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形相的物質,超出一切生滅的意識型態,而心性、如來藏性常住。所以我們這個無還科裏面,它就是沒有往、沒有還,超出一切形相,以及意識型態,生滅意識型態,統統要超越。在第六科顯見不雜中,[六科顯其不雜、不亂,超象外],象外就是緣起的假相。[以孤標],孤標就是獨立存在;就是我們天上天下,唯我獨尊,就是有這個獨立存在的見性。[七科]就是顯見無礙,[顯其觀大、觀小,轉物自在無礙];無論大、無論小,那只是相,無關于見性。若能轉物,及同如來。這轉物,其實要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解釋,才更清楚,就是不被物轉,自在無礙,從這個角度來诠釋,更圓滿,更能夠成就諸位的道業,更能清楚認識這個如來藏性。所以,轉物就是不被物轉,更清楚的诠釋,自在無礙。[八科]就是顯見不分,[顯其無是、無非],安一個是,安一個非都不對。[見真]、[妄情自息],如果你見到了真見,那麼,這些妄情自然就息止。[九科]就是顯見超情,[顯其諸情不墮],這個[情]凡夫、外道、二乘、權教菩薩都是這個情,[遠越外計]、外道計著自然,[權宗]是講緣起法;不究竟叫做權,講因緣法。[十科]就是顯見離見,[顯其自相亦離],自相就是見精,帶少分妄見的真見,就是見精,連這個微細的能所不斷的見精自相,仍然要離,因爲真見是不容許有少許的妄的。[轉入]佛的境界,就是[純真無妄]。記得!動念即乖,你要修學佛道嗎?你只要動到少許的妄執、妄分別、妄顛倒,統統離佛道愈來就愈遙遠,一點都不行!叫做一絲不挂、一塵不染,動念即乖。[顯見至此,可謂顯之至矣]!意思是:能不能見性,你這十番顯見當中。如果師父在這裏講,你這十番顯見當中,沒有一句聽不懂的,了然于胸,完全知道師父在講什麼,你都能以心去領會,不是文字的知解,那麼,你就是相當悟道的人,完全通達!師父從顯見是心,顯見不動,開始以來到現在,顯見離見,沒有一句聽不懂,那你就是無障礙,你就是見性。
[舊解總將如是顯意,而悉爲破見,此(交師自稱)所以不得已,而重疏之一端也]。[疏]再一次的解,就再一次的解釋,另外一個開始。而重疏一端,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解釋。[特就衆生迷位]這個角度,[而尚有二種見妄未除],二種見妄。雲何二見?一者衆生別業妄見;二者衆生同分妄見,見到這個自己所看到的境界,統統是妄。虛妄的執著這個色身;虛妄的看到山河大地;這個就是自己,自己的世界,心靈所影現出來的正依二報,叫做別業妄見。二者同分妄見,譬如說:大家共同看到的山河大地、看到的月亮,這個就是衆生同分妄見。一個是別業,一個是共業。二種見妄未除就是同分妄見、別業妄見。[故曰:帶妄顯真耳。二種見妄未除,如璞蘊玉],[蘊]就是藏,就像還沒有雕琢的玉,叫做璞;已經雕琢的玉就是純玉了。意思是:還沒有雕琢,蘊藏著真玉。[璞雖非玉],這個璞雖然外表看起來不是玉,[畢竟玉不離璞。前帶妄顯真,如指璞說玉];妄就是璞;真就是玉。[下文剖妄出真,如剖璞出玉;二見即見性所帶,二種顛倒見妄]。由二顛倒者:即是迷真起妄。真、妄顛倒,妄生二種,分別見妄,是謂二顛倒。這就是二種顛倒見妄。[然真不離妄,如玉在璞;妄未除而真不純,如璞未剖,而美玉之精瑩],[瑩]就是潔白,[不能煥發矣]!如果這個璞把它剖開來,還沒有雕琢的玉,沒有剖開來,玉顯不出來。而美玉之精瑩不能煥發,沒有辦法顯發出來。[此下剖妄,雖似破而實顯也],雖似破,而實在是顯。[不可作破妄解]。意思就是顯真,最重點是在帶妄顯出這個真,[初帶妄顯真竟]。其實就是顯真,剖妄出真。
從七處征心到十番顯見,七處征心是叫你舍識;十番顯見是叫你用根,用不生不滅的心性修行。舍識用根,就是整部《楞嚴經》的重點。《楞嚴經》的重點,你沒有說奢摩他,沒有辦法進入叁摩;沒有辦法進入叁摩,就沒有辦法進入禅那。說奢摩他、說叁摩、說禅那,加起來就是首楞嚴大定。你連一個舍識用根的功夫都沒有,下手處都不知道要用見性——不生滅的見性來修行的話,那麼就永遠沒有辦法進入首楞嚴大定。所以,我們現在還在講奢摩他的空如來藏。七處征心,十番顯見,占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》的整整五分之一,這個篇幅占多麼的重要,多麼的大!它的重點就告訴你:明心見性是特別特別的重要,連佛的心你都不去了悟、不去認識,你怎麼能夠成佛?怎麼可能成佛?什麼是禅?就是佛的心。你連佛的心都不能體悟,你怎麼成佛呢如何進入修行狀態?每天爲無明、煩惱、業力、習氣就打垮你了!占了這麼重大的篇幅,它有很深的含義,就是:你要重視開顯如來藏性出來,用不生不滅的見性來做下手的修行,特別的重要!
到這個篇幅,把它做成DVD、VCD,散播到世界各地,佛教的正法就能重現,就了悟佛的正知正見,就不會走錯了,到這個就不得了!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十番顯見 第十九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