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十番显见 第十九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面去理解、思惟、推论,当他进入佛的领域的时候,已经没有任何阶位。所以,最后那一刹那,必须要顿悟,完全放弃生灭意识心,完全放弃逻辑的推论;完全必须要放弃任何的语言文字,在顿悟的那一刹那,没有任何的阶位、次第,没有办法用思惟的模式,统统没有办法!也就是最后那一刹那必须用跳跃的,那一刹那的悟入,必须要顿悟才有办法。用渐悟是永远没有办法进入佛的领域的,没办法的!就像虚空,虚空没有从东边来,也没有往西边去,虚空从来不生,也从来不灭;从来不增,也从来不减。你在有阶位的12345678,或者逻辑的ABCD推论,或者是语言、数目字,这个永远没有办法达到佛的境界。

  二个人都没有开悟,是点不着见性的,甲是无明,乙也是无明,懂佛法,这样二个人一直讨论,二个人打死不可能开悟!这个见性必须要有人——外在的善知识把他点破,那一刹那,喔!爆发出来的内在,本来的具足,这样才有办法悟入佛的领域!靠人与人之间一直讨论,门都没有!所有的讨论没有办法离开阶位、次第、生灭意识心,除非上师大成就,是真的大彻大悟的人,他有办法让你悟入如来藏性,其他没办法。讲无生,他不知道无生是什么;你讲般若,他也不知道什么叫做般若,讲得头头是道,就是不知道那个是什么东东?说:那个人讲经讲得很好,不是真金喔,叫做镀金。大悟那个是真金,所有语言出来任何一个角度切入,统统是本来的面目,没有任何障碍的。我们一定要了解,只有悟明心地的人,才能显如来藏性。[今说从因缘生,误之甚矣!初引教质问竟]。

  [辰二 明昔是权]

  [佛言:阿难!我说世间,诸因缘相,非第一义]。

  佛言:阿难!我所说的世间诸法,用种种的方便才说诸法因缘生,因缘灭之相,诸因缘生灭之相,但非佛所说的究竟第一义谛。讲诸法因缘生、因缘灭,生灭世间相,只是一时权巧方便说,所以,诸因缘相绝对不是佛所说的究竟第一义谛。这个第一义谛含有二种,你一定要背起来,学佛到今天不能讲:第一义谛就是究竟一个,不是的!究竟第一义谛有二个:一叫做离缘第一义谛;二叫做离见第一义谛,老参的人,学佛相当久的人,不能不了解有二个第一义谛。离缘的第一义谛是说:在权教菩萨要转为究竟实教的菩萨的时候,必须叫他放弃种种的缘起,叫做离缘第一义谛。但是,悟入到最后那一刹那的时候,叫做离见第一义谛,是最微细的,就是禅宗里面讲的动念即乖,离见第一义谛。粗浅的就是把权教菩萨要转成实教菩萨,这个叫做离缘,这个缘就是明、暗、空、塞这些外缘,因明、暗、空、塞而有见,要摆脱这些四缘,这个叫做离缘第一义谛,已经不得了。已经是权教菩萨要转成实教菩萨那一种功夫,就是已经超越凡夫、外道、二乘人、权教菩萨,这叫做离缘第一义谛。离见的第一义谛就是要接近佛的境界了,妄见,这第二月,就是见精,连这个见精自体相都是妄。意思是:那微细的能所的执着、妄见,都要放下,叫做离见第一义谛。离缘第一义谛就比较粗,可是,已经不是权教菩萨的境界了;离见第一义谛就是佛的境界了。

  [此明今昔权实不同]。[权]就是权教菩萨;[实]就是实教菩萨,是不同的。[佛告阿难,我昔日说],假借四种因缘而生这个眼识者[四缘生识者,乃一时权巧方便,说世间诸因缘相,引诱小乘学者,免中外道之毒]。只要一中互外道之毒,就中到这个可怕的知见![彼外道妄计自然,我说因缘]而佛才说这个因缘[以破之],佛说因缘是为了破外道的知见,才这么讲。[非同今日所说第一义谛,修证了义之法,何得取彼而难此耶?二明昔是权竟]。就是不能把权教菩萨的思想,来为难实教菩萨的究竟义。

  [辰三 辨今非缘]

  [阿难!吾复问汝:诸世间人,说我能见,云何名见?云何不见?阿难言:世人因于日、月、灯光,见种种相,名之为见;若复无此三种光明,则不能见]。

  阿难:我现在问你,一般世间人说:我能看得到东西,为什么他能够看得到东西呢?云何名见?云何不见?哪一种状况是能见到东西?在哪一种情形,说看不到东西呢?阿难说:一般就世间人来讲,因为有光和亮度,白天或者是晚上、夜晚的月亮,要不没有日或者是月,就一定要假借灯光,就是一定要有光线,不是太阳的日光就是晚上的月光,要嘛就是晚上的灯光,才能见种种相,名之为见,这样才能看到。若复无此三种光明,则不能见,如果没有这三种:假借日光、月光、灯光,那是看不到的,一片漆黑。

  [此科辨今所说,非同昔日因缘]。权教。[故问之曰:诸世间人,说我能见:是以我为能见,物为所见,此乃一切众生共执。今诘以云何名见,云何不见者:为探其借缘不借缘],探其借外缘不借外缘,这是探讨要不要借重外缘,和不借重这个外缘。佛陀就是在问清楚,需不需要借重这个外缘?[答以因于日、月、灯三种光明,乃能有见,无光即无见,正述其必定借缘。此虽单举明缘,以该空、心、眼三缘,缺一不见],这里虽然单单举出明缘,就是说光线来讨论,当然一定包括距离、作意,还有眼根,缺一不见,缺一个条件是看不到的。[此昔日之权。阿难所述固是,然今日所说,是第一义,如第一番显见],在第一番显见是心的时候,[盲人瞩暗,与有眼人,处于暗室],同处于暗室,[所见无异]。因为一片漆黑。前面在第一番显见是心的时候,盲人看到前面暗;跟有眼睛的人把灯都关掉,处在暗室,所看到的暗是一样的,[无异]就是没什么差别。意思是:[见性脱根脱尘,灵光独耀,又何借明缘]?不需要借重光线,[此即权实不同也]。权是借着四个条件,眼睛才作用、看得到;见性不需要。如果是实教的话,见性独立存在,无关明、暗。

  [阿难!若无明时,名不见者,应不见暗!若必见暗,此但无明,云何无见]?

  阿难!如果没有光线的时候,那个时候把它说名为不见,就是那个时候没有见性存在,你看不到东西,就是没有见性存在的意思。如果没有光线的时候,你就说没有见性存在,那么,应不见暗,见性就没了。所以,应当不可能再见到暗。事实不然,如果你一定可以见到暗,那么,此但无明,这个只是没有光线而已,无关你的见性。云何无见性?因为见暗也是见,光线只是为了显外境,无关于见性。再解释一遍:阿难,如果没有光线的时候,你就说没有见性,那么,见性应不可能再见到暗,因为没有了嘛!如果你还可以再看到暗,就表示你的见性没有失去啊,这只是暂时没有光线而已,不能说见性没有,为什么说你没有这个见性呢?所以,光线自有明、有暗,无关于我们见性。

  [此显无明不是无见]。这一段是显示说,没有光线,不能把它当作是没有见性,没有光线只是暗;有光线只是明,明、暗无关于见性。无明是尘,是客尘,是外在,见性是主。[若如汝谓],就像你所说的,[无明时即谓无见者,应当并暗亦不见],因为见性不存在,见性不存在,当然看不到暗了。[方可谓之无见;但无明便谓无见,乃常情所执],一般人说没有光线,他就说看不到,就是无见,就是连那个见性存在都否定,这是一般人所执着的角度。[故以应不见暗诘之],应当说:你见性既不存在,那么暗现前,你就不可能再见到暗。[断无是理],绝对没有这个道理。[若必见暗下,申其正理。谓若无明时,必能见暗者:此但是明无],明就是光线没有,[而见不无],而见性不无,不无就是存在,而见性确实是存在的。[云何汝说无见]?这一段很清楚的告诉我们:见性无关于明、暗的。

  [阿难!若在暗时,不见明故,名为不见;今在明时,不见暗相,还名不见!如是二相,俱名不见]。

  阿难!如果依你的角度来讲:在暗的时候如果没有见到明,因为没有见到明相,看不到明相所显的一切动相、外相,这样角度来讲叫做不见的时候;相同的道理,现在在有光线的时候,你却看不到暗,同样是有一个不见啊,见明时候是见不到暗,见明的时候见不到明,还名不见,还是看不到,还是不见,二个统统不见。佛真了不起!这个话还不是一般人能讲得出来的!

  [此明、暗相例,以致二皆不见,岂不大谬]!

  [若复二相,自相陵夺,非汝见性,于中暂无。如是则知,二俱名见,云何不见]?

  如果说:明暗这二相自相陵夺,明来暗就去了;暗如果生,明就灭了。明相现前,绝不容许暗相存在;暗相之处,绝找不到明相。若复二相,自相陵夺,非汝见性,意思是说:我尘互相倾夺,无关于你的见性,就是明来见明,暗来见暗,无关于互相倾夺的外尘。这段告诉你:我们的见性是独立存在的。于中暂无,绝对不是说在一下子中间有暂时没有见性,不是这样子!没有这样情形,完全就是常存的。非汝见性,于中暂无,绝对不是你的见性,在中间——明、暗二相当中,突然暂时没有,不会的,见性是常存的。如是则知,[见明见暗]二俱名见,云何不见?见明也是见,见暗还是见,二个统统叫做见,见性统统在作用,为什么你讲不见呢?为什么你讲见性不存在呢?见暗难道不是见吗?也是啊。

  [此结申正义。上科但是因谬反显],因为错误而反显,[决无二俱不见之理],决定没有明、暗皆不见的道理。[故申以正义曰:若复明暗二相,自相侵陵倾夺,明来暗去,暗生明灭,明暗二相,时有时无,非汝见性,于中暂时或无]。只是明来,暗就去,暗来,明就不存。无关于你的见性,你的见性一直永远的存在,你的见性绝对不会在中间说暂时没有见性,或者暂时存在见性,不会的!见性是永恒的!我们修行,就是开采亘古以来存在那个不生不灭的见性,就是佛性。[此句须着眼,明暗有生灭,见性非有无],就是不属有,也不属于无。意思是用手指指不出,见性是有,你指不出;见性是无,它就是很清楚的在看。见性非有无,见性无…

《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十番显见 第十九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