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十番显见 第十九

  圆瑛法汇

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

  十番显见

  2007.9.15——2008.3.9 文殊讲堂

  第十九张DVD

  [卯十 显见离见 (分四)]

  [辰初 引教质问]

  [二 明昔是权]

  [三 辨今非缘 四 正显离见 今初]

  第一个[见]是真见,第二个[见]字,是妄见,显这个真见是离于妄见的。在这里的见,是究竟如来的真见,不是前面讲的见精;前面讲的这个见精,在这里仍然列为是妄见。在这里已经完全讲到最究竟的真见,也就是佛的真见。所以,这一段有点困难。显见离见,这一段是显示这个真见,是离于一切的妄见,也就包括九法界,或者最微细的菩萨的境界。

  [阿难白佛言:世尊!必妙觉性,非因非缘,世尊云何常与比丘宣说:见性具四种缘?所谓因空、因明、因心、因眼,是义云何]?

  阿难白佛言:世尊!必妙觉性,我们这个究竟的觉性,是微妙不可思议,非因非缘,并非依于外在因,也不是必要假借外面的缘。但是,世尊为什么常常在跟比丘宣说法义的时候说:见性具四种缘?这见性就是要看到东西的时候,必须具足四种条件。所谓因空,在这里不是虚空,是指距离,就是眼睛要看到一件东西,当然要有距离。贴到眼睛上怎么看东西呢?你也没看到说:一个人看报纸,把报纸遮在眼睛上,眼睛看东西,它一定要有距离的。眼睛的见性,要看到东西,必须要有距离。因明,就是必须要有光线。因心,这个心叫做作意,因眼,也必须要有眼睛还有神经系统。佛在世的时候,并没有特别的医学名词,所以,并不是说有神经系统。它有浮尘根、净色根,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肉眼;净色根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神经系统,是义云何?整段的意思是说:世尊!您既然说:必妙的觉性不需要借重外面的因、缘,为什么您以前在说法中说:见性又必须具足四种外缘呢?所谓因为距离、必须加上光线、还有心的作意、眼根,这样才看得到,也就是见性才起作用。为什么前面讲的:这个见性需要具足四种缘,现在又为什么说:必妙的觉性非因非缘?到底问题出在哪里?

  [此科显见离见],显这个真见离一切妄见,[不是常途所谓情见之见,乃指见精自体耳]。见精的自体,要认识到这么深层的,已经超越一切的凡夫、外道、二乘人、权教菩萨的境界了,这个已经论到最究竟的。所以,乃是指见精自体,见精就是带有少分妄的真心,即真心带有少许的妄。《楞严经》从一开始,就是用这个名词;那为什么不要一下子就用真见呢?如来的究竟的真见呢?因为那个功夫不到,你一下子跟阿难,以及这些未得无漏的,讲了太究竟的,完全听不懂!所以,要带妄显真,带这个妄来显这个真,没有这样子,众生没有办法去了解真见是什么。带有少分的妄叫见精,但是不错了,已经是第二月了,虽然它不是真月,但是已经接近真月了。

  [见精自体,真妄和合],我们一定要了解真妄和合是方便说,妄本来就空,哪来的合,或者是不合呢?[约义可分真、妄二见],也并不是说,真见、妄见各自有各自的体性,[并非真妄各体],不是这个意思。[但约见精带妄时,则名妄见],见精带有一分少许的妄,就是前面讲的,所谓的见性。为什么佛不一下子干脆就讲佛的这个真见呢?没办法,众生的因缘、根性、时空,都没办法去了悟最究竟的真见,所以,只好带妄显真。现在就带了少许的妄,这个时候名为妄见;[离妄时,则名真见。如人在梦时,则名梦人,离梦时则名醒人;梦人醒人无二人,真见妄见无二见]。这并不是有二个自体性,意思是:其实来自那一颗如来藏性,妄见只是妄动所见,真见就是离一切妄见。虽然分为真见、妄见来讨论,事实上并无二见。[今言离见者,即真见离自体中,一分妄见而已],真见是离开一切妄见,绝对的独立存在,所以,要讨论的时候,必须真跟妄一起来讨论;当他悟道的时候,就进入绝对了,绝对就不能再立一个真见。这个在次第修行上,或者是学术上;或者是讲经言谈上,必须要这样分:一个是真见,一个是妄见;等到我们达妄本空,知真本有的时候,真心本来就存在,不需要加一个真,那个时候这个真就是绝对,所以,叫做真见离自体中一分妄见而已,只是离开那一分的妄见,留下来的就是纯真,把杂秽的妄除掉,就是真。就是我们矿区里面,开采出来的含有杂质的金,把那个杂质除掉、提炼,就会变成真金。金矿开采出来的时候,不能说那不是金,是带有杂质的金。我们现在就是这样子,见性带有杂质,叫做妄见,这个见性完全离开一切妄见的杂质的时候,这个就是纯真的见,就是佛的见性,就是真见了。

  这一段[故名为显见离见]。就是显示这个真见是离于一切妄见,就是在讨论这个。[即远离依他起,当下即是圆成实]。依他起就是依条件而起,[他]就是条件,依靠种种外在的条件而起来的,就是所谓缘起法。这个[远离]就是放下的意思,依他起就是如幻,不实在的、是假相。远离依他起是放下缘起如幻的假相,这个时候当下,当下就是不离本处,即是圆成实性,圆成实性就是圆满成就,圆满成就真实性,这是唯识学的名词。[上科因缘、自然二皆并遣,此处阿难白佛言:世尊!此妙觉明性,不属外道自然则可],若说不属于外道自然是可以理解的,因为佛陀常常讲因缘法嘛!现在[若谓非因非缘,似乎不可;以因缘是自宗],这是佛教、世尊以前一直开示:诸法因缘生,诸法因缘灭,我佛大沙门,常作如是说,以因缘是自宗,是佛自己创立的缘起的思想,为什么何得与自己所讲的法互相违背呢?[何得与自宗相违?必此见性,非因非缘],既不需要因,也不需要缘,独立存在的见性。[世尊云何,昔日常与比丘宣说,见性具四种缘,所谓因空]、就是距离,二、要假借光线的明亮[因明]、三、要假借动念的任意[因心]、四、要假借眼根呢[因眼耶]?你不是见性不需要假借外缘吗?现在为什么要借重于距离、光线、作意、眼根?为什么?这不是缘起才能见性吗?为什么佛陀说见性本来独立存在,不需要外缘的因、不需要外面的缘呢?[以目前不空、不明,则不能见,无心无眼,更不待言],就更不必说了。[所以必因四种,方能成见,则见性自属因缘之义明矣!是义云何者]:这个道理到底是为什么?[岂今是而昔非耶]?到底今天佛所讲的见性不需要借重外缘是对的?佛是以前佛陀所讲的:诸法因缘生,诸法因缘灭,见性必须具足四种缘,是不对的呢?到底是今天讲的是对?或者是以前讲的缘起法是不对的呢?[抑或今昔相同],说今天讲的跟以前讲的是一样?[而我未达耶]?没办法明了。

  [当机所引,乃眼根中眼识,如来所显是眼根中见性],眼识是借重缘起法,起执着和分别、认知、觉受,眼根当中的见性,是不需要借重根、尘、识。[正是根、识不分]。[根]是不生不灭的根性;[识]是由外界所引发生灭意识心,就分不清楚。所以,根就是不生不灭的见性,识就是生灭意识心,必须借重外在的缘起,阿难没有办法分。[八识规矩颂云:愚者难分识与根]。在这一段引这个并不恰当,这里所谓的根是指肉眼,也就是说:神经系统,这个根有浮尘根跟净色根。[愚者]是指阿罗汉,就算你证到阿罗汉,仍然没有办法分清楚,到底什么是意识心?什么是神经系统?所以,在这里,从圆瑛法师的角度应该是这样:愚者难分识与性,也就是说,证阿罗汉果的,仍然很难去理解意识心和究竟的本性。[阿难即其人矣!前来世尊,乃托见精以显见性,欲令证入妙觉明性,而得全体大用,而反认见性为眼识],把把这个不生灭的见性,认为是生灭的眼识。[何异将彩凤为山鸡],彩凤值钱;山鸡不值钱,彩凤比喻作见性;山鸡比喻作意识心。[视和璞为顽石],[璞]在石中没有雕琢的玉,还没经过加工,但是里面蕴藏着玉,经过雕琢价值就昂贵了,不是顽石可比了。把璞当作石头。[可不哀哉]?这是很悲哀的一件事情!

  修行人如果分不清楚,什么是生灭意识心,什么是如来藏性,是我们的本来面目,而不懂是用这个去修行,那是一件很悲哀的事![大乘眼识,九缘方生],大乘法里面所讲到的,眼识必须具足九种条件,才能产生,[所谓:空]距离、[明]光线、[根]眼根、[境]外境、[作意(遍行心所之一)]、就是遍行心所里面的动念,这个我们在《百法明门论》讲得很清楚。作意就是五遍行心所里面的作意心所。[分别]就是分别依,就是[第六识、染净(第七识)、种子],这个就是善、恶、无记的种子,必须要有种子才能起现行,现行薰种子。[(三类性境之一)、[根本]根本依,就是[(第八识)];必须有像仓库一样,把它储存起来。小乘法中就把它省略了,说具足四缘,[小乘法中略具四缘,缺一不可,即空]距离、[明]光线、[心]作意、[眼]眼根,[四缘],小乘讲的比较方便、比较少;大乘讲的就比较微细。[为眼识得生之缘],要产生眼识,眼睛的这个识性、识心,就必须要空、明、心、眼四缘,[并未曾说,四缘生妙觉性]。并不是说,佛从来没有讲过,借重着空、明、心、眼,可以产生妙觉性,能生妙觉性。因为妙觉性本来具足,于缘起法起大作用。[良以此性],就是妙真之性,[非生因之所生],绝对不是外在的生灭的因缘法所能生,本性具足。[乃了因之所了],这个了因就是悟明心地的,悟入如来藏性的人,所了,这个[了]是指显,才能显示出来。前面这个[了]跟后面这个[了]意义完全不同,乃是了因之所了,这个了因乃是了因佛性,就是悟明心地的人。有缘因佛性、有了因佛性。前面讲三因佛性,这个就是了因佛性。之所了就是所显示、显出来,意思是:只有悟道的人,大悟的人,才能显出妙觉性,不能说:借重于外在的缘起,因此佛法是用悟的;用教的只能在生灭的因缘法里…

《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十番显见 第十九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