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十番顯見 第十九

  圓瑛法彙

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

  十番顯見

  2007.9.15——2008.3.9 文殊講堂

  第十九張DVD

  [卯十 顯見離見 (分四)]

  [辰初 引教質問]

  [二 明昔是權]

  [叁 辨今非緣 四 正顯離見 今初]

  第一個[見]是真見,第二個[見]字,是妄見,顯這個真見是離于妄見的。在這裏的見,是究竟如來的真見,不是前面講的見精;前面講的這個見精,在這裏仍然列爲是妄見。在這裏已經完全講到最究竟的真見,也就是佛的真見。所以,這一段有點困難。顯見離見,這一段是顯示這個真見,是離于一切的妄見,也就包括九法界,或者最微細的菩薩的境界。

  [阿難白佛言:世尊!必妙覺性,非因非緣,世尊雲何常與比丘宣說:見性具四種緣?所謂因空、因明、因心、因眼,是義雲何]?

  阿難白佛言:世尊!必妙覺性,我們這個究竟的覺性,是微妙不可思議,非因非緣,並非依于外在因,也不是必要假借外面的緣。但是,世尊爲什麼常常在跟比丘宣說法義的時候說:見性具四種緣?這見性就是要看到東西的時候,必須具足四種條件。所謂因空,在這裏不是虛空,是指距離,就是眼睛要看到一件東西,當然要有距離。貼到眼睛上怎麼看東西呢?你也沒看到說:一個人看報紙,把報紙遮在眼睛上,眼睛看東西,它一定要有距離的。眼睛的見性,要看到東西,必須要有距離。因明,就是必須要有光線。因心,這個心叫做作意,因眼,也必須要有眼睛還有神經系統。佛在世的時候,並沒有特別的醫學名詞,所以,並不是說有神經系統。它有浮塵根、淨色根,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肉眼;淨色根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神經系統,是義雲何?整段的意思是說:世尊!您既然說:必妙的覺性不需要借重外面的因、緣,爲什麼您以前在說法中說:見性又必須具足四種外緣呢?所謂因爲距離、必須加上光線、還有心的作意、眼根,這樣才看得到,也就是見性才起作用。爲什麼前面講的:這個見性需要具足四種緣,現在又爲什麼說:必妙的覺性非因非緣?到底問題出在哪裏?

  [此科顯見離見],顯這個真見離一切妄見,[不是常途所謂情見之見,乃指見精自體耳]。見精的自體,要認識到這麼深層的,已經超越一切的凡夫、外道、二乘人、權教菩薩的境界了,這個已經論到最究竟的。所以,乃是指見精自體,見精就是帶有少分妄的真心,即真心帶有少許的妄。《楞嚴經》從一開始,就是用這個名詞;那爲什麼不要一下子就用真見呢?如來的究竟的真見呢?因爲那個功夫不到,你一下子跟阿難,以及這些未得無漏的,講了太究竟的,完全聽不懂!所以,要帶妄顯真,帶這個妄來顯這個真,沒有這樣子,衆生沒有辦法去了解真見是什麼。帶有少分的妄叫見精,但是不錯了,已經是第二月了,雖然它不是真月,但是已經接近真月了。

  [見精自體,真妄和合],我們一定要了解真妄和合是方便說,妄本來就空,哪來的合,或者是不合呢?[約義可分真、妄二見],也並不是說,真見、妄見各自有各自的體性,[並非真妄各體],不是這個意思。[但約見精帶妄時,則名妄見],見精帶有一分少許的妄,就是前面講的,所謂的見性。爲什麼佛不一下子幹脆就講佛的這個真見呢?沒辦法,衆生的因緣、根性、時空,都沒辦法去了悟最究竟的真見,所以,只好帶妄顯真。現在就帶了少許的妄,這個時候名爲妄見;[離妄時,則名真見。如人在夢時,則名夢人,離夢時則名醒人;夢人醒人無二人,真見妄見無二見]。這並不是有二個自體性,意思是:其實來自那一顆如來藏性,妄見只是妄動所見,真見就是離一切妄見。雖然分爲真見、妄見來討論,事實上並無二見。[今言離見者,即真見離自體中,一分妄見而已],真見是離開一切妄見,絕對的獨立存在,所以,要討論的時候,必須真跟妄一起來討論;當他悟道的時候,就進入絕對了,絕對就不能再立一個真見。這個在次第修行上,或者是學術上;或者是講經言談上,必須要這樣分:一個是真見,一個是妄見;等到我們達妄本空,知真本有的時候,真心本來就存在,不需要加一個真,那個時候這個真就是絕對,所以,叫做真見離自體中一分妄見而已,只是離開那一分的妄見,留下來的就是純真,把雜穢的妄除掉,就是真。就是我們礦區裏面,開采出來的含有雜質的金,把那個雜質除掉、提煉,就會變成真金。金礦開采出來的時候,不能說那不是金,是帶有雜質的金。我們現在就是這樣子,見性帶有雜質,叫做妄見,這個見性完全離開一切妄見的雜質的時候,這個就是純真的見,就是佛的見性,就是真見了。

  這一段[故名爲顯見離見]。就是顯示這個真見是離于一切妄見,就是在討論這個。[即遠離依他起,當下即是圓成實]。依他起就是依條件而起,[他]就是條件,依靠種種外在的條件而起來的,就是所謂緣起法。這個[遠離]就是放下的意思,依他起就是如幻,不實在的、是假相。遠離依他起是放下緣起如幻的假相,這個時候當下,當下就是不離本處,即是圓成實性,圓成實性就是圓滿成就,圓滿成就真實性,這是唯識學的名詞。[上科因緣、自然二皆並遣,此處阿難白佛言:世尊!此妙覺明性,不屬外道自然則可],若說不屬于外道自然是可以理解的,因爲佛陀常常講因緣法嘛!現在[若謂非因非緣,似乎不可;以因緣是自宗],這是佛教、世尊以前一直開示:諸法因緣生,諸法因緣滅,我佛大沙門,常作如是說,以因緣是自宗,是佛自己創立的緣起的思想,爲什麼何得與自己所講的法互相違背呢?[何得與自宗相違?必此見性,非因非緣],既不需要因,也不需要緣,獨立存在的見性。[世尊雲何,昔日常與比丘宣說,見性具四種緣,所謂因空]、就是距離,二、要假借光線的明亮[因明]、叁、要假借動念的任意[因心]、四、要假借眼根呢[因眼耶]?你不是見性不需要假借外緣嗎?現在爲什麼要借重于距離、光線、作意、眼根?爲什麼?這不是緣起才能見性嗎?爲什麼佛陀說見性本來獨立存在,不需要外緣的因、不需要外面的緣呢?[以目前不空、不明,則不能見,無心無眼,更不待言],就更不必說了。[所以必因四種,方能成見,則見性自屬因緣之義明矣!是義雲何者]:這個道理到底是爲什麼?[豈今是而昔非耶]?到底今天佛所講的見性不需要借重外緣是對的?佛是以前佛陀所講的:諸法因緣生,諸法因緣滅,見性必須具足四種緣,是不對的呢?到底是今天講的是對?或者是以前講的緣起法是不對的呢?[抑或今昔相同],說今天講的跟以前講的是一樣?[而我未達耶]?沒辦法明了。

  [當機所引,乃眼根中眼識,如來所顯是眼根中見性],眼識是借重緣起法,起執著和分別、認知、覺受,眼根當中的見性,是不需要借重根、塵、識。[正是根、識不分]。[根]是不生不滅的根性;[識]是由外界所引發生滅意識心,就分不清楚。所以,根就是不生不滅的見性,識就是生滅意識心,必須借重外在的緣起,阿難沒有辦法分。[八識規矩頌雲:愚者難分識與根]。在這一段引這個並不恰當,這裏所謂的根是指肉眼,也就是說:神經系統,這個根有浮塵根跟淨色根。[愚者]是指阿羅漢,就算你證到阿羅漢,仍然沒有辦法分清楚,到底什麼是意識心?什麼是神經系統?所以,在這裏,從圓瑛法師的角度應該是這樣:愚者難分識與性,也就是說,證阿羅漢果的,仍然很難去理解意識心和究竟的本性。[阿難即其人矣!前來世尊,乃托見精以顯見性,欲令證入妙覺明性,而得全體大用,而反認見性爲眼識],把把這個不生滅的見性,認爲是生滅的眼識。[何異將彩鳳爲山雞],彩鳳值錢;山雞不值錢,彩鳳比喻作見性;山雞比喻作意識心。[視和璞爲頑石],[璞]在石中沒有雕琢的玉,還沒經過加工,但是裏面蘊藏著玉,經過雕琢價值就昂貴了,不是頑石可比了。把璞當作石頭。[可不哀哉]?這是很悲哀的一件事情!

  修行人如果分不清楚,什麼是生滅意識心,什麼是如來藏性,是我們的本來面目,而不懂是用這個去修行,那是一件很悲哀的事![大乘眼識,九緣方生],大乘法裏面所講到的,眼識必須具足九種條件,才能産生,[所謂:空]距離、[明]光線、[根]眼根、[境]外境、[作意(遍行心所之一)]、就是遍行心所裏面的動念,這個我們在《百法明門論》講得很清楚。作意就是五遍行心所裏面的作意心所。[分別]就是分別依,就是[第六識、染淨(第七識)、種子],這個就是善、惡、無記的種子,必須要有種子才能起現行,現行薰種子。[(叁類性境之一)、[根本]根本依,就是[(第八識)];必須有像倉庫一樣,把它儲存起來。小乘法中就把它省略了,說具足四緣,[小乘法中略具四緣,缺一不可,即空]距離、[明]光線、[心]作意、[眼]眼根,[四緣],小乘講的比較方便、比較少;大乘講的就比較微細。[爲眼識得生之緣],要産生眼識,眼睛的這個識性、識心,就必須要空、明、心、眼四緣,[並未曾說,四緣生妙覺性]。並不是說,佛從來沒有講過,借重著空、明、心、眼,可以産生妙覺性,能生妙覺性。因爲妙覺性本來具足,于緣起法起大作用。[良以此性],就是妙真之性,[非生因之所生],絕對不是外在的生滅的因緣法所能生,本性具足。[乃了因之所了],這個了因就是悟明心地的,悟入如來藏性的人,所了,這個[了]是指顯,才能顯示出來。前面這個[了]跟後面這個[了]意義完全不同,乃是了因之所了,這個了因乃是了因佛性,就是悟明心地的人。有緣因佛性、有了因佛性。前面講叁因佛性,這個就是了因佛性。之所了就是所顯示、顯出來,意思是:只有悟道的人,大悟的人,才能顯出妙覺性,不能說:借重于外在的緣起,因此佛法是用悟的;用教的只能在生滅的因緣法裏…
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十番顯見 第十九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