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關于有、無關于無,有,你也指不出來,無,也不對,那你看看哪裏不是你的見性?沒有見性,你怎麼見樹、見山、見水呢?所以,明暗有生滅,見性非有無。[明來見明,暗來見暗。非暫無]不是暫時沒有,意思就是[即常有],這一段是[正顯見性常住,不生不滅,不借因不托緣也]。你講到外在的因,就一定要講到明、暗、空、塞;現在沒有啊,不需要假借因、外緣,[世間常情]一般,[惟許見明有見,不許見暗成見],世間人看到有光線的時候,才說:喔!我的見性在作用,不知道見暗的時候,見性還是在作用![權教亦須具足,空、明、心、眼四緣,方能成見。此經爲了義真诠],沒有任何的善巧方便,究竟義,是了義的,《楞嚴經》是了義經。真诠也就是究竟,在诠釋沒有任何的善巧,諸法講畢竟空,就是如來藏性,所以,此經爲了義真诠,就是了義的究竟真理的诠釋。
《楞嚴經》可不是一般的經典,還不是說你出家十年、二十年,除非你開悟,否則你要講《楞嚴經》,說真的是有點困難!你不知道如來那個心性是什麼,從何講起?也可以講,就是照著文字這樣念,你念的時候,你自己也不曉得文字的意義是什麼,底下的人也聽不懂,就這樣念念經、念念解釋。演講是開般若智慧的,不是語言、文字的東西,所以,如果你發心要講《楞嚴經》,你基本盤一定要見性,這是最基本的東西,沒有見性沒有辦法講《楞嚴經》的,如來的心性那種東西,靠著語言一直推論,是永遠推不到的。[但取暗中有見],但取暗中亦有見,也是有這個見性,[故曰如是則知,見明見暗,二俱名見,雲何不見]?爲什麼不見?意思是:見性一直存在,無關于明、暗,你見明的時候,見性在作用;就是你見暗的時候,你的見性也是在作用,因爲它見暗,沒有見性,你怎麼見到暗?見性不存在了?既然能見暗,見性繼續作用。[是則暗中之見,尚不用眼,何假空明],在暗中這個見性一直在作用,還是看到暗啊,根本就不需要假借眼根、距離、明相、[及分別之心耶]?統統不需要。[是則顯一暗中之見,則四緣俱破矣。叁辨今非緣竟]。在暗中也是一樣,見性在作用,不需要假借空、明、心、眼這個外緣,統統破,連見暗見性都在作用的!
[辰四 正顯離見 (分叁)]
[巳初 先定離緣第一義 二 例成離見第一義 叁 诘責勸勉善思惟 今初]
[是故阿難!汝今當知:見明之時,見非是明;見暗之時,見非是暗;見空之時,見非是空;見塞之時,見非是塞]。
是故阿難!你應當非常的清楚、了解,汝今應當了解,見明之時,見非是明;當你眼睛看到東西的時候,見性絕對不是外面的光線,因爲見性是常存的,光線是生滅,時存時滅的。當你見到暗的時候,我們的見性絕對無關于暗,因爲我們的見性是常存的,暗一下子就會明;明了就會暗,我們的見生是無關于暗的,就算沒有光線的暗,見性仍然存在的。所以,見性無關于暗。見空之時,見非是空;當我們見到虛空的時候,我們的見性並不是虛空;我們見塞的時候,見性也不是塞相。
[此顯今教爲第一義]。現在要顯示,佛陀現在教你的是第一義谛。[然有淺、深兩重,先顯離緣第一義]。離緣第一義的根器就是:轉權教菩薩爲實教菩薩所用的,就是離緣第一義谛,不再有任何的善巧方便,轉入究竟實相。[蓋見性離緣之義,自盲人矚暗,顯見是心以來],顯見[不動]、顯見[不滅]、顯見[不失]、顯見[無還]、顯見[不雜]、顯見[無礙諸科],顯見[不分],在這段當中的[前半]科,[半]就是前半科;[所顯皆是離緣之見,此見即是見精]。見精是帶少分妄的真心。所以,我們講見性、見精,在沒有究竟悟,只有這樣講,這見精就是第二月,雖然不是真月,但是,已經接近真月。[前文所雲:此見雖非妙精明心,如第二月,非是月影]。這個見精雖然不是究竟的妙靜明心,(就是如來藏性);但是,它已經像第二月了。捏目所成,你只要把手一放,就見到真月了。你只要把那個微細帶有少分的妄除掉,真月就顯現,如來藏性就現前,如第二月,非是月影。諸位!要見到第二月的時候,要到什麼功夫?要放下凡夫、外道、二乘、權教菩薩,能見到第二月的時候,已經是不得了的功夫,叫做離緣第一義谛,知道吧!不要小看這個第二月,這第二月可不是一般的阿羅漢就有辦法的,那個已經相當高超的功夫了!這第二月要有一個觀念就是接近真月了。
[喻如第二月者,以其帶]少分的[妄之故];妄心很少了,凡夫的妄沒了;外道的妄沒了;二乘的妄沒了;權教菩薩的妄沒了,剩下就是少分之妄。這在诠釋什麼?诠釋接近真月。所以,以其帶少分之妄故,[雖然帶妄],少分之妄,[自體離緣],它的這個自體,離緣第一義谛,這個第二月,就是已經超乎二乘人——叫做因緣宗,[已自超乎因緣宗矣]![宗]就是思想。雖然帶少分的妄,這個自體已經離開外緣,不假外緣了,意思是:純粹心性的功夫,不需要借重外面的明、暗、空、塞,都不需要。已自超乎因緣宗,已經超越權教菩薩,或者是二乘人講的因緣法。[是故阿難汝今當知。是故二字,承上是明暗,二俱成見之故。汝今當知:見明之時,此之見精,非是因明所有];當你看到外面明相的時候,這個見精,並不是因爲外在的光線而存在的。[見暗之時,此之見精,亦非因暗所生]才生出這個見性的,它是本來具足的,只是帶妄。[見空見塞,可以例知,則此見精,不屬因緣明矣。初先定離緣第一義竟]。
[巳二 例成離見第一義]
[四義成就。汝複應知:見見之時,見非是見;見猶離見,見不能及。雲何複說因緣、自然,及和合相]?
今天如果來聽經聞法的,聽不懂。回去她老公就問她說,你今天去聽慧律法師演講《楞嚴經》,是聽到什麼?我聽到貧窮、下賤,統統是jian,無一處不是jian,不知道在念什麼?完全一頭霧水。見見之時,見非是見;見猶離見,見不能及。統統是見啦!就這樣,你如果看得懂,我就服了你!就是這樣子。如果了悟了,悟明心地,那這個就簡單,沒什麼不得了的。說:四義成就,汝複應知,什麼叫做四義成就?意思是說:這個見精離于四緣,就是離明、離暗、離空、離塞,也就是見性離外在的緣,因而成就了離緣第一義谛,四義就是非明、非暗、非空、非塞這四種義理,也就是說:見性無關于明、暗、空、塞,這個四種義理很清楚了,你這樣就能夠成就離緣第一義谛。見性離緣,也就是見性離一切外緣,不需要明、暗、空、塞,因而成就了離緣第一義谛。
底下更高,要顯出離見第一義谛,這個就是佛,完全是大菩薩的境界了。見見之時,見非是見;見猶離見,見不能及。這個有多重解釋,從圓瑛法師的講義先講。見見之時,見非是見;第一個就是真見,第二個就是妄見,當真見見到妄見,體悟妄見本空的這個時候,見非是見,這個真見絕對不會隨入妄見。所以,一跟叁都是真見,二跟四都是妄見。見見之時,見非是見,就是當真見見到了妄見本空的那個時候,這個真見絕對不會隨入妄見。見猶離見,見不能及,這個真見的能見之性,猶離一切,[離]就是離一切九法界之見,因爲九法界都是能所不斷,所以叫做見猶離見。就是真見的能見之性,是猶離一切九法界的妄見。也可以這麼解釋:真正的能見之見性,猶離見精之自相,底下離這個見,就是妄見,是指還沒有升華到究竟真見的時候,那個見性叫做見精之自相。就是連這個見精仍然有微細的能所,那個見精仍然帶有少分的妄,那個時候,微細的能所不斷的妄見。所以,見猶離見,就是真正的能見的見性,是猶離一切微細的見精能所的這個自相。見不能及,就是九法界一切的妄見,沒有辦法達到,這是第一種解釋;另外一種解釋,見見之時,見非是見,見猶離見,見不能及。第一個見是親見到能見之性這個時候,親自下功夫去見到、親見到能見之性;第二個是指見性,當一個人加功用行,親自見到能見的見性的這個時候,怎麼樣?所見到的見性,見非是見,這個時候親見到的見性,非是見,還不是真見。見不是見是說:當他親見到能見的見性的這個時候,此所見到的這個見性,還只是見精,還不是真正的佛的見性,究竟義的見性。佛的這個真正的能見的見性,是離一切妄見的。見不能及,是九法界的有限的見所不能達到的。九法界的見性,都是有一個限度,因爲他有我執、法執,把自己框在這個執著的角度裏面。所以,見不能及,就是九法界有限的見性是所不能及的,因爲能所不斷,能緣、所緣統統不斷。意思是說:我們縱然可以放掉這些外緣,可是,我們微細的無明仍然在能所,那個微細的無明能所就是見精,知道嗎?
佛陀告訴我們:萬勿信汝意,汝意不可信。意思是:千萬不要相信你是一個功夫很好的人,沒有到證阿羅漢果,是不可以相信你自己那一顆心。沒有證阿羅漢果,是不可以相信自己的。譬如:我現在稍微有一點點功夫,就說:我這個財色名食睡無傷大雅!我去酒廊喝酒,無傷大雅!也去外面花天酒地,說:我很有修行!佛陀講的:這個就死定了!如果你沒有證到阿羅漢果,千萬不要相信自己是很有功夫的;一定要到證阿羅漢果,斷見思惑,你才可以相信你自己。意思是:我們所有的衆生都是蒙蔽自己、欺诳自己,假借一些理由原諒自己,從來沒有直心,面對自己的有漏煩惱的問題去處理的,沒有的!你不可以隨便相信你自己那一顆脫缰野馬的妄心,你這樣相信了你自己,你死定了!簡單說:戒還是要持;因果還是要守。不可以大言不慚就說:我就是大徹大悟;我見性了;我已經成佛了;或者我是什麼菩薩再來了!胡說八道,誇大其辭,膨脹自己,未證言證,死後墮阿鼻地獄,百千萬劫不得超生!佛教最忌諱的就是狂妄無知。
千萬不要說你是什麼菩薩再來的。如果你去外面,有…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十番顯見 第十九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