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十番显见 第十八▪P6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定这一辈子是要过痛苦的日子,为什么佛陀能入寂灭的大乐?因为他就是能离一切相。这一句就是整部三藏十二部经典。你要修行,彻底的关键就在这一句,八个字:离一切相,即一切法。就是如果心能离一切妄情计着之相,就是一切法的本如来藏之法,就是一切法的本相。

  [此乃情尽法真]。这个是关键,情尽法真,这个[情]包括执着和知见;第九叫做显见超情,这个[情]含有执着和知见。一切的执着,统统放下;一切的知见,统统不可以立。立圣着圣见、立贤着贤见、立凡夫着凡夫见,不可以立一切知见的!人家讲说:喔!不要高兴,因为心如果还有一个圣的观念,你就是头上安头,你就是凡夫。本性本来就具足,不需要加一个圣,那个是头上安头。一切法本自离一切相、语言,清净自笥本来自如的,需要安一个圣、一个贤、一个凡夫吗?没有这种东西,也没有外道可得。所以,真正悟得究竟菩提的人,没有外道可除,心不入知见,自己就是本性具足,没有无明烦恼,哪来的外道呢?万法都是同一个心性,也没有佛道可成,因为本性具足;有成,它就会坏。说:那不是有成佛吗?那是佛陀对次第性的凡夫来讲,方便说说。我是已成佛,汝是未成佛。佛陀是这样子方便的。[相非万法之自相,乃是妄情计度之心相],众相本来就空,缘起本来就不可得。一切缘起,我们都不知道是如幻,[即执因缘自然等心。遣之又遣,诸情荡尽,法法元真;当知法本无差,情计成过],因为执着而变成了过失,这句话就是很重要!情计成过就是:你只要有所执着就不对,问题就是出现在执,叫做情计成过。要记得!让我们如来藏性发挥,让我们过一个和谐、平静的日子。

  [但用亡情,何劳坏相]?讲得真是好!只要你肯放下那一分执着,又何需要去除掉外面的假相呢?这底下不是六祖讲的,不是禅宗讲的。六祖的意思讲的,其实不离这个,如来藏性,本自具足。[六祖云:六尘不恶,还同正觉。]也可以讲:六祖也讲过这句话,其实佛教的义理是相通的,只要讲到见性的东西,没有一样不是正觉,禅宗的祖师讲的都是一个见性,所以,其实谁讲的都是一样。如果这个禅师跟那个禅师讲的都不一样,那这个禅师就有问题了!只是善巧方便不一样、语言、文字不一样、所用的方法不一样,见性都是一样。所以,经典就是谁讲的其实是不重要,六祖讲的也好,禅宗祖师讲的也好,符不符合佛的本意,这个才是重要![但能离一切妄计之相,即一切诸法,无非全体法界。如唯识云:若离遍计执,当体即是圆成实]。如果你对缘起法迷了,[遍计]就是到处执着,无一法不执着。如果了悟当体即空,当体就是圆成实,就不离本处了。这句话意思:若论佛法,一切现成,当相即道,见处即真,不离本处,即得菩提,就是这个道理。[又此二句,即离妄即真四字]。记得一句话:就是要离一切相,就是要离妄执、妄分别、妄想颠倒,这个[离]字就是放下,要彻底的放下。[三迭拂妄情竟]。

  [辰四 责其滞情]

  [汝今云何,于中措心,以诸世间,戏论名相,而得分别?如以手掌,撮摩虚空,只益自劳,虚空云何,随汝执捉]?

  汝今为什么?于中措心,措心就是说:多一层的执着和分别,[措]就是安,分别、执着的心。以诸世间,你为什么在当中,用种种安置、执着、分别,以世间种处的戏论名相,无益于生死的叫做戏论。为什么以诸世间种种的戏论名相,而得继续再分别?汝就像以手掌撮摩虚空(伸手在虚空中乱抓),意思是:万法本来就不可得,万法色就是空,缘起,本来就不可得,不可得就是空。为什么你在不可得里面,硬要增加那一些疲劳的戏论呢?只益自劳,虚空本来就不生不灭,也不会因为你撮而变大变小,你对虚空撮摩,只增加你的疲劳。虚空意思就是:如来藏性。就是如来藏性是远离六根、六尘、六识的,云何可以随你的语言、文字、意识型态,去执着分别、去讨论的?所以,禅宗的大悟是以心印心,最高峰是绝对不容许有任何语言、文字的!六根、六尘、六法十八界,本来就空,无有一法让你可以执着的。记得!你眼睛所看出去的,没有一法不是虚妄的东西。

  [云何责怪词。谓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及,汝今云何于精觉妙明中,措心作意,用诸世间戏论名相,欲得分别妙明真性;此性离名绝相],而此妙性,本来离于一切假名,绝于一切假相,叫做离名绝相。此性就是这个妙性,我们每一个人的如来藏性、妙性,是离一切的假相、假名,也绝于一切假相。[岂世间戏论名相,而得分别哉]!分别是:怎么可以让世间的语言、名相,让你就样子去体悟呢?怎么可能呢?要体悟要用佛的心,不生不灭的如来藏性去体悟的;透过语言就变成第二层了,又变成自性分别了。[世间戏论名相,因缘权乘所宗],权乘的善巧方便,权教菩萨所方便的一时讲的。[即学者世间戏论];学者就是专用语言、文字,把它写得很美的;但是,对这个解脱没有帮忙的。就是文章写得很好,文笔很好;或者讲得很好的学者,把佛法当作学术来研究。这些都是在玩弄语言、文字的,不是真功夫的!所以,我们千万不要做一个世间的学者,要把学者转换成真心,是真实落实到究竟的如来藏性。这样子,如是体悟,如是修。[自然外道所宗],自然乃是外道所宗,前面讲的因缘乃是权乘所宗,现在自然乃是外道所宗,[即非学者世间戏论。下文所云:“但有言说,都无实义”是也]。这八个字就是在告诉你:三藏十二部经典统统是语言、文字,你要用心去领悟佛性,佛的心,千万不可以在学问里面、文字里面做功夫,要在解脱、自在、慈悲喜舍真正下功夫!

  [如以手掌,撮摩虚空:下喻明无益,只增自己劳苦,虚空云何随汝执捉乎?此以手掌撮摩喻戏论,虚空喻真性,虚空既不可措手,而真性又安可措心耶?此科以见性超情论,显其诸情不堕,越远外计]、外道之计。[权宗,即四义中,妙明之义。九显见超情竟]。

  

《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十番显见 第十八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