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十番显见 第二十

  圆瑛法汇

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

  十番显见

  2007.9.15——2008.3.9 文殊讲堂

  第二十张DVD

  我们上一次就是讲到这一段以前,那么,因为这个七处征心跟十番显见是非常重要的,所以,我们再一次的来讲解。诸位千万不要有错误的观念,认为说这个是重复,这个一点都不重复,这个叫做增广见闻,因为《楞严经义贯》他所写的这些、提供的这一些资料是相当好的,而且他把整个义理贯串,来弥补《楞严经讲义》文言文艰涩的地方,没办法理解、难懂的地方。所以,虽然我们看起来有一点重复,说:哎呀!我们《讲义》讲过了,为什么要讲这个《义贯》呢?这个可是非常重要的!《楞严经》,一个人一辈子能够听闻、能够理解佛的心、能够进趣到菩提,完全要靠正知正见。什么叫做正知正见呢?就是无知无见,不立一个知,也不立一个见。这个知就是没有邪知,也不立一个正知;正见就是没有邪见,也绝对不立一个正见,因为那个都是头上安头。绝对的知见,心就是知,心就是见,没有二知,也没有二见,这个是入不二法门。因此《楞严经》的思想,就会特别的重要,那一些想钻研《楞严经》的人,就更进一步的、清楚地来理解佛的思想,也让整个大乘佛教的思想彻底的进入佛的知见,完全不会走错路。

  第十一节 阿难求开道眼

  经文:[阿难闻已,重复悲泪,五体投地,长跪合掌而白佛言:自我从佛发心出家,恃佛威神,常自思惟无劳我修,将谓如来惠我三昧,不知身心本不相代,失我本心,身虽出家,心不入道,譬如穷子,舍父逃逝。今日乃知:虽有多闻,若不修行,与不闻等;如人说食,终不能饱。]

  这一段对修学佛法的人来讲,是特别的警惕,特别的重要!这一段是阿难发出了这个感叹,说他从佛出家以来,都认为用依靠的方式,可以得到解脱,叫做恃佛威神。是错误的知见,修行是没办法替代的。所以,常自思惟无劳我修,就:我不需要修行啊!我的堂兄就是佛陀了!将谓如来惠我三昧,[惠]就是恩赐、赐给我,不知道身心本不相代,身心是没办法互相取代的。所以,你的烦恼,你自己要承受;你的病苦,别人在旁边安慰,医生也只能尽力,病苦还是你在病苦;烦恼还是你在烦恼。失我本心,便丧失了我原本的如来藏心。身虽然出家,可是,心却不入道。譬如穷子,舍父逃逝,这穷子就比喻六识妄心,从以前来讲,都没有办法开采自家的珍宝,也就是变成意识心在六道轮回里面流浪,所以叫做穷子。今日乃知,喔!现在才知道,虽有多闻,就算你听了很多佛法,若不修行,若不修行的意思就是:若不实修。如果你没有好好的降伏这一颗妄想心,与不闻佛法等的众生是一样的!你今天虽然听闻了很多佛法,如果不下功夫、下死心确实的去实修,与不闻佛法的众生等,是一样的。如人说食,终不能饱,意思就是:光口说种种的美食,终不能令肚子饱。

  注释:[重复悲泪]:又再悲从中来,而泪流不止。这一次阿难真是悟今是而昨非了。[将谓如来惠我三昧]:[将],是而。[惠],就是嘉惠与我,惠赠,惠赐。这本来是乃人情之常,也是凡情所在,因为知道如来有无量的三昧,而他又是佛的宠弟。[不知身心本不相代]:一切功德福报还是要自己修;如来虽有加持力,但是自若不发心修行,与如来之加持力也不相应,所以如来也无法加持。所以,要佛陀救你以前,你必须先得救自己,这样才有办法的。[譬如穷子,舍父逃逝]:这个[穷子],就比喻六识妄心;在这里,六识妄心是什么意思呢?要做一个最贴切、单刀直入的定义是什么?见境起心,就是六识妄心。见境起心是什么?这个心是起执着心、起分别心,这个叫做离境无自体相,离开了外境,就没有这个意识心的存在,就是不能活了!我们又误认为这个执着、分别心、起贪嗔痴,认为就是我。所以,无量劫来不认识本性,却认识了六识妄心。[父]是比喻本心本性。就像人自弃家中的珍宝而逃家,出外流浪,莫知所之。众生依六识妄心,亦复如是,向外奔驰,追逐声色、五欲六尘,不知自返。诸位!修学佛道,你一定要有那种功夫,你必须要把这个财色名食睡一步一步的看得很淡,才有办法入道,叫你一下子断,没有办法,至少你懂得慢慢的远离、慢慢的放下。[如人说食,终不能饱]:如果光口说种种的美食,终不能令肚子不饿。

  义贯:[阿难闻]佛说[已,重复悲]伤地流[泪],而[五体投地,长跪合掌,而白佛言:自我]随[从佛发心出家]以来,仗[恃]着有[佛]之[威神]力加持,所以[常]暗[自思惟:]因为有佛力加持,便[无]需[劳]动[我]自己去苦[修],去苦苦的修行,不需要![将谓如来]一定会[惠]赐给[我]一些[三昧],就是用别人赐给你的,自己心不去悟入。而[不知身心本]来就[不]能[相代]。这一句话很重要的提示,修净土法门的人,更要注意这一句,很重要!也就是说:你这一句阿弥陀佛就是全部的心性;全部的心性,集中在这一句阿弥陀佛。同时我们在念佛当中,每一念都必须提升自己的正念,同时要把贪嗔痴全部放下,这样才是一个真正念佛的人,你也才能了悟佛的心就是我们的心性,所有的三资粮:信、愿、行,不能离开这个心性,然后这样来求佛力的加被,力道就大!而不是说:我今天念佛,不除贪嗔痴,就可以跟佛相应的,这个是非常困难的!

  底下,这个身心本来就不能相代,因为我已迷[失我本]有的真[心],所以[身虽]已经[出家],然[心]却[不]能[入]于佛[道]。诸位啊!阿难这个时候已经出家多久了?仍然只证初果!佛陀讲《楞严经》是六十二岁喔,你想想看!阿难这时候出家多久了?仍然没有办法!所以,我们老得很快,智慧却开得太慢、太迟!这[譬如]一个贫[穷]之浪[子],之所以贫穷困顿匮乏,都是因为他[舍]弃了他多富资财的[父]亲而[逃逝],所以穷露路途,无有归依。我[今日乃知:虽有多闻,若不修行],则[与不闻]佛法是同[等]的,其多闻对他本人并没有实际上的受用;这正[如]同有[人]虽口里[说]着很多[食]物之名,但光口说,没有实际行动去准备食物,肚子[终不能饱]。所以,事相修行还是很重要的!

  诠论:在此,阿难真正是[悟今是而昨非]了,也开始真正发露忏悔了。为什么要忏悔呢?以前就是嘴硬,耍嘴皮,台湾话叫做逞口舌之勇,对生死、对解脱完全没有帮忙。这个有学佛跟没有学佛的人,他的生命观是完全不一样的,学佛的心态远离二分法,内心充满了喜悦跟超越,我们都给予最大的祝福,这种心态,它在脑波里面会产生一种健康的波动,他不会有政治的一种选后的后遗症,会把自己逼上像精神病一样的。我看有的人打电话进去,就很激动的在讲,一直很激动!为佛的弟子没有必要这样子,你跟你的亲朋好友了解一下就行,再来就是放下,你最多也只有一票而已,讲得这么激动做什么?你只有一票而已啊,那么大声做什么呢?每一个人就只有一票啊!所以,学佛的人的心态,跟那个世间不学佛的,就一个很简单的政治来讲,观感就天壤之别。你要悟道,你看什么就解脱什么,没有一样事情可以障碍你的,没有的!

  底下,他所说的:[今日乃知:虽有多闻,若不修行,与不闻等;如人说食,终不能饱。]此正可给与末世之好[文字般若]或者是[文字禅],这个文字般若跟文字禅是什么意思?就是完全使不上功夫的那一种的,境界现前、烦恼来了,没办法!因为他只在文字下功夫,是文字禅,搬弄一下,耍耍嘴皮可以,真正面对无明烦恼和生死的大问题,一点办法都没有!所以,印光大师劝我们要实修,你就是要至诚恳切的念佛,至诚恳切的求生净土,好好的观照世间的无常性,这样下功夫的放下、念佛、诵经、拜山或法会,都这样真枪实弹的修行。印光大师给我们的四个字,就是:老实修行,老实念佛,莫换题目。底下,与仅仅以看大藏经而求多闻、光说不练者,就是一个警诫。

  经文:[世尊,我等今者二障所缠,良由不知寂常心性,惟愿如来哀愍穷露,发妙明心,开我道眼。]

  注释:[二障]:就是烦恼障与所知障。烦恼是由我执所起,诸位!这个[我执]有很重要的定义,我执就是误认四大缘起如幻为自我,你只要错认为,这个短暂的因缘生灭无常法的四大,构成了假合的这个色身,把它错认为自我,同时一直执着它,你的苦就没有办法停止,一个人不能离相,这一辈子,他注定要过痛苦的日子,绝对没有办法脱离痛苦的!执着等同痛苦,你有多少的执着,你的痛苦就会有多深;你能把一件事情看得很透彻,它是生灭、是无常,万法不可得,那么,对我们心里的受伤就会愈来愈少,愈来愈减轻。所以,由我执所引起的,以诸烦恼能障涅槃,涅槃就是不生不灭,所以称为烦恼障。我们如果不修行,这个烦恼是没有办法克制的。又烦恼因为会障人天等胜妙之事,所以也称为[事障]。事障的意思就是说:在假相上突不破。这个事障是对理障来讲的,理障是不悟空理,变成了理障;假相突不破,就变成事障。所知障是由法执而起的,法执最简单的定义就是:离开我色身以外,还有诸法,以为那个是实在的,误认为诸法有其自性,叫做法执,就这么简单!这个色身就是我执,那么,离开这个色身以外的山河大地,认为万法它的确是存在的,认为有实法的存在,这个就是法执。你误认为六根、六识、六尘一十八界是实在的,这个法执就断不了。所以,所知障是由法执而起的,此法执为执心外实有,而不知道万法唯心。万法唯心有什么好处呢?也就是天地万物纳归我的心性,所以,心外无法;心外无法就好办了,就懂得什么叫做同体大悲。为什么?因为都是我们心性的东西。以及于所修习,生起法爱,简单的定义就是:自己认为自己的法很了不起,生贪着心,…

《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十番显见 第二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