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德堂
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十番顯見 第二十▪P6

  ..續本文上一頁,貪嗔癡還是具足啊!不是說你能懂英文,很溜,你就能夠斷煩惱、了生死的,這個無關于語言、文字的。所以,當你聽到了正法以後,你懂得了生命的真相,這一些心外求法的外道,包括世間的書籍;不是完全沒有作用,就是完全引不起你的興趣。你今天你看書,看世間、外道的書,它給你一點知識,沒有錯,慢慢你的涵養也許會改變一下;但是,它沒有辦法根本處理問題,沒有辦法斷無明啊!佛法是處理根本的問題,根本問題就是無明、貪嗔癡、我慢、嫉妒心,這個聽聞了佛法以後,能夠徹底的處理。所以,佛法的可貴之處,不聽到的人則已,聽到以後,講一句世俗話就是:你一定會著迷,哎呀!這個佛法真是太好了!而這個著迷,正是正覺的時刻,人家講:哎呀!你是著迷!沒關系!你迷佛法,來聽經聞法,人家說你著迷,你要偷笑;就怕你不迷,你不迷佛法,你就不悟!所以,這個佛法是最了不起的,最了不起的!

  又,[見暗也是見],與[無聲也是塵]無聲就是沒有聲音,沒有聲音,就是寂靜聲,寂靜聲也是塵,諸位!是相類似的道理。以凡情而言,只有[有聲]才是聲塵,無聲則否;而佛法則更深一層而言:有聲是塵之動相,所以又稱爲[動塵];無聲則是塵之靜止之相,所以稱爲[靜塵]。有聲與無聲兩種塵,同樣都是可以聽得到的,只不過聽到靜塵時,[所聽到的,是一片靜悄悄的]:當我們[聽到一片靜悄悄的]時候,不能說[沒有聽到]——不但不能說[沒有能聽之性],也不能說[沒有所聽之塵]:能聽之性永遠是有的,而所聽之塵,這時是[一片靜悄悄的]靜塵。這個靜塵就是俗稱的[無聲之聲],你要記得!在佛法裏面,無聲亦是聲,你到山區裏面,完全沒有聲音,聽到靜音、靜靜的聲音,靜本來就沒有聲音,這個在佛學來講,還是一種塵。而儒家與道家把[沒有聲音的時候這個聲]給了一個很玄的美麗之詞:叫做[天籁]。(當你心很靜很靜,而周遭也很靜,沒有一點聲響;這個時候,你若聽到一種[無聲之聲]盈盈于耳、[盈盈]就是充滿于耳,這就是儒道所稱的[天籁]——別高興,以爲你很高了?其實你所聽到的只是周遭的[靜塵]!你看![靜]後面還加一個:塵。

  在座諸位!我們今天內在裏面痛苦、煩惱,不是我們跑到某一個山上的木屋、某一個山上的民宿,夫妻吵架,在某一個山上的民宿或者木屋靜下心來,就可以解決你的煩惱的;解決你的煩惱,你必需面對,同時要超越它;當然,究竟解脫,沒有所謂超越這個問題,諸法本來就空。所以,這一層,沒有這一層功夫的,想要解決生命當中所有的缺陷,是沒有辦法的!所有的衆生,都在追求解決內心痛苦的辦法;但是,沒有一個人找對方向,叫做苦上加苦!

  隨便舉一個例子,譬如說:賭博,你爲什麼要賭博?我想要贏錢嘛!我想要贏得更多的錢、金錢。內心擁有更多的錢,更快樂,結果去賭博,不但沒有擁有更多的錢,反而反過來傾家蕩産。好!他本來想要找快樂,就更痛苦!再來,我們用吸毒,一個人內心無聊,開始吸毒,爲什麼要吸毒?吸毒就是希望更快樂,吸毒,內心沒有依靠,希望能得到一點依靠,結果染上毒品以後,也是傾家蕩産。有一個吸毒的,回到家,他媽媽不給他錢,拿刀子殺死他媽媽,他吃那個藥啊,分不清楚了!世間所有的享樂,總是希望得到快樂,喝酒、打麻將、賭博、交男朋友、女朋友,都是希望獲得到快樂,這個答案都是一樣的。所以,佛陀告訴我們:每一個人都在追求快樂;但是,沒有一個人真正了解快樂是什麼,沒有一個人知道、了解真正快樂是什麼。爲什麼佛陀講:諸行無常,是生滅法,生滅滅已,寂滅爲樂?因爲我們找不到寂滅,如來大般若智慧的快樂,因此就借重于外在,財、色、名、食、睡,因此本來要得到快樂,就愈來就愈苦,繩子愈綁就愈緊,愈痛苦!我看電視一個女主角,長得很漂亮,然後她受到感情的打擊的時候,人家安慰她,她心灰意冷,然後自己跑到一個房間裏面靜下來;還是靜不下來,因爲她不懂佛法。後來人家再繼續安慰她,也安慰不下去,人家來安慰她的時候,她跟他講一句話,她就說:我決定出家爲尼!又來了!反正就是碰到那個沒辦法解決的,就是講這一句:我決定出家爲尼!這個就是電視劇啰!所以,我們要了解,不要說世間人不懂佛法,告訴諸位:你坐在這裏,不一定了解佛法,爲什麼?太深,非常微細、微妙,很難去體悟、進入這種佛的領域的,是非常困難的!

  外面的人誤解佛教是可以理解的,用深入的智慧,我們是可以理解,他們爲什麼會扭曲,或者誤會我們佛教?因爲佛法真的是太難了,講這個也不對,講那個也不對;講這個也對,講那個也對,到底是什麼東西?它不是東西;它什麼東西都對,要指,指不出來,不可以否定,相就是性;不可以肯定,性指不出來。所以,佛法它有一個訣竅,修學佛道就是這樣:第一個要完全否定種種的相。若見諸相非相,即見如來,第一個,你要用全部否定,了解凡所有相,都是虛妄,諸位!這個就是否定。底下要用肯定的,離一切相,即名諸佛,喔!能離相的就是諸佛,就是我們每一個人的真心,如來者,即諸法如義,如來,什麼是如來?就是心性悟到一切法畢竟空,心如如不動,那個就是佛。所以,佛在心性當中,不在外面。所以,第一層功夫,你要否定一切相,凡所有相,都是虛妄;第二點,你要肯定這個真心的存在,離一切相,即名諸佛,我們有真心。好!否定跟肯定,回歸到刹那之間。回歸到刹那之間就是肯定跟否定同時,叫做回歸當下,回歸當下。

  爲什麼說:極樂世界不可以等到臨命終呢?諸位!過去心不可得,現在心不可得,未來心不可得,如何一個要往生極樂世界的,可以等到臨命終那一分期待呢?怎麼可以?既然過去心不可得,現在心不可得,未來心不可得,你今天不解脫,明天不會更好,牢牢記住師父這一句話,這一句話就是修行人的座右銘。你現在、你今天不解脫,明天絕對不會更好,而且是永遠不會更好,因爲你明天會再等到明天,再等到明天;你現在聽到佛法,說放下就放下,然後明天起,每一個時間、空間,你告訴自己:統統叫做修行。不了解佛法沒話說;了解佛法,二六時中統統在修行,每一個順境,都在考驗自己的貪染:順境現前,我有沒有貪染?每一個逆境,都在考驗自己的嗔恨心:我有沒有存在過去的習氣?所以,真正的修行人,是行住坐臥,他統統在練這一顆如如不動的心,念佛,南無阿彌陀佛,集中這一句佛號,貪嗔癡統統放下,不可以等到明天;不可以期待未來;更不可以期待臨命終,現在就要解決問題,往生是現在的事情,既然過去心不可得,現在心不可得,未來心不可得,你如何會期待一個不可知的未來?所以就是萬法回歸當下。因此我們要了解,淨土法門信、願、行,統統在這一顆心性當中起作用,深信自己的清淨自性,相信阿彌陀佛的願力,信,信自心性,也信佛的願力,信自信他嘛!願,要願意往生極樂世界,我這個願是清淨,完全清淨心的淨土相應的。行,也是一心念佛行十善,一心念佛行十善,是往生極樂世界的正因,一心念佛,這個念佛,這一句佛號一出來,就是妙,就是明,所有的念頭,就是這一句阿彌陀佛,然後隨自己的因緣修十善業,這個就是往生極樂世界的正途啊!我們修行人總是把禅跟淨打成二段,這個是錯誤的!禅就是佛的心,修淨土法門,離開佛的心,你怎麼修呢?怎麼可以把禅跟淨打成二段呢?不曉得禅跟淨土的終極點是一樣的。但是,修淨土的因爲它比較善巧方便,又好修,所以,一心念佛,萬般不計較,容易成就。所以,師父還是勸你要念佛;但是,你不能說不知道這個心性,你一定要認識這一顆心性。

  底下,其實你所聽到的只是周遭的[靜塵]!而凡夫之人妄想,計著種種相而自已爲高。)同樣的,有見與無見,不應依[所見]而定,而應依[能見]來看。而且,若[所見]是暗,並不是表示無見,只是所見者爲[暗塵]而已,所以于能見之性毫無影響。換言之,所見之塵是色或者是暗,並不能令能見之性變成有或者是無——意思就是:外塵有生有滅、變異等相,本性(能見、能聞之性)無有變異。是故應依[性]不依[塵]。諸位!用本性修行,刹那之間就進入佛的領域,用本性修行,用不生不滅的涅槃妙心修行,省時省錢又省力,刹那即得見性;用妄想意識心分別,百千萬劫沒得入門。所以,佛法,你要進入不二法門,絕對不可以切割的。因此八大宗派同一個佛的心,就像兄弟姊妹同一家人,五只手指頭,是不是?會歸起來還是同一只手;八大宗派同一個佛性、同一顆佛心,如何于中起分別呢?所以,因此我們要了解,尊重是很重要的,佛教就是這樣,不可以否定別人,變成肯定自己的力量,我們應當尊重別人,同時解脫自己,這個就是正法,這個就是正法。所以,真正有修行的人,他的內心裏面是很有修養的,就像天地之間的包容,能容天容地、容一切異己之見的。所以,因此提升每一個人的正念,是很重要的!

  好!我們今天快十點了,就講到這個地方。

  
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十番顯見 第二十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