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十番显见 第十九▪P6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形相的物质,超出一切生灭的意识型态,而心性、如来藏性常住。所以我们这个无还科里面,它就是没有往、没有还,超出一切形相,以及意识型态,生灭意识型态,统统要超越。在第六科显见不杂中,[六科显其不杂、不乱,超象外],象外就是缘起的假相。[以孤标],孤标就是独立存在;就是我们天上天下,唯我独尊,就是有这个独立存在的见性。[七科]就是显见无碍,[显其观大、观小,转物自在无碍];无论大、无论小,那只是相,无关于见性。若能转物,及同如来。这转物,其实要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解释,才更清楚,就是不被物转,自在无碍,从这个角度来诠释,更圆满,更能够成就诸位的道业,更能清楚认识这个如来藏性。所以,转物就是不被物转,更清楚的诠释,自在无碍。[八科]就是显见不分,[显其无是、无非],安一个是,安一个非都不对。[见真]、[妄情自息],如果你见到了真见,那么,这些妄情自然就息止。[九科]就是显见超情,[显其诸情不堕],这个[情]凡夫、外道、二乘、权教菩萨都是这个情,[远越外计]、外道计着自然,[权宗]是讲缘起法;不究竟叫做权,讲因缘法。[十科]就是显见离见,[显其自相亦离],自相就是见精,带少分妄见的真见,就是见精,连这个微细的能所不断的见精自相,仍然要离,因为真见是不容许有少许的妄的。[转入]佛的境界,就是[纯真无妄]。记得!动念即乖,你要修学佛道吗?你只要动到少许的妄执、妄分别、妄颠倒,统统离佛道愈来就愈遥远,一点都不行!叫做一丝不挂、一尘不染,动念即乖。[显见至此,可谓显之至矣]!意思是:能不能见性,你这十番显见当中。如果师父在这里讲,你这十番显见当中,没有一句听不懂的,了然于胸,完全知道师父在讲什么,你都能以心去领会,不是文字的知解,那么,你就是相当悟道的人,完全通达!师父从显见是心,显见不动,开始以来到现在,显见离见,没有一句听不懂,那你就是无障碍,你就是见性。

  [旧解总将如是显意,而悉为破见,此(交师自称)所以不得已,而重疏之一端也]。[疏]再一次的解,就再一次的解释,另外一个开始。而重疏一端,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解释。[特就众生迷位]这个角度,[而尚有二种见妄未除],二种见妄。云何二见?一者众生别业妄见;二者众生同分妄见,见到这个自己所看到的境界,统统是妄。虚妄的执着这个色身;虚妄的看到山河大地;这个就是自己,自己的世界,心灵所影现出来的正依二报,叫做别业妄见。二者同分妄见,譬如说:大家共同看到的山河大地、看到的月亮,这个就是众生同分妄见。一个是别业,一个是共业。二种见妄未除就是同分妄见、别业妄见。[故曰:带妄显真耳。二种见妄未除,如璞蕴玉],[蕴]就是藏,就像还没有雕琢的玉,叫做璞;已经雕琢的玉就是纯玉了。意思是:还没有雕琢,蕴藏着真玉。[璞虽非玉],这个璞虽然外表看起来不是玉,[毕竟玉不离璞。前带妄显真,如指璞说玉];妄就是璞;真就是玉。[下文剖妄出真,如剖璞出玉;二见即见性所带,二种颠倒见妄]。由二颠倒者:即是迷真起妄。真、妄颠倒,妄生二种,分别见妄,是谓二颠倒。这就是二种颠倒见妄。[然真不离妄,如玉在璞;妄未除而真不纯,如璞未剖,而美玉之精莹],[莹]就是洁白,[不能焕发矣]!如果这个璞把它剖开来,还没有雕琢的玉,没有剖开来,玉显不出来。而美玉之精莹不能焕发,没有办法显发出来。[此下剖妄,虽似破而实显也],虽似破,而实在是显。[不可作破妄解]。意思就是显真,最重点是在带妄显出这个真,[初带妄显真竟]。其实就是显真,剖妄出真。

  从七处征心到十番显见,七处征心是叫你舍识;十番显见是叫你用根,用不生不灭的心性修行。舍识用根,就是整部《楞严经》的重点。《楞严经》的重点,你没有说奢摩他,没有办法进入三摩;没有办法进入三摩,就没有办法进入禅那。说奢摩他、说三摩、说禅那,加起来就是首楞严大定。你连一个舍识用根的功夫都没有,下手处都不知道要用见性——不生灭的见性来修行的话,那么就永远没有办法进入首楞严大定。所以,我们现在还在讲奢摩他的空如来藏。七处征心,十番显见,占《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》的整整五分之一,这个篇幅占多么的重要,多么的大!它的重点就告诉你:明心见性是特别特别的重要,连佛的心你都不去了悟、不去认识,你怎么能够成佛?怎么可能成佛?什么是禅?就是佛的心。你连佛的心都不能体悟,你怎么成佛呢如何进入修行状态?每天为无明、烦恼、业力、习气就打垮你了!占了这么重大的篇幅,它有很深的含义,就是:你要重视开显如来藏性出来,用不生不灭的见性来做下手的修行,特别的重要!

  到这个篇幅,把它做成DVD、VCD,散播到世界各地,佛教的正法就能重现,就了悟佛的正知正见,就不会走错了,到这个就不得了!

  

《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十番显见 第十九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