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关于有、无关于无,有,你也指不出来,无,也不对,那你看看哪里不是你的见性?没有见性,你怎么见树、见山、见水呢?所以,明暗有生灭,见性非有无。[明来见明,暗来见暗。非暂无]不是暂时没有,意思就是[即常有],这一段是[正显见性常住,不生不灭,不借因不托缘也]。你讲到外在的因,就一定要讲到明、暗、空、塞;现在没有啊,不需要假借因、外缘,[世间常情]一般,[惟许见明有见,不许见暗成见],世间人看到有光线的时候,才说:喔!我的见性在作用,不知道见暗的时候,见性还是在作用![权教亦须具足,空、明、心、眼四缘,方能成见。此经为了义真诠],没有任何的善巧方便,究竟义,是了义的,《楞严经》是了义经。真诠也就是究竟,在诠释没有任何的善巧,诸法讲毕竟空,就是如来藏性,所以,此经为了义真诠,就是了义的究竟真理的诠释。
《楞严经》可不是一般的经典,还不是说你出家十年、二十年,除非你开悟,否则你要讲《楞严经》,说真的是有点困难!你不知道如来那个心性是什么,从何讲起?也可以讲,就是照着文字这样念,你念的时候,你自己也不晓得文字的意义是什么,底下的人也听不懂,就这样念念经、念念解释。演讲是开般若智慧的,不是语言、文字的东西,所以,如果你发心要讲《楞严经》,你基本盘一定要见性,这是最基本的东西,没有见性没有办法讲《楞严经》的,如来的心性那种东西,靠着语言一直推论,是永远推不到的。[但取暗中有见],但取暗中亦有见,也是有这个见性,[故曰如是则知,见明见暗,二俱名见,云何不见]?为什么不见?意思是:见性一直存在,无关于明、暗,你见明的时候,见性在作用;就是你见暗的时候,你的见性也是在作用,因为它见暗,没有见性,你怎么见到暗?见性不存在了?既然能见暗,见性继续作用。[是则暗中之见,尚不用眼,何假空明],在暗中这个见性一直在作用,还是看到暗啊,根本就不需要假借眼根、距离、明相、[及分别之心耶]?统统不需要。[是则显一暗中之见,则四缘俱破矣。三辨今非缘竟]。在暗中也是一样,见性在作用,不需要假借空、明、心、眼这个外缘,统统破,连见暗见性都在作用的!
[辰四 正显离见 (分三)]
[巳初 先定离缘第一义 二 例成离见第一义 三 诘责劝勉善思惟 今初]
[是故阿难!汝今当知:见明之时,见非是明;见暗之时,见非是暗;见空之时,见非是空;见塞之时,见非是塞]。
是故阿难!你应当非常的清楚、了解,汝今应当了解,见明之时,见非是明;当你眼睛看到东西的时候,见性绝对不是外面的光线,因为见性是常存的,光线是生灭,时存时灭的。当你见到暗的时候,我们的见性绝对无关于暗,因为我们的见性是常存的,暗一下子就会明;明了就会暗,我们的见生是无关于暗的,就算没有光线的暗,见性仍然存在的。所以,见性无关于暗。见空之时,见非是空;当我们见到虚空的时候,我们的见性并不是虚空;我们见塞的时候,见性也不是塞相。
[此显今教为第一义]。现在要显示,佛陀现在教你的是第一义谛。[然有浅、深两重,先显离缘第一义]。离缘第一义的根器就是:转权教菩萨为实教菩萨所用的,就是离缘第一义谛,不再有任何的善巧方便,转入究竟实相。[盖见性离缘之义,自盲人瞩暗,显见是心以来],显见[不动]、显见[不灭]、显见[不失]、显见[无还]、显见[不杂]、显见[无碍诸科],显见[不分],在这段当中的[前半]科,[半]就是前半科;[所显皆是离缘之见,此见即是见精]。见精是带少分妄的真心。所以,我们讲见性、见精,在没有究竟悟,只有这样讲,这见精就是第二月,虽然不是真月,但是,已经接近真月。[前文所云:此见虽非妙精明心,如第二月,非是月影]。这个见精虽然不是究竟的妙静明心,(就是如来藏性);但是,它已经像第二月了。捏目所成,你只要把手一放,就见到真月了。你只要把那个微细带有少分的妄除掉,真月就显现,如来藏性就现前,如第二月,非是月影。诸位!要见到第二月的时候,要到什么功夫?要放下凡夫、外道、二乘、权教菩萨,能见到第二月的时候,已经是不得了的功夫,叫做离缘第一义谛,知道吧!不要小看这个第二月,这第二月可不是一般的阿罗汉就有办法的,那个已经相当高超的功夫了!这第二月要有一个观念就是接近真月了。
[喻如第二月者,以其带]少分的[妄之故];妄心很少了,凡夫的妄没了;外道的妄没了;二乘的妄没了;权教菩萨的妄没了,剩下就是少分之妄。这在诠释什么?诠释接近真月。所以,以其带少分之妄故,[虽然带妄],少分之妄,[自体离缘],它的这个自体,离缘第一义谛,这个第二月,就是已经超乎二乘人——叫做因缘宗,[已自超乎因缘宗矣]![宗]就是思想。虽然带少分的妄,这个自体已经离开外缘,不假外缘了,意思是:纯粹心性的功夫,不需要借重外面的明、暗、空、塞,都不需要。已自超乎因缘宗,已经超越权教菩萨,或者是二乘人讲的因缘法。[是故阿难汝今当知。是故二字,承上是明暗,二俱成见之故。汝今当知:见明之时,此之见精,非是因明所有];当你看到外面明相的时候,这个见精,并不是因为外在的光线而存在的。[见暗之时,此之见精,亦非因暗所生]才生出这个见性的,它是本来具足的,只是带妄。[见空见塞,可以例知,则此见精,不属因缘明矣。初先定离缘第一义竟]。
[巳二 例成离见第一义]
[四义成就。汝复应知:见见之时,见非是见;见犹离见,见不能及。云何复说因缘、自然,及和合相]?
今天如果来听经闻法的,听不懂。回去她老公就问她说,你今天去听慧律法师演讲《楞严经》,是听到什么?我听到贫穷、下贱,统统是jian,无一处不是jian,不知道在念什么?完全一头雾水。见见之时,见非是见;见犹离见,见不能及。统统是见啦!就这样,你如果看得懂,我就服了你!就是这样子。如果了悟了,悟明心地,那这个就简单,没什么不得了的。说:四义成就,汝复应知,什么叫做四义成就?意思是说:这个见精离于四缘,就是离明、离暗、离空、离塞,也就是见性离外在的缘,因而成就了离缘第一义谛,四义就是非明、非暗、非空、非塞这四种义理,也就是说:见性无关于明、暗、空、塞,这个四种义理很清楚了,你这样就能够成就离缘第一义谛。见性离缘,也就是见性离一切外缘,不需要明、暗、空、塞,因而成就了离缘第一义谛。
底下更高,要显出离见第一义谛,这个就是佛,完全是大菩萨的境界了。见见之时,见非是见;见犹离见,见不能及。这个有多重解释,从圆瑛法师的讲义先讲。见见之时,见非是见;第一个就是真见,第二个就是妄见,当真见见到妄见,体悟妄见本空的这个时候,见非是见,这个真见绝对不会随入妄见。所以,一跟三都是真见,二跟四都是妄见。见见之时,见非是见,就是当真见见到了妄见本空的那个时候,这个真见绝对不会随入妄见。见犹离见,见不能及,这个真见的能见之性,犹离一切,[离]就是离一切九法界之见,因为九法界都是能所不断,所以叫做见犹离见。就是真见的能见之性,是犹离一切九法界的妄见。也可以这么解释:真正的能见之见性,犹离见精之自相,底下离这个见,就是妄见,是指还没有升华到究竟真见的时候,那个见性叫做见精之自相。就是连这个见精仍然有微细的能所,那个见精仍然带有少分的妄,那个时候,微细的能所不断的妄见。所以,见犹离见,就是真正的能见的见性,是犹离一切微细的见精能所的这个自相。见不能及,就是九法界一切的妄见,没有办法达到,这是第一种解释;另外一种解释,见见之时,见非是见,见犹离见,见不能及。第一个见是亲见到能见之性这个时候,亲自下功夫去见到、亲见到能见之性;第二个是指见性,当一个人加功用行,亲自见到能见的见性的这个时候,怎么样?所见到的见性,见非是见,这个时候亲见到的见性,非是见,还不是真见。见不是见是说:当他亲见到能见的见性的这个时候,此所见到的这个见性,还只是见精,还不是真正的佛的见性,究竟义的见性。佛的这个真正的能见的见性,是离一切妄见的。见不能及,是九法界的有限的见所不能达到的。九法界的见性,都是有一个限度,因为他有我执、法执,把自己框在这个执着的角度里面。所以,见不能及,就是九法界有限的见性是所不能及的,因为能所不断,能缘、所缘统统不断。意思是说:我们纵然可以放掉这些外缘,可是,我们微细的无明仍然在能所,那个微细的无明能所就是见精,知道吗?
佛陀告诉我们:万勿信汝意,汝意不可信。意思是:千万不要相信你是一个功夫很好的人,没有到证阿罗汉果,是不可以相信你自己那一颗心。没有证阿罗汉果,是不可以相信自己的。譬如:我现在稍微有一点点功夫,就说:我这个财色名食睡无伤大雅!我去酒廊喝酒,无伤大雅!也去外面花天酒地,说:我很有修行!佛陀讲的:这个就死定了!如果你没有证到阿罗汉果,千万不要相信自己是很有功夫的;一定要到证阿罗汉果,断见思惑,你才可以相信你自己。意思是:我们所有的众生都是蒙蔽自己、欺诳自己,假借一些理由原谅自己,从来没有直心,面对自己的有漏烦恼的问题去处理的,没有的!你不可以随便相信你自己那一颗脱缰野马的妄心,你这样相信了你自己,你死定了!简单说:戒还是要持;因果还是要守。不可以大言不惭就说:我就是大彻大悟;我见性了;我已经成佛了;或者我是什么菩萨再来了!胡说八道,夸大其辞,膨胀自己,未证言证,死后堕阿鼻地狱,百千万劫不得超生!佛教最忌讳的就是狂妄无知。
千万不要说你是什么菩萨再来的。如果你去外面,有…
《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十番显见 第十九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