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十番显见 第二十▪P6

  ..续本文上一页,贪嗔痴还是具足啊!不是说你能懂英文,很溜,你就能够断烦恼、了生死的,这个无关于语言、文字的。所以,当你听到了正法以后,你懂得了生命的真相,这一些心外求法的外道,包括世间的书籍;不是完全没有作用,就是完全引不起你的兴趣。你今天你看书,看世间、外道的书,它给你一点知识,没有错,慢慢你的涵养也许会改变一下;但是,它没有办法根本处理问题,没有办法断无明啊!佛法是处理根本的问题,根本问题就是无明、贪嗔痴、我慢、嫉妒心,这个听闻了佛法以后,能够彻底的处理。所以,佛法的可贵之处,不听到的人则已,听到以后,讲一句世俗话就是:你一定会着迷,哎呀!这个佛法真是太好了!而这个着迷,正是正觉的时刻,人家讲:哎呀!你是着迷!没关系!你迷佛法,来听经闻法,人家说你着迷,你要偷笑;就怕你不迷,你不迷佛法,你就不悟!所以,这个佛法是最了不起的,最了不起的!

  又,[见暗也是见],与[无声也是尘]无声就是没有声音,没有声音,就是寂静声,寂静声也是尘,诸位!是相类似的道理。以凡情而言,只有[有声]才是声尘,无声则否;而佛法则更深一层而言:有声是尘之动相,所以又称为[动尘];无声则是尘之静止之相,所以称为[静尘]。有声与无声两种尘,同样都是可以听得到的,只不过听到静尘时,[所听到的,是一片静悄悄的]:当我们[听到一片静悄悄的]时候,不能说[没有听到]——不但不能说[没有能听之性],也不能说[没有所听之尘]:能听之性永远是有的,而所听之尘,这时是[一片静悄悄的]静尘。这个静尘就是俗称的[无声之声],你要记得!在佛法里面,无声亦是声,你到山区里面,完全没有声音,听到静音、静静的声音,静本来就没有声音,这个在佛学来讲,还是一种尘。而儒家与道家把[没有声音的时候这个声]给了一个很玄的美丽之词:叫做[天籁]。(当你心很静很静,而周遭也很静,没有一点声响;这个时候,你若听到一种[无声之声]盈盈于耳、[盈盈]就是充满于耳,这就是儒道所称的[天籁]——别高兴,以为你很高了?其实你所听到的只是周遭的[静尘]!你看![静]后面还加一个:尘。

  在座诸位!我们今天内在里面痛苦、烦恼,不是我们跑到某一个山上的木屋、某一个山上的民宿,夫妻吵架,在某一个山上的民宿或者木屋静下心来,就可以解决你的烦恼的;解决你的烦恼,你必需面对,同时要超越它;当然,究竟解脱,没有所谓超越这个问题,诸法本来就空。所以,这一层,没有这一层功夫的,想要解决生命当中所有的缺陷,是没有办法的!所有的众生,都在追求解决内心痛苦的办法;但是,没有一个人找对方向,叫做苦上加苦!

  随便举一个例子,譬如说:赌博,你为什么要赌博?我想要赢钱嘛!我想要赢得更多的钱、金钱。内心拥有更多的钱,更快乐,结果去赌博,不但没有拥有更多的钱,反而反过来倾家荡产。好!他本来想要找快乐,就更痛苦!再来,我们用吸毒,一个人内心无聊,开始吸毒,为什么要吸毒?吸毒就是希望更快乐,吸毒,内心没有依靠,希望能得到一点依靠,结果染上毒品以后,也是倾家荡产。有一个吸毒的,回到家,他妈妈不给他钱,拿刀子杀死他妈妈,他吃那个药啊,分不清楚了!世间所有的享乐,总是希望得到快乐,喝酒、打麻将、赌博、交男朋友、女朋友,都是希望获得到快乐,这个答案都是一样的。所以,佛陀告诉我们:每一个人都在追求快乐;但是,没有一个人真正了解快乐是什么,没有一个人知道、了解真正快乐是什么。为什么佛陀讲:诸行无常,是生灭法,生灭灭已,寂灭为乐?因为我们找不到寂灭,如来大般若智慧的快乐,因此就借重于外在,财、色、名、食、睡,因此本来要得到快乐,就愈来就愈苦,绳子愈绑就愈紧,愈痛苦!我看电视一个女主角,长得很漂亮,然后她受到感情的打击的时候,人家安慰她,她心灰意冷,然后自己跑到一个房间里面静下来;还是静不下来,因为她不懂佛法。后来人家再继续安慰她,也安慰不下去,人家来安慰她的时候,她跟他讲一句话,她就说:我决定出家为尼!又来了!反正就是碰到那个没办法解决的,就是讲这一句:我决定出家为尼!这个就是电视剧啰!所以,我们要了解,不要说世间人不懂佛法,告诉诸位:你坐在这里,不一定了解佛法,为什么?太深,非常微细、微妙,很难去体悟、进入这种佛的领域的,是非常困难的!

  外面的人误解佛教是可以理解的,用深入的智慧,我们是可以理解,他们为什么会扭曲,或者误会我们佛教?因为佛法真的是太难了,讲这个也不对,讲那个也不对;讲这个也对,讲那个也对,到底是什么东西?它不是东西;它什么东西都对,要指,指不出来,不可以否定,相就是性;不可以肯定,性指不出来。所以,佛法它有一个诀窍,修学佛道就是这样:第一个要完全否定种种的相。若见诸相非相,即见如来,第一个,你要用全部否定,了解凡所有相,都是虚妄,诸位!这个就是否定。底下要用肯定的,离一切相,即名诸佛,喔!能离相的就是诸佛,就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真心,如来者,即诸法如义,如来,什么是如来?就是心性悟到一切法毕竟空,心如如不动,那个就是佛。所以,佛在心性当中,不在外面。所以,第一层功夫,你要否定一切相,凡所有相,都是虚妄;第二点,你要肯定这个真心的存在,离一切相,即名诸佛,我们有真心。好!否定跟肯定,回归到刹那之间。回归到刹那之间就是肯定跟否定同时,叫做回归当下,回归当下。

  为什么说:极乐世界不可以等到临命终呢?诸位!过去心不可得,现在心不可得,未来心不可得,如何一个要往生极乐世界的,可以等到临命终那一分期待呢?怎么可以?既然过去心不可得,现在心不可得,未来心不可得,你今天不解脱,明天不会更好,牢牢记住师父这一句话,这一句话就是修行人的座右铭。你现在、你今天不解脱,明天绝对不会更好,而且是永远不会更好,因为你明天会再等到明天,再等到明天;你现在听到佛法,说放下就放下,然后明天起,每一个时间、空间,你告诉自己:统统叫做修行。不了解佛法没话说;了解佛法,二六时中统统在修行,每一个顺境,都在考验自己的贪染:顺境现前,我有没有贪染?每一个逆境,都在考验自己的嗔恨心:我有没有存在过去的习气?所以,真正的修行人,是行住坐卧,他统统在练这一颗如如不动的心,念佛,南无阿弥陀佛,集中这一句佛号,贪嗔痴统统放下,不可以等到明天;不可以期待未来;更不可以期待临命终,现在就要解决问题,往生是现在的事情,既然过去心不可得,现在心不可得,未来心不可得,你如何会期待一个不可知的未来?所以就是万法回归当下。因此我们要了解,净土法门信、愿、行,统统在这一颗心性当中起作用,深信自己的清净自性,相信阿弥陀佛的愿力,信,信自心性,也信佛的愿力,信自信他嘛!愿,要愿意往生极乐世界,我这个愿是清净,完全清净心的净土相应的。行,也是一心念佛行十善,一心念佛行十善,是往生极乐世界的正因,一心念佛,这个念佛,这一句佛号一出来,就是妙,就是明,所有的念头,就是这一句阿弥陀佛,然后随自己的因缘修十善业,这个就是往生极乐世界的正途啊!我们修行人总是把禅跟净打成二段,这个是错误的!禅就是佛的心,修净土法门,离开佛的心,你怎么修呢?怎么可以把禅跟净打成二段呢?不晓得禅跟净土的终极点是一样的。但是,修净土的因为它比较善巧方便,又好修,所以,一心念佛,万般不计较,容易成就。所以,师父还是劝你要念佛;但是,你不能说不知道这个心性,你一定要认识这一颗心性。

  底下,其实你所听到的只是周遭的[静尘]!而凡夫之人妄想,计着种种相而自已为高。)同样的,有见与无见,不应依[所见]而定,而应依[能见]来看。而且,若[所见]是暗,并不是表示无见,只是所见者为[暗尘]而已,所以于能见之性毫无影响。换言之,所见之尘是色或者是暗,并不能令能见之性变成有或者是无——意思就是:外尘有生有灭、变异等相,本性(能见、能闻之性)无有变异。是故应依[性]不依[尘]。诸位!用本性修行,刹那之间就进入佛的领域,用本性修行,用不生不灭的涅槃妙心修行,省时省钱又省力,刹那即得见性;用妄想意识心分别,百千万劫没得入门。所以,佛法,你要进入不二法门,绝对不可以切割的。因此八大宗派同一个佛的心,就像兄弟姊妹同一家人,五只手指头,是不是?会归起来还是同一只手;八大宗派同一个佛性、同一颗佛心,如何于中起分别呢?所以,因此我们要了解,尊重是很重要的,佛教就是这样,不可以否定别人,变成肯定自己的力量,我们应当尊重别人,同时解脱自己,这个就是正法,这个就是正法。所以,真正有修行的人,他的内心里面是很有修养的,就像天地之间的包容,能容天容地、容一切异己之见的。所以,因此提升每一个人的正念,是很重要的!

  好!我们今天快十点了,就讲到这个地方。

  

《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十番显见 第二十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