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十番顯見 第二十一

  圓瑛法彙

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

  十番顯見

  2007.9.15——2008.3.9 文殊講堂

  第二十一張DVD

  2.顯示見性不動

  這一段是告訴我們:每一個人都有如如不動的本性。

  經文:[阿難雖複得聞是言,與諸大衆口已默然,心未開悟,猶冀如來慈音宣示。合掌清心,伫佛悲誨。]

  [冀]:就是希望。還是希望如來的慈音宣示。[伫]:就是等待。

  這一段經文很容易。這時候阿難[口已默然],表示不再辯駁,也就是不再執著凡情己見。然而心仍未開悟,所以[合掌清心],表示恭敬地以清淨之心,等待開示,而不是如前之滿心狐疑、執著。

  經文:[爾時世尊舒兜羅緜網相光手,開五輪指,誨勅阿難及諸大衆:我初成道,于鹿園中,爲阿若多五比丘等,及汝四衆言:一切衆生不成菩提及阿羅漢,皆由客塵煩惱所誤。汝等當時因何開悟,今成聖果?]

  開悟有什麼好處呢?開悟就是開佛的知見、悟入佛的知見、證悟佛的知見。佛法要解決什麼問題?就是解決煩惱、無明。我們這個無明像一陣風,來無影,去無蹤,意思就是:很難去覺察到無明,很難去破除,困難就是困難在這個地方!那麼,諸位!把差別相的東西會歸到平等相,就是佛法。什麼叫做五陰本如來藏,妙真如性?我們了解,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是五陰,把這個複雜的變成單純的,是什麼意思?色,它有一個共同性,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,它有一個共同性,色法是生滅、是緣起,所以,它就是空。因此色就是空的意思就是:即生滅當體即空,就是不生不滅的如來藏性。受,所有的覺受、所有的感覺都是錯覺,無論是苦受、樂受,喜、憂、舍受,全部都是妄,也就是在這個世間,所有的感受都是虛妄的。所以,我們不能跟著感覺走,我們要跟著正覺走,所有的感覺都是錯覺。苦、樂、憂、喜,會歸到一個單純的層面,就是生滅,就是無常。所以,受即是空,受就是佛性。色即是空,色就是佛性的展現,佛性可以在色法展現。受即是空,所有的感受,都可以顯示佛性,你只要如如不動,妙用就會現前。想即是空,想就是佛性,想就是心對境産生的意識型態,而這個意識型態當體即空。所以,想即是空,想就是我們的佛性,這個時候的法的想,所有的都是覺性的展現。行是生滅,生滅當體即空,就是不生不滅,不生不滅就是如來藏性的展現。所以,一切身口意生滅,其實就是不生不滅的如來藏性。識即是空,識就是執著,就是分別,執著跟分別,它有什麼特質?就是生滅,就是無常,生滅當體即空;緣起當體即空,所以,生滅無常,當體即空,就是如來藏性,五陰本如來藏,妙真如性,就是這個道理,也就是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,會歸到我們的本性。所以,萬法生滅當體即空,就是不生不滅;不能學外道,佛法就是這樣,即于生滅,就是不生不滅,要如是體悟。見一切相,總不可得,所以叫做五陰本如來藏,妙真如性,就是這個道理。那麼,因爲我們不了解如來藏性,由客塵煩惱所誤,這個客塵煩惱,就是因爲我們不了解當體即空的道理,所以,我們會認爲有外在的世界,是實實在在的世界,我們無量的煩惱就會因此而産生。

  底下,[網相光手]:佛的全身都是福德智慧所成,所以全身都有光,其手亦然。[開五輪指]:開拳成掌,表示接引之義。[我初成道]:這個是指釋尊在六年苦行之後,坐金剛座,降伏魔軍,成就無上菩提。然此只是釋尊的[迹門]而非[本門],迹門跟本門,這個是出自《法華經》。釋尊之本門爲《法華經》中所說:釋尊成佛以來,塵點劫數。至于釋尊之迹門,則如《梵網經》所說的:[吾今來此世界八千返。]也就是來這個娑婆世界示現,已經八千次示現成佛。所以,從這個久遠劫,跟示現在人間的角度來講。因此這個迹門跟本門是在《法華經》,[本]就是久遠劫,無量億劫以來;那麼,[迹]就是示現,有迹可尋,就是示現,來娑婆世界示現八千次了,成佛了![鹿園]:也就是鹿野苑,在波羅奈國境,爲古時帝王之苑囿,也是帝王養鹿之園,所以稱爲鹿園。臺灣以前也是很多鹿,所以,我們臺灣這裏也很多名詞,鹿港,鹿耳門。以前臺灣很多梅花鹿,現在也是差不多不見了,剩下很少了!

  [阿若多五比丘]:爲佛初出家時,淨飯王所派遣的五位大臣,去勸太子回宮,其名爲:一、阿鞞(也就是馬勝),二、跋提,叁、拘利,四、阿若多(義爲解本際),第五、十力迦葉。太子對他們說:[不成佛道,不回本國。]這五個人因爲太子不回去,他們也無法回去覆命,所以就陪著太子遊方,而且同修苦行六年。之後五人皆至鹿野苑。[不成菩提及阿羅漢]:菩提爲大乘之極果(就是最高的果位),阿羅漢則爲小乘之極果。[客塵煩惱]:[客塵],一切塵勞煩惱有如訪客和過客,諸位!你如果能夠體會這一句話,你也能開悟!表示你現在所有的煩惱,其實是來你心性作客的,它不是你的主人啊,它要離開的。所以,煩惱生生滅滅,而我們的心性本不生滅,這客塵就像訪客、過客一樣。此蓋含叁義:一、客人來來去去、川流不息;煩惱亦如是,永不止息。

  我們的煩惱也是這樣子,諸位!你看看,冷靜一下,你今天聽佛法聽了那麼多,當你在生氣的時候,你的主人會跑掉——你的心性會跑掉,你只顧生氣而已,你會只顧發飙,你會知見一直立知,一直落入無明的坑、漩渦裏面,你自己轉不出來,你很想把它擺脫這個痛苦煩惱,可是,你擺脫不出來。因爲無明它是一種強大煩惱的網,每一個衆生,動念,他就掉進去。要保持這個如如不動,才不會被煩惱的網捕住,是很困難的!你慢慢的體會。你道理懂的時候,當你面對一切境界,起貪嗔癡的時候,你控製不住的!所以,叁昧它是需要培養的,它是需要一點一滴來培養,沒辦法一蹴即成。因此如果我們能夠覺察,我們的無明、微細的煩惱,無所來,也無所去,只是逗留在我們心性當中刹那之間的執著、分別,我們能破無明,能懂得歇即是菩提的道理,當下就會見性,就不會受到客塵煩惱的困擾。客塵煩惱還是外在的喔,我們上個禮拜講的,那個離見第一義谛才真的困難!離緣第一義谛,不假借緣起,而體悟第一義谛,這個還容易喔,離緣第一義谛;離見第一義谛,動念即乖,那就更難!

  佛的心就是入于大寂滅涅槃海,佛所見的天地萬物,沒有一法不是如來藏性,凡所有相,都是如來藏性。也就是佛看出去的世界,完全是極樂、完全是清涼、完全沒有惱火、沒有熱惱、沒有鬥爭,佛的那一刹那,直到永恒,都是恢複每一個人本來的面目,他的存在,同時就是包括超越,他在這個娑婆世界,就等同處在極樂世界。所以,寂滅法就是佛法,能令心寂滅,不爲煩惱所動,就是佛法。所以,煩惱亦如是,永不止息,就是因爲沒智慧。

  二、猶如過客,形形色色不一而足;煩惱亦如是,有百千種,無數無量。衆生是沒有一件事情不去執著、不去煩惱、不去痛苦,沒有的!簡單講:什麼是衆生?看什麼著什麼,看什麼執著什麼,就是衆生。什麼是聖?看什麼都知道那個如幻,不實在的世間,是緣起的,一定會敗壞的!第叁、亦如過客,來去匆匆,曾不久留;煩惱亦如是,生滅無常,不能作主的。我們現在被煩惱、無明作主了,輪轉六道,不是本性在作主。

  義貫:[爾時世尊舒]伸出其細軟如[兜羅緜]具千幅缦[網相]且發出金[光]之[手]並張[開五輪指]變拳爲掌,然後[誨勅阿難及諸大衆]道:[我初成道]時,[于鹿園中,爲阿若多五比丘等,及汝]等在家、出家[四衆]弟子開示[言:一切衆生]雖發心修行,然而之所以[不]能[成]就無上[菩提及阿羅漢]的原因,[皆]是[由]于受如過[客]之[塵]勞[煩惱所誤。]這一句話你掌握到重點,就是說:外在的世界,你統統要放下,因爲它就像過客一樣的來去、生滅、增減,不是我們如來藏性;放下的當下,就是本來的面目。你們試說看,[汝等當時]是[因何]而得[開悟],故[今成聖果?]

  诠論:這一段是[十番顯見]的第二番[顯見性不動]的開頭。此段經文以深義釋之,則爲:一切衆生由于不了叁界身心如客、如塵,諸位!那個[心]是指妄想意識心,是指第六意識心,不是指如如不動的心性。這一句話,如果更詳細解釋,是說:一切衆生,由于不了叁界妄身、妄心(就是妄識),如同過客。[客]就是不是主人;[塵]就是外在,不是虛空不動。意思就是:客會生滅、會變動,塵也會動搖,[客]是對主人講的,客人就是對主人講的;[塵]是對虛空講的,比較而出來的。意思是說:心性當中,煩惱是客人,如來藏性才是我們的主人,如果這個塵就像外在的煩惱,虛空就像如如不動的心性。無有少法可得,意思就是:諸法畢竟空,衆生不懂它是緣起的、衆生不了解是生滅的,看什麼執著什麼,所以就是妄起見思煩惱,不得成阿羅漢。叁乘行者以不達九界如客如塵,無有少法可得,而不斷塵沙無明,所以不能成無上菩提。

  經文:[時憍陳那起立白佛:我今長老,于大衆中獨得解名,因悟客、塵二字成果。世尊,譬如行客投寄旅亭,或宿、或食,宿、食事畢,俶裝前途,不遑安住;若實主人,自無攸往。如是思惟:不住名客,住名主人,以不住者名爲客義。又如新霁,清陽升天,光入隙中,發明空中諸有塵相。塵質搖動,虛空寂然。如是思惟:澄寂名空,搖動名塵,以搖動者名爲塵義。佛言:如是!]

  這一段也很簡單。[憍陳那]:又翻譯成憍陳如,也就是阿若多之姓。[我今長老]:佛在鹿苑說法,阿若多最初得解,成阿羅漢,爲法性長老。法性是什麼意思呢?諸法本自空無自性,叫做法性。諸法的本性是什麼?就是空,不是佛讓它空,是佛發現諸法本空,佛陀是真理的發現者,佛陀不是真理的創造者,所以,法性就是諸法空無自性。[獨得解名]:阿若多之義爲解本…
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十番顯見 第二十一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