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十番显见 第十九▪P5

  ..续本文上一页的生死此岸跟这边的涅槃的彼岸,这个就是度生死河的一座桥。桥的中间如果断掉,能不能到达彼岸?没有办法!这个就表示,你要往生极乐世界,他是时时刻刻都要提起正念的桥梁,临命终才有办法接上去。佛学佛法、佛道,不能误会佛,也不可以不了解佛的用意,你不能说:我现在听到佛法,好!不听经、不闻法,不亲近善知识,这一段没有错。你碰到了佛法、碰到了桥的这一端。再来,接下来等临命终往生极乐世界,生死的此岸,听到佛法,把桥见到一点,然后就说:好!就念佛了!没有错,念佛,能够念得很虔诚吗?能够念得没有烦恼吗?念佛很好,中间那些无明、烦恼那怎么办呢?修行是要接到临命终的呢!从初发心修行,他要接到临命终那个正念,你才顺道去极乐世界啊,中间这个不能断掉。你常光没有常常现前,你怎么接下去净土?

  我们不能错会佛的意思,这个就是修行的根本。重要的观念一定要转变过来,修行它是二六时中都要降伏自我,时时刻刻都要提起正念,这一座桥,才不会中间被断掉,是很重要的!常光要现前,时时刻刻提起正念,就是这座桥梁,就是度生死河的法,这个法不能破的。时时刻刻这个法要健康、要健全,法不能破的,这船破了一个洞,你怎么到彼岸?意思是:这只船要很健康,到临命终的时候,哇!提不起来正念,忘了信、愿、行,平常修行念佛念得不错,因为没有在心性上下手,所以,临命终他没有把握。

  真见要现前的时候,妄见即空,[故曰见精所不能及也。云何复说,因缘自然],还说什么善巧方便的因缘法,和外道的自然?[及和合相者:此责其执吝昔宗,不肯放舍],过去佛讲的因缘法,一直执着到现在。[今离见第一义],就是离于妄见之第一义谛之真见,[尚非离缘第一义所可及],离缘第一义谛比较浅;离见的第一义谛就很深了,唯大菩萨能了悟。[况世间戏论因缘、自然耶]?以及外道自然邪见人?自然就是邪见,[及和合相,与因缘一类戏论],所以,这个离见第一义谛是最上乘;也是最微细,也是最难断的。[末应有与不和合一句],不和合就是自然。[谅译者错漏耳。不和合,即自然一类,故以云何复说责之。此约见性离见论],见性是离一切妄见的,就这个角度来讲。[显其自相亦离],微细的能所生灭不断,叫做自相。微细的动念,你动念,它就有能、就有所,凡夫、二乘人、权教菩萨是没办法觉察到。显其自相亦离,[转入纯真无妄],纯真无妄就是绝对、就是没有能所。[亦四义中,常住妙明之义]。前面讲的:寂、妙、真、常,常住妙明之义,就是前面所讲的四义当中的妙明。[二例成离见第一义竟]。离缘第一义谛,就是离空、离明、离心、离眼,也就是离暗、离明、离空、离塞等等,因为缘起必须假借明、暗、空、塞;前面讲的就是空、明、心、眼,所以要离,完全独立。离见第一义谛,就是在内心深处里面,只要起少许的知见都不行!所以,这个是无上,唯佛的真见才有办法,这个不是凡夫、二乘人所能及,九法界亦不能及。

  [巳三 结责劝勉善思惟]

  [汝等声闻,狭劣无识,不能通达,清净实相。吾今诲汝,当善思惟,无得疲怠,妙菩提路]。

  你们这些声闻人,狭劣无识,因为没有开广大的如来藏性出来,当然没办法了,不能通达清净的实相。吾今诲汝,我现在教诲你们,当善思惟,要好好的思惟佛所说的语言,不可以疲怠,就是懈怠、懒惰。所以,诸位!你想想看,虽然本性具足,还要精进不懈呢!这个事相上,你必须要把这个习性、无明磨掉。告诉你们:当你们碰到逆境的时候,是好事;当你们碰到痛苦的时候,其实是好事;当你碰到人家侮辱的时候,其实是好事;你碰到一切的顺境,不一定是好事,因为会忘了妙菩提路。一个人生长在温室里面的小花,一个人生长在都是顺从的环境;换句话说:一个没哭过的人,是永远不能成佛的;一个没有苦过的人是永远不能成就菩提之道的,修行无量亿劫来,一定要流很多的眼泪,受很的委屈、指责、谩骂,要流很多的血,无量亿劫来,才能成就无上的菩提之道。千万不要把自己说:我是六祖来的,一闻就开悟了!诸位!六祖是何许人也,他是再来人啊!

  有一个人讲说:师父!那你怎么知道我不是再来人?我说:我知道啊!他就很高兴,我说:你是再来轮回的人!哪有这样子?真的,有一个大学生,这老菩萨就,你这个学佛才学多久,这么善变啊!他(学生)就跟他说:你怎么知道我不是再来人?那时候年轻人在旁边听了是有一点点……是不是?对对对!你是再来人,你绝对是再来轮回的人!听你这种口气就知道!所以,那个学了少许的佛法,有时候狂妄,难调难伏,很难!无得疲怠,妙菩提路,精进修行,它是一定必须要这样子做,一点都不能懒惰。今天来这里底下坐二人半钟头,就算听一句、一个典故、一个启发,一个观念转变过来,我告诉诸位!都值回票价了!

  [此佛责其滞小,勉其向大。声闻兼有学无学]。有学就是三果以下的称有学阿罗汉;初果、二果、三果称为有学;阿罗汉四果称为无学。[谓汝等见狭志劣,无有广大殊胜之识],之识性。[执诸法为实有,不了依他如幻,妄起遍计执情],我们现在就是在缘起法里面加上一层执着,误认为它是有其自性,不了解缘起是无自性,一切法无我。所以,妄起遍计执情,遍计就是无一处不周遍、不计度;[迷于清净实相之理,故曰不能通达。实相者:即如来藏,清净本然,真实之相,寸丝不挂,一尘不染,故曰清净。实相有三:一、如实空义]:什么叫做如实空义?就是站在诸法毕竟空的角度说,叫做如实空义。诸法确确实实不可得,叫做如实空义。[称真如实理,空诸虚妄染法,此为无相之实相。远离能、所分别,万法本空,弥满清净,中不容他。如六祖所云: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]。这一句是站在如实空义的角度说的。[下四科七大,一一双非因缘、自然],后面会讲到。[初销倒想,说空如来藏,即此义也]。这空如来藏就是要把那个无明、烦恼、习气空掉,不是空掉那个本体,般若的清净自性不能空,它可以产生妙有的,空是空掉无明、烦恼、执着、分别心、种种的知见,不是连那个本体也空,般若之体存在的。

  [二、如实不空义]:这是站在妙有的角度。没有一法不是清净法,是站在这个角度,叫做如实不空,不空就是妙有。[此为无不相之实相。以有自体,常恒不变,体虽不变,用能随缘,下忽生相续],虽然生三种相续的生灭续起,但是,[不外清净本然,审除细惑],里面说到[说不空如来藏,即此义也]。后面会讲到,不空如来藏,更一步的审除微细的惑。这一段是讲如实不空,就是妙有义。第一段是讲诸法皆空义,第二段如实不空义,就是万法都是妙有。

  [三、如实空不空义]:也就是真空不碍妙有,妙有不碍真空,这当然是方便说。[此为无相无不相之实相。诸妄皆空,纤尘不立,万境纷纭,一真不动]。一真就是一真法界,也就是说:一个真如,一心真如,这个心性是不动的。[真空不碍妙有,妙有不碍真空],记得!这几个字是中国人讲的佛法,这几个字不是佛说的,佛陀从来没有讲过:真空不碍妙有,妙有不碍真空。打开佛所讲过的经典,绝对没有讲过这一句话;也没有讲过:不变随缘,随缘不变。这是中国的佛法,语言的论述的语言。[下五大圆融,譬如虚空,体非群相,不拒诸相发挥,离即离非,是即非即],什么叫做离极?即一切相也不对,叫做离即。因为如来藏性无相,所以离即。即一切相要离,非一切相也要离,离非,非一切相也不对,因为相就是性,无相就没有办法显性。所以,非一切相也不对;即一切相也不对,要离。离非:也离开、放下非一切相。是即非即,就是一切相,也不是一切相。是即就是一切相,性相本一如,性不可以离开相,相不可以离开性;非即也不可以说就是一切相,因为一切相本是妄,所以非即。非即就是应该离一切相。[极显圆融,清净宝觉,说空不空藏,即此义也]。

  [吾今诲汝下:如来欲阿难,悟明实相之理,故勖以三慧]。[勖]就是勉励。以三慧就是闻、思、修。[诲汝者,有诲必闻,闻慧也;善思惟者,正念观察(非缘心思虑)],不是能所不断那种思虑,[思慧也;无得疲怠者:无得因循悠忽,自谓疲劳,遂生懈怠],诸位!这个太多了,修学修道修到一半,走不下去了!我以前去教大学的时候,多少学生来跟我讲:恩师,恩师!我以后要跟恩师出家!到现在喔,那个讲得最快要跟我出家的,到现在一个都没有!倒是那些没有讲的,好几个跟我出家。所以说:这个修行,还不能用口头上讲一讲。要听到佛法已经很难,要持续也很难,中间不生疲劳就更难!到最后都是懈怠,有的干脆就说:喔!佛教这么深!十年、二十年还是弄不懂,干脆去信天主教、基督教,唱圣歌多好听,用祷告的也比较快!

  [必须精勤进趣,未可半途或废,修慧也。妙菩提路者:即佛所证,无上菩提之道路。乃从凡至圣,中间所经五十五位,真菩提路也]。五十五位呢!我们中间到哪一位还没开始呢,还五十五位呢!就告诉你成佛有多难![《正脉》交师,总论十科文辞极妙,收摄得宜,因其字句长短,略为增易]:[易]就是改,有增加、有修改。[初科],就是我们《楞严经讲义》里面讲的:显见是心,他这里说初科。交光大师说:[显其脱根、脱尘,迥然灵光独耀];[二科]叫做显见不动,这一科就变成说:[显其离身、离境,凝然本不动摇];[三科]第三科不灭,交光大师说:[显其尽未来际,究竟常住不灭];第四科显见不失当中,[四科显其从无始来,虽然颠倒]但[不失];在显见无还第五科当中,[五科显其无往、无还,挺物表而常住];挺物表是超越,[挺]本来是拔出;[物表]就是有形相,或者无形相的意识型态。超出一切有…

《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十番显见 第十九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