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解的,[即錯矣]!不是針對月亮有跟沒有來討論的,是針對月亮是真、假來討論的,這一段很重要的![當作誰是真月?又誰非真月]?意思就是:妄識裏面不可討論的,妄識本空,一直討論,更糟糕!妄上加妄,歇即是菩提。所以,當作誰是真月,又誰非真月,意思是:不可討論是與非。[文殊但一月真,中間自無是月非月者:此叁句喻真以一月,方出是非],此叁句是比喻真就是一個月,絕對的一個月,裏面沒有是跟非。[佛呼文殊,而告之曰:但識得一月爲真,則惟一體,本無二輪,中間自無是月非月之可言;自可超出妄擬之戲論。二別舉真妄二喻竟]。
在佛法裏面,這個[戲論]有很深的含義,就是一切不能了生死、斷煩惱的,統統稱爲戲論。包括今天我們的學者,把佛法當作學術來研究,這個就只是一種興趣,跟了生死是兩碼事。了生死是真槍實彈的斷煩惱、了生死的,不是把佛法拿來當作學術研究,去拿到一個什麼佛學的博士論文。諸位!佛法不是這樣子。你寫下一個碩士、博士論文,我給你一個文憑,佛法不是這樣的。六祖不認識字、廣欽老和尚不認識字,你叫他們怎麼寫論文啊?我們現在變成把佛法學術化了、把佛法學位化了,不是說不好,佛法當作學術來研究,可以促進佛法學術的增進,很好!但是,這個學術一定要配合真心、真性,這樣學術就化作有意義的真心。如果把佛法當作學術來研究,最多只能成就一個學者,不能成就祖師的,永遠沒辦法大悟。寫得頭頭是道,境界一現前,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。
[未叁 以法各合二喻]
[是以汝今,觀見與塵,種種發明,名爲妄想,不能于中,出是非是]。
是因爲你阿難,現在觀這個見分跟這個相分;這見分當然就是妄見了。這妄見只要你懂得悟到空,就了悟;這個妄見當體即空,就是真見,就是一念不覺,從真起妄的妄見。見與塵,[塵]就是六根、六塵、六識,統統包括在裏面。種種發明,名爲妄想,不能于中間,沒有辦法在妄想當中超出這個是,是見,或者非是見。意思是:只要落入意識型態一直討論;所以說:與其能辯,不如能忍,就是這個道理。悟到空寂之法,心性進入絕對的真空狀態的時候,這個人即心就是聖、與世無爭,你要跟他爭,他還不跟你爭呢!別人冤枉他,他也笑一笑;別人不認識他,他也笑一笑,因爲他早就與佛同在了,他哪得在乎你衆生對他有什麼看法呢?你有什麼不同的看法,哪在乎你這些。見性就與佛同在了,夜夜抱佛眠,他了解塵自生滅,自性不動。所以,你認識他也好,他就這樣自在;你不認識他也好;你贊歎他,頭上安頭;你毀謗他,也是頭上安頭了,諸法本自寂,本來就是空了,無可言說,悟入絕對的心性的時候,此人從此不與假相爲伍。所以,禅宗裏面講:二六時中,不倚一物。所以,禅是整個佛教的靈魂!我講的禅是真實的禅,不是野狐禅、口頭禅、語言文字禅,是真槍實彈那種禅,就是見性大法,這是佛教的靈魂。因爲明心見性,見性才能成佛啊!如果我們懂得這一層的道理,我們念佛味道就出來了,所有的佛號,統統是心性;所有的拜佛,統統是心性;所有的朝山,統統是心性;所有的誦經,統統是本性在誦經,諸法回歸一性,不可得。如是不可得,如是誦經、如是念佛、如是拜忏、如是放生、如是八關齋戒、如是佛七、如是禅七、如是法會,如是不可得。如是修,如是無可修;如是無可修,如是修,全修即性,全性即修,無有一法修行不是本性,沒有一樣本性可以離開修行,這最高境界,就是這樣子。
不可廢事相說:諸法本來就空,我本來就佛了!好了!你坐在那邊試試看,看你能不能成佛啊?你開什麼玩笑?你就是要聽經聞法、拜佛、念佛,就是要參啊,這個就是要進入這種狀況啊!是沒有錯啊,本來是佛,不修,不修不得啊!哪那麼簡單,開什麼玩笑!所以,很多女衆來問師父,我都告訴她:放下,放下!她就會感歎說:師父!放下很難啊!要放下很難,叫衆生布施錢,還有辦法,叫衆生舍掉這個煩惱的執著,可難了,他一定會借理由:我的兒女還沒有長大;我的債務纏身;我的責任未了!他一定會假借任何一個理由,來告訴自己:我煩惱的原因是什麼。不知道那個煩惱當體就是空,那個假借理由就是不是理由,就是你不肯放下而已,就這麼一回事。有一個女衆,那更搞不清楚狀況,她就說:慧律法師!那我就像您這樣子跟您出家,那我那叁個孩子怎麼辦?我這樣放下,跟您出家?我說:你搞錯了!那個收做放棄,不叫做放下。我說:你來這裏剃度出家,你會放得下那叁個小朋友嗎?她說:放不下!是啰!不是剃頭叫做放下,剃頭容易剃心難啊!
諸位!臺灣二千叁百萬,才多少出家人?全臺灣省,就少數一、二萬出家人,最多,也許有更新的統計。我們那一屆叁壇大戒,比丘、比丘尼,叁百多人。好!給它乘以十年,叁千六百個人;給它乘以二十的受戒,七千多人出家;給它叁十年,才一萬人啊,叁十年才一萬個人剃度啊,何況那一些死的、還俗的,剩下活的有幾個?很少。再來剩下活的,要修學佛道,他常住法會很多,很想修學佛道,法會很多,他沒有辦法,他很想修行,可是,又是師父的命令,又沒辦法。變成說:他很想修行,有時候道業又很難兼顧。再來,修行了五年十年,能夠不脫下袈裟還俗的,到底剩下幾個?修行了二十年的以後,不脫下這件袈裟,成爲弘法的、大悟的,到底有幾個?難喔!出一個總統簡單,出一個轉大*輪的法師,難!你知道嗎?總統選就有,我告訴你:法師選,選不出來的,他是真槍實彈的東西,他不是用選的,他是用真悟的!
[是以二字,正承上文,乃謂是以上來所說法喻,研究起來,汝今觀見與塵,任從種種發明,無非妄想。汝非指文殊,乃指阿難;觀見即見精;塵即內之身心(此心乃妄識屬塵影),外之萬物。承上汝今不悟妙明真心,故觀見與塵,不了元是何物。任從汝種種發明],因爲他是用生滅意識心,[如對萬象而言,雲何知是我真性?對身心而言,見性實我,而身非我]。而這個見性就是我,反過來,身卻變成不是我。你在絕對的心性裏面[說是說非,總屬分別計度,名爲妄想。于依他法上,起遍計執,縱饒說到驢年],驢年,沒有這種年,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,驢年就是沒有這個年,十二生肖裏面沒有這個年,永遠不可能到達![亦不能于中超出是與非是]。意思是:一切衆生,絕對沒有辦法超越是非、對立、恩怨,絕對沒辦法![此合二月妄計是非之喻]。
[由是真精,妙覺明性,故能令汝,出指非指]。
由是悟入,你只要肯,你只要肯由是悟入真精,真精就是如來藏性,你由此了解,一切法不可得,于中沒有見分、相分、所建立的一十八界,了解根、塵、識統統脫落,由是悟入真精,這個妙覺明性,所以,這樣子就能讓你,只有超悟的人可以怎麼樣?出指非指,[出]就是超越,[指]就是指有見性可指出,[指]就是能指出見性;[非指]就是不能指出見性。意思是:我們的如來藏性,就像虛空的絕對性,不可以指是與非;不可以定位;虛空本來就沒有東南西北,那是因爲你地球定位、太陽定位,才定位東南西北;有定位就有妄執,你只要定位這個[我],一切痛苦就會從後面跟著來。
[由是返迷歸悟,會妄歸真,了知見之與塵,元是一真,則能超出是非之外。真精者,無妄離垢之體;妙覺明者,圓照法界之性。悟此體性,則能遠離依他起性,及遍計執性,則根、塵、識叁,無非圓成實性],所以,廣欽老和尚講那句話,你要好好領悟:修行人要把有化作無的力量!這個廣欽老和尚真是了不起,我體悟了好幾十年,這一句話真是受益!一切修行人都必須把有化作無的力量;現在有,就統統煩惱了。有執著、有無明、有分別、有顛倒,統統是有;把它化作無,無生無滅,無來無去,無增無減,非一非異,歇即是菩提。
[悉無自他之別,安有是非可指耶?故能令汝,出指非指者:此指字,與前佛問阿難,既有方所,非無指示句],這一句是[相對。若悟一真法界,見、相二分俱屬空華,萬物、見性本來一體,故能令汝超出是非,豈複于萬象中,謂何者是見可指,何者非見可指耶?亦如但知一月真,則妄計全消。此合識得真月,是非自息喻]。可見明心見性多重要![可見迷、悟、真、妄,惟在一念,若一念迷,則心境紛然],諸位!一念迷是以無明爲依據;而無明本來空,不知道。一念迷就是第二月,我們就是以第二月在做事情。從真心妄,則心境紛然,[是非鋒起;若一念悟],這個悟是真悟。[則妙覺湛然,豈容是非于其間哉!此科以見性不分而論,無是無非],無是見性,無非見性,[見真妄情自息],見真、妄情自息。見真,如果見到真心,一切妄情自然就停止,所以,你就會了解歇即是菩提的道理是什麼。[是四義中妙義]。四義就是妙、明、寂、常的妙義。[卯八顯見不分竟]。
[楞嚴經講義第四卷終]
不簡單,已經講到卯九,後面二個就更難!這個不可能這輩子再講一次,我已經盡力了,聽不懂也沒辦法了!不悟,不悟是你的事情,不是我的事情。我已經是個很慈悲的上師了,我真的盡全力以赴了!我推斷全部的大學。以前臺大說:師父 我們希望你每個禮拜來上課。我說:一個學期去臺大上課不得了,每個禮拜去你們臺大上課?你們是師大,高雄師範大學,我就來!我去高雄師範大學,上了整年的課程,你臺大要坐飛機!說:師父!我跟您出錢!我說:不用了,大學生,你們也沒什麼錢!臺大偶爾去講一次就好!我把這二、叁十所大學全部辭掉,剩下來就是照顧大家,就是一直講,一直講,除了這樣子。你不能說一個法師像蜻蜒點水一樣,如果說今天我們到黑龍江講一下;哈爾濱講一下;再來遼甯、沈陽;再來北京、上海、福建、深圳;到西藏去演講,美國也在請。今年,馬來西來也要去,這是全世界都在請,你怎麼辦?沒辦法!所以,法師要了解自己的責任跟任務,滾動的石頭不長青苔。法師這樣四處點,不能徹進佛陀的骨髓,沒有辦法的!所以,師父講的這個法,是經得起考驗的,不怕時間、不怕空間、不怕一切環境,它是佛陀的真理,也不怕你比較的,就是這樣子去體悟。所以,必須把這個慈悲心用在集中,佛教才有希望!每次都講因果;每次都講哪一個往生;每次都講你要做行十善業,那佛的心呢?誰來契入呢?沒辦法!所以,既要講深又廣,又契合,就是要像這樣子,才有辦法把整個佛教帶動起來。師父的用心就是要走得深、遠,影響力要大,佛教整個振興起來!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十番顯見 第十七》全文閱讀結束。