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的生死此岸跟這邊的涅槃的彼岸,這個就是度生死河的一座橋。橋的中間如果斷掉,能不能到達彼岸?沒有辦法!這個就表示,你要往生極樂世界,他是時時刻刻都要提起正念的橋梁,臨命終才有辦法接上去。佛學佛法、佛道,不能誤會佛,也不可以不了解佛的用意,你不能說:我現在聽到佛法,好!不聽經、不聞法,不親近善知識,這一段沒有錯。你碰到了佛法、碰到了橋的這一端。再來,接下來等臨命終往生極樂世界,生死的此岸,聽到佛法,把橋見到一點,然後就說:好!就念佛了!沒有錯,念佛,能夠念得很虔誠嗎?能夠念得沒有煩惱嗎?念佛很好,中間那些無明、煩惱那怎麼辦呢?修行是要接到臨命終的呢!從初發心修行,他要接到臨命終那個正念,你才順道去極樂世界啊,中間這個不能斷掉。你常光沒有常常現前,你怎麼接下去淨土?
我們不能錯會佛的意思,這個就是修行的根本。重要的觀念一定要轉變過來,修行它是二六時中都要降伏自我,時時刻刻都要提起正念,這一座橋,才不會中間被斷掉,是很重要的!常光要現前,時時刻刻提起正念,就是這座橋梁,就是度生死河的法,這個法不能破的。時時刻刻這個法要健康、要健全,法不能破的,這船破了一個洞,你怎麼到彼岸?意思是:這只船要很健康,到臨命終的時候,哇!提不起來正念,忘了信、願、行,平常修行念佛念得不錯,因爲沒有在心性上下手,所以,臨命終他沒有把握。
真見要現前的時候,妄見即空,[故曰見精所不能及也。雲何複說,因緣自然],還說什麼善巧方便的因緣法,和外道的自然?[及和合相者:此責其執吝昔宗,不肯放舍],過去佛講的因緣法,一直執著到現在。[今離見第一義],就是離于妄見之第一義谛之真見,[尚非離緣第一義所可及],離緣第一義谛比較淺;離見的第一義谛就很深了,唯大菩薩能了悟。[況世間戲論因緣、自然耶]?以及外道自然邪見人?自然就是邪見,[及和合相,與因緣一類戲論],所以,這個離見第一義谛是最上乘;也是最微細,也是最難斷的。[末應有與不和合一句],不和合就是自然。[諒譯者錯漏耳。不和合,即自然一類,故以雲何複說責之。此約見性離見論],見性是離一切妄見的,就這個角度來講。[顯其自相亦離],微細的能所生滅不斷,叫做自相。微細的動念,你動念,它就有能、就有所,凡夫、二乘人、權教菩薩是沒辦法覺察到。顯其自相亦離,[轉入純真無妄],純真無妄就是絕對、就是沒有能所。[亦四義中,常住妙明之義]。前面講的:寂、妙、真、常,常住妙明之義,就是前面所講的四義當中的妙明。[二例成離見第一義竟]。離緣第一義谛,就是離空、離明、離心、離眼,也就是離暗、離明、離空、離塞等等,因爲緣起必須假借明、暗、空、塞;前面講的就是空、明、心、眼,所以要離,完全獨立。離見第一義谛,就是在內心深處裏面,只要起少許的知見都不行!所以,這個是無上,唯佛的真見才有辦法,這個不是凡夫、二乘人所能及,九法界亦不能及。
[巳叁 結責勸勉善思惟]
[汝等聲聞,狹劣無識,不能通達,清淨實相。吾今誨汝,當善思惟,無得疲怠,妙菩提路]。
你們這些聲聞人,狹劣無識,因爲沒有開廣大的如來藏性出來,當然沒辦法了,不能通達清淨的實相。吾今誨汝,我現在教誨你們,當善思惟,要好好的思惟佛所說的語言,不可以疲怠,就是懈怠、懶惰。所以,諸位!你想想看,雖然本性具足,還要精進不懈呢!這個事相上,你必須要把這個習性、無明磨掉。告訴你們:當你們碰到逆境的時候,是好事;當你們碰到痛苦的時候,其實是好事;當你碰到人家侮辱的時候,其實是好事;你碰到一切的順境,不一定是好事,因爲會忘了妙菩提路。一個人生長在溫室裏面的小花,一個人生長在都是順從的環境;換句話說:一個沒哭過的人,是永遠不能成佛的;一個沒有苦過的人是永遠不能成就菩提之道的,修行無量億劫來,一定要流很多的眼淚,受很的委屈、指責、謾罵,要流很多的血,無量億劫來,才能成就無上的菩提之道。千萬不要把自己說:我是六祖來的,一聞就開悟了!諸位!六祖是何許人也,他是再來人啊!
有一個人講說:師父!那你怎麼知道我不是再來人?我說:我知道啊!他就很高興,我說:你是再來輪回的人!哪有這樣子?真的,有一個大學生,這老菩薩就,你這個學佛才學多久,這麼善變啊!他(學生)就跟他說:你怎麼知道我不是再來人?那時候年輕人在旁邊聽了是有一點點……是不是?對對對!你是再來人,你絕對是再來輪回的人!聽你這種口氣就知道!所以,那個學了少許的佛法,有時候狂妄,難調難伏,很難!無得疲怠,妙菩提路,精進修行,它是一定必須要這樣子做,一點都不能懶惰。今天來這裏底下坐二人半鍾頭,就算聽一句、一個典故、一個啓發,一個觀念轉變過來,我告訴諸位!都值回票價了!
[此佛責其滯小,勉其向大。聲聞兼有學無學]。有學就是叁果以下的稱有學阿羅漢;初果、二果、叁果稱爲有學;阿羅漢四果稱爲無學。[謂汝等見狹志劣,無有廣大殊勝之識],之識性。[執諸法爲實有,不了依他如幻,妄起遍計執情],我們現在就是在緣起法裏面加上一層執著,誤認爲它是有其自性,不了解緣起是無自性,一切法無我。所以,妄起遍計執情,遍計就是無一處不周遍、不計度;[迷于清淨實相之理,故曰不能通達。實相者:即如來藏,清淨本然,真實之相,寸絲不挂,一塵不染,故曰清淨。實相有叁:一、如實空義]:什麼叫做如實空義?就是站在諸法畢竟空的角度說,叫做如實空義。諸法確確實實不可得,叫做如實空義。[稱真如實理,空諸虛妄染法,此爲無相之實相。遠離能、所分別,萬法本空,彌滿清淨,中不容他。如六祖所雲: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]。這一句是站在如實空義的角度說的。[下四科七大,一一雙非因緣、自然],後面會講到。[初銷倒想,說空如來藏,即此義也]。這空如來藏就是要把那個無明、煩惱、習氣空掉,不是空掉那個本體,般若的清淨自性不能空,它可以産生妙有的,空是空掉無明、煩惱、執著、分別心、種種的知見,不是連那個本體也空,般若之體存在的。
[二、如實不空義]:這是站在妙有的角度。沒有一法不是清淨法,是站在這個角度,叫做如實不空,不空就是妙有。[此爲無不相之實相。以有自體,常恒不變,體雖不變,用能隨緣,下忽生相續],雖然生叁種相續的生滅續起,但是,[不外清淨本然,審除細惑],裏面說到[說不空如來藏,即此義也]。後面會講到,不空如來藏,更一步的審除微細的惑。這一段是講如實不空,就是妙有義。第一段是講諸法皆空義,第二段如實不空義,就是萬法都是妙有。
[叁、如實空不空義]:也就是真空不礙妙有,妙有不礙真空,這當然是方便說。[此爲無相無不相之實相。諸妄皆空,纖塵不立,萬境紛纭,一真不動]。一真就是一真法界,也就是說:一個真如,一心真如,這個心性是不動的。[真空不礙妙有,妙有不礙真空],記得!這幾個字是中國人講的佛法,這幾個字不是佛說的,佛陀從來沒有講過:真空不礙妙有,妙有不礙真空。打開佛所講過的經典,絕對沒有講過這一句話;也沒有講過:不變隨緣,隨緣不變。這是中國的佛法,語言的論述的語言。[下五大圓融,譬如虛空,體非群相,不拒諸相發揮,離即離非,是即非即],什麼叫做離極?即一切相也不對,叫做離即。因爲如來藏性無相,所以離即。即一切相要離,非一切相也要離,離非,非一切相也不對,因爲相就是性,無相就沒有辦法顯性。所以,非一切相也不對;即一切相也不對,要離。離非:也離開、放下非一切相。是即非即,就是一切相,也不是一切相。是即就是一切相,性相本一如,性不可以離開相,相不可以離開性;非即也不可以說就是一切相,因爲一切相本是妄,所以非即。非即就是應該離一切相。[極顯圓融,清淨寶覺,說空不空藏,即此義也]。
[吾今誨汝下:如來欲阿難,悟明實相之理,故勖以叁慧]。[勖]就是勉勵。以叁慧就是聞、思、修。[誨汝者,有誨必聞,聞慧也;善思惟者,正念觀察(非緣心思慮)],不是能所不斷那種思慮,[思慧也;無得疲怠者:無得因循悠忽,自謂疲勞,遂生懈怠],諸位!這個太多了,修學修道修到一半,走不下去了!我以前去教大學的時候,多少學生來跟我講:恩師,恩師!我以後要跟恩師出家!到現在喔,那個講得最快要跟我出家的,到現在一個都沒有!倒是那些沒有講的,好幾個跟我出家。所以說:這個修行,還不能用口頭上講一講。要聽到佛法已經很難,要持續也很難,中間不生疲勞就更難!到最後都是懈怠,有的幹脆就說:喔!佛教這麼深!十年、二十年還是弄不懂,幹脆去信天主教、基督教,唱聖歌多好聽,用禱告的也比較快!
[必須精勤進趣,未可半途或廢,修慧也。妙菩提路者:即佛所證,無上菩提之道路。乃從凡至聖,中間所經五十五位,真菩提路也]。五十五位呢!我們中間到哪一位還沒開始呢,還五十五位呢!就告訴你成佛有多難![《正脈》交師,總論十科文辭極妙,收攝得宜,因其字句長短,略爲增易]:[易]就是改,有增加、有修改。[初科],就是我們《楞嚴經講義》裏面講的:顯見是心,他這裏說初科。交光大師說:[顯其脫根、脫塵,迥然靈光獨耀];[二科]叫做顯見不動,這一科就變成說:[顯其離身、離境,凝然本不動搖];[叁科]第叁科不滅,交光大師說:[顯其盡未來際,究竟常住不滅];第四科顯見不失當中,[四科顯其從無始來,雖然顛倒]但[不失];在顯見無還第五科當中,[五科顯其無往、無還,挺物表而常住];挺物表是超越,[挺]本來是拔出;[物表]就是有形相,或者無形相的意識型態。超出一切有…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十番顯見 第十九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