩件[事]之[義]理是[相類]似的。[佛告阿難:汝言]此二事在道理上[相類]似,[是義不然。何以故?如]有個[無手]的[人],他的拳頭是一定沒有的,他的[拳]便[畢竟滅]了;然而[彼無眼者,]並[非]其能[見]的見性都[全無]了。[所以者何?]他就舉個例子:[汝試]著[于]路[途]上去[詢問盲人]說:[汝何所見?]他一定告訴你,他有看到,只是看到前面都是一片黑暗,見到黑暗也是見啊!所:[彼諸盲人必來答汝:我今眼前惟見]一片[黑暗,更無他矚。]什麼都看不到,(再沒有看到別的甚麼東西了)。只有看到一片黑暗,因爲他沒有眼根,眼根壞了,沒有辦法顯色。[以是義觀]之,只是現[前]的色[塵自]現[暗]澹,(這個[澹]字跟那個淡水的[淡]一樣。)能[見]之性有[何虧損?]這個就是慢慢去體悟不生不滅、不垢不淨、不增不減的道理,自己慢慢要好好的去體悟。
诠論:爲什麼說[諸有智者要以譬喻而得開悟]是指中根人?因爲[譬喻]是比量;若依于聖言量的文字或者教說,而得比量之智,是爲有智者;然上上根人則得入現量智,現量智就是唯心現量的境界。則于聖言量而得離于文字言說,直入離言法性,諸位!一切學者,只要沒學佛的,不管你學問有多高、多深,都沒有辦法離開語言、文字、意識型態的觀念,都沒有辦法,都在語言、文字裏面、意識型態裏面打轉。所以,學者不能解脫,就是這個道理,完全用意識心,不能擺脫那個見分攀緣相分所引起的種種煩惱、知見,沒辦法除掉!說:直入離言法性,爲什麼叫做離言法性?就是以心印心,法性本來就空,不可言說,叫做離言法性。所以,悟道的人,用這個心來印這個心,不需要任何的語言。此非中根人之所能。
又,世尊在此所作的比喻,其邏輯表列如下:或許對現代讀者比較容易了解:A.若有眼 則 一定有見;若有手 則 一定有拳。這一般人認爲啦;但是就是反過來了,但是,你好好的仔細想想看,B.如果沒有手 是一定沒有拳頭的 (這是必然的,)若無眼 並非絕對無見(意思就是:沒有眼睛,也能有見)C.所以 c1手爲[拳]的充分必要條件(就是一定必要之條件,沒有手,哪來的拳?)c2眼非[見]的充分必要條件 它只是個顯色的器具、助緣,顯見性的助緣。眼非見的充分條件,意思就是說:眼根只是顯見性的助緣,非必要條件。D.結論:兩事在邏輯的內容跟成分上,並不相當。其實世尊在此所要的,只是:[眼非見之充分必要條件]意思就是:眼根並非是見性的充分必要條件,在這裏意思還要再更深一層,就是:眼根跟明、暗無關于見性,單刀直入就是這個意思。眼根跟明、暗、空、塞,無關于見性。所以,眼睛受傷的人,見性並沒有受傷,只是看不到外面的顯色而已,顯不出外面的色塵。所以,眼睛瞎掉的人可以修行;耳朵聾的人也可以修行,只要你引起他的知覺、正覺,都行!用語言、文字也行,用音聲也行。所以,只是眼非見之充分必要條件。這個道理,也就是:[有眼能見],這是人所共曉的,但是,[無眼並非全然無見]沒有眼睛,也不能說完全看不到,因爲他見的只是一片黑暗,見暗也是見,這個道理就不是那麼明顯容易了解。所以爲了烘托、反襯這個道理,世尊才用[有手 就一定有拳;無手 必定無拳]這個淺顯易知的事,來襯托[無眼 並非全無見性]。所以,非全無見,無眼非全無見的道理。所以此技巧用[淺顯]來比喻[幽隱]。那麼,幽隱就是難知,淺顯容易知,幽隱就很難知了。
經文:[阿難言:諸盲眼前惟睹黑暗,雲何成見?”…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十番顯見 第二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