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十番顯見 第二十

  圓瑛法彙

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

  十番顯見

  2007.9.15——2008.3.9 文殊講堂

  第二十張DVD

  我們上一次就是講到這一段以前,那麼,因爲這個七處征心跟十番顯見是非常重要的,所以,我們再一次的來講解。諸位千萬不要有錯誤的觀念,認爲說這個是重複,這個一點都不重複,這個叫做增廣見聞,因爲《楞嚴經義貫》他所寫的這些、提供的這一些資料是相當好的,而且他把整個義理貫串,來彌補《楞嚴經講義》文言文艱澀的地方,沒辦法理解、難懂的地方。所以,雖然我們看起來有一點重複,說:哎呀!我們《講義》講過了,爲什麼要講這個《義貫》呢?這個可是非常重要的!《楞嚴經》,一個人一輩子能夠聽聞、能夠理解佛的心、能夠進趣到菩提,完全要靠正知正見。什麼叫做正知正見呢?就是無知無見,不立一個知,也不立一個見。這個知就是沒有邪知,也不立一個正知;正見就是沒有邪見,也絕對不立一個正見,因爲那個都是頭上安頭。絕對的知見,心就是知,心就是見,沒有二知,也沒有二見,這個是入不二法門。因此《楞嚴經》的思想,就會特別的重要,那一些想鑽研《楞嚴經》的人,就更進一步的、清楚地來理解佛的思想,也讓整個大乘佛教的思想徹底的進入佛的知見,完全不會走錯路。

  第十一節 阿難求開道眼

  經文:[阿難聞已,重複悲淚,五體投地,長跪合掌而白佛言:自我從佛發心出家,恃佛威神,常自思惟無勞我修,將謂如來惠我叁昧,不知身心本不相代,失我本心,身雖出家,心不入道,譬如窮子,舍父逃逝。今日乃知:雖有多聞,若不修行,與不聞等;如人說食,終不能飽。]

  這一段對修學佛法的人來講,是特別的警惕,特別的重要!這一段是阿難發出了這個感歎,說他從佛出家以來,都認爲用依靠的方式,可以得到解脫,叫做恃佛威神。是錯誤的知見,修行是沒辦法替代的。所以,常自思惟無勞我修,就:我不需要修行啊!我的堂兄就是佛陀了!將謂如來惠我叁昧,[惠]就是恩賜、賜給我,不知道身心本不相代,身心是沒辦法互相取代的。所以,你的煩惱,你自己要承受;你的病苦,別人在旁邊安慰,醫生也只能盡力,病苦還是你在病苦;煩惱還是你在煩惱。失我本心,便喪失了我原本的如來藏心。身雖然出家,可是,心卻不入道。譬如窮子,舍父逃逝,這窮子就比喻六識妄心,從以前來講,都沒有辦法開采自家的珍寶,也就是變成意識心在六道輪回裏面流浪,所以叫做窮子。今日乃知,喔!現在才知道,雖有多聞,就算你聽了很多佛法,若不修行,若不修行的意思就是:若不實修。如果你沒有好好的降伏這一顆妄想心,與不聞佛法等的衆生是一樣的!你今天雖然聽聞了很多佛法,如果不下功夫、下死心確實的去實修,與不聞佛法的衆生等,是一樣的。如人說食,終不能飽,意思就是:光口說種種的美食,終不能令肚子飽。

  注釋:[重複悲淚]:又再悲從中來,而淚流不止。這一次阿難真是悟今是而昨非了。[將謂如來惠我叁昧]:[將],是而。[惠],就是嘉惠與我,惠贈,惠賜。這本來是乃人情之常,也是凡情所在,因爲知道如來有無量的叁昧,而他又是佛的寵弟。[不知身心本不相代]:一切功德福報還是要自己修;如來雖有加持力,但是自若不發心修行,與如來之加持力也不相應,所以如來也無法加持。所以,要佛陀救你以前,你必須先得救自己,這樣才有辦法的。[譬如窮子,舍父逃逝]:這個[窮子],就比喻六識妄心;在這裏,六識妄心是什麼意思呢?要做一個最貼切、單刀直入的定義是什麼?見境起心,就是六識妄心。見境起心是什麼?這個心是起執著心、起分別心,這個叫做離境無自體相,離開了外境,就沒有這個意識心的存在,就是不能活了!我們又誤認爲這個執著、分別心、起貪嗔癡,認爲就是我。所以,無量劫來不認識本性,卻認識了六識妄心。[父]是比喻本心本性。就像人自棄家中的珍寶而逃家,出外流浪,莫知所之。衆生依六識妄心,亦複如是,向外奔馳,追逐聲色、五欲六塵,不知自返。諸位!修學佛道,你一定要有那種功夫,你必須要把這個財色名食睡一步一步的看得很淡,才有辦法入道,叫你一下子斷,沒有辦法,至少你懂得慢慢的遠離、慢慢的放下。[如人說食,終不能飽]:如果光口說種種的美食,終不能令肚子不餓。

  義貫:[阿難聞]佛說[已,重複悲]傷地流[淚],而[五體投地,長跪合掌,而白佛言:自我]隨[從佛發心出家]以來,仗[恃]著有[佛]之[威神]力加持,所以[常]暗[自思惟:]因爲有佛力加持,便[無]需[勞]動[我]自己去苦[修],去苦苦的修行,不需要![將謂如來]一定會[惠]賜給[我]一些[叁昧],就是用別人賜給你的,自己心不去悟入。而[不知身心本]來就[不]能[相代]。這一句話很重要的提示,修淨土法門的人,更要注意這一句,很重要!也就是說:你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是全部的心性;全部的心性,集中在這一句阿彌陀佛。同時我們在念佛當中,每一念都必須提升自己的正念,同時要把貪嗔癡全部放下,這樣才是一個真正念佛的人,你也才能了悟佛的心就是我們的心性,所有的叁資糧:信、願、行,不能離開這個心性,然後這樣來求佛力的加被,力道就大!而不是說:我今天念佛,不除貪嗔癡,就可以跟佛相應的,這個是非常困難的!

  底下,這個身心本來就不能相代,因爲我已迷[失我本]有的真[心],所以[身雖]已經[出家],然[心]卻[不]能[入]于佛[道]。諸位啊!阿難這個時候已經出家多久了?仍然只證初果!佛陀講《楞嚴經》是六十二歲喔,你想想看!阿難這時候出家多久了?仍然沒有辦法!所以,我們老得很快,智慧卻開得太慢、太遲!這[譬如]一個貧[窮]之浪[子],之所以貧窮困頓匮乏,都是因爲他[舍]棄了他多富資財的[父]親而[逃逝],所以窮露路途,無有歸依。我[今日乃知:雖有多聞,若不修行],則[與不聞]佛法是同[等]的,其多聞對他本人並沒有實際上的受用;這正[如]同有[人]雖口裏[說]著很多[食]物之名,但光口說,沒有實際行動去准備食物,肚子[終不能飽]。所以,事相修行還是很重要的!

  诠論:在此,阿難真正是[悟今是而昨非]了,也開始真正發露忏悔了。爲什麼要忏悔呢?以前就是嘴硬,耍嘴皮,臺灣話叫做逞口舌之勇,對生死、對解脫完全沒有幫忙。這個有學佛跟沒有學佛的人,他的生命觀是完全不一樣的,學佛的心態遠離二分法,內心充滿了喜悅跟超越,我們都給予最大的祝福,這種心態,它在腦波裏面會産生一種健康的波動,他不會有政治的一種選後的後遺症,會把自己逼上像精神病一樣的。我看有的人打電話進去,就很激動的在講,一直很激動!爲佛的弟子沒有必要這樣子,你跟你的親朋好友了解一下就行,再來就是放下,你最多也只有一票而已,講得這麼激動做什麼?你只有一票而已啊,那麼大聲做什麼呢?每一個人就只有一票啊!所以,學佛的人的心態,跟那個世間不學佛的,就一個很簡單的政治來講,觀感就天壤之別。你要悟道,你看什麼就解脫什麼,沒有一樣事情可以障礙你的,沒有的!

  底下,他所說的:[今日乃知:雖有多聞,若不修行,與不聞等;如人說食,終不能飽。]此正可給與末世之好[文字般若]或者是[文字禅],這個文字般若跟文字禅是什麼意思?就是完全使不上功夫的那一種的,境界現前、煩惱來了,沒辦法!因爲他只在文字下功夫,是文字禅,搬弄一下,耍耍嘴皮可以,真正面對無明煩惱和生死的大問題,一點辦法都沒有!所以,印光大師勸我們要實修,你就是要至誠懇切的念佛,至誠懇切的求生淨土,好好的觀照世間的無常性,這樣下功夫的放下、念佛、誦經、拜山或法會,都這樣真槍實彈的修行。印光大師給我們的四個字,就是:老實修行,老實念佛,莫換題目。底下,與僅僅以看大藏經而求多聞、光說不練者,就是一個警誡。

  經文:[世尊,我等今者二障所纏,良由不知寂常心性,惟願如來哀愍窮露,發妙明心,開我道眼。]

  注釋:[二障]:就是煩惱障與所知障。煩惱是由我執所起,諸位!這個[我執]有很重要的定義,我執就是誤認四大緣起如幻爲自我,你只要錯認爲,這個短暫的因緣生滅無常法的四大,構成了假合的這個色身,把它錯認爲自我,同時一直執著它,你的苦就沒有辦法停止,一個人不能離相,這一輩子,他注定要過痛苦的日子,絕對沒有辦法脫離痛苦的!執著等同痛苦,你有多少的執著,你的痛苦就會有多深;你能把一件事情看得很透徹,它是生滅、是無常,萬法不可得,那麼,對我們心裏的受傷就會愈來愈少,愈來愈減輕。所以,由我執所引起的,以諸煩惱能障涅槃,涅槃就是不生不滅,所以稱爲煩惱障。我們如果不修行,這個煩惱是沒有辦法克製的。又煩惱因爲會障人天等勝妙之事,所以也稱爲[事障]。事障的意思就是說:在假相上突不破。這個事障是對理障來講的,理障是不悟空理,變成了理障;假相突不破,就變成事障。所知障是由法執而起的,法執最簡單的定義就是:離開我色身以外,還有諸法,以爲那個是實在的,誤認爲諸法有其自性,叫做法執,就這麼簡單!這個色身就是我執,那麼,離開這個色身以外的山河大地,認爲萬法它的確是存在的,認爲有實法的存在,這個就是法執。你誤認爲六根、六識、六塵一十八界是實在的,這個法執就斷不了。所以,所知障是由法執而起的,此法執爲執心外實有,而不知道萬法唯心。萬法唯心有什麼好處呢?也就是天地萬物納歸我的心性,所以,心外無法;心外無法就好辦了,就懂得什麼叫做同體大悲。爲什麼?因爲都是我們心性的東西。以及于所修習,生起法愛,簡單的定義就是:自己認爲自己的法很了不起,生貪著心,…
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十番顯見 第二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