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十番顯見 第十八▪P6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定這一輩子是要過痛苦的日子,爲什麼佛陀能入寂滅的大樂?因爲他就是能離一切相。這一句就是整部叁藏十二部經典。你要修行,徹底的關鍵就在這一句,八個字:離一切相,即一切法。就是如果心能離一切妄情計著之相,就是一切法的本如來藏之法,就是一切法的本相。

  [此乃情盡法真]。這個是關鍵,情盡法真,這個[情]包括執著和知見;第九叫做顯見超情,這個[情]含有執著和知見。一切的執著,統統放下;一切的知見,統統不可以立。立聖著聖見、立賢著賢見、立凡夫著凡夫見,不可以立一切知見的!人家講說:喔!不要高興,因爲心如果還有一個聖的觀念,你就是頭上安頭,你就是凡夫。本性本來就具足,不需要加一個聖,那個是頭上安頭。一切法本自離一切相、語言,清淨自笥本來自如的,需要安一個聖、一個賢、一個凡夫嗎?沒有這種東西,也沒有外道可得。所以,真正悟得究竟菩提的人,沒有外道可除,心不入知見,自己就是本性具足,沒有無明煩惱,哪來的外道呢?萬法都是同一個心性,也沒有佛道可成,因爲本性具足;有成,它就會壞。說:那不是有成佛嗎?那是佛陀對次第性的凡夫來講,方便說說。我是已成佛,汝是未成佛。佛陀是這樣子方便的。[相非萬法之自相,乃是妄情計度之心相],衆相本來就空,緣起本來就不可得。一切緣起,我們都不知道是如幻,[即執因緣自然等心。遣之又遣,諸情蕩盡,法法元真;當知法本無差,情計成過],因爲執著而變成了過失,這句話就是很重要!情計成過就是:你只要有所執著就不對,問題就是出現在執,叫做情計成過。要記得!讓我們如來藏性發揮,讓我們過一個和諧、平靜的日子。

  [但用亡情,何勞壞相]?講得真是好!只要你肯放下那一分執著,又何需要去除掉外面的假相呢?這底下不是六祖講的,不是禅宗講的。六祖的意思講的,其實不離這個,如來藏性,本自具足。[六祖雲:六塵不惡,還同正覺。]也可以講:六祖也講過這句話,其實佛教的義理是相通的,只要講到見性的東西,沒有一樣不是正覺,禅宗的祖師講的都是一個見性,所以,其實誰講的都是一樣。如果這個禅師跟那個禅師講的都不一樣,那這個禅師就有問題了!只是善巧方便不一樣、語言、文字不一樣、所用的方法不一樣,見性都是一樣。所以,經典就是誰講的其實是不重要,六祖講的也好,禅宗祖師講的也好,符不符合佛的本意,這個才是重要![但能離一切妄計之相,即一切諸法,無非全體法界。如唯識雲:若離遍計執,當體即是圓成實]。如果你對緣起法迷了,[遍計]就是到處執著,無一法不執著。如果了悟當體即空,當體就是圓成實,就不離本處了。這句話意思:若論佛法,一切現成,當相即道,見處即真,不離本處,即得菩提,就是這個道理。[又此二句,即離妄即真四字]。記得一句話:就是要離一切相,就是要離妄執、妄分別、妄想顛倒,這個[離]字就是放下,要徹底的放下。[叁疊拂妄情竟]。

  [辰四 責其滯情]

  [汝今雲何,于中措心,以諸世間,戲論名相,而得分別?如以手掌,撮摩虛空,只益自勞,虛空雲何,隨汝執捉]?

  汝今爲什麼?于中措心,措心就是說:多一層的執著和分別,[措]就是安,分別、執著的心。以諸世間,你爲什麼在當中,用種種安置、執著、分別,以世間種處的戲論名相,無益于生死的叫做戲論。爲什麼以諸世間種種的戲論名相,而得繼續再分別?汝就像以手掌撮摩虛空(伸手在虛空中亂抓),意思是:萬法本來就不可得,萬法色就是空,緣起,本來就不可得,不可得就是空。爲什麼你在不可得裏面,硬要增加那一些疲勞的戲論呢?只益自勞,虛空本來就不生不滅,也不會因爲你撮而變大變小,你對虛空撮摩,只增加你的疲勞。虛空意思就是:如來藏性。就是如來藏性是遠離六根、六塵、六識的,雲何可以隨你的語言、文字、意識型態,去執著分別、去討論的?所以,禅宗的大悟是以心印心,最高峰是絕對不容許有任何語言、文字的!六根、六塵、六法十八界,本來就空,無有一法讓你可以執著的。記得!你眼睛所看出去的,沒有一法不是虛妄的東西。

  [雲何責怪詞。謂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及,汝今雲何于精覺妙明中,措心作意,用諸世間戲論名相,欲得分別妙明真性;此性離名絕相],而此妙性,本來離于一切假名,絕于一切假相,叫做離名絕相。此性就是這個妙性,我們每一個人的如來藏性、妙性,是離一切的假相、假名,也絕于一切假相。[豈世間戲論名相,而得分別哉]!分別是:怎麼可以讓世間的語言、名相,讓你就樣子去體悟呢?怎麼可能呢?要體悟要用佛的心,不生不滅的如來藏性去體悟的;透過語言就變成第二層了,又變成自性分別了。[世間戲論名相,因緣權乘所宗],權乘的善巧方便,權教菩薩所方便的一時講的。[即學者世間戲論];學者就是專用語言、文字,把它寫得很美的;但是,對這個解脫沒有幫忙的。就是文章寫得很好,文筆很好;或者講得很好的學者,把佛法當作學術來研究。這些都是在玩弄語言、文字的,不是真功夫的!所以,我們千萬不要做一個世間的學者,要把學者轉換成真心,是真實落實到究竟的如來藏性。這樣子,如是體悟,如是修。[自然外道所宗],自然乃是外道所宗,前面講的因緣乃是權乘所宗,現在自然乃是外道所宗,[即非學者世間戲論。下文所雲:“但有言說,都無實義”是也]。這八個字就是在告訴你:叁藏十二部經典統統是語言、文字,你要用心去領悟佛性,佛的心,千萬不可以在學問裏面、文字裏面做功夫,要在解脫、自在、慈悲喜舍真正下功夫!

  [如以手掌,撮摩虛空:下喻明無益,只增自己勞苦,虛空雲何隨汝執捉乎?此以手掌撮摩喻戲論,虛空喻真性,虛空既不可措手,而真性又安可措心耶?此科以見性超情論,顯其諸情不墮,越遠外計]、外道之計。[權宗,即四義中,妙明之義。九顯見超情竟]。

  
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十番顯見 第十八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